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是孩子的什么人?

1997年1月,我生孩子时刚过了29岁生日,当年算大龄产妇。所以,当我提出剖腹产的要求时,院方很痛快地答应了。

出院时,我给孩子填出生证,正式有了一个新身份——母亲。回家后的晚上,我拿出那张出生证端详,看见自己的手写姓名跟在印刷体的“母亲”后面,心里感觉怪怪的。对于“母亲”这个称呼,我一直觉得很遥远。孩子的姥姥、我妈当年刚50岁,好像也不到被隆重地称呼为外祖母的年龄。文学作品里的“母亲”两个字,前面总有好多苦情修饰词,不是“白发苍苍的母亲”,就是“含辛茹苦的母亲”,至少也是“我的老母亲”。我年纪轻轻的怎么就“被母亲”了?

如今回头看自己的小矫情,其实是少女心未泯吧!当时,总觉得“母亲”两个字把我叫老了。在21年前的那个冬日,我一点都没意识到,上帝给了我此生最重要的职分,也给了我此生最温暖的荣耀。

成为母亲,不在我的计划之内。孩子的到来是个意外,但却是我从没预想过的最美的意外。从那一天开始,我不再只是女儿、妻子、姐姐,这些身份都是可替换的或非独一的,唯有母亲这一身份,是我和那个使我成为母亲的孩子,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生命连接。

生孩子前,我绞尽脑汁给孩子起名未果。孩子生出来,护士称重后对我大声说:“男孩,六斤六两!”我在麻醉药后的清醒瞬间脱口而出:“大顺!”医生知道我是给孩子取名,乐了:“六六大顺!这个好!”

这个土土的名字博得孩子他爹的赞赏。作为知名广告人,他的公司经常给各类企业产品进行命名,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却觉得,未经思索、提炼、研讨的这个脱口而出,实在是来得自然妥帖,也说出了我们对孩子最本质最朴实的期望:一生顺利,大大的顺利。

就这样,两个懵懵懂懂的年轻人,就成了这个“大顺”的爹和妈。

之后,有很多场合,比如去医院打预防针,给孩子报名参加兴趣班,我们都会被问到相同的问题:“你们是孩子的什么人?”我们一直觉得这是“明知故问”,甚至有几次在心里责怪提问者:“这还用问?看不出来吗?”

当然,提问者只是例行公事,他们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并无疑问,也无深究的兴趣。而我,也从没有深思过这个问题:“我是孩子的什么人?”

直到若干年后,我成为女性成长课程的培训师,每次亲子关系课的开场,我都要和众多母亲一起思考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孩子的什么人?”

不假思索的答案是生物学身份的声明,并不能让为人父母者更清楚自己的职分里包含着什么。 许多亲子关系中的冲突、纠缠、扭曲,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自己是孩子的什么人。

生物学原因让我们在无意或刻意中就拥有了父亲或母亲的头衔,这不应该让我们觉得理所应当或沾沾自喜,诚惶诚恐才是善莫大焉。

因着这份诚惶诚恐,我们会带着谦卑和理性,认真思索自己和那个成为自己孩子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人父母者如果能清晰地在以下四个方面定位自己的角色,知晓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职责,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将会开启崭新的篇章。

第一,是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

中国父母特别喜欢以有恩于自己孩子的“施恩者”自居。但是,有两句古话却把养育孩子的真相一语道破。第一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第二句是“养儿防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孩子首先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表达,其次是给自己最可靠的养老保障。这种逻辑让人细思恐极——“生你、养你,和你没什么关系,是给列祖列宗一个交代,也是为我老了以后有个保障,但你还必须时时刻刻记着我的恩情!”

默许甚至怂恿为人父母者以“施恩者”自居似乎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养育之恩”被过分强调了。养育孩子是责任,也是乐趣。如果非把责任和乐趣升华到恩典的高度,除了让被养育者感到压力巨大,更会让成为父母的人产生极大的错觉:“我生了你,就是对你有恩,这辈子你都还不清;所以,你做什么都首先要让我满意。”

学校的老师们可能都对学生们说过这样的话:“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时时刻刻提醒孩子:“你欠我的,欠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味地强调这种“施恩者与报恩者”的角色定位,会让双方陷入一种不健康的对立关系中。

对此,一些文化学者提出:父母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他们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父母的身份,认为为人父母者应该对自己有机会、有能力生养孩子心怀感恩。因为,成为父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它让人品尝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基因得以繁衍的喜悦。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我甚至觉得,为人父母者对孩子也应该心怀感恩。是孩子用毫无怀疑的信任、百分之百的依靠,帮助我们真正完成了生命的成熟;在我们变成合格父母的过程中,孩子对我们的失误、过错一再容忍、接受,他们用天真的笑脸和无邪的眼神一次次治愈了我们。

是“施恩者”还是“感恩者”的身份定位,会让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人生角色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如果父母把自己定位为“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那孩子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将会有极大的改观。

家长们如果能主动自觉地从“施恩者”的高位上走下来,谦卑地接受自己也应该是“感恩者”的身份,就会为自己曾经对待孩子的方式羞愧不已。这样的羞愧将带来极其有益的反思,让家长们在和孩子相处时,把趾高气扬的理所当然变成心平气和的合作商议,这种态度转变会为构建全新的、健康的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是陪伴者,而不是教育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算过,我们和自己孩子密切相处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从孩子出生到他们高中毕业,我们最多能和他们朝夕相处20年。之后,他们要么工作要么上大学,去外地或者去外国,即使在本地上学也会住校。从这时起,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

20年也就是240个月,真的没多长。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小学或中学,你自己算算,能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时间还有几个月、多少天?

在儿子上高一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点。当时离他考大学还有三年,也就是36个月。一想到短短的36个月后,他就会成为一年只回来两个假期的“远方的孩子”,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嗓子眼儿不知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想哭,又不知道为什么而哭。一晚上的辗转反侧后,我知道这么多年自己做错了很多事,最让人后悔的一件错事,就是在非常有限的、本应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日子里,没有享受陪伴的乐趣和温暖,而是一直糊里糊涂地扮演一个蹩脚的“教育者”。

很多父母和我一样,对于扮演“教育者”心心念念,总觉得这才是自己的职责。因为要给孩子供吃供穿,所以就觉得自己有资格给孩子指点人生。对自己身份的错误界定,让我们变得自大和狂妄。

做父母的,其实根本没想到,我们并不是想当然的“教育者”,而是孩子生命中第一段旅程的“陪伴者”。若干年后,孩子一定会离开你,开始新的旅程,接下来的旅程,他们有朋友的陪伴、爱人的陪伴、孩子的陪伴,那些,都和你无关了。在这宝贵的240个月里,你如果能开开心心地陪伴他/她,让他/她充分享受到父爱母爱的滋养,他/她就能顺顺利利地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

做一个“陪伴者”,需要的是感恩和享受。感恩自己有幸成为这个孩子的父母,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并享受这段陪伴孩子成长的美妙时光。如果动不动就想扮演“教育者”甚至“教育家”,板着面孔,大事小事地数落孩子、指导孩子,只会搞得孩子没笑脸,你也不开心。

做一个好的“陪伴者”并不容易,需要有欣赏的心、聆听的耳朵和温柔的舌头。如果能做到静静地、美美地陪着孩子长大,你就是最好的教育者。

我在儿子上高一后,就不再以他的“教育者”自居,而是努力做一个好的“陪伴者”——陪他看最新的电影,陪他去新开的餐馆品尝美食,陪他打羽毛球,听他讲自己的恋爱故事……我们相处的每一分钟都因为我身份的转变而变得美妙。最重要的是:当我放弃喋喋不休的说教,孩子就自动卸下了叛逆的铠甲;当我摘下“教育者”的有色眼镜,孩子就不再是一个浑身缺点和毛病的“被教育者”。此时的我,看着儿子只觉得:“这孩子怎么那么讨人喜欢呢!怎么那么善解人意呢!”欣赏之情油然而生,说话的语气态度就变得温柔、喜悦,即使提些意见和指正,孩子也能听得进去。这样的能量,会让孩子感到爱的滋养和甜蜜。

第三,是帮助者,而不是管理者

“帮助者”和“管理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以谁为中心”。

“帮助者”是以孩子为中心,由父母来帮助孩子,鼓励孩子学会克服困难,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和才能,从而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管理者”是以家长为中心,以家长的意愿部署孩子的人生——让孩子以家长的目标为目标、以家长的喜好为喜好,从而完成家长想要孩子完成的任务,帮助家长获得靠他们自身力量无法实现的人生价值。

以“管理者”自居的家长,总想操控孩子的人生。在他们的内心,孩子是家长人生计划的执行者,只有听命行事的责任,并无自作主张的权利。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穿衣风格、吃饭口味都会毫不客气地指指点点;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对孩子学什么专业、找什么对象、干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都要管一管。

一次课程后,有位80后女学员和我分享,她说:“我妈就是这样死死管了我三十年,我感觉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我一直是她的一个木偶。现在,我的工作婚姻都出了问题,可我一点经验都没有,我不想让我妈再插手,但我也没能力自己处理,所以,特别沮丧挫败,感觉自己毫无价值。”

听着真让人难过啊!

做父母的,如果一直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充当孩子人生的“管理者”,满足了居高临下的管理快感,却错失了让孩子成长和犯错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定会在现实中经受更多的磨砺、挫折,甚至会丧失做自己的勇气,没有存在感、没有价值感,一辈子活在父母的手心里,委屈、窝憋,不敢反抗。

要想成为孩子的“帮助者”,就要学会以孩子的所思所想为中心,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观点。试着用这样的口气和孩子展开对话:“孩子,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爸爸妈妈愿意尽可能地帮助你。”以“帮助者”的姿态和孩子聊聊他/她的一切,包括学业志向、爱情向往、人生规划。相信我,你一定会听到不一样的答案,不管它们是否符合你的设想,都给予尊重。这才是一个“帮助者”应有的姿态。

第四,是分享者,而不是评判者

常常有家长和我说,他们的孩子上初中开始就不爱和他们说话了。家长想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事情,孩子总是会用这几个字来打发他们——“嗯,还行,凑合”。

对此,家长抱怨说,孩子一回家就躲进自己屋里,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出来,吃饭的时候也是低着头不说话。这让家长们既觉得伤心,又有点害怕。伤心的是,孩子不愿意和他们亲近了;害怕的是,和孩子越来越疏远,对孩子的情况会变得一无所知。

首先,和父母的适度疏远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成长现象。对此,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家长也需要及时进行自我反省——是不是一直在扮演“评判者”角色,导致孩子不愿意搭理自己了?

不用问孩子,问问自己,我们这些成年人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聊天呢?

我们喜欢这样的人:与我们有共同的兴趣、乐于分享,喜欢听我们说话、不会瞎提意见、不会胡乱评判。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呢?对孩子的兴趣要么一无所知,要么无比轻视,和孩子交谈只有一个话题:成绩,成绩,成绩!从来不愿意听孩子分享感受,动不动就批评、论断孩子,还特爱给孩子提意见,总想显得自己比孩子懂得更多、道德水准更高。

试想,如果家长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成人世界,谁会和你交朋友啊!

唯独在孩子面前,我们不愿当一个平等的“分享者”,想成为一个居高临下的“评判者”。面对孩子,我们总觉得:“我是你爹你妈,当然有权力评判你!”

这样的角色错位自然会让孩子远离、逃避,谁想和一个动不动就教训指责人,还特爱讲大道理的人多说话呢?

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并不容易,既要有耐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做到无分别心地接纳;也要有敞开心扉的勇气,告诉孩子你的真情实感,敢于让孩子知道你崎岖坎坷的心路历程。要真诚地与孩子交流,像面对知心朋友那样,跟孩子分享你自己从失败和挫折中学到的人生功课。

只有内心强大的家长才愿意成为和孩子平等的“分享者”,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已经与自己和解,内心那个批判的声音不再搅扰我们,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才有接受的胸怀。因为,你对孩子的种种不满,其实是你不满意自己的折射。

我曾经和儿子分享过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告诉他我当年的挣扎和痛苦,也告诉他那段经历让我改变了许多。后来,他也给我讲了一段他自己埋藏很深的经历,里面的曲折难以想象,却让我更了解我的孩子,和他的心更亲近了。

那次的聊天,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抛开学习成绩和学校排名,我们有那么多更深刻、更有趣的话题可聊,这样的分享让人有“被看见”“被疗愈”的满足和舒坦,参与分享的两个人的生命,都会因这样的倾诉和聆听而悄悄改变。

我为自己有幸“看见”和“被看见”而庆幸不已。

父母的人生定位,从“施恩者”“教育者”“管理者”和“评判者”,转变为“感恩者”“陪伴者”“帮助者”和“分享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在转变的漫长过程中,既有灵光乍现的顿悟和醍醐灌顶的开窍,也有反反复复的思索和一不留神的倒退。但是,自从我把这个人生角色的转向当作目标,并且深信这样的改变对于孩子、对于我,都将意义非凡,我就不曾有过一丝犹豫和后悔。

当然,这本书也是我转变之后的一份小答卷,我尝到了角色改变给我们的母子关系带来的甜蜜果实,也希望为正在寻找理想的亲子关系模式而努力的各位父母,奉献一个小样本,如果能对各位有启发,那我会满足又开心。 RVlAmstlbmV+yI/tzJNOgvmqpzXtMdiX1Ljk6X8DROVnc870kPxgPHZuNj2ya6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