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没有那么爱孩子

< 1 >

做母亲的,最不愿承认的就是自己有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爱孩子。她们也不是在内心没有一点怀疑,而是,不敢面对这个真相。

从某种角度来说,有杂质的情感才是真实的、自然的。爱里会掺杂恨,掺杂埋怨,掺杂嫉妒,无论对爱人还是对孩子的情感,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纯粹的。作为母亲,否认这点而高估自己的母爱,会让人在自我美化中头脑发热,对自己的一些“非爱”的情感和行为缺乏反思,因而对孩子造成伤害。

有一个母亲和我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有个女儿,很优秀,也很懂事,别人常常夸赞,可她却觉得没什么可夸的。在家里,孩子的爸爸很疼女儿,女儿和爸爸关系也很亲近。

这位女士说,她一直觉得自己的严厉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尽管这份严厉已经破坏了她们的母女关系。她在很多年里一直一意孤行,丈夫劝她,她听不进去,反而怪丈夫过于娇惯,对孩子成长不利。

女儿青春期后,和母亲的冲突愈演愈烈。这位女士觉得自己的苦心没有得到理解,母爱没有得到报答和感谢,气愤并伤心。她感到满腹的委屈,不仅对孩子充满怨气,对向着女儿的丈夫也非常不满,家里为此争吵不断,她和女儿的关系僵到互不理睬。

为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也希望可以拥有和女儿更加和谐的关系,她参加了一个心灵成长小组。在导师的带领下,她对内在的自我有了很好的觉知,对母女矛盾的反思让她看到了一个被埋藏很深的真相。

她告诉我,在小组分享中,她第一次说出自己从来不敢面对的自我省察。她说:“我在一次次回避之后,不得不承认,我和女儿的关系之所以一直很紧张,是因为我对女儿的嫉妒。”

她从小父母离异,父亲不尽父责,偶尔见面还言语粗暴——她几乎从未感受过父爱。女儿一出生,温柔尽责的丈夫对孩子百般宠爱,也教导有方,孩子成长得很好。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但看到女儿轻易就得到了她自己从来未曾拥有过的浓浓父爱,她嫉妒了。

但她根本不敢承认自己对女儿的爱里掺杂了嫉妒,也丝毫没意识到,是嫉妒转化成了对女儿的苛刻和挑剔;所以,每一次对女儿的为难,她都有着十足的理由和高尚的借口,甚至打着爱的旗号。这让她理直气壮。她以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女儿就应该对她理解并感激。

可惜,她骗得了自己,却骗不了女儿。她的女儿无辜地承受着母亲的敌意,小时候只敢暗自伤心,长大后就开始公然反抗。

在这样的觉察之下,这位母亲不仅看见了她自己的内在小孩——那个在离异家庭艰难成长、被父亲忽视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女儿这么多年受到的伤害。

她看懂了:女儿的反抗,其实是对一直缺失的母爱的呼唤。

这样的觉察,让她们的母女关系发生了质变,彼此间达成了理解和信任,亲密度有了飞跃般的进展。

当她识别出对女儿的情感中含有“嫉妒”这一攻击性情绪后,她不再对自己的挑剔那么义正词严了;当她向丈夫和女儿坦承,自己因为缺乏父爱嫉妒女儿被父爱包围后,她得到了父女俩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家庭里对峙的局面很快就破解了。

< 2 >

我第一次觉得我妈没有那么爱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

中考要报志愿,我想上高中、考大学,但我妈却希望我去上中专,考中师或幼师。她的理由是我身体不好,不适合考大学。在她看来,这件关系到我未来人生的重大事件上,理所应当要由她做主,我本人毫无自主权。她觉得她是完全出于爱我,才替我做了最好的决定。

我当然没有反抗的能力,更不敢质疑母亲的爱,只得遵从。只不过我中考失利没考上中专,因祸得福,才得以上高中、考大学,从事了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那一次,十几岁的我,对于妈妈宣称的爱和自己内心感受的反差印象深刻。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直觉:“这根本不是爱啊!如果是爱,怎么会不为我考虑?怎么会不允许我做决定?又怎么会让我这么难受?”我只能把怀疑深深地压在心底。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 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那么,任何和这个原则违背的行为就不是出于爱。

我觉得:我妈不允许我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其实就是不鼓励我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她不想让我考大学,是因为上大学有可能去外地,更有可能分配到外地,她希望我能留在她身边,哪怕这样会让我失去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和未来更好的发展可能。

我想,正是因为对这些行为和动机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分歧,才造成了我们多年不断的母女冲突。

其实,每一位母亲都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你爱孩子没有你爱自己更深。这并不可耻,也无须愧疚,这只不过是每一个人的生物本能。承认这点,会让你在经历一些不适和沮丧后,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你和孩子的关系,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体谅孩子,也更有能力爱孩子的母亲;坚决否认这点,反而会让你沉迷在毫不客观的自我美化和自我悲情中,因缺乏自我省察而固守刻板和僵化,对于自己的情感杂质拒不承认,不自省、不成长,和子女的关系越来越冷淡。

那些敢于正视自己的情感杂质、承认自己没那么爱孩子的母亲,因为视角客观,和现实的反差不大,她和孩子的关系可能更健康,最起码是相安无事的。这类母亲避免了最坏的一种可能,那就是用所谓的“无私母爱”来要挟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没有奢望百分之百纯粹的母爱,他们更希望彼此能真诚相待,特别是,当他们的感受和母亲的自我标榜有冲突时,他们更愿意尊重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既然母爱没有那么纯粹,那么请母亲大人不要无视真相、自欺欺人,总期望孩子用感激涕零和绝对服从作为对母爱的高额回报。

若干年后,当回想自己成长过程中和母亲的种种冲突时,我意识到:我们矛盾的根源不是我不能接受她不纯粹、不完美的爱,而是她时常带着利己动机对我行事,却始终把自己置于“圣母”般的制高点,只要我不服从,就对我进行道德谴责,毫不客气地在外人面前给我贴上“不听话”“不懂事”“不孝顺”的标签。

做了母亲之后,因为这些曾经的经历,我对“是否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母爱”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我没那么自信,也想给自己留点余地,别让孩子因期望过高而失落。

因为这种谨慎,我对自己某些时候在爱里面的情感杂质才有了觉知。比如——

在特别疲倦的时候,我更愿意泡个热水澡放松一下,而不是强打精神陪孩子玩;

在孩子因表现不佳而被老师投诉后,我会满腹怨气,但不是为孩子着急,而是为自尊受挫而生气;

在为孩子的未来筹划时,我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作首要参考因素……

你看,这就是一个正常母亲的正常心态,我并不因为承认这些就觉得自己不配做母亲,我也不觉得那些自以为“母爱爆棚”的人就比我更爱孩子。

相反,敢于面对内心情感的复杂,让我不会在孩子面前扮“圣母”,也从来没有声泪俱下地控诉孩子不知感恩。当我承认爱自己比爱孩子更多一些时,会因为更接近事实,所以不至于因自我美化而失去起码的判断力。

不得不说,对自我的判断力,以及剖析亲子冲突真正原因的能力,是不少母亲都缺乏的。她们之所以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没那么爱孩子、承认自己情感里有杂质,是因为她们没有能力接纳自己内心的真实和复杂。

< 3 >

亲子关系中,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母亲的自我认知能力对亲子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自我认知,简单说就是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尽管我们的灵魂每天都占据在自己的身体里,但我们并不那么了解自己。“我”和“自己”的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且是所有人际关系里最重要的一种。

我们和别人相处,如果了解对方,就更容易信任和理解对方,更愿意合作与支持。而更多的时间,我们其实是和自己相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尤为重要。了解自己是一生要做的事,每多了解自己一分,你对世界的认识就更清晰一分,你对他人的理解也增加一分。

很多方法可以较快地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比如,撰写心灵自传,进行人格测试,做一些心理学答卷,等等。

心灵自传是写给自己的,不用考虑他人的眼光,越真实越有助于了解自己。

有专业人士这样建议,把自己的人生分为六到八个部分,按时间阶段划分,每个阶段写出八到十个事件,这些事件要对你的情感、性格、生活轨迹、人际关系都发生过重要影响。比如,难忘的成功时刻,遭受打击的失败,情感上的波折,命运的转折点,以及其他记忆深刻的事件。

罗列事件很费时间,更具挑战性的是分析事件。要针对每个事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这件事给你带来哪些认知和想法上的变化?

2.这件事给你带来哪些情感上的冲击或影响?

3.这件事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系?或这件事如何塑造了现在的你?

撰写心灵自传难度很大,耗费时间也不会短。你要拿着手电筒在你的内心深处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地走一遍,有些地方你有印象,有些地方你很熟悉,也有很多地方你无比陌生。因此,刚开始撰写心灵自传时,你可能会感到不适甚至恐惧,回忆和分析的过程中,你的情绪波动会很大,也许会眼含热泪,也许会悲愤难抑。总之,绝不会轻松。

如果你能做完这个浩大的工程,你获得的将远远超过你艰苦的付出。你会有觉醒,有顿悟,你会发现一个全然不同的自己,你会对自己有更多的谅解,也会对周围的人,包括父母、配偶、孩子有更多的理解。

也许,这是你和自己达成和解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而你与自己的和解,对于你和孩子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个不了解自己、不原谅自己的母亲,对于她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让人不安的存在。总和自己较劲的母亲,往往会让孩子深受伤害。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咨询师的谈话,参加一些心理学工作坊,阅读有助于个人成长的心理学或其他方面的书籍、文章,和心智成熟的朋友交谈,等等,都会给我们一些了解自己的新视角。 7ORQl70iWNhGahzBUXd7b1Ff4qawsDdByxOCWy4DdbhXUalDHApfZwFKGIc7kL8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