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多年来,复旦大学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阅读传统经典融入通识教育,把开展通识教育“经典读书计划”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复旦大学对通识教育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谢希德老校长提出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本科生培养经验,试行“通才教育”。书院制是复旦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开始书院育人的实践,至2011年复旦大学共建立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个书院。2012年,复旦大学组建本科生院,推行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书院制,所有本科生根据大类融合、学科交叉的原则进入书院。我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从一开始就设计成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每一模块都能与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相衔接。课程由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知名教授等担任主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形成经典导读、助教制度、小班讨论、多元考核、网络互动等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传统经典阅读是通识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贯穿在每一个模块学习中,它不是游离在课堂之外的,而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避免了课堂教学与传统教育出现两张皮的情况。
复旦大学于2006年推行“经典读书计划”,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涵,让学生在书院生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给予学生人文滋养,温润学生心灵,汲取钻研经典著作的正能量,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经典读书计划”在推荐书单中注重古代与现代并重、中国与西方结合、人文与科学兼备。以任重书院为例,于2012年创立了“经典研习班”,打破了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的模式,在“鼓励参与”和“深入思考”两大原则的指导下,引入了“一师一书一小组”的模式。在校内邀请名师学者加入“经典研习班”,每位参与老师向学生推荐一本经过时间检验的、有一定研究的书籍,学生经网上报名和导师选拔,组成该书的阅读小组,由指导老师带领,按一定周期(每月不少于两次活动)对经典书籍进行深入阅读与探讨。为保障同学们“与名师对话”的机会,对每个阅读小组的学生数量都有所限制,大多数研习班的规模控制在十五人以内。读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各有特色,著作导读、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导师讲座、主题汇报、实地参观等让参与学生受益匪浅。“经典研习班”还面向全校同学开放报名,导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书院对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包括小组活动策划、组织内容、师生互动及成果汇报展示等。经典精读、思辨交流、导师点评,突破了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导师的示范能够成为学生开展学术争鸣的榜样,而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讨论,能够引导本科生尽快进入大学的学术共同体,激发老师和学生形成共同的学术关注点,进而影响整个大学的学风。
“经典读书计划”育人成效颇丰,书院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传递着复旦校园崇尚学术、思想开放、精神独立的理念,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围绕经典,书院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在“思源”计划、莙政学者的申报中均有斩获,并启动二百五十余个科创启航项目。书院还通过“经典研读师生沙龙”,为学生们创造正式学术报告会的氛围,形成了一批优秀的读书报告甚至学术报告,书院摘选优秀读书报告结集成册,供学生日常阅读学习,成为良好的朋辈教育素材。书院还着力打造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与学校社团组织合作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如“任重民乐会”“汉服颂诗会”等,进行传统文化展示,使中华传统可见、可闻、可感受,更可以实践和交流,成为书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我们还连续3年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及学生汉字文化传播大赛。
“在阅读中体悟经典,在清谈中畅想人生”,复旦大学“经典读书计划”推行以来,十年间共有近1 000个小组开展活动、导师推荐1 000余本经典书籍,近8 000人次交流阅读。仅2014年就举办师生午餐会32场,导师沙龙83场。弘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复旦大学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提升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