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1 >

孩子小的时候,心思常常在妈妈身上,而且,能毫不费力地读懂妈妈的喜怒哀乐。客体关系心理学讲到,即便是婴儿,也能对养育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情绪保持极其敏感的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透过抚养者的表情、声音、肢体动作,来感知养育者的内在状态。稍大一些的孩子,对于养育者,特别是母亲的情绪格外敏感,也格外在乎。

我在儿子小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以为孩子就是孩子,不会懂那么多,也不会那么敏感,我心里想什么,他怎么能知道?只要我不表露出来,他怎么会知道我不开心?

那时候,我虽然很爱孩子,也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但常常是人在心不在。和孩子共处时,我静不下心,好像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操心,实际上,不过是杂念乱飞、妄念丛生。

我常在陪儿子玩时走神——小孩子极其敏锐——他会捧着我的脸说:“妈妈,你看着我,你要看着我。”我应付他:“宝贝,妈妈一直看着你呢!”儿子却坚持说:“妈妈,你没有看我。”

孩子说得对,虽然我的目光在他身上,但我的心已被无数杂念、妄念蒙蔽。他玩他的,我想我的,他因为我的走神而玩不到心上,我因为思绪乱飘,一分钟都没有享受看着宝贝儿子玩耍的那种幸福和满足。

这是我在儿子长大后最最后悔的事,我错过了许多这样的时光,这是无法弥补的错过,以至于每次梦到,我都会甜蜜好久,又伤感好久。

现在,我儿子已经是21岁的大小伙子了。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回看过去,我才发现,原来,我和孩子之间最值得珍惜和回忆的就是我们之间的互相陪伴,我曾经以为无比重要的那些事,都不能和这种陪伴的感觉相提并论。在他离家出国上大学之前的那些年,我们一起共度的欢乐时光才是最无价的,那是能够滋养我们灵魂的宝贵经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儿子上幼儿园时,我不会在他吃早饭时没命地催催催,而是带着欣赏、耐着性子,看他拿着小勺往嘴里送饭的笨拙样子,心里美滋滋地想:“这个小家伙,怎么会这么可爱!”然后,在他沾满饭粒的小脸上冷不丁地亲一口。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儿子上寄宿小学只有每周末才能回家时,我不会在周末不停地要求他写作业做习题、听英语背课文,而是陪他吃饭,陪他看电影,陪他看动画书,听他讲学校的趣事,晚上临睡前搂着他讲故事。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在儿子上初中进入青春期叛逆时,我会立场坚定地和他站在一起,在他和老师过不去、和世界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时,做他最坚定的同盟和最温柔的港湾,我会悄悄告诉他:“宝贝儿子,妈妈一直在陪着你。你在寻找自己,别着急。”

如果我知道,他那么快就会长大,我会在能够陪伴他的时候,更加用心;在他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多多地给予。我会欣赏他的存在本身,不挑剔、不抱怨,好好享受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 2 >

很多妈妈可能会说,我没有不珍惜,我整天都陪着孩子,送他/她上下学,陪他/她上兴趣班,陪他/她写作业,陪他/她吃饭……为了陪孩子,我都没有自己的人生了,还要怎么陪啊?!

很多家长觉得,只要待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却没意识到: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你一直在唠叨孩子;陪孩子写作业时,你一直刷手机;和孩子一起吃饭时,你心不在焉——对孩子的感受毫无体察、对孩子说的话毫无反应。

这样的举动并不是真正的陪伴,只能说是无效的低质量的陪伴,根本不会滋养父母和孩子,也不会让双方感受到爱意的流动。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对于3~11岁的孩子,父母参与度过低的陪伴,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孩子需要积极的、正面的回应,如果感觉到父母敷衍了事,或心烦意乱,孩子就不会和父母建立感情的连接,也不会感受到被爱、被关注。

只有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地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样的陪伴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

怎样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有两个值得学习的方式和法则——犹太人的“海沃塔”教育方式和台湾亲子教育的“123”法则。

海沃塔(Havruta),是犹太家庭传承千年、培养了无数杰出人士的教养秘诀。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单词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这种学习方式通常两人一组,通过提问、回答、对话、讨论来研究、学习某个问题。在犹太家庭里,每个人从胎教开始直到临终,都会处于“海沃塔”的学习氛围之中。

周末的安息日,是犹太家庭的聚餐时间,更是全家一起“海沃塔”的时间。犹太家长不会叫小朋友“好好吃饭别说话”,而是会边吃边讨论各种问题,既加强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又能通过讨论,培养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海沃塔是犹太家庭传承的学习方式,也是犹太精英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聊天模式,他们的聊天不是唠家常、聊闲天,其实是父母有意识、有计划地在固定时间和孩子进行深刻的对话,进行头脑风暴。

犹太父母会在吃饭时和孩子讨论各种问题,也会在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进行有深度的谈话,还会在其他特意选择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

海沃塔包含三个核心因素: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这三个核心的关键在于,父母不评判地接纳以及父母的参与度——这两个关键点决定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对建立孩子的高自尊至关重要。

如果你问一个犹太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大部分人都会回答——和家人一起、在餐桌上畅所欲言、分享亲密谈话的时光最幸福。

海沃塔让父母和孩子平等交流,除了脑力激荡带来的乐趣,孩子还能感觉到父母的尊重、关爱,会更有自信,而家长则会逐渐意识到孩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维,家庭氛围当然更加和睦、民主,亲子关系必定融洽、亲密。

“123”法则是台湾家庭教育界对亲子陪伴最有效的研究成果。

所谓“123”法则,就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父母和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件。3件事包括:一起读书,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

多年的实践证明,父母如果每天按照“123”法则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毫无诚意、心思散漫地和孩子待在一起好几个小时,效果强一百倍。

能够在孩子的生命轨迹上留下印记的就是我们的用心陪伴,而高质量的陪伴不仅意味着时间的投入,还意味着陪伴者的心无旁骛和感同身受。孩子开心时,因为你的陪伴,愉悦的感觉久久不会散去;孩子难过时,因为你的陪伴,心痛的感觉不再难以忍受。孩子终归要长大,但是,高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平稳,有底气、有方向,不怕寂寞、不怕摔跤。

< 3 >

很多妈妈像我当年一样,从孩子出生起,就每天提着气过日子。我们着急,就会不断催促孩子;我们焦虑,就会总是挑剔孩子。看起来,我们的忙碌都是为了孩子,但是,我们却忘了在某一个时刻,停下来,从忙碌繁杂的事情中抽离出来,思考一个比眼前这些事情重要得多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中,最该珍惜的是什么?

最该珍惜的是:我们有幸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然后,在养育他/她的过程中,重新领略生命的初始和成长;和孩子一起,度过近20年亲密相伴的美好日子。无论我们对孩子担心焦虑,还是自豪骄傲,这都是俗世层面的烦恼或快乐;如果不能超脱地站在更高的时空,看待我们和孩子在这一生、这一世,几乎是偶然的相遇和陪伴,我们就怎么都不会了悟,这机会和缘分已经无价——拥有就好,别无他求。

孩子渐渐长大后,再看那些曾经让我着急上火的事情,没有一件和我当时的激烈情绪和暴躁反应是匹配的,全都是小事。对这些小事的过激反应,让我们这些当妈的,失了从容、丢了理智、忘了根本。

我们太想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我们心里怀着太多唯恐孩子不能满足我们期待的恐惧,以至于根本看不到孩子的好。我指的是,每一个孩子身上天然具备的那种无须刻意表现、不加修饰的生命的美好。

我为错过这些美好而深深后悔,特别希望孩子尚小的妈妈们,能够经常从对孩子琐碎小事的挑剔和对未来的担心中抽离出来,好好体会这个小生命的神奇魅力。

有个周末,在一个购物商场里乘电梯时,一对母子引起我的注意。小男孩背着书包,可能要去楼上某个教育机构上课外班,他刚上小学的样子,一直噘着小嘴偷偷瞄他妈妈,他妈似乎在为什么而生气。

我们在同一层下电梯,小男孩说:“妈妈,一会儿我不想上英语班了,我想和你在一起。”

那个妈妈立即发飙:“你少给我来这套!你说不上就不上了吗?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你知不知道,你上这个班花了妈妈多少钱?”

看着勃然大怒的妈妈,小男孩委屈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一声都不敢吭了。

我当时真有一种冲动,很想拦住这位年轻的妈妈,对她说:“亲爱的,别急!你先冷静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少上一节英语课什么都耽误不了,请你相信我。”

我还想告诉她:“你肯定爱你的孩子,可你却不想听他说话,你的眼里没有这个孩子,只有你的恐惧。如果你真的能看见他,就能看见他多么想和你真正地待在一起,他想让你了解他,想让你听他说话。”

但我什么都不能做,我没有权利去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女性说教。

我很难受,为这个完全无视孩子的妈妈,为这个委屈得不敢哭出声的小男孩,也为曾经的我,以及当年被我忽视和指责的儿子。

这个孩子的妈妈肯定很辛苦,工作一周了,周末还要陪着孩子上英语班,她觉得自己已经是全力以赴地在陪伴孩子了,可孩子并没有感觉到被妈妈陪伴的幸福,他心里充满委屈。

也许,英语课的难度是他应对不了的,他感到不适,希望妈妈能帮助他;

也许,他在英语课上遭遇了不公平对待,老师、同学或别的什么人,令他感到不适,他想躲开那个不舒服的环境;

更有可能,他突然觉得上英语课没什么意思,就是想和妈妈多待一会儿,毕竟,妈妈平时太忙了……

这些,他一个小孩子是没有能力准确地表达出来的。

如果这个妈妈能真正看见她的孩子,能从孩子的眼神里读懂孩子的心事,她会停下匆匆奔向英语教室的脚步,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对他说:“宝贝,是不是不舒服了?”

然后,拉着他的小手,告诉他:“那今天咱们就不去了,我和老师请假,你不用担心。妈妈也想和你多玩一会呢!”

接着,带他去他想去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之类的地方,不教训孩子,不谈学习和功课,母子俩好好享受一顿晚餐。看着小家伙陶醉无比地吃着薯条、汉堡或者比萨,嘴角还沾着番茄酱。

这样母子俩互相陪伴的温馨时刻,比一堂英语课对孩子的成长更有意义啊!

< 4 >

杭州拱宸桥小学曾发起一个别开生面的倡议——

所有学生家庭要设立“抬头日”,请家长们放下手机,抬起头来,给孩子全心全意的时间,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爱的专注。

由此可见,从手机或各种繁杂的心事中抬起头来,真正看见孩子、用心陪伴孩子,这已经成为需要学校倡议家长才能意识到的事情了。

很多家长不明白——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陪伴,是真诚地接纳和欣赏,是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和正能量;

陪伴,是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用心倾听孩子的快乐、悲伤、苦恼、困惑……

我当年没有做到的,很多妈妈现在也没有做到。

我们的内心塞满了奇奇怪怪的烦恼,既有对孩子前途的担心,也有对自己未来的焦虑,根本没想到,身边的小家伙很快就会长大,能陪他的时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长、那么多。

比起那些似乎没完没了的功课,妈妈给予孩子的全情关注、用心陪伴才是最宝贵、最无价的,因为,这才是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的东西。

“孩子长大的速度比我想象得快多了!”

很多儿女已成年的母亲对这句话一定深有同感,孩子尚小的妈妈们总是不以为然。所以,每当遇见年轻的妈妈们像我当年一样,看不到身边那个小生命的纯然美好,不懂珍惜,不会陪伴,要么漫不经心,要么昏头昏脑地拿一些世俗的标准为难孩子、破坏关系时,我就忍不住想以过来人的身份唠叨两句:

年轻的妈妈们,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会长大,到那个时候,你现在无比看重的东西,可能就不再重要,你现在忽视的、错过的,也许永远没有机会再弥补。你真的要和我有一样的遗憾吗?

不要拒绝孩子伸过来的小手,不要拒绝孩子想和你依偎亲热的渴求,不要拒绝和孩子一起做他们喜欢的事。看着孩子,还要看见孩子,人和孩子在一起,心更要和孩子在一起。在你有机会陪伴孩子的时候,全情投入、尽情享受,因为,孩子很快就会长大,这样的机会逝去就不会再来。

如果你的孩子尚小,现在就把你的宝贝搂进怀里,告诉他/她:“妈妈想陪你玩一会儿,给你讲故事,陪你做游戏,一起看动画片,你喜欢干什么,妈妈都会陪着你。”

也许,你会看见这世上最美丽的一道光,就在你的宝贝的眼睛里。 5ucVy1ksF+gvVZqSziVWhVZzsAwbU249A5s7kfNPkuTZRmS7fHmJkqPXn69td01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