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年,我都陷在对母亲的怨恨中不能自拔。
母亲的严厉让我的童年缺乏暖色。尤其是,在我12岁时,母亲突然收养了一个儿子,并因此对我在情感上更加忽视,在行为上更加挑剔。这些,曾让我们的母女关系冰冷如铁。
我为此痛苦了多年,也因此在婚前就下定决心——绝不做母亲那样的母亲。
然而,令我不敢相信的是,我早年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很多做法,其实和我的母亲如出一辙。虽然表象不同,但实质相同,那就是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漠视。
我在修复自己的心灵创伤之前,根本没意识到,我已经习得了母亲的教养模式。那种给我带来很深痛苦的教养模式,在潜意识中被我传承下来。换句话说,在修复创伤前,我缺乏对我母亲那种教养方式的觉察和反思,自然也缺乏给自己的孩子提供心灵滋养的能力。特别是,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因为纠结于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之中,我让自己在很多年里都散发着悲观情绪和负能量。而我自身的这种状态,对于跟我在情感上息息相通的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包袱。
在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慢慢有勇气揭开自己的内心伤疤,开始了艰难的治疗之旅。
我渐渐地有了“看见”的能力。我看见——
被我敌视的母亲,其实也是在缺乏关爱和滋养下长大的可怜孩子,而且她比我要痛苦得多。我还可以从父亲身上获得父爱,这极大地弥补了我的情感缺失。而外公和外婆,都对我母亲极度忽视,特别是外公,父权思想浓厚,在家庭里极看重自己的威权,毫不理会对女儿的伤害。母亲直到白发苍苍时,也没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
母亲把她的情感缺失,归罪于自己不被重视的性别,所以她才会在两个女儿十来岁时,突然借着收养一个儿子来医治创伤,不惜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冲突,不惜让亲女儿多年打不开心结。
可怜的母亲在她自己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把伤痛带给了我和妹妹,而她试图让自己摆脱痛苦所做的种种努力,并没有让她的创伤获得真正的医治。
当我开始觉察到曾经的创伤经历不仅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给我与孩子的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时候,我的儿子已经8岁了。我积极寻求改变的动力,就是不想让我从母亲那里习得的错误抚养模式成为儿子日后的梦魇。
我找到了可靠的心理咨询师,把困扰自己多年的、梦魇般的经历倾吐了出来。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疏导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也引导我走出了思维局限的死角。
通过很多次的治疗、日积月累的成长,我慢慢从纠缠不清的母女关系中解套了,量变的足够积累实现了质变的飞跃,我有了化蛹成蝶的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儿子也一天天在长大——在我破茧之前,他承受了我这个内心郁结的母亲给他施加的情绪压力;在我蜕变之后,他享受了我这个成熟母亲给他的爱的滋养。
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思索是:没有对上一代不健康的抚养模式的反思和清算,就不会有崭新的、健康的亲子关系的诞生。
我母亲曾经对我犯的错,以及我曾经对儿子犯的错,在中国很多家庭里都有程度不同的相似表现。总结下来其实就是以下两大问题。它们极易对下一代造成巨大影响,却常常被父母忽视。
直到现在,我母亲都对我外公家的事给予“最优先”待遇。她虽然在那里遭受了很多歧视、不公,但却不愿在成人甚至成家之后,和他们保持恰当的、安全的距离,她的情绪、情感,全部的喜怒哀乐,都是以她的原生家庭为轴心,以至于她在很多年里,不仅忽视了伴侣,也冷落了孩子。
我也做过同样的傻事,一直不愿和原生家庭分清界限,对父母家里的事过分上心,不仅时时想讨好我妈,甚至对她养子的生活也尽力关照。我的主次不分让我忽略了伴侣的感受,也在很多地方亏欠了孩子。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不是三头六臂,尽管把自己忙成了陀螺,但优先次序的错位使得我们小家庭的内部关系在很多年里重心不稳。
成为妻子,女儿的身份就要弱化;成为母亲,更要从原生家庭里更多地抽离,努力在自己的家庭里做幸福快乐的第一创造者和首席维护者。这是很多年后我才慢慢意识到的。
不会和原生家庭划清界限,让我心力交瘁地忙里忙外,却没有看到那个几乎要全部仰赖我的关爱和照顾才能生存下去的小生命,一直因为排序靠后,而不得不蜷缩在角落里,暗自伤神。他只能等着,等他的养育者忙完了她娘家的事,才有可能顾及他。如果,他的妈妈被原生家庭榨干了精力,他就只能在情感中一直饥渴。
我妈当年那么做,是因为她想用她的努力换来父母的认可,换来他们对“重男轻女”的反思和后悔,看到她作为女儿的价值。她的过度付出是希望被父母重新发现。
她的期望当然落空了。
我也如此。因为被忽视,所以更要刻意表现。心灵没有成熟到敢于承认母亲缺乏爱的能力,就只能否定自己被爱的价值。一个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的人,当然要拼命在人前证明——我很优秀,我很能干,我没那么差。
好在,我通过治疗、觉察、学习、成长,看到了我在原生家庭拼命表现的深层心理,然后,学会了转身、脱身,厘清边界。这才为我全力以赴操持自己的家庭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我终于懂得把情感重心转回到儿子的身上,让他可以安心地享受妈妈本该给他的全部的母爱、全情的关注,以及全身心的照顾和陪伴。
我记忆中的妈妈,总是不开心的。她不是没有笑过,而是,她的情绪底色甚至生命底色都是灰暗的。她的阴郁、伤心像一朵朵乌云,很多年笼罩在我和妹妹的心头。以至于,有时候,如果她连着几天甚至一周,没有情绪失控,没有找碴儿训斥我们,我和妹妹就格外紧张,害怕这几天的太平会积累更大的失控。
她很多时候并不是成心要这样做,也并不是有多么不满意我们姐妹俩。她其实是没有能力让自己开心。她也不知道,作为母亲,让自己开心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能力。因为,只有母亲常常是开心的,孩子才敢放心地成长。
记得我结婚之后,有一次和我妈聊天,我说:“您总这样看起来不太开心的样子,我们就会很担心,以为我们是不是哪里没做好,又惹您生气了。”没想到我妈毫不理会我的关切,非常粗暴地说:“我开心不开心又能怎么样?你们姐俩该干吗就干吗去,别一天到晚钉着我!”
她一直不能明白,每一个孩子的心底都渴望母亲可以常常开心,面带笑容,即使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也会把母亲的笑脸当作对自己的奖赏。
我也犯过和母亲同样的错,因为没能力让自己开心,让孩子背上郁郁寡欢的情绪包袱。
我在生了孩子之后,从原来的报社辞职,告别了稳定优越的工作,在商海驰骋,每天的工作挑战很大。再加上和原生家庭的纠缠不清,使得我常常紧锁眉头、愁容满面。当时,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也陷入了情绪的苦海,和我妈一样。
有一天,我利用周末难得的空闲陪3岁的儿子逛公园,那天天气极好,公园风景极好,我的心情也极好。在拉着儿子的小手漫步林荫小道时,他不知怎么说了这样一句话:“妈妈,你要休息休息,这样你就不会总是这么不开心了!”我当时诧异极了,因为我彼时彼刻很开心、很放松,和宝贝儿子共享周末简直让我心花怒放呢!我问他:“你觉得妈妈不开心吗?可妈妈今天特别开心啊!”我儿子严肃地摇了摇头,说:“妈妈,你不知道你是不开心的,我知道。”
听到这里,我怔住了。儿子的话太像个哲人说的了!他说得对,我一直是不开心的,就算我拉住他的小手努力表现得很开心的样子,笑脸下也藏着许多心事。我以为骗得了自己,却骗不过母子连心的孩子。
那一刻,我特别感动,也特别内疚,感动于小小年纪的儿子因为对妈妈的爱而洞察力非凡,内疚于自己竟然让这么小的孩子因为对妈妈的担心,而不能敞开心怀享受童年的快乐。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让我的孩子困在了我当年的困境里,担心母亲,又无能为力。我曾因母亲的不开心而默默怪罪自己,我在儿子含着泪水的眼神里,也看到了本不该他承担的东西。
让自己开心是一种能力,不是那么快就能掌握的。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做到了,我开心的笑脸是送给逐渐长大的儿子的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要告诉他:“宝贝,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不用惦记我,你妈我好着呢!我有很多让自己开心的事要做,特别是,能够成为你的妈妈,已经让我很开心了!”
没有哪个人的童年是毫无缺憾的,所有人的成长经历都会有阴影存在,认识到这点,就不用对“揭开伤疤”这件事讳莫如深,意识到自己的伤痛,就不要再讳疾忌医。
把灰暗的童年在想象中涂上金色,假装自己从未被不公平对待过,只会让痛苦持续得更久,殃及下一代的可能性更大。
做母亲的,在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就有责任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以便更好地担负起为母之责。而修复原生家庭的伤痛,是成长中最难、影响最为深远的功课。
我们回溯过去,不是为了清算父母,而是找到让我们受伤害的那个错误的情感逻辑,并且从意识层面上批判那个逻辑,而不是批判自己的父母。 这样,我们就不会一方面对造成伤害的父母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却又对他们的错误逻辑进行传承,让自己的孩子承受我们当年的苦。
我接触过很多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的母亲,她们把生活的重心都压在孩子身上,虽然心里想的是,我当年受了太多委屈,不能让我的孩子再受一点委屈,我要努力让孩子幸福快乐!可她的行动却和给她造成伤害的父母如出一辙——父母禁止她和相爱的人结婚,她禁止孩子早恋;父母不许她报考喜欢的专业,她逼着孩子学不喜欢的钢琴;父母经常为柴米油盐吵闹不休,她为孩子周末上不上补习班和孩子他爹大吼大叫……
母亲的心理健康和孩子的成长关联甚大,而母亲自己在人生早期的经历对她的心理健康影响甚大。如果,不能修复原生家庭给母亲带来的创伤,她会在不健康的心智模式下毫无觉察地重蹈覆辙,甚至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我的母亲虽然是一名医生,她却没意识到早年她和父母的恶劣关系让她的心理处在不健康的状态,也由于那时候心理学的不普及,让她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以至于她的一生充满痛苦,给我和妹妹也造成多年的心理阴影。
时至今日,心理学在中国的普及比早些年进步太多了,成为母亲的女性,也许再也不用独自一人扛着许多难言的苦难,大家有许多方式来得到帮助和治疗。心理咨询师的面对面咨询,心灵成长小组的沙龙式学习,心理学书籍以及心理学公众号的科普文章,都会帮助到那些愿意改变、愿意成为心理健康的母亲的人。
真希望每一位母亲都能意识到:你在自己的心理健康上的每一分投入,都会获得孩子成长的十分回报。给孩子花钱请家教不是不重要,但绝对没有给孩子“换”一个健康、快乐的妈妈更重要。你在自己身上的这些舍不得,最终会让孩子用身心不健康和发展受挫来买单,孰重孰轻,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