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孩子互动时,很多妈妈特别爱强调“我是多么地爱你”或是“我为了你舍弃了很多很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爱,经常会出现“妈妈声泪俱下,孩子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
妈妈当然会觉得寒心。孩子呢,除了被指责“没良心、不懂事、不领情”而觉得委屈,更委屈的恐怕是自己从来没感受过妈妈所宣称的这种爱吧!
所以,如果不会表达,爱就成了一种“听说过,没见过”的神秘东西。在亲子关系中,一方坚持说自己给了,一方坚持说没收到,双方怎么会从相互的给予和接受中感到彼此情感连接的增强呢?
做母亲的,不能像一个懒惰又失职的“卖家”,当“买家”因为迟迟收不到货而难过甚至抱怨时,还蛮横地来一句:“反正我已经发货了,没收到是你的事,而且,你还必须付款。”
家长总期望孩子用感激和领情来回馈自己,哪怕人家压根儿没收到“货”,即你说的那种叫“爱”的东西。
说到如何表达爱,不得不提到这样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
这是美国著名婚姻治疗专家、基督教牧师盖瑞·查普曼博士的著作,被译成49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十几年来的累计销量突破一千万册。我和我先生的沟通因为这本书而获益良多。我在做婚姻课程时,也曾经用很多课时来帮助学员夫妻如何用“爱的五种语言”来表达爱意。
同时,我也惊喜地发现,把从这本书上学到的示爱方法运用到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包括亲子关系中,很多沟通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心理学家说:“ 感觉受人所爱是人类最重要的情绪需求。为了爱,我们可以攀登山岭、横渡海洋、穿越沙漠,甚至忍受数不尽的困苦。一旦没有了爱,山岭无法攀登、海洋无法横渡、沙漠无法穿越,而且人生中的困苦更是无法忍受。 ”
在《爱的五种语言》中,查普曼博士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填满爱。”这就意味着,若一个人的“爱箱”是满的,就会觉得幸福;反之,“爱箱”是空的,就会觉得空虚难过。情感“爱箱”是被填满了还是被空置着,会导致人的生命状态、行为举止截然不同。
我在养育孩子的很多年里,曾经因为不会表达爱,不懂得孩子感受爱的方式,给孩子造成很多伤害,也错失很多和孩子共情共鸣的亲密时刻。在我学习了“爱的五种语言”后,我向儿子发出的爱的信号再也没有丢失过,他每次都能准确地接收到,并且给了我特别鼓舞人心的反馈。
而他,因为常常感受到我的爱,“爱箱”渐渐变满了,生命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之前,我曾无数次试图用我的方法改变他,都以失败告终;当我放弃这种想法,只把关注点放在“让他感受到我的爱”时,他反而自发自觉、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成长的蜕变。这让我惊喜连连。
我们既然口口声声宣称自己爱孩子,就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这种可以胜过任何情感需求的“受人所爱”的幸福,学习爱的表达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爱的五种语言”,就是学习如何表达爱,并且了解怎样的方式是对方最在乎的、最喜欢的,然后,投其所好地示爱。
“爱的五种语言”是什么呢?它们分别是:肯定的话语,贴心的礼物,精心的时刻,服务的行动,以及身体的接触。
首先,我们说说“爱的语言”中最容易被中国人轻视的“身体的接触”。
在幼年时期,双亲的抚爱,特别是母亲的抚爱,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皮肤健康以及由触觉所带动的整个感知能力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在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方面尤为重要。父母长辈经常性的爱抚,能使成长中的儿童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启迪对爱的珍视与寻求,从而在与他人交往时具备较高的亲和力。
如果我们因为忙碌或情绪不好,疏于用身体的接触来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到爱,孩子就无法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他们太小,你不能让他们去理解这样一段话:“妈妈这么忙、这么累,还不是为了给你多赚钱;现在妈妈累了,想休息休息,你别这么不懂事,自己乖乖地去玩。”孩子只会感到不被关注、不被爱,不仅自身心理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变得自卑、怯懦、欺软怕硬,甚至会因嫉妒他人能够获得爱抚而生发不理智的报复行为。
科学家发现,孩子需要每天进行皮肤间的接触才可以更好地发育。仅是一块5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25米长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这就为通过触觉传达信息,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20世纪初叶,就有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的专业人士提出了“皮肤饥渴症”的概念。他们发现:一个人如果在成长早期很少被抚摸、被拥抱,和亲人之间缺乏自然的“肌肤之亲”,他/她就会出现所谓的“皮肤饥渴状态”,心灵也会陷入孤独的困境;他/她长大以后,不会用正常方式表达爱意,不会和他人正常友好地发生身体接触,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生命的快乐和忧伤。
很多研究表明,有“皮肤饥渴症”的人,有的喜欢和人发生肢体冲突,青少年时期可能很爱打架;有的则在进入恋爱和婚姻关系后,要么冷漠、孤僻,和爱侣缺乏爱的互动,要么动辄对爱侣施以拳脚。这些可能都源于成长早期没有得到来自亲人(特别是母亲)的足够爱抚,年龄越大,他/她就会把和人亲近的渴望压抑得越深,用很多“变态”的方式舒缓渴望,让别人难受,自己也不快乐。
带有爱意的身体接触,特别是抚爱,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在孩子的生命早期,这是母亲最应该给予孩子的美好体验和记忆。这也是让孩子一生幸福的预备课,是为他/她能在长大成人之后表达爱、接受爱所预埋的幸福接口。
儿子刚出生时,我对于用抚摸表达爱还没有清晰的认知。偶然在一个婴儿护肤油的宣传短片中了解到,抚触有助于婴儿健康。于是,我开始每晚临睡前用一点点婴儿油给小家伙按摩,我发现,随着我的手在他后背上慢慢滑动,孩子的表情会从安静变得满足,然后整晚都睡得特别香甜。
他学会说话后,经常主动要求我给他按摩,他会奶声奶气地说:“妈妈,你能不能给我按摩一摩?”每次都逗得我哈哈大笑。当时我只知道他很享受我抚摸他的身体,还不知道“身体的接触”是一种重要的“爱语”。后来我又发现,只要我把他抱在怀里讲故事,他就特别安静、乖巧,眼神里闪着明亮动人的光,讲着讲着,我不经意间亲亲他的小脸蛋,他就一定会用小嘴回我一个香香的吻。
回忆这样的浓情时刻,我才明白,原来,来自妈妈爸爸的拥抱、亲吻、抚摸,对于孩子来说,是最不用解释也最不会被误解的爱的表达。
一转眼,儿子长大了,他上大学后,我们家的老传统也没丢。哪怕他只是出门和同学吃了个晚饭回来,他爸给他开门后,都会先抱他一下。而我,则会在和他吃饭聊天时,不经意间摸摸他的脸,摸摸他的手,或者故意胡噜胡噜他的头发。我们都很享受这样的亲昵,爱的抚摸有时远胜语言的表达。
我儿子性格沉稳坚定,和朋友相处谦让有礼,也非常善于表达感情。我想,我们当年给他预埋的幸福接口应该都用上了,在他以后的人生中,这些接口应该还会有更大的用处呢!
“爱的五种语言”中,还有一种叫“肯定的话语”。
这一表达方式很多人都格外在乎。在孩子渐渐长大之后,这个爱的语言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肯定的话语”内涵很丰富,如认可、赞赏、鼓励、包容。只要你的话语中带着这样的情感,对方就一定会感到爱。配偶之间互相需要,孩子对父母也有殷切的需要。
很多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说出与“肯定的话语”截然相反的话,家长们自己在成长阶段也听到过许多来自老师或父母的含有否定、贬损、失望的话,我们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这样讲话,却偏偏学会了这样伤人的表达。
要知道,对一个人来说,被认可和被肯定是他的核心需要,特别是获得重要关系人的认可和肯定,甚至是很多人一生的隐秘追求。
父母当然是孩子的重要关系人,来自父母的认可和肯定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养料。有了这些,他就会不畏艰险、不怕挑战,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愿意挖掘自身的潜能。
总之,他会因为不怕失败而变得格外勇敢。
我儿子小的时候,当我告诉他:“宝贝,妈妈上班回来本来很累很累,可一看到你,就一下子不累了。你说说,你为啥这么厉害啊?”
我儿子喜滋滋地说:“妈妈,因为我想你了啊!”
他当然回答不出我的问题,但他一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因为“妈妈一看到我就不累了”。
他长大之后,我们常常会聊聊影视剧或时事方面的话题。每当他发表了观点后,无论是否和我一致,我总会强调:“儿子,你的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你这么爱思考让妈妈很开心。”
儿子喜欢和我聊天畅谈,和我们有共同爱好有关,也和我总能对他说出“肯定的话语”有关。
很多时候,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肯定,孩子不会因此骄傲,只会在感到被认可之后,内心安定,更加上进。
用语言表达欣赏的前提是,父母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你觉得自家孩子样样不如人,看不到孩子任何的闪光点,就很难说出“肯定的话语”。
经常有一些母亲因为和孩子冲突不断而向我求助。听她们讲自己的孩子,简直是“恶贯满盈”——这不好那不好,似乎她们全靠伟大的母爱在维持这段关系。
但是,见到孩子后,我经常惊叹,这么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妈妈怎么就看不到呢?在我眼里,这些孩子值得夸赞表扬的地方太多了,他们却很少被母亲和父亲肯定。
有位妈妈的话特别有代表性,她说:“每到我儿子睡着的时候,我最爱他。看着他的小脸,那么天真,那么安静,我心里有浓浓的母爱,可他一醒来,一闹腾,我就烦死他了!他怎么就那么不听话,那么不乖,我真的好绝望啊!”
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不认可就源于和这位母亲一样的想法——孩子没有按照我的意思来,如果他/她可以一直像“睡美人”一样,不折腾、不调皮、不捣蛋,我是可以爱他/她的。
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孩子真实吗?还是活生生的人吗?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或哭或笑、或吵或闹,这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可以稍加规范,但接受和欣赏才是家长最需要做的。
想要看到孩子的好,就必须先把那些“别人家孩子”的标准扔到一边,比如,常常困扰家长的:孩子学习不好,爱贪玩,经常被老师告状,吃饭喜欢说话,爱玩游戏……如果这些都是家长不能忍受的缺点、毛病,那夸赞孩子还真有点张不开嘴。
也许,学会把那些所谓的“好孩子”“乖孩子”“有出息”或者“像个男孩样”“像个女孩样”之类的标准统统扔掉,你才能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的宝贝:他/她是那么独特(也许不那么乖)、那么鲜活(也许有点调皮),他/她和别人家的孩子不一样,有好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许不能在和别人攀比的时候帮你占上风,但他/她就是他/她,独一无二,因着你所不能懂得的生命奥秘成为你的孩子。
这,还不够吗?还不够你用欣赏、探索的眼光看着他/她,并由衷地发出赞叹和肯定吗?
“爱的五种语言”中还有三种表达方式:精心的时刻、服务的行动和贴心的礼物。每一种都值得做父母的认真学习。我的体会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挑战我们的就是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谦卑和柔软的态度。
很多人在成为父母后,就会生出一种没来由的傲慢——
觉得是自己创造了这个生命,对于这个生命自然就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觉得自己是在全心全意地爱孩子,无论做什么,都一定、肯定、必定是为了孩子好;
认为上述两点是铁板钉钉、不容置疑的。
这样的傲慢,会让为人父母者无法谦卑地去学习如何向孩子表达爱。他们会觉得,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本能,爱的表达无须学习和操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孩子的”这句约定俗成的“老话”其实是一种“谎言”。这个真相可能会摧垮我们做父母的自恋幻想,但却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合格、更成熟的父母。
其实,父母爱孩子不是本能,孩子爱父母才是本能。
孩子如果不爱父母就无法存活,生物学的规律决定了孩子必须爱父母,必须赢得父母的爱,才能从出生后柔弱无助的婴儿,慢慢长大成人。
父母爱孩子的能力是需要慢慢学习的。
当你承认自己不是天然地、本能地爱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不一定会表达对孩子的爱,那么,学习“爱的五种语言”,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你会自己找寻到无数种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感觉到被爱的好方法。因你的丰富表达而受到激发的孩子,也一定会给你更多的惊喜回馈。
当你为了和孩子共处的周末而精心安排了很多活动时,当你用心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很多关注和照顾时,当你在特别的时刻给孩子送上贴心的礼物时,你会发现,孩子会呈现出真正被爱滋养过的模样——眼里有光,皮肤发亮,自信、勇敢、爱分享,而且,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的五种语言”中,没有哪一条是凡人不可及的高难动作,对于父母的金钱、学识、地位都没有任何要求。只要你愿意柔软下来,俯身下来,看见孩子、听见孩子,你就会学到这五种能对亲子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爱的语言”。
期待你和孩子的关系因着你的改变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