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二章 |

孩子们的竞争与对抗

当他来到野兽出没的地方,

它们开始咆哮怒吼,

露出白光森森的犬牙,

无数的眼睛放射出凶光,

对着他,伸出了利爪……

——《野兽出没的地方》
莫里斯·桑达克

“爸爸,妈妈,杰森打我!”

“我没有! 帕特里克拿走我的玩具,我只是伸手把它拿回来。”

“妈妈,杰森他撒谎!我才没有拿他的傻瓜玩具!”

“爸爸,帕特里克踢我!让他别踢了!”

“嗷!爸爸,妈妈,杰森拉我头发!”

“妈妈,下午我们足球踢输了。对方一个个笨得要死。真看不惯他们!”

“爸爸,我一定要打布莱恩,你看到没,我要被他气死了。”

“杰米数学又考得比我好。烦死他了!”

这些抱怨你或许听着很耳熟,这反映了一些令人惶恐、难以应对的情绪:愤怒、侵略、对抗、敌对、竞争,等等,而为人父母又必须要应对处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处理这些感受呢?

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学会以健康、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愤怒、挫败、恼怒及盛怒呢?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在学校、家庭、游戏场,甚至游戏厅里进行有效的竞争呢?

基本上我每天都能看到父母对孩子不知道如何应付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忧心忡忡。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太具攻击性:和手足起冲突,和朋友打架,不断在学校惹麻烦,打人,咬人。有的父母又抱怨他们的孩子似乎无法应对竞争:他把每次挫折都看成针对自己的打击,总是说他“痛恨”所有胜过他的同学或朋友。

许多家长不会处理孩子的攻击性或者竞争性情绪,他们要么干脆否认孩子有这些情绪,要么试图改变孩子们的行为,却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如果一个孩子持续地殴打他人,他的父母的解决方式可能只是禁足几天,或者取消孩子看电视、吃甜点的权利。一些父母甚至试图以暴制暴——把孩子打一顿,“让他感受被打是什么滋味”。

当孩子因为挫折失败而灰心丧气、无精打采,我们想要安慰却常感有心无力,不知如何是好。孩子输掉一场激烈的棒球比赛后,很是垂头丧气:“我真是差劲!我老是接不住球,大家一定恨死我了。”面对失落无助的孩子,我们常常急于上前安慰:“大家不恨你”,“你一点也不差劲,你打得很好!”然而,这样脱口而出的安慰之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某些儿童发展专家认为,处理孩子的侵略性的最佳策略是对其加以遏制,同时引导孩子参与比较不具侵略性的游戏。于是,很多心急火燎的父母、教育人员甚至理疗师,都努力防范着“混世小魔王”去好勇斗狠,一心想把他们的注意力转向比较温和的游戏。他们不准孩子用手指比枪,禁止孩子玩枪战游戏。孩子慢慢长大后,手足间开始出现敌对竞争的心态,父母和师长往往视这些心态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却想不到这也是孩子可以从中吸取宝贵教训的大好机会。

“你当然不会恨你的新妹妹。”母亲可能对生着气的7岁小孩这么说,“她还是个小宝宝呀!”

然而,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孩子的愤怒、侵略性及竞争意识始终是存在的,不会就此消失。我们既不能无视,也无法抹杀其存在的事实。况且,孩子的情感要得到健康发展,这些情绪体验也是必需的。因此,我们主要还是要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去体验、交流这些感受,最终学会加以掌控、运用。

●敌对情绪背后的意义

愤怒、侵略和竞争意识本质上是健康的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正常自然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成长为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大人所不可缺失的体验。 只要我们不走极端,性格温和,具有同情心,些许愤怒和对抗心态反而对我们大有裨益:我们会因此鞭策自己更加努力进取、力争上游;我们的企图心也得以被激发,会给自己制订计划、设定目标,并立志达成 。彼得·纽鲍尔认为,愤怒和敌对情绪帮助我们界定自我意识——我是谁?我们的界限在哪?比如说,愤怒和对抗的感受实际上能帮助孩子将自己和父母手足及朋友区分开来。这是因为,不同于伤心或寂寞感,孩子对愤怒和敌对的感受是十分鲜明清晰的。如果你对别人生气,或者产生竞争心理,你心里很清楚你的界限范围:你在哪儿要停住脚步,从哪儿开始便是别人的领域。

当孩子学会进行良性竞争时,他们也就大体了解到人际关系和整个世界其实是复杂微妙的。他们开始明白,在自己和竞争者之间,愤怒和尊敬两种感受是可以并存的;他们即使输了,也不能说明他们差劲,要被唾弃。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则表明孩子的情感发展又往前进了一步。他们学会不以极端的观点看待世界(比如:“大家都讨厌我”,“我很差劲”,“我是最强的”),现在的观点更贴近现实——有人爱他,也有人恨他;有人画画比较厉害,而有人更擅长弹钢琴,大家各有所长,术有专攻;认识到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

要孩子忍受住失望和愤怒的感受自然不容易(其实,对谁都不容易),但要父母抑制住保护孩子免受伤心痛苦的冲动更是困难。然而,若父母能引导孩子接受并正确看待输赢,则能帮助孩子发掘出内心一股强韧、正面的力量。 那么,当人生再遭遇挫折失败时,他们就能够重新振作精神, 并从中吸取教训了。

● 孩子需要体会输与赢的不同感受

许多孩子和大人其实并不知道真正的竞争是什么,尽管我们都喜欢“赢”,我们却很少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父母和师长往往过度保护孩子免受失败。在学校,有父母会为孩子铺好道路,好让他们一路顺畅,避免他们和优秀同学竞争而受挫。也有父母会特别希望看到孩子所加入球队的其他孩子都资质平平,这样自己孩子可以轻易突显,成为最棒的一位。但是,确保孩子一直赢,对他情感的学习和成长其实毫无助益。好比孩子明明有能力学高等数学了,却仍旧让他继续学基础数学以防他失败受挫,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和努力。所以要给予孩子机会有输有赢,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输和赢各自的感受。但是,也要注意,过多失败的经历会让孩子灰心丧志,甚至自暴自弃。因此输赢都要适度,最好是保持平衡。

当男孩女孩同样表现出愤怒、侵略性时,父母采取的态度往往不一样。女生更经常接收到的信息是:愤怒、莽撞竞争等是不好的表现。父母认为男孩就是要嬉戏打闹、满地撒野,而女孩只要安安静静地玩游戏就好。因此,男孩女孩对于什么是恰当的行为理解很不相同。

例如,8岁的迈克尔和爸爸比赛遥控汽车。竞争很激烈,两个人都在铆着劲儿操控小车绕过沙发,穿过椅子,抵达终点。最后,迈克尔的车子首先穿过终点。于是爸爸在旁边用力鼓掌:“耶,你打败我了,你赢了!”

而另一方面,爸爸和迈克尔的姐姐,10岁的阿希里玩拼字游戏时,结果虽然是阿希里比爸爸拼出更多字,她的好胜心却被爸爸浇了一盆冷水。

“爸爸,我比你多拼出了6个字耶!”阿希里兴奋不已。

“嗯,你拼得是不错。宝贝。”爸爸很平静地回应。

“我可是把你打败了呀!”期望更多回应的阿希里此时很受挫。

“宝贝,”爸爸说道:“是非常好,但是别忘了,这只是游戏。”

现在我们来看看,愤怒和竞争意识是怎么滋长的。然后,我们再观察在孩子情感成长路上,这些感受是怎么被驾驭处理的。最后我们以9岁的乔伊为例,谈谈他的妈妈如何帮助他纠正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学会以健康正面的态度应对周遭的威胁挑战。 eYp9UmhhBw51sNR5rNwLSok904JYSXxL5tUKyTRgRL7J1w18C+isQzAna8pNh3/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