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酒是个什么玩意儿?

酒,是世上最朴实无华之物。 书有法,茶有道,酒中有天地。

我想说,大部分中国人是不懂酒的:不懂酒之工艺、酿造、传统,更不用谈理解酒之历史、文化与风土。即便是本人,混迹老酒收藏领域十余年,在浩渺的中华酒文化传统前仍自觉所猎之学远远不足。本书的开篇,我想从自己数十年对酒文化的领悟出发,谈谈酒的本质;再斗胆用当下流行的互联网“迭代”概念,说说中国的酒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中国酒,怎么谈迭代?

用“迭代”的概念谈中国酒的本质,应是史无前例的。迭代,从最一开始的数学专有名词,变成互联网思维中的重要一维,指的是产品版本不断地升级、完善、蜕变。如苹果手机,从诞生起至今已经历十几次重要迭代,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带来的是不断革新的用户体验。

电子科技产品有迭代,传统领域的产品是否可以有迭代?如果有,那么酒的迭代版本则是以下几种形态—

中国酒的工业1.0版本:将酒划分为工业产品

酒是什么?让我们回到起点来寻找酒的定义。

大部分有关酒的权威定义是这样的:“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

这样主流的酒定义,将酒进行化学成分“解剖”,并得出“酒=乙醇+水+其他成分”的结论,这便是酒迭代过程中的1.0初级版本:它将酒定位为工业产品,不强调酒的特色属性,更不强调酒的历史、文化、传统属性—留其肉身,弃其精髓,丢其灵魂。

近代中国,酒一直被定位为工业产品。查询史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件中我们不难见到诸如“商业部、轻工部关于由生产单位解决散装白酒酒度的通知”的文字—彼时中国的酒,生产属于轻工部、销售属于商业部。这种有关酒的管理归属和思维定式决定了行业迄今为止的发展:全国各地均有酒厂被称作某某酒厂工业园、某某名酒工业园、某某酒工业园区。将酒划定为工业产品,将酒厂划定为工业园区,便是中国酒工业1.0版本的显著特征。

中国酒的特色2.0版本:百家争艳酿好酒

一方水土,酿一方好酒—这便是中国酒的特色2.0版本。

中国酒因其特殊的地域自然环境、各地特色的粮食原料、酒曲种类以及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产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酒种与口感。这种特殊风格的形成,是中国广阔的地域、气候、原料、工艺因素影响的结果。

江南不少小曲酒以“肥膏”入酒、山西汾酒以地缸发酵、贵州茅台采用特有的当地产高粱、陕西的西凤采用特色的酒海进行贮存:酒之风土,亦见地方风物。

相对于工业1.0的版本,中国酒的特色2.0版本着眼于酒的地方特色,论证酒的地方工艺,见诸骨肉,亦有精髓,更胜一筹。

地缸发酵

将酒醅原料清蒸处理,然后拌曲放入陶缸,缸埋土中,发酵28天,取出蒸馏。

红高粱

清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

酒海

大型的盛酒容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中国酒的文化3.0版本:博大广深入人心

中国酒的文化3.0版本,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关。

在鄙人首本谈论陈年白酒的书中,曾在开篇写下了这样一句话:“酒,是世上最朴实无华之物。它或浓郁,或清雅,或芳香四溢,或内敛深沉;它外表是水,内心是火;它清澈透明、质朴纯洁,却能给人带来刚烈震撼的美感。”

四年前,我在写这句话的时候,窗外大雨倾盆。就着一杯小酒,我来了一次酒与心灵的对话,至今记忆犹新。南昌城中一角,一间陋室,我将十几年的酒文化珍藏归集于此—汉代的酒器、清代的酒标、“民国”的酒、解放初期的文书票证。每每有人参观,感慨“中国酒文化竟如此博大广深”之时,也是我顿感欣慰之时。事实上,中国酒之广,在于它种类繁多;其深,在于它深入人心。一杯酒,不止见于白酒,更见于黄酒、露酒、果酒、药酒;一滴酒,可深入饮酒习俗、酒令乃至民族精神。

这样对酒的理解,可让人生发出“临川献清酤”的豪迈,更可有“曲水流觞”之雅趣,容我在此大胆将这一番论调归为酒的文化3.0版本吧。

作者的藏酒室一隅。

酒文化3.0版本,是否有迹可循?

中国酒业的 1.0 模式,怎能带来酒业的良性发展?

如果在书法界也有迭代,那么书法的1.0版本应是临摹,它讲求效益、速度、结果,可因与原著神似而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书法的2.0版本,讲求的是审美的特色,或着眼于笔法形式之分,或倚重于人工精美的造诣;而书法的3.0版本,则见乎其神意无方、自然境界。

如果茶也有迭代思维,那么茶的1.0版本,在于饮茶,口渴即饮、举杯即饮、入座即饮,是饮茶者共有的朴素境界;其2.0版本,在于茶艺,得神、得趣、得味、得静,个中滋味,各有所得;其3.0版本,在于茶道,或饮茶悟道,或静虑放下,自在自为、还原本真。

书有法,茶有道,酒中有天地。

反观当下这三大类别的文化载体,书法之境界、茶道之参悟已为人们接受,换言之,书法与茶道已经成功地实现了3.0版本的迭代,获得了普遍的认知。然而遗憾的是,中国酒业仍然在1.0版本中寻找出路。

中国的酒,在工业1.0版本阶段作为工业产品,强调的是节约粮食、生产速度与经济效益。中国的酒厂进的不是文化产业园、观光园,而是工业园。一位位化工专业出身的专家泰斗们用1.0版本思维,创造了“麸曲”、创造了“新工艺白酒”、创造了“勾兑”,我们将出酒率奉为圭臬,每一次的效益提升都是一次行业的集体狂欢。(在此,鄙人并非对专家们不敬,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他们为中国酒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些老一辈的泰斗们值得我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可是在追求品质、文化的当下,这样的工业1.0版本早已过时。

将酒定位为工业产品,是束缚酒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国际上普遍将酒归为农产品,对于这样的农产品,更多的国家有着严格的进口要求。然而,当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酒在中国的工业产品定位,我们面对世界各国的酒企敞开了大门。外国洋酒轻而易举地抢滩中国,在敲开贸易之门的同时,还将葡萄酒、洋酒文化大肆渗透—葡萄酒学院、酒庄文化、各种品酒课堂—消费者们面对这样的酒文化趋之若鹜、顶礼膜拜,言必称波尔多、勃艮第,如此景致令人嘘唏。反观中国酒,却因为缺少品牌身份、缺少特色风格、缺少文化渗透,而难以占领海外市场。

中国酒真的缺少文化内蕴吗?当我们谈及酒文化,无一不认同李太白为酒仙。他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或“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遗憾的是,中国酒与文化已然断裂,文化当中的酒与现实中的酒,似乎并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尚且没有做到特色2.0版本,更不要提文化3.0版本,在有关酒的本质思维上,我们与国际上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酒厂囿于行业定位,更多的是做1.0版本的事。为了迎合消费者,他们不断玩着噱头与花样,各种概念呼之即来。而消费者则是喝着1.0版本的酒,听着2.0、3.0版本缥缈的故事,至于酒的特色、酒的风土、地域酒风情,好像跟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干系,更说不上喝出文化品位与享受。

老百姓最终需要的,是2.0乃至3.0版本的酒。在如今品质化生活需求越来越高的当下, 能喝到安全、有特色、有故事的酒,应是所有老百姓们共同的期待。

从1.0到3.0,是迭代,也是回归

将酒认定为工业产品的思维定式,犹如给白酒行业套上一把锈迹斑斑的枷锁。从工业1.0,到特色2.0乃至文化3.0,这是中国酒业的迭代,更是历史的回归。

无论是APEC会议上,还是国家高层领导出访,越来越难以在重要场合找到中国白酒的身影,曾经政府引导、商界追随、老百姓跟风的中国白酒,如今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白酒一家独大局面的转变,让我们联想起中国百年前酒业现状—黄酒、白酒、露酒、药酒四分天下,不仅如此,每一种美酒均是家族传承、地域特色的产物。百年后的今天,传统美酒渐渐回暖,地域特色渐渐复苏,这些都是良好的信号。

饮酒,在于“礼、中、乐、雅”—这样的风尚,如今在不少城市也开始复兴,重饮酒之道,重小酌微醺,如此酒道文化的回归,同样是良好的信号。

从1.0到3.0,路漫漫,虽不能御风而行,却可把歌向前,豁然开朗。 ajb0F8C2l6KnfOKg8/RHiFVKXW9dABK+v0xNZT3MgBGqNyec7S62WH/a00K4x/p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