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历史回顾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1.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及使用

人类经历过原始社会、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原始时代,由于对自然知识、自然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从,生产和生活完全依赖自然,受自然的主宰。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的阶段。人类利用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尚未对自然实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在工业文明时期,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人类运用科学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并取得空前繁荣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自然固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人类开始从对工业革命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反思中,重新思考和探索如何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延续人类的生存,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关于“生态文明”一词的首次提出,有学者考证是苏联环境学家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发表的《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中首先采用,认为人类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状况 。也有学者指出,在1978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系伊林·费切尔(Iring Fetscher)教授在《论人类的生存环境》一文中就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一词,但并没有对生态文明进行定义,只是简单地将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 。梅棹忠夫是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日本学者。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并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认为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生态文明的理念、内涵及实质展开研究讨论。1986年,在全国第二次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上,中国学者刘思华教授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1987年,在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教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即“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他认为:“21世纪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人与自然应成为和谐相处的伙伴。” 1988年,刘宗超提出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并与刘粤生合作在《自然杂志》1991年第4期上发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一文,正式提出创建“地球表层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1994年发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1997年出版《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2002年发起筹办、2003年经国家批准正式成立了全球首家生态文明专门研究机构——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在2003年《中国国情研究报告》(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创新的理论 成功的实践——刘宗超和他的生态文明观》一文中,刘宗超被称为“全球生态文明第一人” 。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阐述,为人们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不同视角。

2.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

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写入报告。虽然我国一些学者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已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事件。以此为标志,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提出“绿化祖国”等思想到有了“环境保护”概念,从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从提出科学发展观到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探索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党的十七大之前,在中央领导的讲话和报告中,已经大量使用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生态意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概念。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目标之一,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生态建设。2005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和基本内容,并号召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5月,温家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努力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 的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生态文明建设征程。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并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07年底,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

同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位置。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了系统阐述,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这标志着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开始全方位地进入中国政治生活和国家战略,为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3.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阐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远的使命担当,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多达100余次,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确保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1)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他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原则与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3)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期盼享有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优美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突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在一二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和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累积叠加,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 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5)系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定要符合生态的系统性,即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与中国梦”“生态文明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公民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立意高远、思想深刻的重要论述,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rqxyKdEYwsuzzkTTtq7ggnGnFb9Jf18cJhw7LOkePymzG4hjJ7mjiw1F4dEJEf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