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重大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在科学发展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科学完善,是推动向现代化强国进发的关键一步。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他在讲话中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马克思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并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博大精深。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它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离开这种“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便无法进行,人的生命也将不复存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若是自发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这是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的睿智忠告,而且正在被世界文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和污染,全球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安全威胁。要保护地球家园,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认识到环境问题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有着紧密联系,仅靠技术上的修修补补不可能彻底解决。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永远的共同财产”,只能依靠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社会制度来管理。“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所以,人类要做到对自然合理地控制与调节,不仅要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科学的认识,还需要对“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引用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等重要判断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等,对解读和创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加强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提出:到2020年,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振奋人心的新目标,不仅为坚定不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大大拓展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绿色发展途径。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力补上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落实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更替。一个国家、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保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急切需要与良好的生态状况相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回过头补救的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立足本国国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清醒认识到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必须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践,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fXB5OxEnnY6p54fw9nc0EcAqwaLZYbxdiVp1k43Hy2t5cSInfnIyID8mN88cph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