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互联网理财过度营销埋下风险隐患

2015年11月24日,对武汉市的7万多名投资人来说,以往那种平静的生活恐怕难以再现了。因为这一天,被誉为“华中地区最大投资理财公司”的武汉财富基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关门歇业了。这不仅代表投资人的收益将得不到兑现,还意味着他们高达50多亿元的本金在极大程度上都打了水漂。次日开始,便有众多投资人聚集到湖北省政府、武汉市政府和财富基石在市内的营业点门前,要求财富基石偿还投资本金和收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局面,就是因为财富基石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营销行为过度,从而为自身的运营埋下了风险隐患。从最终结局来看,这种过度营销行为,明显涉嫌非法集资。

武汉财富基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武汉,成立于2012年。自成立后,就进行了跨区域的扩张,很快就成为拥有2000多名员工、线下门店30多家、资产管理规模高达200亿元的大型第三方财富管理集团机构,被誉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线上线下双轨道运营的理财机构”。就因为其规模庞大,所以它很快在全国重点城市那些关注理财产品的人群中形成重大影响。

所有投资人或许终生都不会忘记财富基石的宣传标语——“8%~19%,保本保息”。就是这样的宣传语,让众多的投资者一时怦然心动,将自己的血汗钱投入了无底深渊。在当初的宣传中,财富基石除了宣称自身分支机构多、员工队伍庞大这类能增加投资人对它的信任和好感之类的内容外,它的宣传重点放在能让投资人由心动化为行动的收益率上。财富基石声称,自己的理财产品零风险、高回报,投资20万元,每年就可获得8.8%的收益。这些收益一个季度结算一次,结算后立即付清。5年期满后,可获得70%的回报,并返还本金。也就是说,投资给财富基石20万元,5年后就能连本带利获得34万元的收益。而这种投资如果用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上,其该类产品的年收益率不会高于6%,大多在5%~6%之间,所获得的收益加成本不会超过26万元。二者之间的收益差距达8万元。另外,财富基石还宣称,如果投资金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5年期满后就能拿到97%的回报。

另外,为打消投资人的顾忌,财富基石还作出了多重保证:“第一,投资者的资金由中国工商银行设立专项账户监管资金流向;第二,由一家湖北本土融资担保公司为投资者的本金和预期收益提供不可撤销的无限连带责任保证;第三,将该项目8至12层的写字楼拿出来,跟投资者签订购房合同,若出现违约,出资人将按市场价的7折购买写字楼。”有了定心丸般的“保证”,又能取得高额回报,这样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又怎能不让人动心呢?

不过,据业内理财专家的观点,在所有的理财产品中,当年收益率达到8%以上时,就意味着存有很大的风险。所谓“零风险高回报”的宣传,实质上无异于欺骗。武汉财富基石的理财产品属于私募基金,这类的基金相对其他产品来说,风险更高。存在高风险,也就让保本保收益成为一句空话,并且,其作出的保证是没有能力进行兑现的。2014年7月12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通知,要求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不得有“保本保收益”之类的兑付承诺。从这点上来说,武汉财富基金的宣传,既存在过度炒作,更属于明显违规。

也许缘于此,在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时,一些媒体开始撰文指责财富基石的过度炒作行为。对此,财富基石赶紧出面,于2015年1月8日在武汉各大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书面声明:“近日,部分网络媒体转载了一篇关于武汉财富基石公司的负面文章。由于该文章标题恶意抹黑,文章内容主观不实,已严重损害了我司的良好商誉和企业形象,给本公司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目前,文章作者已撤销所有原稿。武汉财富基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对于恶意传播此消息的行为,我司保留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

尽管如此,砍柴网还是于2015年登出了《年终警惕武汉财富基石骗局》的文章。该文对财富基石的宣传做了证伪式的剖析,其中的主要观点包括财富基石产品的风险极高和高收益难以兑现两个方面。该文指出,财富基石一面宣称“零风险”,一面在其招募说明书上注明有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并且规定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这种宣传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财富基石向投资人所做出的第二项“保证”中所谓的湖北本土融资担保公司提供的“不可撤销的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在中国的担保法中并没有这种规定。也就是说,这样的保证不受法律认可。财富基石与投资者签订的7折购买写字楼的合同,存在重复抵押签订的风险。一旦出现法院查封该资产的情形,该合同就无法生效。另外,该文还指出,财富基石公司所募集的资金投向武汉国博中心附近一处城市综合体项目。而在现阶段,房地产企业普遍是负债率居高不下,且变现能力极其有限,以致出现房产泡沫。在房地产市场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其变现能力就得不到保证。没有了房地产的变现,私募基金就无法实现到期兑付。由此,财富基石承诺的高收益,恐怕就只能是画在纸上的馅饼,看得见吃不着。

截止到财富基石倒闭之日,其网络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一共运营483天,通过该平台注册总人数超过7.5万人,投资人累计投资金额达12.58亿元,其中用于支付用户收益金额为1990万元。事后的结局不幸被网络媒体所言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最终原因就在于投资理财机构的过度营销,甚至可以直接指斥为这些理财机构自设立的那一刻起就居心不良,企图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来实现洗钱的目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有关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理财产品仅在2014年,用户规模就达到6383万,使用率达10.1%。设立机构普遍都是采取P2P(peer-to-peer)的网络借贷模式:以第三方的网络平台为中介,借款人在上面发布借款方式和给予投资人的回报率,投资人放贷后按照回报率获取收益。由第三方网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上发布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者放贷并获取利息收益。

鉴于中国互联网理财产品数量庞杂,一些理财专家提醒投资人,一定要考察清楚平台的实力和资质,还要充分了解理财产品本身——一般来说,收益夸大的理财产品,都存在着极高的风险。以票据理财为例。票据理财因商业银行的介入而一下子受到热捧,尤其是其宣传口号“年化收益率9.8%、1元起购、银行无条件兑付”更是让人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感到放心。然而,由于这类理财产品除了募资金额和收益率等情况外,有关产品融资的企业或项目很少有介绍,甚至根本没有介绍,因此,投资人也就无法了解自己所投资金的流向。这实际上就存在着很大风险——一旦这些资金用之不当,尽管有“银行无条件兑付”这一条,但其中的银行都是一些如城商行、农商行之类的小银行,因而,这类银行的运营特点仍有可能让投资人血本无归。

互联网理财尽管所牵涉到的多是一些中小投资人,但是,其社会牵涉面极其广泛。一旦失之于滥,就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为此,有专家指出,作为互联网运营平台,要担负起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之责,尽快出台相关金融监管细则。同时,作为投资人来说,要对高收益理财保持警惕,尽量选择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平台,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以切实保护自身利益并获取可靠的收益。 asViyOw8/z+WssRKRYyc0vR1wlI9mvOB7ujPRQ1RmT2zTQ2tsbNaGUwIY425zs6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