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子笔、毛笔

下课后,杨先生在办公室里洗手上的粉笔灰,听见后面有人喊:老师!

是刘保成。他手里拿着一张纸,纸上写着“己与群”三个大字。他问:“老师,这个题目应该怎么做?”

杨老师说:“这个题目,是要我们同时讨论两个观念,一个是个人观念,一个是团体观念。这两个观念是相反的,同时又是相成的。只顾个人,削减了团体的力量,只顾团体,又可能抹杀个人的自尊,这是相反;可是个人组成团体,团体保障个人,没有个人,哪有团体?没有团体,个人的才智也许不能发挥,显不出个人的价值。写这一类的题目,拿两者加以比较,说明它们的关系,就可以做一篇像样的文章。”

刘保成鞠躬而去。

晚间,二三楼教室灯火通明,三年级学生都在埋头自习,站在楼下向上看,看不见半个人影。杨老师踱上楼去,欣赏高足们勤勉奋发的镜头。吕竹年跑到他身边,悄悄递上一个字条,低声问:“老师,这个题目我不会做。”杨老师一看,字条上写的是“尽忠与尽孝”。他也低声答道:“这个题目,是要我们同时讨论两个观念,这两个观念,相反而又相成。做子女的要尽孝,必须随时侍奉父母,可是,一个青年要尽忠,往往需要离开父母。不过孝字的意义很广,为国家民族出力,也是尽孝,叫做为民族尽大孝,这样,忠孝又是两全的了。写这样的题目,拿两个观念互相比较一下,再说明二者的关系,就可以写一篇及格的文章。”

第二天中午,金善葆、赵华等人吃完了便当,到杨先生房里来,劈头就问:“老师,你说劳心好还是劳力好?”

“这很难说。”杨先生说,“有一家百货公司的大老板,天天为生意操心,夜夜失眠,床头放一瓶安眠药,非吃安眠药不能睡觉。后来,生意失败,公司倒闭了,他猛吃安眠药,吃了半瓶,就从此长眠不醒了。他住的那条巷子,巷口有个三轮车夫,白天蹬三轮出一身汗,晚上吹吹风拉拉胡琴,上床呼呼大睡。这两个人,一个劳心,一个劳力,哪个好?”

“劳力好。”学生说。

“另外有一个人,在好几家报馆做主笔,每天下午,报馆派工友到他家里取文章。有时候,两家报馆的工友一齐来到,他的文章还没有写好,工友站在门口等候,等取到文章,飞身骑上脚踏车,送回报馆去排字。这两个人,一个劳心,一个劳力,哪个好?”

“劳心好。”

“爱因斯坦是个劳心的人,天天坐在研究室里动脑筋,想出来很多方程式。大战的时候,他抄了一个方程式,送给美国总统杜鲁门,杜鲁门把这个方程式交下去,很多工厂一齐忙,技术人员和工人忙得团团转,忙出一种东西来,装在飞机上,投到日本去,日本就向盟军投降了。这个东西,就是有名的原子弹。这回你们想想看,写出方程式来的人劳心,动手做原子弹的人劳力。两种人都很重要,是不是?”

大家点头称是。

“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杨先生反问。

“因为,”赵华说,“有个作文题,我们都不会做,这个题目是:《劳心与劳力》。”

“像劳心与劳力这样的题目,是要我们把这两个观念,加以比较,指出这个观念相互的关系……”说到这里,杨先生蓦地停住,他想:己与群,尽忠与尽孝,劳心与劳力,好奇怪!怎么屡次碰到这样的题目?

下午,杨先生遇见胡主任,就把这个古怪的问题提出来。胡主任说:“杨兄有所不知,最近一连三年,升学联考的作文题都是《〇〇与〇〇》,于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中间流传着一种推论,认为今年的联考题仍然是《〇〇与〇〇》。”

哦!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今年联考出什么题目,未知数很多,怎能单凭前三年的题目来推断呢?”

“这话不错。不过,现在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我们倒也不妨利用这个机会,教他们写这种题目。趁这时候教,他们一定仔细听,事半功倍。”

“您看怎样着手?”

“按照学校的行事历,下星期要举行作文比赛,咱们就出一个题目,大家写论说文。你看哪个题目好?”胡主任业已准备了很多题目,计有:

升学与就业

敦品与励学

健康与疾病

情感与理智

战争与和平

原子笔与毛笔

看到最后一个题目,杨老师喝彩。两人这样商定,再经过校长核可,展开了有关的筹备工作。消息传出,学生纷纷猜题,有些学生说,这次题目一定是论说文,《中学生的本分》。何以见得?因为目前正在提倡每个国民都要守分。中学生的本分是什么?当然是好好读书啊!另一个学生说,近来一直做论说文,实在做腻了,大概要换换口味啦,换什么题目呢?《雨天的忧郁》。这地方雨多,外面又在下雨。一个学生听到这个题目,接口说:“天天下雨,真烦死了,每天两只脚都是湿的,坐在教室里真难过。”另一个说:“可不是?我的雨衣旧了,该换新的了。”

“逢到雨天,我就想坐汽车。”一个女生说。

“坐汽车有什么好?人挤得满满的,每个人的雨衣都往下滴水。”她同伴提出相反的意见。

“你真笨,我是说,一个人坐小汽车。”

“哦,你想做阔人的姨太太。”

“什么话!小汽车里坐的都是姨太太?偏见!偏见!”

…………

进了考场,打开卷纸,眼睁睁看着监考的先生在黑板上写字:“原”,原因?原始?“原子笔”。原子笔的优点?原子笔的缺点?“原子笔与……”,原子笔与我?原子笔与时代?“原子笔与毛……”那么是原子笔与毛笔?不错,《原子笔与毛笔》。下面有括弧:论说文。全场的学生如释重负,也有些人立刻又愁上眉尖。

评阅作文比赛的卷子,学校有一个类似“回避”的规定,那就是,教三年级的人去看二年级的文章,教二年级的人去看三年级的文章。所以,杨老师不能马上看见自己的学生成绩如何。他所批阅的卷子里面,也有很好的文章,例如:

原子笔与毛笔

毛笔是我们固有的,原子笔是外来的。在我们中国,毛笔的历史很长,原子笔的历史很短。毛笔好像一位长袍马褂的老学究,原子笔像一位西服革履的留学生;毛笔的笔尖下吐出来的,大半是旧事物,像诗词歌赋,原子笔笔尖下吐出来的,大半是新事物,如声光化电。

毛笔,当秦人汉人制造它的时候,当然它也是一种年轻的工具。它的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朝,钢笔才随着西方文明侵入。二次大战结束后,原子笔后来居上。起初,原子笔占的空间很小,简直不能跟毛笔相比,毛笔有些瞧不起它,可是它的地盘扩充得很快,它已经把毛笔挤到一个很小的角落里去,甚至连钢笔也挤走了。政府规定学生要上书法课写毛笔字,这是保存毛笔最有效的办法,否则,写毛笔字的人纷纷谢世,以后也许就没有几个人能拿起毛笔来了。

杨先生想:这篇文章真好!就在评分栏里画了九十分。

自己的工作完了,跑到另一组去打听自己的学生的成绩,阅卷的先生说:“快来!有好文章!”杨先生一看,字迹是吴强的:

原子笔和毛笔本来可以并存不废,现在成了好像是互相排斥的样子。这是因为,学生都喜欢用原子笔,可是学校规定,作文课和书法课必须写毛笔字。学生在写毛笔字的时候,心里觉得很委屈,好像被夺去了某种乐趣和权利。在学生的心目中,这才形成了原子笔、毛笔互相对抗的形势。

原子笔是文明,毛笔是国粹。原子笔写字快,毛笔写字美。这两样工具,应该可以在社会上共存。用毛笔来驱逐原子笔,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子笔完全把毛笔淘汰了,也有点不可想象。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要想完成这个艺术,只有用毛笔,所以,只要书法一道存在,毛笔就会存在。还有,毛笔字显得庄重一些,有气派一些,所以有些文件用毛笔写;只要人们求庄重讲气派的心理存在,毛笔也会存在的。

有人激烈地批评毛笔,说毛笔写字太不方便,这是事实。不过,“不方便”的东西,不一定就会消灭。例如,听唱片多么方便,买票入场听音乐会就显得很不方便,然而唱片是不是能代替音乐会呢?音乐家灌唱片的机会愈多,是不是公开演奏的机会就减少呢?并不。每天炒菜相当麻烦,开罐头十分简单,罐头代替烹饪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烹调,音乐会,尽管很麻烦,也不会被淘汰,它们靠另外的优点存在。毛笔的地位也是如此。

当然,存在并不一定普及。社会上用毛笔的人少,用原子笔的人很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对大多数用笔的人来说,快比美重要,方便比气派重要。写毛笔字要有几分悠然自得的心情才好,现在的人太忙了,拿学生来说,赶火车,抢篮球,跑百米,看电视,一天到晚呼吸迫促心情匆匆,过这种生活,好像就该用原子笔这样的工具,忽然坐下来写几个毛笔字,太不调和了。

几个老师看了,一致喝彩。有人怀疑:“不会是抄来的吧?这是谁的字?”杨先生说是吴强。阅卷的老师用保证的语气说:“这样一篇文章,吴强写得出来!”一位老师说:“一般学生,只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吴强能从几个角度探讨,不偏不倚,了不起!”阅卷的先生说:“说到由一个角度看问题,这里倒有一篇,很值得看看——”

现在,外面是原子笔的天下,偏偏学校里面规定有些地方要用毛笔,以致在这个原子时代,太空时代,我们还是甩不掉这个古老的毛锥子。

用毛笔写字,最要命的是“慢”。今天做一个学生,功课太忙了,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用毛笔写字的速度和用笔写字,是一与五之比,写一个毛笔字所花的时间,用原子笔可以写五个字来。想想看,时间多么可惜。何况用毛笔写字,先要磨墨,磨墨这件事情,实在乏味,辛苦,无聊。古人称砚台叫砚田,真不错,磨墨的滋味,跟耕田差不多。

写毛笔字,第二个问题是“脏”。原子笔写出来清清楚楚,纸张依然洁白;毛笔呢,上书法课的时候,到处是墨,纸上是墨,桌上地上是墨,衣服上也是墨。墨甚至连空气也弄脏了。满教室都是臭味。最伤脑筋的是弄脏衣服,因为洗衣服很麻烦。在理发厅里面,有人要把头发染黑,理发小姐就穿起一件黑衣服来调染料,以免把衣服弄脏。学生也该特别做一件黑衣服,在上书法课的时候穿,就像上体育课要换衣服一样。

毛笔这种工具,又脏又慢,将来一定会被原子笔淘汰。毛笔写字写不好的学生不要着急,等他入社会做事的时候,毛笔大概就淘汰完了。

大家看了,哈哈大笑。阅卷的老师问:“你这位高足真厉害,是谁?”杨先生说:“是龚玫。”一位老师说:“心直口快,咄咄逼人。”杨先生问:“有反对原子笔的吗?”阅卷人说:“有人反对原子笔,理由是,他买过好几支原子笔,都被扒手扒去了,毛笔绝对安全,还是用毛笔好。”大家笑了一阵,又抽出一份来看:

我爸爸说,毛笔比原子笔重要。

有人扑哧一笑,问:“怎么把爸爸抬出来了?”

毛笔写出字来,就像生龙活虎,所以,外国人也到中国来学毛笔字。毛笔写字没有原子笔快,可是,我爸爸说,这正是毛笔的优点,可以训练一个人细心谨慎,变化气质。爸爸说,写字应该自己磨墨,会磨墨的人能吃苦耐劳,克服困难。还有,毛笔能写大字,原子笔只能写很小的字。毛笔字写得好,原子笔才写得好。还有,我爸爸说,毛笔还可以进一步改良……

一位老师说:“怎么尽是他爸爸的意见?究竟是他来参加作文比赛,还是他爸爸?”另一位老师说:“父亲的内容,儿子的文字,父子合作。”杨先生说:“我有一次对他们说,作论说文可以引用权威的意见,当时举‘爸爸说的’做例子,这孩子听进去没消化。”“这孩子是谁?”“刘保成啊!”

说着,厨师来请大家开饭,几位阅卷人连忙收拾起来,到饭厅去了。

各位阅卷人用两小时的时间开会,评定各年级的优胜者,每一年级取三名,三年级的前三名是:吴强,朱成城,李丹霞。

吴强得到第一名,杨先生很感欣慰。这好像是对谁有了交代一般。班上有些学生,一向以为杨先生偏爱吴强,现在经过公平的竞争,证明吴强确有过人之处。另外两个得奖的学生,朱成城和李丹霞,杨先生没有教过,印象十分模糊。他想:“我要仔细看看这两个学生。”

名次评定,接着讨论奖品。有人主张,第一名送原子笔,第二名送毛笔,第三名送铅笔。胡主任说:“这样,好像我们是重原子笔轻毛笔的了?”于是有人提出修正意见,原子笔毛笔一齐送,第一名得好原子笔和好毛笔,第二名得普通原子笔和毛笔,第三名得不大好的原子笔和毛笔。

有人主张,在颁奖的时候,由得奖人讲一段“我怎样写论说文”。杨先生连忙说:“这个设计很好,可惜有一个得奖人口吃得很厉害,讲不出话来。”别人也说:“颁奖的时候,学生很兴奋,也不容易讲得有条理。”不过大家舍不得放弃这个构想,决定要得奖人把写论说文的心得写出来登在校刊上。

校刊临时赶出专号,杨先生注意朱成城的文章。这孩子笔下有条不紊,一副少年老成的腔调。他说,他很沉默,一向不大开口,大部分时间在听别人说话,他写论说文的秘诀,就在“听别人说话”。一般人说话,“抒情文”很少很少,他们往往是在说自己的理由,张三怎样怎样对不起他;他为什么不喜欢李四;某一件事情弄糟了,为什么不是他的错,等等。朱成城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他有一次听一个警察取缔一个摊贩,摊贩不服:

警察:你不能在这里摆摊,搬走!

摊贩:我不搬。我要吃饭,你也要吃饭,是罢?

警察:当然。你要吃饭,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摆摊?

摊贩:你要吃饭,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当警察?

警察:话不是这样说。并不是我要干涉你,按照规定,这地方不能做生意。

摊贩:谁规定的?你找他来好了。

警察:你自己规定的。

摊贩:什么?我?

警察:现在是民主时代,法令是照民意制定的,你是国民一分子,所以也有你一份。

他从这些地方得到启示。他说:像原子笔和毛笔的问题,同学们不知道谈过多少次了,谈者无心,听者有意,里面有不少的好材料。杨先生看到这里,不禁叹一声,真有心人也。不过用这个办法作文,只宜谈跟生活有关的具体的问题,像晴天与雨天、原子笔与毛笔之类,如果题目抽象一点,像“进化与革命”,就有些困难,因为一般人的日常谈话不大涉及这样的问题,“听”不到什么材料。

再看李丹霞写来的。这个女孩子说,她并不喜欢论说文,可是爸爸强迫她阅读。爸爸各处搜集可读的文章,每天要她看一篇,除了有特殊的事故,未曾间断,到现在,她已经有三百多篇课外的补充教材,剪贴装订了两大本。这课外的功课还要继续下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三百多篇论说文做底子,她渐渐有点意见了,看见普通的题目,不致没有话可说。不过,她清楚地觉察,她的思想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以内,这个范围,就是她所阅读过的东西,超过了范围,脑子里还是空白。所以,每逢作文的时候,她暗中祷告,希望作文题不在范围之外。她所用的办法,是传统的老法子,除了必须有恒以外,教材的选择是不是相宜,关系至为重大。看来,她有一个好爸爸。

最后看吴强的。吴强说,他当然读教科书,当然读模范文选,不过,得力最大的不是这些书,是小说!他本来是个小说迷,后来想写好论说文,觉得写论说文和读小说,二者互相冲突。不久,这冲突得到调和,原来小说里面,到处都是论说文!这些论说是片段的、分散的,往往不容易被人发觉。他说:小说家写的论说文,真是第一流的。一个黑人跟一个白皮肤的小姐相爱,黑人到小姐的父亲那里去求婚,遭到严厉的拒绝,这位家长认为跟黑人通婚是一种羞耻。黑青年在恳求无效之后,掏出一把小刀,割破自己的手臂,让鲜血流下来,说:“您看,我的皮肤虽然黑,我的血也是红的!”在吴强看,最后这句话有论说文的技巧。吴强从许多小说中熟记警句:

——爱情是一根血管连在两个人身上,一朝割断了,两个人都要失血而死。

——人在幸福的时候不去栽花,希望得到幸福的人才去栽花。

——人总是缺少自知之明,他们不知道什么人不如他们,什么人强过他们。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着忍受失望。

——中国人能够保持他们的太平,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他们都不惜牺牲他们的太平。

看到吴强的意见,杨先生觉得惊喜。他觉得吴强的“发现”很有价值,就从书架上取下一部厚厚的《世界小说大观》来。

本来,小说对人生可以产生批判的作用。不过,这种批判,是透过故事。关于故事所能携带的批判力,杨先生在“讲故事”的时候业已说过了。现在,从吴强那里得到启发,杨先生注意到小说在文字表面,在章句间,对写论说文的人所能产生的直接帮助。

打开《世界小说大观》,先看雨果的一篇《囚犯》。它描写一个囚犯,在狱中深受其他囚犯爱戴,引起牢头禁子的嫉妒。雨果说,牢头禁子对这个受爱戴的囚犯,“怀着秘密的,热烈的,不能和解的毒恨。这是法定的权威者对事实的权威者所怀的毒恨。是物质方面的威力对于精神方面的威力所怀的毒恨。”好句!

又看都德写的《磨坊老板的秘密》。在都德的家乡,本来有很多人开磨坊,开那种用风车做动力的老式磨坊,四面八方的人运了麦子来磨面。后来磨面的机器发明了,所有的老式磨坊纷纷倒闭,只有一家,科宜尔老爹,坚持继续营业。事实上他已经没有顾主上门,可是他故布疑阵,使风车继续转动。他这种固执的留恋感动了有麦要磨的人,他们继续支持他营业,只支持他一家。以后,科宜尔老爹去世,这座最后磨坊的磨帆,才永远停止活动,老式磨坊这个行业,才永远消灭。“有什么办法呢?在这世界上,什么都有一个末日。我们应当相信,风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正如罗恩河上的平底船,古时候的贵族院,以及金线绣的衣服一样。”好句!

瑞典的一位作家说,在两国打仗的时候,一队敌兵冲进来,找民房住宿。有一个敌兵,受到一家百姓的殷勤款待。他想付一些报酬给老百姓,对方微笑着说:“把钱袋收起来吧。私售食物给敌人,是犯卖国的罪;可是,施舍食物给饥饿的人,就是在打仗的时候,也不能算是错事。”——这话不是在讲理吗?

日本的一位作家说,有一位夫人,很注重礼貌仪节,常常当面挑剔别人,很引人反感。有一次,她对别人说,喝咖啡的时候,不要把调匙碰得杯盘当当响,“那是女仆的行为”。对方说:“哼,一点也不错,女仆很忙,所以会敲响杯盘,你夫人整天闲着不做事,当然不会敲响杯盘。”——这话不也在讲理吗?

看起来,小说竟也是写论说文的教科书,而且是最生动的。 ZwnLq89tn8dBitad4IvxNUHOC5xNoSVNS9FRRgyK1Tz3MhGvklfPilB0Vw+Vbq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