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 |
|
在探讨有安全感的孩子的特征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了解“韧性”的概念。韧性和安全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的一些同行以及不少家长,都把韧性看作是面对压力时能够不屈不挠、经受住别人的非议并能及时复原的能力。的确,每个人都想尽快复原,不被压力征服,但这只是对于韧性的肤浅和不全面的理解。一个看上去很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压力时没有表现出不安,而且似乎像一个领袖一样掌控局面,可是并不能说明他真的很自信。或者,一个在生活里承受了很多压力的孩子(比如出身贫穷或父母不合),仍然有可能取得学业上、事业上的成功,甚至在以后的家庭生活中游刃有余。但是,真正的韧性意味着更多的东西。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韧性,其真正的含义是一种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你可以充分抓住人生的机遇、应对人生的挑战而无须以牺牲我们人性的某些方面为代价。以同情心为例,一个能从逆境中奋起的孩子,如果不能同情和理解别人,那他的韧性就不是完整的。这样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即便有了配偶和孩子,也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没有学会同情别人的孩子,将来必定要为他们以后的坎坷付出代价。也许在身处逆境时,他们会尽其所能地克服困难,这一点值得我们赞赏,但这并不是我们所探讨的真的韧性。
安全感是一种很踏实的存在感或情绪,隐藏在儿童心中,及儿童与父母,兄妹和近亲的关系中。
当有韧性的个体遭遇逆境时,他们总能坦然面对。也许他们并不果敢,但是他们可以忍受自己内心的煎熬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各种情感——不论是害怕、焦虑以及悲伤,还是高兴、自信以及驾轻就熟。有时候,他们也可能会感到挫败或者难过、焦急和担心。但这是他们人生戏剧的一部分,而且他们会利用这些机会去更好地解决以后遇到的更多挑战。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迷失在自己一时的悲伤、担忧或者焦虑之中,相反,他们利用这些经历去寻找解决之道。坚韧的人并不总是显得非常有能力或十分强壮。像大多数人一样,他们看起来也会有起伏,有时强壮、有时虚弱。然而,这些现象的下面却隐藏着真正的韧性,可以让一个人不断成长,并且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在未来变成一个全面发展、更有深度、更加宽容的人。
我们认为,有安全感的孩子成长于能够提供安全的家庭关系之中;与之类似,有韧性的孩子同样也成长于有韧性的人际关系之中。换句话说,韧性不仅仅是孩子自己的特征,而且也反映出了孩子的人际关系背景。举个例子。广为人知并且最完整的关于韧性的研究,是在夏威夷附近的一个岛屿上进行的儿童成长研究。这些孩子从小就与贫穷为伍,而且在早期就面临很多家庭问题。研究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够战胜逆境,并且在长大后同样做得很好。人们发现,这些儿童身上有一种隐藏的力量,能让他们超越困境。这种隐藏的力量并不是身体上的或者心智上的。相反,这种力量存在于一种同他人之间的融洽的关系中。这个人可能是一位亲戚或者是邻居甚至是住在同一小区的某个人。区分有韧性的孩子和缺乏韧性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持续融洽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这项研究显示,韧性并不是一种精神状态,而是孩子所能拥有的关系状态。在缺少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孩子是不能心智健全地长大成人的。
韧性的真正意思是指你可以充分抓住人生的机遇、应对人生的挑战而无须以牺牲我们人性的某些方面为代价。
与别的孩子相比,有些孩子需要与众不同的人际关系。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很幸运,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人际关系。一个只在乎自己需求的孩子,在缺少支持的混乱家庭中,将会不知所措。而在那样的家庭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个急于寻求安抚并且敢于嚷嚷的孩子,有可能会成为有韧性的孩子,因为他会得到更多有益的互动和关照。毕竟,在混乱的家庭里,这样的关照是很有限的。
另一项在墨西哥贫穷农村里的研究也发现,母亲们往往都会更加偏爱那些生理上需要较多照顾的婴儿(肌无力的婴儿或者不能很好吮吸的婴儿)。这种偏爱表现为给予更长的喂奶时间、更多的喂奶次数。很早就显现出身体羸弱的婴儿,往往会得到母亲更多的爱护和照料,因为母性有一种照顾弱者的自然本能。在墨西哥农村,这些孩子因为接受了更多的富有滋养的关照,因而在后来的成长中都发展较好。尽管他们曾经在身体的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可能更柔弱,但是他们——而不是和他们相比更有生理优势的同伴——在最后成为更有韧性的人。
因此,就像我们看待安全感一样,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看待韧性,也即它是孩子同其看护者之间人际互动的产物。我们要看这种关系会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需要。正是这样的大背景,决定了一个孩子会有什么样的韧性。孩子的身体状况是一个因素,而能否满足孩子需要的人际关系,将会决定孩子的整体韧性。简单地关注贫穷以及孩子战胜贫穷的能力,或者关注破碎的家庭以及最终的结果,并不能揭示韧性的实质。对于孩子们在这些背景下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实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而,我们可以说,一个有韧性的孩子,是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
当一个孩子满怀忧虑或者感到害怕时,一个充满理解的眼神就会帮助孩子感到很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