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5节
以亚马逊书店为例,试着整理事实

接下来,我就以大家熟知的亚马逊网络书店拓展业务的实例,带领读者思考整理事实的方法。从充分搜集数据,到正确掌握事实,是整理技术的应用篇。

贝佐斯的策略

1995年,杰夫·贝佐斯(Jef Bezos)创办亚马逊网络书店,开始服务顾客,现在,全球有10个国家、超过1.5亿人在亚马逊购物,营收突破700亿美元。

听到营收700亿美元,大家可能会以为亚马逊是一家以营利为优先的企业,但其实,“随时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才是亚马逊的策略。

表2-4据说是贝佐斯在创办亚马逊之前,和投资人在聚餐时,画在餐巾纸上的商业模式图。

贝佐斯并不是只看当下,而是以一家永续企业,从长远未来制订策略。也就是说,这不是一张已经过时的商业模式图,而是一直到现在,仍然持续在进化、发展。

亚马逊销售的产品种类非常多(Selection),顾客想买什么都能立刻买到,体验到以往不曾有过的便利性(Customer Experience),顾客满意度提高,创造了口碑,也带动了用户人数和造访网站的流量(Traffic)。亚马逊不只是零售渠道,也建立交易平台,企业和个人可以成为卖方(Sellers),网站流量越大,产品种类也越容易扩大,形成正向循环。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能够以划算的价格购买,亚马逊必须维持低成本结构(Low cost structure)。顾客增加,企业规模变大,就有更多的资金,可以发挥经济规模的效益,以更低的价格(Low Price)提供商品。这样一来,顾客可以花更少钱买到同样的产品,顾客满意度也会更高。

换句话说,贝佐斯以顾客的需求构思商业模式,想到的结果,就是以更低的价格和更多的选择,提高顾客使用亚马逊的满意度和次数。如果是以利益为优先,这张商业模式图的正中央就会是利益(Profit),而不是企业成长(Growth)。

亚马逊的策略就是一个“事实”。

亚马逊的业绩变化,就和策略方向一致

亚马逊的业绩实际又是如何呢?请看表2-5的数据。

我想从比较长的时间轴来探讨亚马逊的业绩,不只看最近,而是从创业之后,经过十年、二十年这么长的时间,观察亚马逊的表现。

先看下页的图表“营收和获利的变化”,从创业以来,亚马逊营收一路成长,不过,不要光看营收就推测获利也顺利成长。

看获利变化的折线图就能一目了然。创业之后,亚马逊一直处于亏损,还曾经一度大幅亏损,之后即使由亏转盈,不久之后又开始亏损,恢复获利之后又开始恶化,丝毫没有稳定的迹象。

“获利率的变化”折线图更可以清楚看出亚马逊获利并不多,即使是这几年,获利金额也不高。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亚马逊努力为顾客提供优惠的价格,也持续投入资金,扩充资讯系统和物流,所以难以获利。

当然,也有人会批评,亚马逊就是获利不高的企业。

不过,请回想前面介绍的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图,贝佐斯重视的是企业成长,而不是获利。就这个角度来看,亚马逊始终没有背离初衷——“充实顾客在亚马逊的消费体验,实现企业成长”,可以说,亚马逊成功实现了一开始的计划。

这是亚马逊坚定的企业理念,也是实践企业理念的结果。

更令人吃惊的是,贝佐斯早在创业时就已经预料到今日的结果。

支撑亚马逊的经营法则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思考,从刚才介绍的实例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法则,也就是亚马逊的经营法则。

表2-6说明亚马逊的经营法则——“同时立足于市场定位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说得简单一点,亚马逊的策略成功取得了定位优势和组织优势。

从市场定位理论来说,网络在1990年代开始普及,亚马逊率先创业,以电子商务为主攻市场,选择书籍为商品,正式创业。

选择没有竞争对手的领域和商品,迅速创业,建立了独特的定位。

从企业能力理论来说,亚马逊投资全球最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和物流网络,这是其他企业无法仿效的优势,也是独特的组织能力。举例来说,亚马逊提供的商品种类是实体店面的几十倍,可以从庞大的商品种类中,推荐适合每个顾客的商品,方便顾客选购,以及最快可以当天送货的快速送货服务,全都是亚马逊独一无二的组织优势。

企业能力理论看的是长期的累积,从创业以来,花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对现在的业务有益的组织能力。亚马逊在创业的时候根据市场定位理论决定业务的定位,之后又根据企业能力理论,不断提升组织能力。

亚马逊创业时从贩卖书籍开始,现在也销售家电、服饰、食品,网站造访人次增加,卖家越来越多,商品也越来越丰富,顾客满意度提高,正如表2-4呈现的良性循环。亚马逊在市场定位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之下,不断地成长。

亚马逊的经营法则,就是在市场定位和企业能力都取得优势。

表2-6中的市场定位理论表达的是一个事实,而企业能力理论呈现的是另一个事实,统整左右两边,以一个更大的框架思考,看到的也是一个事实。

专栏:分析架构或关键词并不能作为“事实”

整理事实的时候,必须小心分辨什么是事实,什么不是。有些东西乍看之下像是事实,其实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例子,就是商业分析架构和关键词。

商业分析架构和关键词,是我们为了推导出答案而使用的工具和提示,并不是事实。在工作中,运用分析架构和关键词,通过行动,得到成果,这些案例和结果才是事实。

然而,经营管理上有一些普遍性的法则,这些法则虽然看起来和分析架构、关键词类似,但它们都是事实。

我们就从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案例来了解为什么经营法则和分析架构、关键词不同。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是事实吗?

波特提出经营法则:“避免和竞争对手竞争,选择可以获利的市场,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代表“避免和竞争对手竞争,在没有敌手的地方拓展业务,就能长期处于领导地位”。这是他提出的经营理论,也是事实。

他的理论可以套用在实例验证,所以是事实。举例来说,你可以把这个法则套用在自己的公司,验证这个法则正不正确,所以说它是事实。

波特也提出知名的分析架构——“五力分析”。从“业界的竞争对手”“新加入的竞争对手”“替代品、服务”“卖方”“买方”这五种观点,分析业界结构,判断一个市场定位能不能获利。包括“五力分析”在内,这些分析架构都企图提出一套有用的模型,帮助你进行分析。

就算分析得到的结果和波特提出的经营法则是一样的,但光是分析架构,并不算事实。分析架构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思考,但光有分析架构,没有信息和数据,就不算事实。

只要和经营法则比较,应该就能清楚看出两者的差异:

A 经营法则——避免和竞争对手竞争,在没有敌手的地方拓展业务,就能长期处于领导地位;

B 分析架构——五力分析。

哪一个才是商业事实?答案很明显是A经营法则。B分析架构没有具体的商业事实,没有验证假说需要的信息和数据,就不是事实。

听到迈克尔·波特,有些人还会想到“差异化”“成本领导”“集中”这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也和分析架构一样,是有用的思考工具,却不是事实。

完全相反的主张也是事实

理查德·达韦尼(Richard D'Aveni)则提出和波特完全不同的经营法则,他主张:“竞争优势只能维持一时,唯有重复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长期表现优异。”

换句话说:“领先市场也只是一时,立刻会有其他竞争对手加入,必须时刻思考新的策略,不断采取行动,才能长期维持良好绩效。”

这和波特提出的经营法则“只要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市场,就能一直处于领导地位”恰好相反,不过,这也是事实。即使内容和波特说的完全相反,只要是可以验证的假说,就是事实。

达韦尼提出的关键词还有“高度竞争”,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无法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仍处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这个关键词也不是事实,只要和经营法则比较,就能清楚看出差异:

A 经营法则——领先市场也只是一时,立刻会有其他竞争对手加入,必须时刻思考新的策略,不断采取行动,才能长期维持良好绩效;

B 关键词——高度竞争(=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

A经营法则是可以验证的假说,B关键词只是代表某种状态,不能直接套用在实际情况,所以不是事实。

尽管“事实”会随着时代和经营环境而改变,但仍旧是事实。

经营法则是商业世界的规则

即使内容完全相反,却都是事实,除了波特和达维尼的例子之外,还有波特和杰恩·巴尼(Jay Barney)的例子。

巴尼提出的经营法则为“如果企业可以选择经营资源,而且其他企业无法仿效,就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只要企业的能力是其他企业无法仿效、独特的经营资源,就能够成为领导市场的力量来源”。

虽然巴尼探讨的主题和波特一样,都是谈竞争优势,但波特主张“从外部观点选择可以获利的市场”,巴尼则主张“从内部观点获得其他企业无法仿效的能力”。不过,巴尼的主张也是事实。

巴尼提出“企业资源本位”的概念,以及实践这项理论的“VRIO分析架构”。VRIO是以经济价值(Value)、稀少性(Rarity)、模仿困难度(Inimitability)、组织(Organization)这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厘清企业内部资源的竞争力。

分析架构虽然不一样,却都是“只要这么分析,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的模型。所以下面只有A经营法则才是事实。

A 经营法则——只要企业的能力是其他企业无法仿效、独特的经营资源,就能够成为领导市场的力量来源;

B 分析架构——VRIO四个角度。

经营法则是商业世界的法则,就像我在第一章说的,“法则也是事实”。我们可以把经营法则视为一组事实,正确地整理,就能套用在你现在面对的情况上。

上面提到了三种经营法则,只要找到适合你现在面对的情况,或是再自行调整都行。

重点是,认清什么是事实、什么不是,然后正确地整理。

还有一些知名的经验法则,将在表2-7、2-8、2-9介绍。

请读者当成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时的参考,好好利用。

把法则、案例、结果都当成“事实”

工作上,许多人都曾经碰过撞墙期,思考混乱,事情发展不如自己预期。这时候,应该回到商业活动的基础,就像我在第1章专栏说明的,把“法则”“案例”“结果”都当成“事实”。

把“法则”“案例”“结果”都当成“事实”,正确地整理,就能够验证自己建立的假说,找到用逻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制作经营会议资料或规划新策划时,都能运用同样的方法。

举例来说,假设你想开发一项新业务,你做出模型,追踪成果;这个“案例”成功得到某种“结果”;你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这符合某种经营“法则”。你想在会议上提出这个假说,就必须反复验证假说没有矛盾,是否成立。

这时候,表2-10呈现的三种思考模式就很有帮助。

演绎法、归纳法、假说推测法

如表2-10所示,“演绎法”“归纳法”“假说推测法”这三种思考模式根据的是“法则”“案例”“结果”之间的关联。只要把“法则”“案例”“结果”都当成事实,进行正确的整理,再活用这三种思考模式,重复验证、修改假说,就能逐步解决问题。

我再详细说明这三种思考模式。

活用“演绎法”

表2-10左边的“演绎法”是从法则推导出结果。步骤是:“有某种法则→把法则套用在某个案例→得到某种结果”。

如果没有得到预想的结果,可以推测可能是法则不适用,就要再重新思考法则,验证假说。这时候,依然要把法则、案例、结果都当成事实。

演绎法的思考模式,是为了验证一开始提出的法则是否正确。

活用“归纳法”

表2-10中间的“归纳法”则是从实际案例推导出法则。

举个简单的例子:

·A公司建立了从顾客的角度行动的组织;

·A公司建立了可以迅速决策的管理制度;

·A公司能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因为这些案例,得到“A公司是一家表现优异的企业”的结果。思考A公司的成功法则,可以看出:“公司所有人都了解高层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并且在每天的工作中实践共同的价值观。”

A公司的策略是基于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提出的“麦肯锡7S”分析架构。这是分析组织能力的珍贵工具,涵盖策略、组织、人才、技能等七种经营资源。这也代表彼得斯提出的经营法则:“一家优秀企业的成功,来自于共享价值观的管理方式”。

活用“假说推测法”

表2-10右边的“假说推测法”,是以不确定是否正确的假说进行推论。看不出是根据什么经营法则,看案例也各不相同,无法有系统地分析,这时候就要利用假说推测法。

利用假说推测法,我们先着眼于结果,推测“这种法则应该可以成立”,将假设的法则套用在各种案例上,如果每个案例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就代表假说成立。

以便利商店销售商品的方法为例,假设结果为“A饮料的营业额在这个月成长了2倍以上”,这时候,销售人员会思考营业额突然增加的理由。

和之前的情况相比:

·A饮料改放位置,刚好正对顾客的视线;

·A饮料包装变得更多彩鲜艳。

新推出买A饮料送赠品的促销活动“A饮料为什么卖得这么好?”

思考这个问题,应该可以想出许多理由。选出其中一个当成法则,例如“饮料摆放的位置如果正对顾客的视线,营业额就会增加”,把这当成假说,再进行验证。

·把B饮料放在同样的位置,营业额也会增加这么多吗?

·把自有品牌的饮料放在同样的位置,营业额也会增加这么多吗?

如果这个法则是对的,即使案例改变,应该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利用这三种思考模式,我们不仅能把原本还模糊不清的想法和点子整理清楚,也能让论述更具逻辑、更有说服力。选择能帮助你掌握“法则”“案例”“结果”,正确整理事实的思考模式就对了。

如果没有正确掌握“法则”“案例”“结果”,没有正确整理事实,即使会议上再拼命说明你的构想,也无法用逻辑说服大家。

如果你的说明让你自己都觉得“无法信服”“没有完整表达”,不妨多练习这三种包含“法则”“案例”“结果”循环的思考模式。 Ub9ZHqWUo1PYN69DP18u5R17nQ3civucgOflV+lKBHUZRc9cIwm7LHzh5WFg7Te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