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世纪

“被忘却的暴力”之旅开始进入当代历史,四周的地标开始有些眼熟了。但是,即使是来自20世纪的文化记忆,其中许多文物藏品也仿佛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

比如,尚武文化的衰落。 在那些稍有历史的欧美城市,都点缀着一些炫耀武力的公共设施。行人可以看见各种雕塑——骑在马背上的指挥官、肌肉发达体形健美的裸体希腊武士、马拉战车为顶饰的凯旋门,还有长矛和剑形的铸铁栅栏。以大获全胜的战役命名的地铁站:巴黎有奥斯特利茨,伦敦有滑铁卢。在一个世纪以前拍摄的照片中,总有男子穿着花里胡哨的军礼服,不是在国家庆典上游行,就是在豪华晚宴上与贵族寒暄。美国那些历史悠久的州的州徽都是富有攻击性的图像,比如投射器、锋利的武器、鹰隼或者猛禽。就连以和平主义著称的马萨诸塞州也是如此,其州徽的上方是一节断臂挥舞着长剑,中间是一个美国原住民手持弓箭,下方是本州的座右铭:“我们用刀剑寻求和平,但和平只存于自由之下。”无独有偶,邻州新罕布什尔州装饰本州车牌的箴言是“不自由,毋宁死”。

但西方现在已经不再用军事胜利来命名公共场所了。我们的战争纪念碑,不是彰显马背上骄傲的将领,而是哭泣的母亲、筋疲力尽的士兵或详尽的阵亡者名单。军人身着简单的军服,与民众相比没有什么特权,在公共生活中极为低调。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巨狮和纳尔逊纪念柱的对面,新立的雕像与军功战绩毫不相干,基座上是一位赤裸身体的、怀有身孕的艺术家,而她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比利时伊普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是诗歌《在佛兰德原野上》( In Flanders Fields )灵感的来源,也是英联邦国家在11月11日佩戴罂粟花的缘由;那里刚刚建起一座纪念碑,纪念在那次战争中因逃跑而被枪决的上千名士兵,这些士兵在当时被看作可鄙的怕死鬼。美国最新的两个州的座右铭分别是阿拉斯加的“北方通向未来”和夏威夷的“正义永存”。(虽然威斯康星州在为原来的昵称“美国的奶牛场”征集更新的时候,应征中有一条是“不吃奶酪,毋宁死”。)

德国的和平主义尤其坚定和突出,这个民族曾经如此尚武,以至于条顿和普鲁士这两个词就是“铁血军国主义”的同义词。直到1964年,讽刺作家汤姆·莱勒(Tom Lehrer)还表露了他对联邦德国加入多边核联盟的恐惧。在一首讽刺摇篮曲中,歌手安慰孩子说:

日耳曼曾经好战又野蛮,

如今危险已去恐惧不再;

1918年给他一个大教训,

从此他一直都是好乖乖。

1989年,柏林墙倒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协商统一,对德国复仇主义的恐惧也再次苏醒,但德国今天的文化仍然是全心全意地反省它在“二战”中的角色,竭力反对任何有军力扩张之嫌的举动。即使在电子游戏中,暴力也成了禁忌。帕克兄弟公司曾试图在德国发行德语版的《大战役》( Risk )。在这个棋盘游戏中,玩家在地图上竞争占领世界。德国政府要求审查游戏的内容。(最后,游戏被改编为玩家竞争“解放”而不是征服对家的领土。) 德国的和平主义绝不仅仅是象征性的。2003年,50万名德国人参加了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游行。众所周知,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轻蔑地将德国称为“老欧洲”。鉴于欧洲大陆漫长的战争历史,除了曾有学生抱怨莎翁戏剧无非老生常谈,拉姆斯菲尔德的此番言论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历史健忘症了。

西方对武力象征的感觉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很多人都有切身经历。当终极武器新式核弹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露面的时候,虽然它让25万人命丧核弹的记忆犹新,上亿人的身家性命正受到威胁,但是人们并没有排斥它。人们不仅没有排斥它,甚至觉得它是迷人的!核试验熔化了密克罗尼西亚的环礁比基尼,而性感泳衣却以比基尼命名,因为设计者认为,比基尼泳衣与核爆炸一样具有震撼效果。居民后院的防空洞、学校里抱头藏到课桌下面的防空演习,以及各种可笑的“民防”设施,事实上都让人们觉得核袭击没有那么可怕。直到今天,在美国许多公寓和学校的地下室入口处,还能见到三个三角形组成的防空掩体标志。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许多商标上都有蘑菇云的图形,包括“原子火团硬糖球”、“原子商场”(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的一家夫妻杂货店),还有“原子咖啡厅”。在核战的危险真正开始减弱的1982年,纪录片《原子咖啡厅》( The Atomic Café ),就借用了这家咖啡馆的名字,片中记录了世界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核武器令人费解的淡漠。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在日常生活中展示武力。几十年前,一个男人对挑衅者报以老拳是非常令人尊敬的事情; 在今天则成了鲁莽粗野,成了冲动控制障碍症的病状,成了去接受愤怒管理治疗的挂号证。

1950年的一个事件可以说明这一变化。哈里·杜鲁门总统的女儿玛格丽特是位很有抱负的歌手,《华盛顿邮报》的一篇乐评不留情面地批评了玛格丽特的表演。总统看到后,用白宫的信笺给批评家写信说:“我希望有一天能与你见面。到那时,你将需要一个新鼻子,需要很多鲜牛排来盖住你的青眼圈,没准儿你还需要一根新拐杖。”虽然大家都对杜鲁门的冲动怀有同情,但在今天,如果一个当权的人公开威胁要用暴力伤害一位批评家,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甚至是阴险的。但在当时,杜鲁门却因父亲般的骑士精神而广受赞赏。

如果你知道什么是“97磅懦夫”和“沙迷眼窝囊废”,那你大概熟知“查尔斯·阿特拉斯健身计划”的标志性广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这个广告在杂志和漫画书中经常出现。广告中的故事情节是,在海滩上,一个瘦弱的男子当着女朋友的面受到欺辱。他躲回家中砸桌子,踢椅子,拿出10美分的邮票下赌注,收到了一份健身计划的说明书。最后他返回海滩,向欺负过他的人报仇雪恨,这赢得了年轻女子的笑脸(图1-1)。

图1-1 20世纪40年代健身广告中常见的暴力

当时,阿特拉斯健身计划这个产品是超越性的,因为健身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风行。但说到他的市场营销,那还是旧时代的过气产物。今天的健身房和运动用品广告绝不会借用斗殴张扬男子气概,代言的形象一般是孤傲的,甚至还要带些同性恋的气质。在特写镜头下,坚实的胸肌和肌块累累的小腹,能让男女都心生羡慕。他们要展示的是美,而不是威力。

相比对男性之间暴力的厌恶,人们更加蔑视男性针对女性的暴力。婴儿潮那一代人大多对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作《蜜月期》( The Honeymooners )有种怀旧心理。在剧中,杰基·格黎森扮演一个粗壮的公交车司机拉尔夫,老是筹划着要发横财,而明智的妻子艾丽斯则对他百般嘲弄。一个不断抖出的搞笑场景是,拉尔夫愤怒地向妻子挥拳咆哮:“总有一天,艾丽斯,总有一天……你要尝尝我的老拳!”(有时候,他也说:“乓,瞄准,直接奔月!”)艾丽斯对此总是一笑置之,不是因为她蔑视家庭暴力,而是她知道,拉尔夫其实还不够男子汉,不会这样做。针对妇女的暴力在今天已变得非常敏感,主流电视台根本不可能播放《蜜月期》这样的喜剧节目。1952年《生活周刊》中的这则广告(图1-2),也是不可能出街的。

图1-2 1952年一则咖啡广告中的家庭暴力

这则广告以戏谑和挑逗的手法表现家庭暴力,在今天完全不能接受。但在当初,这样的手法并不鲜见。在20世纪50年代梵豪森牌衬衫的广告中,一个妻子被打了屁股。在1953年必能宝邮资机的广告中,一个怒气冲天的老板对着他固执的女秘书大喊大叫,其标题是:“杀死一个女人总是违法的吗?”

此外还有一出创下长期上演纪录的音乐剧《异想天开》( The Fanta sticks ),里面有一首吉尔伯特和沙利文式的小调“取决于你掏出多少钞票”[歌词来自1905年翻译的爱德蒙·罗斯坦德(Edmond Rostand)的话剧《罗马风格》( Les Romanesques )]。该剧说的是两个父亲密谋一次绑架,然后,一个父亲的儿子救出另一个父亲的女儿:

你能看见公开的强暴,

你能看见彬彬有礼的强暴,

你能看见印第安人的强暴:

那场面真是迷人。

你还能看见马背上的强暴,

他们都说这既新鲜又快乐。

你能看见各种强暴,五花八门,

一切取决于你掏出多少钞票。

虽然这里的强暴(rape)实际上指的是劫持,而不是性侵犯,但从1960年该剧开播到2002年停播,人们对强暴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歌词作者汤姆·琼斯(与威尔士歌唱家没有亲属关系)向我解释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眼儿让我越来越紧张。尽管过程很缓慢,但是渐渐地,对于报纸上的那些标题,对于凶残轮奸的描述,还有对于“约会强奸”的报道,我开始有了新的理解。我开始想:“这事儿一点儿也不可笑啊。”的确,我们不是在说“真正的强奸”,但是在那些笑声里,无疑包含了对我们喜剧化这个字眼儿所感到的震惊。

20世纪70年代初,琼斯请求重新填词,制作人拒绝了他,但允许他在那首小曲前加引言,说明那个字眼儿的含义,同时允许他减少那个字眼儿的重复次数。2002年,这出喜剧结束演出。2006年该剧重新登台时,琼斯填写了全新的歌词,他还采取了法律行动,从确保在世界任何地方上演的《异想天开》都必须使用新版剧本。

直到最近,对儿童行使暴力都还是合乎情理的。父母不仅揍孩子,通常还会使用梳子、板子这样的武器,或者扒光衣服露出臀部,以提高痛感和羞耻感。整个20世纪50年代,儿童作品中总是可以看到母亲警告调皮的男孩子说:“等你老爸回家再说。”于是,家长中更强壮的那个会解开皮带,抡到孩子身上。其他常见的惩罚手段是不让孩子吃晚饭就去睡觉,还有用肥皂刷洗孩子的口腔。那些被交给没有血缘关系的成人照管的孩子处境更加糟糕。许多人还记得在学校受过的惩罚。按照今天的标准,那些处罚手法都属于“酷刑”,足以将老师送进监狱。

* * *

今天的人们认为世界到处充满危险。只要看新闻,就无法不注意到那些越来越可怕的恐怖袭击、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效果。但是我们往往会忘记,几十年前的新闻中也充斥着危险。幸运的是,这些恐惧现在均已烟消云散。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给出数据,说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比我们生活的今天更为残忍和险恶的时代。为了保持本章文风的一致性,我继续用比较形象的方式陈述我的观点。

我于1976年大学毕业,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已经完全不记得毕业典礼上那个将我送进成人世界的演讲了。这给了我一张许可证,让我可以再创造一个毕业演讲。请你想象一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位世界形势分析专家会做出什么样的预言:

校长先生、老师、父母、亲友、1976级的同学们:

这是一个面临巨大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各种机会的时代。今天,你们学业已成,整装待发。我谨呼唤你们,回馈社会,让未来更光明,让世界更美好。

如此等等,无须赘言。下面,我想说几句更有趣的话。我想和你们分享我的预言,看看35年后你们重聚时,世界将是何种模样。彼时,斗转星移,时间已进入新千年,世界变化之剧烈,绝非你所能想象。我指的不是技术进步,尽管它的影响让你难以把握。我指的是和平和人类安全。你会发现,这一进步更是让人难以设想。

诚然,2011年的世界仍将危机四伏。今后35年间,就像今天一样,会有战争;也像今天一样,会有种族灭绝,有些甚至会发生在人们完全无法预见的地方。核武器仍将是世界的威胁。某些地区的冲突仍会继续。但是,在这些常量之上会叠加一些高深莫测的变量。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自童年蜷缩在防空洞里起,你们的记忆中就刻上了对核武器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惧。这个纠缠经年的噩梦,即将烟消云散。在10年之内,苏联将宣布与西方和平共处,冷战将不发一枪而偃旗息鼓。中国不再是一个军事威胁,它甚至将是我们主要的贸易伙伴。在今后35年内,无人使用核武器。事实上,大国之间不会发生任何战争。西欧将继续保持和平,而在5年之内,战祸连绵的东亚亦将进入和平。

喜讯不止于此。民主德国将开放边境,欢乐的学生将把柏林墙砸成粉末。铁幕将消失,中欧和东欧诸国将摆脱苏联的控制。苏联不仅将放弃共产主义,甚至将自动解体。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将成为独立国家。而大部分国家的变革完全不需要流血。

法西斯主义将在欧洲以至整个世界消失,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以及韩国和大部分中南美洲的国家将转向自由民主。元帅、上校、军政府、“香蕉共和国”和每年一度的军事政变,将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治舞台上绝迹。

中东也有令人诧异的发展。你们刚刚经历了25年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第五次战争。这些战争使5万人丧生,最近还威胁将超级大国卷入核冲突。但在3年之内,埃及总统将和以色列总理在以色列议会大厦拥抱,签署永久期限的和平条约。约旦也将和以色列维持长期和平。而叙利亚将不定期地和以色列进行和谈,两国不再交战。

南非即将结束种族隔离政权,白人少数族裔将把权力交给黑人多数族裔。整个过程中不会发生内战,不会有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和针对前统治者的暴力行动。

这些进展,大部分是人们长期卓绝奋斗的成果,但其中也有一些是突发事件,似乎从天而降。你们中间也许会有人去尝试解答这一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在此,我谨向你们已经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并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岁月里获得成功和满足。

对这样一篇充满乐观主义的大话,听众会做何感想?与会者已经发出阵阵冷笑,暗自揣测演讲者是否去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那里灌下了太多的迷幻药。然而,这个乐天派的几乎每一个预言在事后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 * *

没有哪个观光者会靠“某城一日游”就了解一个国家,我也不指望对几千年历史的一番走马观花,就能让你相信往昔的暴力甚于今天。现在,旅游归来,你仍然满心疑问:难道我们今天没有使用酷刑?难道20世纪不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世纪?难道不是新的战争方式取代了旧的?我们不是正生活在“恐怖时代”吗?他们在1910年时不是也说过不会再有战争了吗?那些工厂式养殖场里不断被宰杀的鸡算是怎么回事?难道核恐怖分子不会在明天发动一场大战?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我将在本书的其余部分,借助历史研究和量化数据来做出回答。但我希望,本章内容作为合理性检验,为我的工作打下了基础。它们提醒我们,尽管今天仍有各种危险,但昨天的危险更为严重。本书的读者(以及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地区的人民)都不再需要担心被绑架卖为性奴;不再担心宗教性种族清洗、致命的角斗和比赛;不再需要担心会为了非主流的信仰而被钉十字架,受石刑、轮刑、炙刑或者吊颈;不再担心因未能生儿子而被斩首,因曾经与王室成员约会而被开膛破肚;不再需要担心要用手枪决斗来捍卫自己的荣誉,或在海滩上挥拳斗殴来博取女友的欢心;也不再需要为世界大战中核武器毁灭人类文明的前景而忧心忡忡。 1cfowseBeHpc2griItl16/gH7mFgxQkTJ1WHrqf+UY1GlTS2GwLF/vaV0SSlJk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