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其后沿为编年、记事二种。
记事者,以一篇记一事,而不能统贯一代之全;编年者,又不能即一人而各见其本末。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魏禧序十国春秋谓:“迁仅工于文,班固则密于体。”以是为史汉优劣。不知无所因而特创者难为功,有所本而求精者易为力。此固未可同日语耳。
至于篇目之类,固不必泥于一定。或前代所有而后代所无;或前代所无而后代所有,自不妨随时增损改换。今列二十二史篇目异同于左:
古有禹本纪、尚书世纪等书,迁用其体,以叙述帝王,惟项羽作纪颇失当,故汉书改为列传。
后汉书又立皇后纪。盖仿史汉吕后纪之例。不知史迁以政由后出,故高纪后,即立后纪。至班固则先立孝惠纪,孝惠崩,始立后纪。其体例已截然。以少帝既废,所立者非刘氏子,故不得以伪主纪年,而归之于后也。若东汉则各有帝纪,即女后临朝,而用人行政已皆编在帝纪内,何必又立后纪?
新唐书武后已改唐为周,故朝政则编入后纪。宫闱琐屑事,仍立后传,较有斟酌。
宋史度宗本纪后,附瀛国公及二王,不曰帝而曰瀛国公、曰二王,固以著其不成为君,而犹附于纪后,则以其正统绪余,已登极建号,不得而没其实也。
至马令、陆游南唐书作李氏本纪、吴任臣十国春秋为僭大号者皆作纪,殊太滥矣。其时已有梁、唐、晋、汉、周称纪,诸国皆偏隅,何得亦称纪耶?
金史于太祖本纪之前,先立世纪以叙其先世。此又仿尚书世纪之名,最为典切。
史记卫世家赞:“余读世家言”云云,是古来本有世家一体,迁用之以记王侯诸国。
汉书乃尽改为列传。(按班固传:改世家为列传,系其父彪变例。)传者,传一人之生平也。王侯开国,子孙世袭,故称世家。今改作传,而其子孙嗣爵者,又不能不附其后,究非体矣。然自汉书定例后,历代因之。
晋书于僭伪诸国数代相传者,不曰世家而曰载记。盖以刘、石、符、姚诸君,有称大号者,不得以侯国例之也。
欧阳修五代史则于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北汉、楚、吴、越、闽、南平皆称世家。宋史因之,亦作十国世家。辽史于高丽、西夏,则又变其名曰外记。
史记作十表,仿于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凡列侯将相、三公九卿功名表著者,既为立传,此外大臣无功无过者,传之不胜传,而又不容尽没,则于表载之。作史体裁,莫大于是。
故汉书因之,亦作七表。以史记中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表皆无与于汉也。其余诸侯,皆本史记旧表,而增武帝以后沿革以续之。惟外戚恩泽侯表,史记所无。又增百官公卿表,最为明析。另有古今人表,既非汉人,何烦胪列。且所分高下,亦非定评,殊属赘设也。
后汉、三国、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及南北史皆无表。
新唐书宰相、方镇、宗室世系三表。
薛五代史无表。欧五代史亦无表。但有十国世家年谱。
宋史有宰相、宗室二表。
辽史立表最多。有世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幸表、部族表、属国表。表多则传可省,此作史良法也。
金史宗室、交聘二表。
元史后妃、宗室世系、诸王、公主、三公、宰相六表。
明史诸王、功臣、外戚、宰辅、七卿,共五表。
后人有因各史无表而补之者:伏无忌、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边韶、崔寔、延笃作百官表,皆不传。袁希之又有汉表,熊方有后汉表,李焘作历代宰相年表,皆所以补前人之缺。近时万斯同又取历代正史之未著表者一一补之,凡六十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最为详赡。
八书乃史迁所创,以纪朝章国典。
汉书因之,作十志。律历志则本于律书、历书也。礼乐志则本于礼书、乐书也。食货志则本于平准书也。郊祀志则本于封禅书也。天文志则本于天官书也。沟洫志则本于河渠书也。此外又增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其后,律历、礼乐、天文、地理、刑法,历代史皆不能无。
后汉书改地理为郡国,又增礼仪、祭祀、百官、舆服四志。
三国无志。
晋、宋、齐书,大概与前书同。惟宋书增符瑞志。齐书亦有祥瑞志。
梁、陈书及南史无志。
魏书改天文为天象,地理为地形,祥瑞为灵征,余皆相同,而增官氏、释老二志。
齐、周及北史皆无志。
隋书本亦无志,今志乃合梁、陈、齐、周、隋并撰者。其艺文则改为经籍。
新唐书增仪卫、选举、兵制三志。
薛五代史志类有减无增。欧五代史另立司天、职方二考,亦即天文、地理而变其名也。
宋史诸志与前史名目多同。
惟辽史增营卫、捺钵、部族、兵卫诸志,其国俗然也。
金、元二史,志目与宋史同,惟少艺文耳。
明史志目与宋史同,其艺文志内,专载明人著述,而前代书流传于世者不载。
古书凡记事、立论及解经者,皆谓之传,非专记一人事迹也。(说见陔余丛考)其专记一人为一传者,则自迁始。又于传之中,分公卿将相为列传,其儒林、循吏、酷吏、刺客、游侠、佞幸、滑稽、日者、龟策、货殖等,又别立名目,以类相从。
自后作史者,各就一朝所有人物传之,固不必尽拘迁史旧名也。如汉书少刺客、滑稽、日者、龟策四传,而增西域传。盖无其人不妨缺,有其事不妨增。至外夷传则又随各朝之交兵通贡者而载之,更不能尽同也。
惟货殖一款,本可不立传,而汉书所载货殖,又多周秦时人,与汉无涉,殊亦赘设。
后汉书于列传,儒林、循吏、酷吏外,又增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等传。
三国志名目有减无增。
晋书改循吏为良吏,方术为艺术,不过稍易其名。又增孝友、忠义二传。其逆臣则附于卷末,不另立逆臣名目。
宋书但改佞幸为恩幸。其二凶亦附卷末。(二凶:刘劭、刘浚。)
齐书改文苑为文学,良吏为良政,隐逸为高逸,孝友、忠义为孝义,恩幸为幸臣,亦稍变其名。其降敌国者,亦附卷末。
梁书改孝义为孝行,又增止足一款。其逆臣亦附卷末。
陈书及南史亦同。惟侯景等另立贼臣名目。 后魏书改孝行为孝感,忠义为节义,隐逸为逸士,宦者为阉宦,亦稍变其名。其刘聪、石勒、晋、宋、齐、梁俱入外国传。
北齐各传名目,无所增改。
周书增附庸一款。
隋书改忠义为诚节,孝行又为孝义,余与前史同。而以李密、杨玄感次列传后。宇文化及、王世充附于卷末。
北史各传名目,大概与前史同,增僭伪一款。
旧唐书诸传名目,亦与前史同。其安禄山等,亦附卷末,不另立逆臣名目。
新唐书增公主、藩镇、奸臣三款。逆臣中又分叛臣、逆臣为二,亦附卷末。
薛五代史增世袭一款。
欧五代史另立家人、义儿、伶官等传。其历仕各朝者,谓之杂传。又分忠义为死节、死事二款。又立唐六臣传。盖五代时事多变局,故传名亦另创也。
宋史增道学一款及周三臣传,余与前史同。
辽史改良吏为能吏,余与前史同。另有国语解。
金史无儒学,但改外戚为世戚,文苑为文艺,余与前史同。亦另有国语解。
元史增释老,余亦与前史同。
明史各传名目,亦多与前史同,增阉党、流贼及土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