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雕百年文脉 塑海大精神

——上海海洋大学利用历史文化长廊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上海海洋大学
(荣获第一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称号)

走进上海海洋大学,镌刻着“勤朴忠实”的校训壁立马映入眼帘。这四个庄严质朴的大字,从1914年确立至今已走过一百个年头。2012年,适逢百年校庆之际,为传承校训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在主干道朝海路上,建造了一条历史文化长廊。走近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如同走进上海海洋大学的历史长河,学校百年的历史底蕴、教育传统和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积淀在新校区得以延续和传承。

一、工作目标和思路

大学校园是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场所。上海海洋大学在2008年搬迁至新校区后,如何将学校的百年文脉搬迁至新校区,如何在新校区进一步凝练建设先进文化,提升海大人应有的精神风貌,确立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此,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就确立了“大学,作为一个造就人才、延续文明的场所,其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的需要,还应自然和谐地融入学校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最终成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形成一种直指人心的教育力量”的设计理念,在校园环境中设计了历史文化长廊。长廊由7道门组成,每道门都代表了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个历史阶段。虽然这几道门不是历史原物,却担当了校史的默默述说者。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1. 着力于发挥环境文化育人作用

根据总体设计,历史文化长廊于海洋大学整体搬迁至临港校区时就启动设计,于百年校庆之际建造完成。七道连接其中一座座雕塑的门上悬挂海洋大学历史上的七块校牌,从创立之际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到“文革”被迫南迁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再到21世纪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七道校门,七块校牌,将学校的百年历史长河分成7个阶段娓娓道来,讲述了学校由创立到如今驰骋海洋高等教育事业的于艰难中不断求索的历程。

2. 着力于传承优秀厚重的校史文化

2012年为迎接百年华诞,学校挖掘校史,精心策划,推出了二十余个历史人文景观雕塑。通过雕塑,历史与艺术的融合,追求与收获的意象,历史与未来的激荡;通过雕塑反映学校百年文脉,塑造海大精神。雕塑大部分放置在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上。

第一道门与第二道门之间的《饮水思源》,由3位人物组成。坐着的两位是我校主要创办人张謇(右)、黄炎培(左),中立者是我校第一任校长张镠。3人均若有所思,意在思考建校有关事宜。一座《饮水思源》,穿越时间与空间,将每天走过这里的师生与3位历史人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矗立于第二道门与第三道门之间的《元鼎骨》雕塑,是将我校老院长、一级教授、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先生姓名命名的“元鼎骨”放大数千倍后仿真呈现而成的,看上去很像一座抽象派雕塑,形式与内容达到较好的统一。它不仅展现了我校在鱼类学和水产学科方面的突出成就,更体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第三道门后面有一座3人拉网的雕塑《渔歌》,反映了学校捕捞学科的发展历史。1912年学校设立渔捞科以来,为我国捕捞学发展屡建殊勋,桃李满天下。雕塑《渔歌》,象征捕捞学科历久弥新,象征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象征教育事业弦歌不辍,生动再现了学校捕捞学的历史贡献。

在第五道门与第六道门之间的绿丛里,“藏”着两个正在“偷吃”罐头的小孩。男孩站在罐头的一边拉罐头盖子,女孩站在另一边取食美味。一座《美味》,以巧妙的构思展示了学校食品学科为给人们提供营养、健康、绿色食品所付出的努力。罐头盒上的花纹,是杨运华老师提供的老梅林罐头的老包装。

紧随其后的《风华正茂》,以红、绿、蓝色人物剪影组成,反映了正值青春的莘莘学子,为了希望和梦想而奋力追逐的学习、生活状态。《风华正茂》,不仅仅是海大之子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代又一代海大教师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纵然四季交替,昼夜更迭,“勤朴忠实”的校训早已融入每一个海大人的血液。

历史文长廊旁图文信息中心南边的明湖边趴着3只“奇怪”的螃蟹,是由废弃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志行八方》雕塑。它们看似“奇形怪状”,其实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同时也体现了海大人在河蟹养殖领域所做的贡献。如我校教授最先摸清了大闸蟹的产卵场和生活史,我校校友解决了河蟹育苗问题,为突破河蟹育苗技术奠定基础。作为第一所向宝岛台湾输送河蟹养殖技术的高校,我校更是在两岸交流中系上了一根新纽带。

漫步历史文化长廊可以看到两块巨石,一块是位于朝海路靠近第二教学楼的“海权石”;一块是图文信息中心前的“创新石”。“海权石”一侧刻有张謇嫡孙张绪武先生的题词“渔权即海权”,旨在反映张謇渔业思想的核心主张。另一侧镌刻着张謇的一句原话“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张謇是明确指出、明示我国海权边界的第一人。正是这一思想,孕育了今天的上海海洋大学。“创新石”也是两面刻字,一侧刻有江泽民同志2007年10月5日为学校95周年校庆题词“培育海洋科技人才,探究蓝色世界奥秘”,另一侧刻有江泽民同志2012年8月20日为学校百年校庆题词“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把上海海洋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这两块巨石使人联系到近第七道门的《雏鸟振翅》石雕。雏鸟欲飞先振翅,少年创业先立志。它提示着每一位海大学子应该珍惜当下美好时光,在上海海洋大学孕育理想,在上海海洋大学放飞梦想。

3. 着力于挖掘雕塑背后的故事

一百年的风雨兼程谱写一曲激昂的乐章,一百年的披荆斩棘铸就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些“默默无闻”的雕塑,看似沉默,其实却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学校百年学校于坎坷之路上跋涉、在风雨中求索的故事。清朝末年,清廷昏庸腐朽,德、日等国侵渔猖獗,损我渔权,扰我海权。学校创办人张謇主张“渔权即海权”,倡议创办水产学校,使学校创立之初就肩负起“心怀祖国,情系民生”的热切期望。为“护渔权,张海权”,1904年他向清廷奏议创办水产学校。1912年,在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襄助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正式创办,张镠任校长。这是雕塑“饮水思源”“渔权即海权”石背后的故事。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

1. 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

由于艺术作品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学校在策划人文景观时十分慎重,尽可能寻求为大多数师生所理解和接受的方案。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后勤管理处、档案馆等多部门组成的工作小组专门推进这项工作。每个雕塑从创意酝酿到具体建造均要求严格,不仅前后多次听取师生建议,而且反反复复推敲、翻来覆去修改,最终才有了现在的历史文化长廊的呈现效果。

2. 将百年文脉融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

学校在新校区规划建设中,就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其中,规划建设一座融以人为本理念,挖掘学校近百年的历史底蕴、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体现学校特定历史发展轨迹,体现学校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延承,建设一个与“勤朴忠实”校训精神相和谐的品位高雅、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校园。为此,学校人文景观的策划工作,早在学校规划建设沪城环路校区时就已经启动了,并邀请不少富有景观设计经验的公司设计方案。根据整体设计理念,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带人们漫步于海大的历史长河。它不像西方油画那样常常只有一个视觉中心,而是将一个又一个亮点悄然蕴藏于历史长廊。

3. 精心打造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是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场所。学校围绕传承和践行校训精神,从硬件和软件上双管齐下,将校训精神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建立了三史馆,集中反映学科建设方面的成果,以卓越的成就鼓舞全体师生;开展了大学精神的大讨论,知校情、明校史,以深厚的校训精神涵养全体师生;开展了“我为新生讲校史”、校训精神专题图片展、校训与核心价值观座谈会、身边好故事说校训等活动,以悠久的学校历史感染学生。通过系列活动使每个师生都能在大学文化中感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感悟学校校训精神、领悟校训精神,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Kcglg99AJX8E4FpTJ30SKwxy47z6y2OK2fBn61oLXAYkoe/m1+Ie5AWEcL/V2L9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