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肌肉

学生看见杨老师走进教室,一致嚷起来:

“老师,讲故事!”

杨老师说:“不能再讲故事了,上一次我们讲故事讲得太多了。拿论说文来说,故事好比是炒菜的味精,少放一点可以提味,千万不能多放;故事又好比是一种化妆品,可以使一篇论文特别漂亮一些,会化妆的人,自然也不乱用化妆品。”

学生仍然不死心,还是嚷着要听故事。

杨老师说:“好,好,我们来个折中的办法。我们要提到一本小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楼梦》。”

大部分学生都看过《红楼梦》,知道这是一本爱情小说,现在听说这本书要进课堂,脸上都露出笑容。

杨老师说:“前些日子,我看你们的作业,有一位同学在作业簿上写了一句话:《红楼梦》是一本坏书。这句话是一种判断,是对《红楼梦》的一种批评,他的态度,正是写论文的态度。我曾经问这位同学,凭什么理由断定《红楼梦》坏?他说,这是教会的牧师告诉他的。不错,你如果到教堂里去问牧师,十个牧师就有九个说《红楼梦》是一本坏书,他们反对教徒看这本书;在初级中学里面,也有很多老师禁止学生看这本书。”他们的意见是:

我们不应该看坏书。

《红楼梦》是一部坏书,

所以我们不应该看《红楼梦》。

“这三句话,可以算是一篇论文的骨架,骨架上面,势必要附上肌肉。这些肌肉是什么东西呢?你们早已看见过这些东西了。有些学生,进步比较快,早已会在他们的论说文里安排这些东西了。”

“你们都读过胡适先生的那篇《不朽论》,他说:一个弹三弦的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一个生肺病的人,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两句话,好比是两根骨头,为了把那个弹三弦的人怎样辗转影响别人说个明白,胡先生写了好几百字。那个生肺病的人又怎样辗转影响别人,文章里面也用了一两百字。你看,一句话变成好几百字,而好几百字仍然离不开那句话,这就是骨骼支持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

“班上的吴强同学,他写过一篇文章,大意说,人在生理上纵然有某种缺陷,仍然可以有很大的成就。他在这篇文章里,安排了一个骨架。他说,罗斯福生理有缺陷,可是罗斯福有了不起的成就;米尔顿在生理上有缺陷,可是米尔顿后来有了不起的成就;由此可见,身体上某一部分的弱点,并不能阻挡这个人努力和发展,只不过换一个发展的方向罢了。这个骨架,说来不过五六句话,可是吴强也写了好几百字,这也可以看出骨骼肌肉的关系。”

“肌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所谓肌肉,就是把你拿来当做骨骼的那句话,解释清楚,说个明白。现在把话回到《红楼梦》上,《红楼梦》是一部坏书,理由究竟在哪里?它的罪状是什么?不能不说个明白,这种说明,就是论文的肌肉。我们不应该看坏书,我们为什么不应该看坏书?坏书对我们有什么害处?应该解释清楚,这种解释,也是论文的肌肉。”

“我们先研究《红楼梦》为什么是一部坏书?这要先问《红楼梦》的情节是什么。刘保成,你把《红楼梦》的情节说出来!”

刘保成很勇敢地站起来说:“从前,一座荒山下面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能大能小,还会投胎做人。后来,他变成一个公子哥儿。后来,那个公子哥儿,天天带着这块石头。后来……”

杨老师用手势打断他的话,问道:“你打算用多少时间来说明《红楼梦》的情节?”刘保成说:“我不知道。”当刘保成站起来讲故事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一双一双小眼睛都睁得很大,大家一致注意他讲些什么。后来听刘保成说“我不知道”,全场在紧张中感觉到一阵突然的轻松,爆出一个哄堂大笑;杨老师也跟着笑了。

杨老师说:“你应该知道你可以用多少时间来说明《红楼梦》的情节,因为你应该知道你的一篇论文有多少字。如果文章是五百字,说明《红楼梦》的坏处最好不能超过三百字。如果文章是一千字,说明《红楼梦》的坏处最好不超过五百字。你不能让一只胳膊或者一条腿长得太粗。我看刘保成倒是《红楼梦》的忠实读者(学生都笑,连刘保成自己也笑),不过,照他这样讲下去,绝不是短时间能够讲完的,这一学期我们不用讲别的了。照这个情势看,要写这篇文章,先到书店里去买一本《红楼梦》,然后,在书底下贴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们都不应该看这一本坏书,就可以交卷了。有这样的办法吗?”

学生的回答是微笑。

杨老师继续说:“刘保成,刚才你也许很难为情。我希望你能由此记得,你应该有一种能力,把一件复杂的事情找出它的要点来,用很简单的话说个明白。你必须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要从现在起培养这个能力。”

杨老师朝着全班同学用力地重复了一遍:“你们都应该有这个能力,如果谁还没有这种能力,也要从现在起开始培养。这是一种归纳的能力。据我所知道的,《红楼梦》主要的情节是三个人的恋爱,这三个人年纪都很小,大概十四五岁,或者十五六岁。论起来,这个年龄不是谈恋爱的年龄,他们太小,太幼稚,太不懂得人生;他们的爱是错的,是不成熟的,是可能发生危险的。”

“在这三个人里面,至少有一个人,他的责任很大,家庭对他的期望很高,可是他讨厌别人对他的期望,他每天沉醉在爱情里,等到爱情失败了,他就逃出了家庭去当和尚。”

“这样一个爱情故事,那位伟大的小说家把它写得非常动人;那些恋爱的场面,叫人兴奋,叫人沉醉,叫人觉得神圣不可侵犯,好像做别的事情都是错的,除了恋爱以外。为了这个缘故,才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本坏书,才有牧师禁止教徒看,才有老师禁止学生看。”

停了一会儿,杨老师说:“我们开始讨论‘我们不应该看坏书’,希望你们都能发表意见,你们想想看,假使你们看了一本坏书,结果会怎样?”

学生说:“我们都要学坏了。”

“你们怎么会学坏的呢?”

“我们受了那本书的影响。”

“对了,一本书多多少少要对读者发生影响。社会上有些坏事,你们本来不知道,一看坏书,通通知道了。有一些想法叫你害羞,叫你害怕,你本来朦朦胧胧地不去想它,看了坏书以后你通通想起来了,而且会常常地想它。至少在你们这个年龄,心灵应该受到保护;在你们还没有养成一种判断力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还不能让你们知道。这番意思,如果站在你们的立场上说,里面的‘你’字换成‘我’字,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应该看坏书。你们想想看,应该看坏书吗?”

“不应该!”

“应该看《红楼梦》吗?”

“不应该!”

“为什么不应该看《红楼梦》?”

“因为《红楼梦》是坏书。”

“对了,这样写下来,就是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了。血肉从哪儿来?记住我刚才说过的那句话:把你的理由解释清楚,把你所举的证据叙述明白。你说《红楼梦》是坏书,写出来!它的坏处在哪里。”

说到这里,杨老师觉得他说得很片面,不周延。他很想加上这么一段:

前面说过,凡是议论判断,大都有人赞成有人反对。《红楼梦》是一本坏书,这句话是可以反驳的。《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很高,牧师说它是“草”,文学教授说它是“宝”,也许它对你们十三岁、十四岁的人有害处,对三十岁、四十岁的人有益处。就青少年的生活教育来说,它也许要不得,就艺术欣赏来说,它不可多得!

那也没有关系。请你们注意,我们今天教的是怎样写论说文,我们强调的是方法,方法不是酸性的,不是碱性的,方法是中性的。现在,你可以用这个方法写《〈红楼梦〉是一本坏书》,以后,你进了大学,意见改变了,可以用这个方法写《〈红楼梦〉是一本好书》。意见也许是一时的,方法是长久的。

这段话,杨先生没有说。该说不该说,他拿不定主意。教育当局并不主张把面面俱到的看法教给国中学生,据说,那样可能使孩子们迷失方向。

他一面犹豫,一面滔滔不绝讲课:

“你说早起的人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写出来!新鲜空气到了人的身体里面,对人的生理有什么影响。你说不守秩序的人太多,车站上一片混乱,那么,把混乱的情形指给我们看。你说学生如果不用功读书,会惹父母伤心,那么,把他们伤心的样子说给我们听。你说借了人家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如果你不愿意还,别人不愿再做你的朋友,将来没有人愿意再借东西给你,你会养成不好的习惯,没有责任心。你说,在公共场所讲话,声音不要太高,高谈阔论一定惹别人讨厌,一定显得你自己幼稚,有时候也会泄露你和你朋友的秘密。诸如此类,都是论说文的肌肉。看了上面的例子,就可以发现论文的肌肉有时候是说明,有时候是记叙,当然,它也可以是一种议论。”

“生长肌肉的方法,是‘说来话长’。有一对夫妇打架,第三者连忙去解劝,事后,我问那个前往解劝的人,打架的原因是什么?他说,他认为是丈夫的错。丈夫的错在哪里呢?‘说来话长’,他掏出一支烟来点上,慢慢地讲出来:丈夫喜欢跳舞啦,经常不回家吃饭啦,领了薪水不交给太太啦……‘这一对夫妇打架,错在丈夫’,这是一个判断的句子,一个是非法的句子,也可以说是骨头。‘说来话长’,下面他说出丈夫的种种罪状,那里面就不全是判断的句子了。那段话里有说明,有记叙,或者还有描写,那是肌肉。”

“‘校长起床早,所以身体好’,这是‘骨头’,校长究竟几点钟起床呢?他起床的时候,路灯熄灭了没有呢?他总是到山上去打太极拳,到山上去又有什么好处呢?他有没有同伴呢?他的同伴是不是和他一样有恒呢?这些都说来话长,都是肌肉。”

说到这里,下课铃响了。杨老师问:我们应该不应该下课?学生一齐说应该下课。杨老师问:那么它的肌肉呢?有的学生说不下课老师不能休息,有的学生说不下课学生不能上厕所,有的学生说不下课别的老师没办法上课。这里议论未定,那里杨老师已经拿起粉笔盒扬长而去了。

这一所中学的对面,有一所国民学校。两所学校的关系一向很密切。中学里面的学生,有很多是由小学里升来的,小学里面有很多学生,也在希望将来能升入对面的中学。中学生和小学生之间,有些人是兄弟姊妹,有些人是亲戚朋友,大家常常在一块玩。这个学校有什么事故发生,传到那个学校里,就是轰动一时的新闻。

国民学校里有两个学生,一个叫程会,一个叫胡玉枝。有一天放学的时候,两个人一同离校回家。他们并排在马路上走。他们差不多是同时,看见路上有一张钞票,差不多是同时,他们弯腰去拾。

程会先把钞票拾在手里,那是一张一百元的钞票,纸张已经很脏很旧了,不过仍然是完整的。胡玉枝说:“赶快把这张钞票送到警察局里去吧,警察会把那个丢钱的人找出来。”程会不理这一套,把钱塞进自己的口袋里,拔脚就跑。胡玉枝紧紧跟在后面追赶,一面追赶一面喊叫:“钱不是你的!”这样一直追到程会的家里。

程会的母亲正在打牌。程会到了牌桌旁边,往母亲身旁找地方躲藏,胡玉枝紧追不舍,两个人围着牌桌团团转。

程太太一面打牌,一面问道:“玉枝,你这孩子要做什么啊?”胡玉枝说:“我们在路上拾到一百块钱,程会不肯送到警察局里去。”程太太说:“小傻子,送到警察局里去干什么?你们每人五十块分了吧!”说着,头也不抬,从牌桌上拿起五十块钱来,塞进胡玉枝的书包里,手一挥说:“去罢,去买糖吃。”下女从那边跑过来,连哄带推,把胡玉枝推出门去。

胡玉枝把这五十块钱送进警察局。她对值日的警员说,本来拾到了一百块钱,她分到一半,所以只能送来五十块。有一个新闻记者,正在警察局里找消息,他觉得这件小事很有意思,就写了一段新闻,送到报馆里面去。报馆的编辑,也觉得这件小事很有意思,拿来登在很惹人注意的地方。

第二天,这两个孩子,立刻变成大家谈论的人物。广播电台的记者,觉得这件新闻值得扩大采访,就拿十五分钟的时间播送了一个特别节目。

广播记者先访问胡玉枝,让听众从她口里听到拾钱分钱的经过,听到她把五十块钱送到警察局。然后,广播记者问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谁告诉你拾到了钱应该交给警察?”胡玉枝说:“是我们的导师刘老师。”广播记者对他的听众说:“这位刘老师真了不起,她的教育完全成功,她一定是一位非常优良、非常尽责任的教师,她用热情、爱心和忍耐来教导她的学生,才会有这样的成绩。每一位听众一定都很愿意听这位刘老师谈谈。我已经请到了她,她就在我的旁边。”说到这里,广播记者换了口气,问身旁的来宾说:“刘老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学生教导得这样好?”一个温柔的女声回答:“记者先生,你太过奖了,让我把事实真相告诉你。胡玉枝这孩子,在我没有教她以前就是一个好孩子,她的好品行是家庭教育造成的,她的父母为人正直善良,给孩子做了榜样。”记者说:“刘小姐,培养孩子的好品行,你认为家庭教育的力量比学校教育的力量要大,是不是?”对方回答说:“是的,我相信杜威的话:教育即生活。”

中学里面的人,热烈地谈论着在小学里发生的这件事,学生们问杨老师有什么意见。杨老师说:“我不表示意见,我要你们先表示意见。你们认为胡玉枝做得对吗?”学生们都认为做得对。“你们认为为了使孩子的品行好,父母要不要先做榜样?”回答是:父母最好能做榜样。好了,杨老师说:“吴强,你把大家的意见写出一个骨架来。”

吴强提起笔来一挥而就,上面写的是:

拾金不昧是一件好事。胡玉枝拾金不昧,做了一件好事。

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重大影响。父母有不正当的行为,子女容易学到不正当的行为。

杨老师把这卷子交给龚玫说:“你让它生出肌肉。”龚玫俯案写道:

假使你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卷钞票,它明明是别人遗失的东西,你打算怎么办?掉头不顾而去吗?把它拿回自己家中花掉吗?想办法使丢钱的人能够找到吗?这里面只有一个答案是对的,那就是:拾金不昧。你设法保存这笔钱,并且让丢钱的人有办法把钱找回去。这样,人家快乐,你也快乐。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对面国民学校里面,有一个学生,名叫胡玉枝,放学的时候,她和另一个学生一同拾到一百块钱。胡玉枝主张把钱交给警察,让警察去处理;可是另一个学生坚决反对,连那个学生的家长也反对他们那样做。由于意见不合,他们把钱分开,每人五十块。天真的胡小妹妹,就把自己分到的五十块钱交给警察,她听她的导师说过:“警察可能找到那些丢钱的人。”

这是拾金不昧,拾金不昧是好事,胡玉枝做了一件好事。报纸和广播电台把她大大地表扬一番。

胡玉枝她能够做出这件事来,另外的那个学生为什么不能呢?从新闻报道里面,我们可以知道,胡玉枝的父母都是善良正直的人,他们的行为先做了孩子的榜样;而另外那个学生,他的母亲自己天天在那儿打牌,反而提出一种主张,要孩子们平分拾来的钱去买糖吃,她对孩子的教育也就可想而知了。父母的行为对于子女有重大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好,孩子容易学好,父母的行为坏,孩子容易学坏,因为小孩子在不懂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模仿大人,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很容易向孩子们的头脑渗透。这样看来,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啊!

杨老师又把这篇文章交给吕竹年,叫他想一个小故事用在这篇文章里面。恰巧这天早晨,吕竹年看报看到一段补白的小文章,可以用得上。那个小故事是:

幼稚园里面的老师们跟学生家长一块儿开会,大家商量解决管教孩子的一些难题。有个孩子,名叫约翰,他常常在放学的时候要把幼稚园里面的铅笔带回家去,他的老师用尽各种办法,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会议上,大家请约翰的父亲发表意见。这位家长站起来说:“真奇怪,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办公室里有很多铅笔,我在下班的时候常常带些铅笔回家,家里并不缺少铅笔,小约翰为什么还要拿铅笔回家呢?”

杨老师说:“这个故事不错,你们把它编进论文里去吧。你们看一看,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 RJIMTm9fwR2tb9i1qaNGdcfZLfm4tq9S9kaUkNnrW9QMso3VYGLtDRZpfNXnXGI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