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盲目照搬外国模式,消费者不会买账

自2004年成立开始,若邻网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不得不说,从创立开始,若邻网就一直在走弯路,而且还不断转换运作核心。若邻网的创始人邹岭甚至从若邻网几进几出,而网站公司内部也一度裁员,几乎到了要关闭的程度。那若邻网究竟经历了哪些波折呢?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一直落后于欧美国家,少则落后三四年,多则落后近十年。一般来说,当一个模式在欧美国家基本完善,且被证明真正能够盈利的时候,我国的互联网创业人员才会将它“抄袭”到中国。“Copy2China”,就是对中国互联网这种“研发”模式的生动称谓。

2004年,正是国外社交以及商务性社交风生水起的时候。当时,若邻网也是从社交入手,期望在互联网上抢占一席之地。“若邻通讯簿”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诞生的,并作为网站的主要运营产品,以嵌套的形式,帮助用户更加方便地管理自己的人脉关系。

“若邻通讯簿”虽名为通讯簿,但实际上只是一个Javascript脚本写成的小插件。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子邮箱发送邮件的时候,及时提供用户对应朋友的联系方式,为用户省去查找Email地址的工作。然而这个创意并非若邻网原创,而是其模仿自Plaxo。

2001年微软公司推出Outlook之后,电子邮箱成为互联网上非即时交流的主要途径,后来更是逐渐成为商务交流的主要方式。而微软在2003年推出的新版本Outlook,则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这也让Outlook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大规模推广。Plaxo就是借助这两次机会,以为互联网用户管理Outlook的电子邮件地址而真正在互联网上站稳脚跟的。

2001年创立的Plaxo,随着Outlook版本的不断升级以及大量的用户涌入,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其公司也因此越做越大。Plaxo仅经过七年左右时间的积累,就存储了超过5000万个通讯录以及37亿联系人,成为全球领先的在线地址簿。可以说,西方版的若邻通讯簿——Plaxo,确实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2008年,康卡斯特公司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laxo。

但是与Plaxo的一帆风顺不同,模式几乎完全照搬Plaxo的若邻通讯簿,虽然在软件安全以及连接功能上都相当完善,但运作一年之后,邹岭却不得不承认这个项目失败了。

这是若邻网进军社交网络的第一次失败。

在若邻通讯簿的创意失败后,邹岭并没有放弃对社交网络的开拓——2005年,无论是哪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都能预见到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巨大潜力。

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六度空间理论”,这也是很多社交网络,尤其是商务社交网络得以建立的基础。“六度空间理论”原本是1967年由哈佛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教授,通过一个连锁信件实验得出的结论。实验证明,在美国,平均只需要通过五个中间人就可以把任何两个美国人联系起来。把这个结论推广开来就是,任何人只要通过另外五个人,就可以联系到世界上的任何人。按照这个理论,现在如果一个中国人想联系到奥巴马,那么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

当时,美国的LinkedIn就是以“六度空间理论”为基础,为商务联系提供便利服务的。在现代的整个商业模式下,每一个商人都有他的“诉求”与“被诉求”。简单来说就是,在商场中,每一个人都有“求别人”与“被别人求”两种状态。所有人的这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信息的不对等,造成了商场上的各种迷雾,每一个人都希望满足自己的“诉求”,这是西方商业社会的普遍观点。基于此,LinkedIn为寻求帮助的商务人士提供了联系纽带,在LinkedIn上,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进行商务交流,从而加速商业运转,满足商务人士的“诉求”。这就是商务网站的创办基础。

2006年,若邻网决定以LinkedIn的模式建立商务社交网站。在中国,专业性的商务社交网站还没有成熟,因此,若邻网的商务社交网络建立不久,就获得了UCI和SIG总计500万美元的投资。不得不说,当时中国的商界确实存在很多寻求“诉求”的人,这些对别人有诉求的人正是若邻网的第一批客户,于是在一年之中,若邻网就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这些用户加入若邻网,并不是想在若邻网上聊天或者看新闻、小说,他们有自己商务上的“诉求”,因此,满足用户的“诉求”就成了维持用户忠诚度的核心。而且,若邻网创办才一年,网站各方面功能还不健全,为了便于使用,用户对网站的功能提出了很多要求。但是,面对这两个问题,若邻网都无法解决。

首先,若邻网只是一个商务社交网站,在用户基数不足的情况下,网站并不能实现“六度空间理论”。也就是说,在当时的若邻网上,不要说通过五个人就满足自己的“诉求”,即便找遍若邻网的所有注册用户,需求都不一定能够满足。其次,若邻网以及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做的主要是“抄袭”工作,因此,只有西方的互联网有了解决问题的架构之后,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户的需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若邻网用户对网站提出的功能要求,就相当于一个用户对中国的互联网提出了一个“本土性”的问题,中国并非社交网站的“本土”,又如何能满足用户的“本土需求”呢?

这是若邻网的第二次失败。

2007年,邹岭退出若邻网,由陈浩源担任总裁及CEO。经过一年半的认真思考,邹岭认为,若邻网的商务社交之所以没有像LinkedIn做的一样成功,是因为它的会员制导致了若邻网开放性不足。2009年,再次回到若邻网之后,邹岭将若邻网的架构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去除了很多功能,希望若邻网在商务社交上东山再起。

但是,一年半的时间并没有让邹岭完全找到若邻网两次失败的原因。2011年,若邻网不得不宣布由专业商务社交领域转入职业社交招聘领域,而邹岭也不得不另起炉灶,与胡铸韬和蒋明亮一起创办了“有加”。

这次转型以及邹岭的离职是若邻网的第三次失败。

那么,若邻网的失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1)盲目照搬国外模式

邹岭认为,社交网络尤其是商业社交网络,讲究的是人脉。其实,这种认知与中国的商业模式存在偏差。正如同前面分析的,商业社交讲究的是“诉求”与“被诉求”。其中,“诉求”与人脉是一个道理,就如同西方商业模式中,寻求“诉求”是主流模式,因此很多商家只要找到能够满足自身“诉求”的企业,彼此之间一般都可以形成合作;对于西方的企业者来说,只要能达到一定平衡的“被诉求”,西方人都会满足对方。

而在中国,商场的主要模式是“被诉求”,这与中国的经济史有关。中国的大型、巨型企业前身大多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者来讲,个人的利益往往大于企业的利益,国有公司的企业管理者并不会主动寻找能够激发企业的“诉求”或者人脉。随着这种文化的延续,现在很多大企业的管理者对中小企业的态度一般不是合作,而是压榨。

因此,现在东西方的商场文化就形成了极具差异的两极:西方企业者倾向于主动变革,中国企业者则倾向于被动变革;西方企业者主动寻找制造机会,中国企业者则被动等待机会;西方企业者注重的是利益本身,中国企业者注重的是利益延伸;西方企业者之间一般都能够以近似平等的地位进行协商,中国的企业者之间则存在明显的等级观念。

以上这些东西方差异,就造成了Plaxo、LinkedIn在西方的成功,但在中国它们却无法生存。

(2)依托基础不恰当

若邻网最初的“若邻通讯簿”,依托的是Outlook这款微软工具。微软的很多办公软件以及产品在中国都相当受欢迎,但是也有很多程序到了中国就严重水土不服。而Outlook就是水土不服的软件之一。

搭建在不稳固基础上的房子,即便房子建得再牢固,也避免不了倾覆的危险。同样,建立在Outlook这款在中国水土不服的软件基础上的“若邻通讯簿”,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邹岭在后来做总结时也曾经说过:“国内用Outlook的用户比例远远没有国外高,我们发现,Plaxo的插件策略在国内是行不通的。独立于电子邮件或手机之外而单独存在的通讯录服务是无法成立的,通讯录必须和某项人们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绑定在一起才有意义。”

(3)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

邹岭以LinkedIn的模式建立了若邻网以后,对于会员都不可能采取免费措施,对入驻的商家免费就更不可能。而那些商家愿意付费,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有“诉求”,而且他们认为:我付钱了,你就有义务解决我的问题。

那么,若邻网有这个能力吗?后来的失败证明,若邻网当时确实没有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首先,若邻网没有“被诉求”的资源;其次,若邻网只是一个社交网站而没有商业沉淀;最后,那些进入若邻网的付费用户,只希望借用别人手里的资源,而不想贡献自己的资源。

可以说,在2006年,若邻网模仿LinkedIn建立商业社交网站之后,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情况:作为中间商的若邻网,拥有大量购买商业信息的顾客,并且顾客已经付钱了。但是,若邻网却没有供应商。这种模式的缺陷,最终造成了邹岭的第二次,以及第三次失败。

不得不说,盲目地照搬国外的模式,完全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消费者自然就不会买账。 Zm/r99Si+XX/PIoaIwGbBswc7SdSrZQjgoNchA+maMQgLlXtebsETPhRO8vY2H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