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家分晋

【题解】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事件。先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卿大夫的智氏,后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时在公元前403年,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前376年,三家瓜分晋国剩余的土地,晋国正式宣告灭亡。三家分晋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司马光所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原文】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 ,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 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注释】

①陵人:以势压人。②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译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当初,大夫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依我看,不如立智宵比较好。在别人看来,智瑶这孩子的确是有许多长处,比如,身材高大,是个美髯公。擅长射箭,驾车纯熟。武艺出众,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写得一手好文章。刚毅勇敢,做事果断。但是在我看来,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仁德之心。如果他当了继承人,用所谓的才能而不是用仁德之心处事,成天对他人颐指气使,时间长了谁会受得了呢?因此,依我看如果立智瑶为接班人,咱们的家族迟早会遭灭顶之灾。”智宣子不以为然。智果一看不妙,于是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当初,赵简子拿不准立哪一个做继承人,于是他教人把日常的训诫刻在两只竹简上,然后亲自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说:“你们要用心记住上面的这些话,回头我会考核的!”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弄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了出来,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来恭恭敬敬地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

【原文】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 呼?抑为保障 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蜹 、蚁、蜂、虿 ,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注释】

①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②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③蜹:古同“蚋”,小蚊。④虿:蛇、蝎类毒虫的古称。

【译文】

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作一道堡垒?”赵简子说:“建作一道堡垒。”尹铎便去晋阳整理户籍,减免赋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回头,赵简子便交代儿子无恤:“咱们国家日后如果有什么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也不要嫌晋阳地方远,到他那里去避祸,一定不会有错。”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做了继承人。有一次智瑶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他的家臣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现如今,您和韩康子结下梁子,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不屑地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杀人放火也就罢了,谁还敢兴风作浪啊?”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往往习以为常,怨恨就藏而不露,但迟早有爆发的时候,所以您必须需要小心。’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家臣,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我听说,小到蚊子、蚂蚁、蜜蜂、蝎子等小蟊贼都能害人,何况是一国堂堂的大夫和家臣呢!”智瑶不听。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 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 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注释】

①狃:因袭,拘泥。②辅:姑息、迁就。

【译文】

智瑶向韩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韩康子不同意。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给他,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答应他。他得到了土地,一定会更加狂妄,而再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一定会兴兵讨伐。这样一来,我们便避开了祸患,就可以伺机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使臣去见智瑶,同意把一块有万户人家的土地割让给他。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给他。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地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地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们的警惧,我们答应给地,他一定会骄傲。他因骄傲而轻视敌人,我们因恐惧而互相团结。用团结的队伍来对付骄傲的智瑶,智氏的命运就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想战胜敌人,姑且先听从他。要想夺取敌人的利益,姑且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以助长他的骄横,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说:“好。”于是也把一块万户人口的土地割让给智瑶。

【原文】

智伯又求蔡、皋狼 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 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 。沈灶产蛙 ,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注释】

①皋狼:即指“皋狼城”,据传在今山西武乡县南关镇。②浚:掘取,榨取。③三版:同“三板”,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④沈灶产蛙:灶淹没于水中,日久致孳生青蛙。形容水患严重。⑤骖乘:又作“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译文】

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准备外出避难,问道:“我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筋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冒死地为我守御,谁能与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起来,又因为仓库充实而让百姓送命,他们能与我同心吗?还是投奔晋阳吧,那儿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待民宽厚,百姓一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

【原文】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

【译文】

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瑶问:“你怎么会知道?”疵说:“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论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氏灭亡,随后灾难必然会降临到韩、魏两家。我们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分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了,城中粮绝,已经在宰马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表情,反而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齐声说道:“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臣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

【原文】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 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 。疵请使于齐。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注释】

①端:仔细的看。②悛:悔改。

【译文】

智瑶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疵说:“刚才他们两个人见到我,便仔细地端详我,然后匆匆走开,可见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瑶不听疵的劝谏,仍不肯改变主张。疵见状,便只好请求出使齐国。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道:“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一亡,就该轮到你们两家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就要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这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杀来,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

【原文】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 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 ,不羽括 ,则不能以入坚。棠 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 ,不砥砺 ,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注释】

①云梦:古大泽名,系今湖北江汉平原的古湖泊群的总称。②矫揉:矫正,使之柔顺。揉,古同“柔”,使降顺。③羽括:假装羽翼和箭头。括,通铦,箭头。④棠:棠溪,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西平县西,春秋时属楚地,战国时属韩国,自古产铁,出名剑。⑤熔范:熔化,铸造。⑥砥砺:在磨石上磨。

【译文】

臣司马光评论说: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

【原文】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 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 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 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注释】

①乳狗:小狗,仔犬。②馀:同“余”,多余。③特:只,但。

【译文】

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1ONpwZkXIsIXjCH2a+fbW8lDEGXp/mhpfHW2XbHFCuOwQWstC5KXuYPNsI5NrV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