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构建优化第二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

如何增强当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践行,提升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一项需要高校长期摸索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第二课堂凭借其独特优势,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以喜闻乐见的新形势、新视角激发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而成为大学生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构建和优化高校第二课堂,打造好高校第二课堂的各种平台,做好第二课堂的各项工作,将对大力推进青年大学生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主渠道作用,以中华历史文化为载体,深入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策划组织特色展览、编辑出版通俗读物、推广经典阅读等多元途径,形成可推广、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一、深入开展传统历史文化普及推广,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

“有记忆就会有传统,有传统才会有财富。”意图有效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必须从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大学生做起,从而达到滋养精神、浸润心灵的目的。为此,近年来学校多点发力,面向青年大学生组织开展历史文化普及与推广活动,以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一)在体验活动中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

依托学校大学文化建设基金,策划组织校史文献特展,大夏光华——小绿天楼藏华东师大学人翰墨及校史文献展集中展示了有关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学人墨迹原件65件及校史文献近60种;让青年大学生瞻仰前辈留下来的遗物和历史,近距离感受华东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可歌可泣的历史传统,也试图通过展览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到华东师大历史发展中的“大爱”,不断继承和发扬华东师大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共同守护华东师大集体记忆的目的。策划开展中国近现代对外交往文物展,以不同时期中国在对外交往方面的书信、文献等珍贵手稿和历史资料的形式,以重大外交事件为线索,以重要外交人物为节点,通过历史文物的形式再现历史,使青年大学生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体会到中华文明复兴之路的艰难崎岖,体会到中国和平崛起对于世界和平的贡献与价值。

(二)在教育课堂中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从去年始,华东师大校领导、老校长、档案馆校史专家等为新生上校史第一课,开展校史专题教育。校领导集体开讲校史,这在上海高校界还属首家,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也属罕见。作为主讲校领导之一、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指出,强调大学历史和大学精神之间的联系,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趋向。给新生讲校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研读校史探寻师大的历史发展脉络,透过历史的细微之处体味师大的大学精神,继而培养起新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习得师大之风骨、悟觉青年之担当。

二、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整理编修出版,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

让尘封于档案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复活起来,这是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围绕学校历史文化研究所做的一件重要工作,旨在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提供示范和滋养。

(一)人物志传,用魅力人格感染青年学子

2013年,学校依托档案馆,启动了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的编撰工作,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校长陈群亲自担任主编,目前这套丛书已出版7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年10月,《王伯群与大夏大学》问世。作为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的一种,该书以大夏的灵魂人物王伯群为中心,系统梳理了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既为华东师大建设世界知名大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手教育素材。

就人物研究来说,在《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出版之前,作为丽娃档案丛书的分册,华东师范大学已经根据学校馆藏档案编撰了人物志性质的《大夏大学:90年90人》和《光华大学:90年90人》。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是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时的两个重要前身学校。这一工作对于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传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凸显作用。以光华人物研究为例,通过90人简志的撰写,发掘出了一批如张东荪、钱基博、罗隆基、潘光旦、胡适、徐志摩、蒋维乔、江问渔、吕思勉、王造时、彭文应、周有光、钱钟书、杨宽、萧公权等著名知识分子,以及光华培养出的张青莲、邓拓、林华、周有光、张允和、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汪道涵等时代精英。这些优秀人物,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典范型的榜样和力量。

在研究历史人物的同时,华东师大还将目光瞄准健在的老教授、老领导、老校友,选择了20多位80岁以上的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口述实录,建立了口述档案,作为第一批成果的《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已经出版。档案真实记载了各个领域杰出人物的成长足迹,翻阅人物志传,他们的人生轨迹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产生了多方面的启迪。

(二)编年事辑,真实再现前身学校的辉煌历史

读书不忘救国,关注时代,促进进步是近代青年大学生的优良传统,华东师大出版的两本编年事辑为青年大学生重温这一传统提供了便利。2013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完成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分上下册出版,共191万字)、《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共101万字)的编辑出版,为深入研究前身学校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条件。

爱国从切实弘扬本国文化做起,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又一优良传统。《光华大学编年事辑》显示,光华尤其重视对国学经典的教育,该校先后聘请了张尔田、蒋维乔、童斐、钱基博、吕思勉、吴梅、金松岑等国内顶尖的学问大家前来任教。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光华形成了高水平的文史哲教育实力,光华毕业生的国文水平广为社会称道。在其26年的办学历史上,有10多名学生就读本科期间就已经出版学术专著。

(三)美文萃编,前贤的睿智思索再度回响

2013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先后编纂了《大夏文萃》《光华文萃》,将两所前身学校校刊、年刊等校园出版物上刊载的美文汇编成册。这些文章中有传递学术的薪火,如章太炎的《论经史儒之分合》、张寿镛的《两浙学术考》、张东荪的《十年来的哲学界》等;有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如李公朴的《远东现实之剖析》、唐庆增的《战时经济问题》、何炳松的《十年来之世界》;有对健全人格之呼唤,如廖世承的《人格与品性的养成》、吕思勉的《健康之身体基于静谧之精神》、黄炎培的《从鲁迅的死说到青年的思想》等。各篇美文,虽系采自发黄的案卷中,采自纸张发脆的旧刊上,然而其中闪耀的睿智的思想、深刻的辨析,至今让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读者不忍掩卷。

三、营造经典阅读浓郁氛围,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

华东师大图书馆通过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有意识地将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功能,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2014年,华东师大图书馆开展了“春天里想起了江南主题书展”“乱世犹闻读书声”“甲午战争主题书展”等13场主题书展,共展出图书1 728种(册)。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配合实物主题书展,图书馆还推出了网上“图书推荐”,并将每期书展内容发布在图书馆网站供读者浏览查询。2015年上半年,图书馆开展了“回顾2014,让好书遇见你”“梳妆打扮——中国服饰主题”“论语主题书展”“家书家训”“听大咖讲历史”等8场主题书展。选题内容广泛,包含了哲学、文学、礼仪、传记、历史等领域。这些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书展吸引了大量师生参与其中。

不仅是图书馆,几乎每个院系都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由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和孟宪承教育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系列读书沙龙“悦读汇”,是华师大知名度最高的读书会之一。自2013年12月成立至今,“悦读汇”每月都会邀请学者担任主讲嘉宾,与不同院系的学生共同走进经典名著,汲取“百家智慧”,分享读书体验,交流读书方法。而该校对外汉语学院的“会饮读书沙龙”,则将“一站到底”比赛引入活动中,极大提升了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性。历史系研究生会举办的朗读会,则采取朗读的形式,让大家在琅琅读书声中领悟到阅读经典的乐趣。

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中,融入学校的文化育人实践,使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精神熏陶,引导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自觉践行,以更好地履行高校肩负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特别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qfCt2s5/BcCpnK3A5Kdfdc2xFezq1yvJGkg1trkdEAd5xZIw90yRwYY05rW/4nb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