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称号)
京昆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青年一代中加强国粹艺术的传承,是当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使命。复旦大学近年来在践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推动普通高校京剧艺术教育并以京剧这一“国粹”作为传播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建立长效机制。自1997年始,复旦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尝试引入京昆艺术教育课程。2005年,复旦大学进行大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教育改革,着力从学生、教师、各级领导三个层面展开工作,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制、社团建设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创新,强调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在正确理解和尊重当代文化艺术多元性的基础上,从不同文化层面、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研究、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2007年起,“京剧表演艺术”作为核心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第六模块“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模块,不仅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以鼓励学生深度感受和体验国粹艺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京剧表演艺术”作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的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每学期选课人数达到120人以上。
在开设京剧课程的同时,复旦大学积极培育大学生社团,组织专业老师辅导,学生参与体验京剧表演,丰富和加强校园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中文系研究生张静编剧原创的小剧场昆剧《伤逝》曾荣获多项全国性大奖;余音社多次荣获校、市级“精品社团”称号。学校还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和“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的品牌演出活动,让京昆走进校园,使更多的大学生们走近京昆、热爱京昆。2012年7月,经过半年多的精心准备,选拔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京剧表演艺术”的选课学生和学生社团“余音社”的学生,组成4场折子戏节目,参加由中国戏曲表演协会高校京剧委员会主办,在兰州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全国大学生京剧比赛,并荣获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组织奖的好成绩,其中一等奖为得分第1名。学校已经连续六年在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大学生比赛中获奖;并在2013年央视全国大学生京剧戏迷秀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作为海外留学生最多的综合大学,学校已经成为以京昆艺术为精粹和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与辐射的重要窗口,在外国留学生群体中开展京昆艺术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由复旦大学波兰、新加坡、尼日利亚和巴西学生组成的“沙家浜”京剧表演团队在2011年上海市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开幕式上代表全市大学生精彩献演,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和弘扬。
自2007年至今,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到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剧院、天蟾逸夫舞台等观摩京昆剧目演出80余场,超过1万人次;邀请市文广局、上海京剧院、上海京昆中心以及外省市专业院团的领导、专家、艺术家来学校和学生进行交流、座谈、演讲。并先后邀请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昆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与大学生就京昆艺术的发展进行讨论座谈。这项工作已成为改善京剧艺术生态环境,培养新生代观众、振兴京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11月30日,学校组织召开全国高校京昆艺术教育论坛,全国二十多所高校有关教师参加。在当天论坛上,著名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程派”传人代表李蔷华与优秀青年京剧、昆剧演员史依弘、谷好好、金喜全等正式受聘为“复旦大学京昆教育艺术指导”。此后,他们经常被邀请到复旦校园,开展京昆艺术类相关课程,并为校园京昆艺术社团、师生中的票友以及京昆爱好者授课、传功、开展艺术指导工作。此外,学校通过积极努力,整合各种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复旦大学在普通高校京剧艺术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影响和带动上海市其他高校乃至中学的京剧艺术活动。培养更多的新生代京剧观众,使之成为京剧舞台演出的主要观众群。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先进文化的精粹,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其中,京昆艺术又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同时也是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高校京昆艺术教育需要与京昆专业院团、学院的工作相结合。京昆专业院团、学院和普通高校需要在高校京昆艺术教育师资培训、高校京昆欣赏课程建设、大学京昆社团建设、大学生爱好者培养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同时,也需要各级教育、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继续关心、关注、扶持高等院校京昆艺术教育,使京昆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为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做出更大的成绩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