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商鞅变法

【题解】

战国时期,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推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原文】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 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

【注释】

①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②谢:认错,道歉。

【译文】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子孙,喜好法家刑名的学说。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的时候,公叔痤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但还未来得及向国君推荐重用,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了。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大事该如何处置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纪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并且信任他!”魏惠王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您不采纳我的建议重用公孙鞅,那就必须杀掉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魏惠王答应后离开。公叔痤又召见公孙鞅,深怀歉意地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主,再照顾属下,所以先为国君出谋划策,再把详情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回答:“国君不听从您的意见重用我,又怎会听从您的意见杀我呢?”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走。魏惠王离开公叔痤以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悲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原文】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 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 其故。”甘龙曰:“不然。缘 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 焉。贤者更礼,不肖 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注释】

①嬖臣:受宠幸的近臣。②法:效法。故:指成法。③缘:依照,沿袭。④制:被制约。⑤不肖:不成材,没出息。

【译文】

公孙鞅到了秦国,靠着一位叫景监的宠臣推荐,见到了秦孝公,并向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办法,孝公十分高兴,便和他一起商讨国事。卫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很多人都不赞成。卫鞅对秦孝公说:“跟自己的臣民,不能考虑开创事业,只能分享事业的成功。最高尚的人不必附和世俗的观念,想建大功的人也不必跟民众商讨。因此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过去的章程办事,官员才能熟练自如,百姓才能安定不乱。”商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传统,而学者们往往受所学知识的局限。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与他们商讨旧法之外开创新业的事,就不行了。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循规蹈矩。贤德的人因时制宜,无能的人墨守成规。”秦孝公说:“说得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的律令。

【原文】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 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 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注释】

①什伍:户籍编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牧司:检举,监督。连坐:一人犯法,其他人连带治罪。坐,因,因为。②率:标准。③僇力:即“戮力”。尽力,致力于。复其身:免其本身劳役或赋税。复,免除。④事末利:从事工商业。末,非根本,不重要的事物。古代以农业为本,以工商业为末。收孥:拘挚本人妻子,没收为官奴婢。孥,奴婢。⑤差次:等级次序。差,等。分别等级。名:占有。⑥芬华:比喻显荣。即显赫荣耀。

【译文】

卫鞅下令将百姓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邪的人,能获得与杀敌立功者同等的赏赐。隐瞒不报的人,和临阵降敌者受到同等的处罚。立军功的人,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的人,根据情节轻重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耕田织布的人,如果生产的粮食布匹多,就免除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困的人,全家充做国家的奴隶。皇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再享有贵族的地位。确立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尊贵荣耀,没有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光彩。

【原文】

令既具未布 ,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 ,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注释】

①具:准备就绪。布:颁布,公布。②国都市南门:指都城后边市场南门。古代国都建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③金:古代货币单位。④期年:一整年。⑤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⑥趋令:遵照新法执行。

【译文】

法令详细地制定出来了,没有立刻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便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立了三丈长的一根木杆,并下令说,谁能将此木杆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老百姓觉得此事很古怪,谁也不敢去搬动。商鞅又传令:“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后来有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搬了过去,商鞅立即赏了五十金。商鞅这才颁布法令。在实施变法令的一年中,秦国数以千计的百姓到国都指责新法的不便。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说:“新法之所以实施不畅,就在于上层人物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另一个老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遵令行事。新法施行了十年,秦国被治理得路不拾遗、山无盗贼,人民勇于为国作战,不敢为私利斗殴,乡野和城镇都安定太平。这时,当初那些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人又改口称颂新法好。卫鞅说:“这些都是乱法的刁民!”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住。从此以后,人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原文】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 ,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 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注释】

①粹白:纯白,纯洁。②畜:顺从,顺服。

【译文】

臣司马光评论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致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vRqf6T9mr4kcWt0JHanuotOhdDKZQH8ekOyljCKG2Jkv7o9Q9QwUQF2r8Mn2xfn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