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多做一点实事,少来虚的

2004年9月16日,ITAT集团的第一家会员店在深圳开业。随即,ITAT的会员店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由2006年年底的240家飙升到2008年5月的780家,仅2007年一年的净利润就高达10.4亿元。然而短暂的辉煌过后,等待它的是彻底的陨落。到2010年时,ITAT只得接受被并购的命运。那么,ITAT集团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呢?它的经历又能给人带来哪些教训呢?

ITAT是英文“International Trademarks Agent Traders”的缩写,翻译过来意思是“国际品牌服装代理商”。而ITAT集团就是一家服装百货连锁企业,经营的业务是通过开设ITAT国际品牌服装会员店、ITAT百货会员俱乐部和FASHION ITAT时尚店来售卖服装。与传统的百货商场、批发市场和单一的品牌店的运营方式不同,ITAT集团采取的是多服装品牌的连锁门店形式,将个性门店和电商结合在一起来实现销售。

在具体运作上,ITAT集团采取“先卖后买”,以及“零货款”和“零租金”的“双零”模式,即对上游供应商先铺货再结账、对地产物业商先进场再结账的模式。服装供应商、ITAT集团和地产物业商,三者之间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浮动比例分成,ITAT向供应商和地产物业商开放网络系统,为它们免费搭建一个交易平台。在销售上,ITAT集团的定位是“让利给消费者”,销售老百姓买得起的平价服饰。为减少中间供应商的流通环节,ITAT让供应商采取向消费者直接寄送的模式。

从商业模式上来说,ITAT集团开创了一种突破传统的连锁经营模式。它将商场业主、供应商缔结成销售同盟,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即所谓的“商业和谐、多方共赢”的ITAT新模式。这种商业运作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大大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并降低了运营成本。生产厂商进入ITAT集团门店的所有货品,无须交纳产品进场费和其他形式的杂费。在这种模式下,ITAT集团实际上履行起了服装生产厂商销售部门的角色,不同的是,这个销售部门还销售其他厂商的服装。对于滞销的产品,直接退回生产厂家;对于产品的售价,则根据厂家提供的成本价经双方协商后确定。产品一经卖出,厂家可得到58%~62%的分成。货款结算的频率一般为一月一结,而对于大的供应商,则可一周或半月一结。此外,ITAT集团还通过控股、并购的方式从国外收购来100多个二三线品牌,帮助国内那些转型做服装品牌的企业。

对于商业地产商,ITAT集团采取了“同盈同亏”的合营方式。地产商们提供场地后,不收取租金,而是从每个月的销售额中获得10%~15%的提成。为取得地产商们的信任,ITAT集团向他们开放了网络系统,让他们随时了解产品销售情况。通过这种模式,ITAT集团无需支付店铺租金,无需承担商品库存风险,赚取的是资源整合的收益,由此规避了服装经营企业库存的风险和租金的成本。正如业内一些人士所说,这种模式让ITAT集团成功实现了空手套白狼。

ITAT集团与其他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背后依靠的是中联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美国摩根士丹利、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美国CITADEL投资集团等国际投资机构。2006年11月,ITAT集团的服装会员店达到200家时,获得了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的5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这笔投资的入账,让ITAT集团及其商业模式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后,2007年3月,美国摩根士丹利、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美国Citadel投资集团及美林(亚太)又对ITAT集团分别投入了3000万、3000万和1000万美元。完成投资后,投资方组成了强大的推动ITAT上市的队伍,还邀请到了高盛和德意志银行。

ITAT集团原计划于2008年二季度在香港上市,并以此募集资金10亿美元。为了能通过港交所聆讯以实现快速上市,ITAT集团要求每个门店再招入50%的员工,以使上报的客流量与员工的数目相符。而对于这些员工,并未做出任何考核方面的要求,只是让他们尽快到位。同时,ITAT还要求每位员工递交门店拓展计划,根本不去考虑地段位置,而只要求地产商们能接受零地租的方式即可。这与他们当初精心选址的做法大相违背。由此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在门店扩张过程中,他们的选址、招人、选货等方面都呈现出无标准的混乱状态。到了高速扩张时期,这些混乱不但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反而有变本加厉之势。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有相当多的店长都是由员工直接提拔上去,这些人既缺乏实际经验,又缺乏领导能力,从而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比方说,一些堆积在仓库里的服装,在各个店的流转过程中,很快就没了踪影,甚至还出现服装厂家所说的情形:“有时候店长跑了,货也丢了。虽没有说不赔,但总是推来推去的。”

再就是,在迅速扩张门店的过程中,整个ITAT集团在全国将近800家的门店——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还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能实现盈利的门店屈指可数。不能有效实现盈利,一些问题就凸显出来。其中一个就是货品积压——因为销量上不去,就容易造成生产厂家的资金流转不畅。但是,当生产厂商要求退货时,ITAT集团门店的人就会让他们继续摆放;还有一个就是,低销量对地产商来说就意味着低收入,但当初出于对ITAT集团的宣传过于信任,协议已经生效,此时想后悔也来不及了。由此,地产商中一些失望的情绪也就蔓延开来。

可是,就在ITAT集团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做着盲目扩张时,有海外媒体刊文揭露,ITAT集团上市申报材料中存在财务造假。随后,ITAT集团在推动上市过程中,第一轮聆讯被否决,第二轮的聆讯被再度否决,被否决的理由正是销售数据造假。据说,当时香港联交所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该举报信里详细揭露了ITAT集团虚增销量等不当操作。到2008年8月份,ITAT集团所有上市的努力都打了水漂。该月26日,ITAT不得不公开承认:公司与承销商高盛、美林终止合作。随即,ITAT集团快速扩张的负面效应彻底显现出来:管理混乱、业绩造假、成本过大和合作信任危机等。结果,在2008年,他们不得不开始裁员关店,而且其门店的关店率高达25%。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波及到了中国的服装业。就在ITAT集团着手关店的过程中,其拖欠供货商数亿元货款一事立刻严峻起来。可以说,此时的ITAT集团是四面楚歌。2010年12月16日,ITAT集团无奈地被中国惠盈联合供应链集团并购。

ITAT集团出现于2004年。当时,受国际上的反倾销逼迫,国内服装生产厂商只能走出口转内销的道路。但是,由于对国内销售市场的认知不足,加上自身品牌优势上存在缺陷,许多企业的转型一时陷入困境。而ITAT集团推出的这种直销模式,能够极大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ITAT集团可谓应时而至。而这也是它面世以来,受到各界人士普遍认同和看好的原因。

然而,ITAT集团并没有紧随互联网发展大势,认真练好内功,从抓实事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壮大自己,反而用心不正,把发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通过上市来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们不惜造假,通过盲目扩张、凭空哄抬公司估值的做法,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泡沫来吸引眼球,但这个泡沫却一捅就破了。 pr0StGf+QF6EEImyjsowm5jZrbUkbuWPeRlbXohgIjqnk3kvQiOGM0TOEZrP/p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