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成为“可有可无”的父母

< 1 >

十几年前,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熟睡之后,我躺在他的旁边看一本美国教育家写的育儿书,书里的一句话映入眼帘:“所谓成功的父母,就是努力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

“可有可无”,这四个字一下子刺痛了我!

看着身边熟睡的儿子,他的小脸蛋红扑扑的,他安然入睡的样子让我觉得——他是那么柔弱,那么招人怜爱,那么需要我的保护,但这个“所谓的”美国教育专家却要我努力去做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

“不!坚决不!”我在心里呐喊,“我要永远做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可或缺的人!我可不要什么可有可无!”

尽管如此,我还是强忍着内心的抗拒和难以抑制的伤感看完了这段文字。

之后,我思索了很久,最终不得不默默地承认——这位专家说的是对的。

亲子关系是唯一以“分离”为导向的亲密关系。恋爱关系、伴侣关系、夫妻关系,都是以“聚合”为目标的,人们在经营这些关系时,都会以“更长久地在一起”为目的。而亲子关系则是以“将来能更好地分离”为目的。换句话说,一段好的亲子关系,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在未来某一天的、非常高质量的分离;反之,一段糟糕的亲子关系则会让双方痴痴缠缠,冲突不断,甚至在父母有生之年都无法实现和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孩子在长大成人后,能够离开父母、另立门户,能够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心灵上成熟独立,并有能力独自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这就实现了健康的、高质量的分离。而那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让父母成为“可有可无”的人,正是孩子健康成长、展翅高飞的最好证明。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相当多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认识误区。他们像对待其他亲密关系一样对待亲子关系,希望能够和孩子长久、亲密地在一起,不能接受与孩子分离。为此,他们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让他们无法远走高飞。

不少父母非常害怕自己会成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才是成功父母的标志。他们拼命要在孩子的生命中占一席之地,甚至暗自希望孩子离了他们活得不好,这样,就无法和他们分离。当然,这种扭曲的心态他们未必自知自明,常会一口咬定是因为孩子需要才无法和孩子分离。

凡是死死抓着孩子不撒手的父母,都会以葬送孩子的成长为代价。而无论先知先觉,还是后知后觉,凡是愿意和孩子主动分离的父母,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得到和孩子更加深厚的亲密感,以及一种真正有益于孩子人生的、更高形式的参与感。

当接受孩子终将远离我们独自踏上人生旅途这个事实后,父母应在以下三方面提醒自己——

第一,孩子总会自己面对人生,你不可能照看他/她一辈子,与其晚放手,不如早放手。

第二,孩子终究会有他/她的人生,你必须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放心地远行,这才是对孩子的祝福。

第三,孩子不是你的伴侣,能一直陪伴你的只能是你的爱人;所以,经营好夫妻关系才是你的人生要事。某种程度上说,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 2 >

从看到美国教育专家那段话的难忘夜晚,到今天我成为“可有可无”的父母,十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回想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我很欣慰、很自豪,也有一点点后怕。如果当年没有看到这句话,没有看懂这句话,没有认可这句话,没有努力实践这句话,很可能我和儿子的关系不会像现在这样融洽、舒服,各自安好;说不定,我性格里过强的掌控欲,以及我和母亲关系中的不良印记,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数不尽的折磨和痛苦。

事实上,成为“可有可无”的父母并不是无为而治,也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而是在另一个方向或维度上、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毫不夸张地说,成为“可有可无”的父母,比做“死不撒手”的爹妈要难得多。

在儿子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不同阶段,我的很多努力或放弃,都是为了——成为“可有可无”的母亲。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妈妈们会有不同的烦心事和闹心事。作为职业女性,工作上的挑战本就让人焦头烂额甚至欲哭无泪,再面对孩子一个接一个的成长难题时,心乱如麻甚至恼怒怨恨,都是正常的反应,妈妈们不必为此过分自责。

这些情绪反应我都经历过,有的时候会因分身乏术陷入深深的自责,有的时候会觉得谁也帮不了我而怨天、怨地、怨社会。痛定思痛,我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我不希望在无奈和愤怒的两极荡来荡去,我想好好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也想更好地平衡养育孩子和事业发展。

父母想要成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要用心完成不同主题的功课。

孩子学龄前,父母功课的主题:别因为孩子,忘了夫妻相爱

孩子学龄前需要照顾的地方很多,孩子也会很黏人,很多妈妈在这个阶段不知不觉就把孩子他爹排除到亲密圈之外了,她们会和孩子的姥姥讨论孩子的健康饮食,会和别的妈妈讨论孩子的早教,甚至和没生孩子的闺密也有的聊,但就是和孩子的爸爸没话说了。

这不是一个好信号。如果从这个时候起,就把孩子放在你们家庭关系的中心,孩子的父亲由于家庭分工而被排挤在外,他会因为缺少参与感而倍感失落,也会因妻子的忙碌和冷落而落下“病根”,使夫妻关系由疏远走向冷淡。

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从这个阶段起夫妻双方就应该对此达成共识。特别是做母亲的,真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创造爱的环境,夫妻亲密营造出的融洽氛围,是孩子成长的甜蜜激素,没有任何副作用。

这个时候疏远丈夫,疏于经营夫妻关系,最可怕的后果还不是丈夫的离心离德,而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母亲过于严实、封闭、专注的爱,不仅排斥了孩子的父亲,也缩小、勒紧了孩子的心灵成长空间。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寡母式”的抚养模式,会在时间的作用下,让母子关系、母女关系变质。可以试想一下:一位母亲,由于抚养孩子而付出过多,甚至以“撵走”孩子父亲为代价,那做出如此巨大“牺牲”的母亲,将来怎么会甘心做自己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

有一位做了母亲的女士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本来和老公就没多少话可说,有了孩子后,正好不用理他了。每天忙孩子就够了,省得还要没话找话。”

当时,我对她说的是:“正是因为有了孩子,你又那么在乎孩子,才要学着没话找话,借着孩子和孩子他爹慢慢地亲密起来。”

我经常夸张地描述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说他们有“通灵”的能力,他们可以不借助语言、声音、图像,单凭感觉就知道:妈妈情绪怎样,妈妈和爸爸关系怎样,这个家是安全还是不安全……面对这样一个“小精灵”,父母们就放弃那些自以为是的伪装和表演吧,孩子什么都知道。

好好经营夫妻关系,除了共同关注孩子的一颦一笑、吃饭睡觉,夫妻双方的内心也是需要彼此用爱关照的地方。

孩子上小学,父母功课的主题:听孩子讲话,别替他拿主意

儿子上小学后,突然变得特别能说,放学回家后,经常是嘴巴不停地说个没完。他在学校经历的大事小事,对他来说都是新鲜的第一次,所以,回来后和我分享是必需的。

他的讲述内容之丰富、庞杂、无序和有趣,超出我的想象。有时候,我一边做饭,一边低头看着这个依偎在我腿边、仰着头、小嘴不停地说啊说的小不点,一边不住地在心里惊叹:“生命好奇妙啊,从牙牙学语到口若悬河,没几年的工夫啊!”

我回应孩子“倾倒式叙述”的方式很像相声演员里捧哏的角色,一边认真听,一边选择性地说出经典的捧哏套词儿:“好家伙!”“真的吗?”“我的天哪!”“真不敢相信!”“那可了不得!”

在孩子事无巨细的话语轰炸之下,我这种回应方式既不费力,又和他的情感有共鸣,成为他保持高昂谈兴的“打气筒”。通常,在声情并茂的“今日学校之三国演义”之后,他都会累得躺在小床上,心满意足、安安静静地看他的《米老鼠画报》。

孩子在述说的时候,需要的就是回应,听就对了,不要那么在意里面的信息——成人往往会过度解读孩子的话——也不用急着去评判,甚至给孩子拿主意。

比如,他说:“某某同学把老师黑板砸坏了。”我就说:“好家伙!”接着他说:“老师通知家长了。”我就说:“那当然!”他又说:“他家长答应给学校赔钱。”我回应:“后来呢?”他说:“后来就上课了呀!课间的点心有一个豆沙馅的,可好吃了!”

我不会说:“你看,小朋友破坏公物可不好。”我也不会吓唬他:“你可不敢乱砸东西,砸坏了还不得妈妈去赔。”

因为,这件事他在学校已经学到他该学到的了,现在只是和我说说而已,没必要小题大做、一惊一乍。

有时候,他会有烦心事。上三年级时,有一次,他对我说:“那个某某某,上次玩游戏不带我们玩,这回我们几个小朋友组织了一个新队伍,一起玩游戏,他非要加入我们。”我没有指点教育他说:“小朋友要团结啊!他想参加你就应该团结人家啊!”我只是重复他的话:“哦,他非要加入你们?”他说:“对哦,好烦人的!”然后,他就一脸心事地走了。

我克制了自己追过去给他排忧解难的冲动,心想,也许这是他学习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的开始。第二周,他回来后说:“我同意某某某加入我们的队伍了!”我有些好奇:“你说来听听!”儿子说:“我觉得,一个队伍里一定要有几个精英,这个某某某,算一个。”小小年纪,竟然能从全局考虑,不计前嫌。让他自己有这个思考过程,比我贸然给他出主意好多了。

孩子上初中,父母功课的主题:让孩子自己决定考第几名

我儿子上初中后,明显不爱学习了。这一点曾让我无比恼火又无比焦虑。

他的班主任找我谈话:“你孩子的兴趣很多,就是不爱学习,这样下去成绩肯定越来越靠后啊!”我像所有听到这消息的妈妈一样,一点都不淡定——孩子刚上初中就不爱学习,这辈子还能有啥指望?真是心急如焚,但又无能为力。

我和儿子认真谈了几次,发现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一点都不在乎。他给出的理由让我大吃一惊。他说:“我同桌成绩排前三名。他课间不出去玩,把课堂笔记从这个本整理到那个本,周末回家还上补习班,听说都累得失眠了。我可不想和他一样,为了成绩好,把大好时光都耽误了。”

听听!这是什么歪理邪说?大好时光不就是要好好学习吗?你每天睡得倒是挺香,可就你那成绩,怎么还好意思睡觉?

幸好,这只是我的内心独白,并没说出口——我担心这种虽然刺耳但不乏坦诚的交流被我的粗暴指责切断。

我窝着火躺在床上,仔细想着孩子的话,他没有说错什么,他只是告诉了我他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不是我期望的。他选择损失成绩或者说排名,去换取玩耍、交友和好的睡眠。

“他有这个权利吗?”我问自己。半晌,我在心里咬着牙承认:“他有。”这可能是我这个非主流妈妈,和很多妈妈不一样的开始——允许孩子自己决定考第几名,允许他自己决定为学业付出多大的努力;并且,让他自己承担决定的后果。

我当然希望孩子成绩优异,将来可以毫不费力地考上名牌大学。但是,我知道,比这些更重要的,或者说,更能影响孩子人生幸福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以及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决定权的大小。

如果我说,我这样做是不想因小失大,各位妈妈会赞同吗?

北大心理学老师徐凯文近几年在做关于名校里的“空心人”的研究,非常触目惊心。徐老师的调查显示,很多名校生在光环的笼罩下,内心因缺乏方向感、意义感而异常空虚,有的出现了抑郁、自杀倾向等严重症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小到大的尖子生,但是,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是家长设计好的,他们从来没有权利规划自己的人生,以至于上了北大、清华等名校以后,突然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存在感,变成了“空心人”。

可能有人会说:“只要孩子能上名校,这些我都不在乎。”

但是,我在乎,我在乎儿子的幸福,大于在乎他的成功。

每当看到儿子现在的自立和成熟,我就忍不住要为自己当年的决定点赞。

孩子上高中,父母功课的主题:允许孩子反抗父母

上高中的孩子和谁都聊得来,就是和自己的爹妈没话说。

我儿子刚上高中时也这样,周末回家闷声闷气,和我说话连眼皮都不抬。我很害怕孩子自此和我变得疏远,拼命想把他拉回来,有时候近乎讨好地问长问短、嘘寒问暖,他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软硬不吃。有几次气得我掉眼泪,他爸也经常怒火中烧,扬言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有段时间,每到周末,家里再也不像他小时候那样,因为有他变得欢声笑语;反而因为他这个长着小胡子、耷拉着脸的半大小子回来,气氛变得格外阴郁。我和他爸既不想和他闹别扭,也不想待在家生闷气,所以每到周末就开车去京郊散心。那大半年里,我们去了十三陵、潭柘寺、怀柔、雁栖湖、密云水库、居庸关长城以及之前没时间去的好多风景名胜。后来,这段经历成了我们家的经典笑料。

郊游的路上,我们俩聊了很多。我分享自己在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他讲述自己从半大小子成长为成熟男人的趣事和糗事。理论和实践在这个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时间点上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分享和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曙光。

我先生说我:“孩子长大了,你没有长大。他已经是一个15岁的孩子了,你却还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你的表达方式不是孩子期望的。”他结合自己当年和他母亲我婆婆发生冲突的案例,进行“模拟教学”,让我体会一个青春期男孩的苦闷和挣扎。

我也从很多心理学理论上找到了我自己的思维误区,看到自己因害怕和孩子分离,反而吓跑了孩子。当然,对于孩子的一些叛逆举动,也有了全新的理解,不仅觉得可以接受,甚至觉得是有助于他成长的好事。

有一次,儿子要出门会同学。他要先吃饭后冲澡,而我希望他先冲澡后吃饭——吃完饭头发就干了,出门不会感冒。没想到他反应激烈,瞪着我说:“这事你也管?我想先吃饭为什么不可以?”我被噎得说不出话,是他爸打了个圆场才没冲突起来。

儿子出门后,我先生说:“会不会感冒没那么要紧,大小伙子没那么娇气,你的关注点太婆婆妈妈。之前我们讨论,这孩子性格有点懦弱,希望他能勇敢些,长大后敢于反抗权威。如果他连你这个中年妇女都不敢反抗,将来怎么反抗真正的权威?”

先生的话把我逗乐了。我说:“好吧!那就从反抗我这个中年妇女开始吧!”

从那时起,我从心里认可了这个观点,并且深信,这样的反抗训练,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会大有裨益,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孩子的勇敢和决断,才是父母放手的前提。

孩子上大学,父母功课的主题:学会放手,切忌过度关心

2015年,儿子考上美国一所排名还不错的大学。自此,他真的成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假期孩子”了。我们的联系因为有微信而变得格外方便,但是,我却有意不那么积极主动和他联系。

听说有的妈妈在孩子上大学后要求每天视频,孩子不厌其烦常以网络不好推托。我就更坚定了和孩子保持距离的想法。

有时候,想孩子了,算好时差后,我会给他发一个我和他爸快乐游玩的合影,告诉他:“我们很好,也很想你。”只要他有回应,我就安心了。我不希望让他以为我们除了思念他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也不希望让他感觉时时刻刻被父母监督着。

其实,出国读书挑战很大,我一直戏称这些留学生有三座大山压着,学业的压力、金钱的压力和思乡的压力,哪个都不轻松,父母能帮上忙的地方不多,就不要再添乱了。

有很多职业自由的妈妈一厢情愿跑到国外陪孩子,孩子不仅不领情,还对妈妈的管教多有反感,听到这些妈妈的吐槽,我心有所感,就和儿子有了一次对话。我问他:“如果妈妈想过去看你,你高兴吗?”他说:“高兴。”我又问:“如果我把去看你的花费折成钱,打到你卡上,就不去看你了,你会不会更高兴?”我儿子哈哈大笑,说:“是的!”他的回答让我很放心,他敢于说真话,说明我有听真话的肚量,而且,他不需要我的陪伴,也说明他越来越自立了。

这样的沟通方式,他轻松,我也轻松。

与此同时,我还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对孩子的事,无论学业成绩、交友情况、爱情动态,可以关心,但无须过度关心。

我不希望用我的过度提问来表达我的牵挂,担忧并不会变成祝福,他已经过了18岁,有能力为很多事情负责。如果有需要,他也许会向我们求助,也许不会,那是他的选择。只要他知道,我们在这里,一直在这里,就足够了。我无须用不断的提问、过度的关切、没来由的担心来让他为难。

现在,我儿子马上就上大四了,看起来自信、乐观,很喜欢自己所学的传媒专业,喜欢和他爸聊新科技,和我聊新电影,也会因为功课、友谊或者爱情的苦恼和我畅谈。但我始终知道,他是在和我分享,而不是向我汇报。最关键的,他似乎越来越不需要我们,他能搞定越来越多的事。渐渐地,我们不再是他的“后援团”,而只是他的“啦啦队”了。

这是我多少年前立志成为“可有可无”的父母时,最希望看到的。 AgQ7PZGqn0VGuMGWaIwqvZSHoTLczKngr+6efWWrTr9dOMIsbMZ9ike7fXTi38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