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十二支与十干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说文原文】
子(即里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 ,古文子,从巛,象发也。 ,籒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说文译文】
子,在十二地支之中,“子”代表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人假借“子”作称呼。字形像幼儿的形象。所有与子相关的字,都采用“子”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子”字,字形采用“巛”作边旁,巛,像幼儿的头发。 ,这是籀文写法的“子”字,头顶有头发,手臂与小腿都放在几案上。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子”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像大头娃娃的形状,头上还长着三根头发,一横表示双臂,两腿并拢裹在小被子里。金文、小篆的字形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突出婴儿的头大、手常摆动的特征。因此,“子”的本义即是指婴儿。《诗·大雅·生民》:“居然生子。”《汉书·杜钦传》:“子者,父之阴也。”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词意演变】
“子”引申为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如《列子·汤问》:“孀妻弱子。”又如“有子存焉”、“孙又生子”、“子辈(儿女)”。现在“子”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如唐代陈玄佑《离魂记》:“无子,有女二人。”意思是,没有儿子,育有两个女儿。
“子”对父母来说是后代,所以有时候用“子”表示后代的意思。《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石崇《王昭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子”表示人的通称,如我们常常所说的“樵子、舟子、才子、女子、小子、内子、夫子、孝子、游子”等词语。
“子”表示我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晋代干宝《搜神记》:“子年少。”清代袁枚《黄生借书说》:“子不闻藏书者乎?”
“子”属于父母亲所有的,由此引申出从属的意思。如“子目录、子公司、子系统”等。
“子”又引申指草木的果实,如“果子、莲子、杏子、桃子、李子、瓜子、柿子”,也指植物的种子,如“谷子、麦子、稻子、糜子、麻子”,也指动物卵,如“鱼子、蟹子”。
“子”是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常与天干中的甲、丙、戊、庚或壬像组合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用于纪月纪时等。“子”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如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子,又以纪月。”也用以纪日,如《仪礼·士丧礼》:“不辟子卯。”还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如《西游记》:“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又如“子夜”。有学者认为,“子”之所以位居地支第一位,与它的本意密切相关。
“子”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子”也是汉字部首之一,与“子”相关的字,基本上与其本义婴儿有关,如:孩、孙、孟、季、孕、孤、孝、孔等。
成语“画荻教子”,意思是用荻在地上写字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荻,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子。语出《宋史·欧阳修传》: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说文原文】
丑(敕九切),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凡丑之属皆从丑。
【说文译文】
丑,用手指拧衣纽。在十二地支中,“丑”代表农历十二月,此时万物萌动,可以预备做事。字形像手有所做事的形状。一天之中的丑时,也是举手做事的时候。所有与丑相关的字,都采用“丑”作偏旁。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现代汉语中,“丑”的基本义是“相貌丑陋”、“不好看”,与“美”相对。但实际上,这与“丑”字本身无关,而是属于另外一个字“醜(chǒu)”。汉字简化运动中,“醜”字被简化为“丑”字。
“丑”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象爪形,就是一只手(或左或右)的象形。朝左的分支表示手指,最下面的斜杠表示手臂,就连弯曲的指尖也勾画出来了。其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字形很相似,只是指尖更加弯曲。因此,“丑”的本义就是“爪子”。
【词意演变】
在“干支纪法”诞生后,“丑”字被借用为地支的第二位。此后,它的本义渐渐弃之不用了。《说文》:“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
“丑”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85年为农历乙丑年”。“丑”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二月。“丑”用以纪日。“丑”用以纪时,即早晨一时至三时。
“丑”对应十二生肖牛。所以“丑肉”,就指牛肉;“丑宝”,指牛黄的别称。
“丑(丑)”戏剧中的角色名。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也叫“小花脸”或“三花脸”,有文丑与武丑的区分。如“丑三”,丑角戴的三绺短须;“丑旦”,戏剧中饰演女性的丑角。另外“丑”当名词使用,指“坏人、恶人”,“怪异之事”。如“丑逆”,叛逆的人;“丑徒”,叛逆之徒。
由于“丑”就是与美相比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它又可引申为“比较”,并进一步引申为“类、相同”等义。如《礼记·学记》:“比物丑(丑)类。”意思是,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
我们常常说一词语“丑八怪”,用以形容外貌丑陋的人。原来该语义来源于“扬州八怪”的轶事。
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的画风古怪,所以称“扬州八怪”。他们是:李蟮、汪士慎、高翔、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罗聘、高凤翰、华岩、闵贞、边寿民、陈撰、杨法、李勉等人(在中文里“八”往往用作虚数词,表示数量多,并不意味“扬州八怪”只有八个人)。其中尤以郑燮、金农、汪士慎最为著名。这些人在当时所谓的正统画派眼里是一些做人不合时宜、我行我素之人,所以被蔑称为“丑八怪”。然而,他们的怪异又入情入理,很被广大百姓喜爱,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画家和上层社会所攻击、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众喜爱。
“跳梁小丑”,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周回答惠施说:“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窜西跳,不避高低;往往触到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它能使自己很大,却不能抓老鼠。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虚无的乡土上,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它可以生长得更加枝叶繁茂,来往行人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乘凉歇荫。因此,它并不因为所谓无所可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庄子在这里要说的是,“无为虚谈,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以此驳斥惠施的“大而无用”的讥讽。
后人从这段故事引申出成语“跳梁小丑”,比喻那些品格低下或并无什么真才实学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但终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不过是真正地暴露了他自己的丑恶嘴脸罢了。
【说文原文】
寅(弋真切),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象宀不达,髌寅于下也。凡寅之属皆从寅。 ,古文寅。
【说文译文】
寅,摈弃排斥。寅代表正月,此时阳气发动,离开地底黄泉,想要向地上冒出,但地面的阴气还很强,就像屋盖一样遮盖,使阳气不能通达地面,隐伏在地下。所有与寅相关的字,都采用“寅”作偏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寅”字。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寅”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上部的一竖表示脐带,其顶端的箭头表示正有一股力量牵引着胎盘,使其出降;中间的“口”形,表示母体的产门;“口”形之下的那部分,表示在母体内的胎盘。三部分组合,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胎儿产出后,尚未产出的胎盘仍然依赖脐带牵引着的情景。“寅”的本义就是“引导胎盘出降”。
【词意演变】
引导胎盘必须要小心翼翼,也常常心怀对生命的虔敬。而且,由于新生命的降临是一件为家人期盼已久、欣喜、值得欢庆的大事,所以“寅”被引申为“虔敬”、“恭敬迎接”等义。《说文》:“寅,居敬也。”《尔雅》:“寅,敬也。”《书·舜典》:“夙夜惟寅。”《书·无逸》:“严恭寅畏。”《周书·祭公》:“寅哉寅哉。”《书·尧典》:“寅宾出日。”大意是,上古先民恭敬地迎接太阳的升起。又如“寅亮”,恭敬信奉;“寅畏”,恭敬畏惧;“寅清”,言行恭谨,持心清正。
“寅”地支的第三位。又是星次序数之一。古代天文学十二星次中的“析木”为寅。“寅”五行属木。《论衡》:“寅,木也。”“寅”与十二生肖中的“虎”对应,所以“寅”也是“虎”的代名词。
“寅”在历法中用以纪年,太岁(反木星)运行到析木为寅年,太岁的名摄提格。如“寅皮”,老虎皮,亦指属虎的人。“寅”用以纪月,指夏历正月。如“寅月”;“寅正”,农历正月。“寅”用以纪时,指凌晨三至五时。如《西游记》:“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大意是,凌晨三时至五时没有亮光,而凌晨五时至七时太阳都出来了。又如“寅正一刻”,指四点一刻。
“寅”同僚。如:“寅翁”,对在同一衙门做事者的敬称;“寅家”,同僚;“寅丈”,对同僚的尊称;“寅兄”,旧时同僚之间的敬称;“寅生”,同寅,同官。
唐寅是历史上著名的“吴门四家”之一,字伯虎,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唐寅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二十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唐伯虎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书画的贡献,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着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成语“寅吃卯粮”,意思是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预先挪用眼下只能亏空着的财物或还没到手的收入,不顾将来。明·无名氏《龙图公案·借衣》:“先后是伊妻子,何故寅年要吃卯年粮;终久是伊家室,不合今日先讨明日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就是我们总爷也是寅吃卯粮,先缺后空。”
现代社会,信用卡被推广,几乎人人有信用卡,有些人甚至有十多张信用卡,合理使用信用卡不仅方便,而且效率高、安全,但是使用不当就会陷入还债的漩涡。尽管信用卡已经成为金融业越来越“受宠”的支付方式,但许多人依旧心存疑虑,把它看成是“寅吃卯粮”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说文原文】
卯(莫饱切),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凡卯之属皆从卯。 ,古文卯。
【说文译文】
卯,阳气从地下冒出。地支中“卯”代表农历二月,这时万物冒出地面长出新芽。“卯”的字形,像开门的形状。所以二月又叫“天门”。所有与卯相关的字,都采用“卯”作偏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卯”字。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卯”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像一物从中间割断,中间是空白,其构形源于婴儿出生以后,由人将她的脐带割断,使其与胎衣分开的情景:中间两竖,表示分开;左右个半圆,表示被分开的胎儿和胎衣。因此,“卯”字的本义就是“分离胎儿和胎盘”。同时,这一情景也是“卵”字的物象之源。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卯”字,就不能正确了解“卵”字的构形。
【词意演变】
胎儿和胎盘的分离,含有“断开”之义,所以“卯”又有“断裂”、“分”等义。而连接胎儿与胎盘的脐带,实际上是人为地隔断的,故“卯”又被引申为“割开”、“杀”等义。如甲骨文卜辞中常常会有“卯几羊”、“卯几牢”的说法,这里的“卯”,意为“杀”。
由于分离胎儿与胎盘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故“卯”又有“止”之义。虽然此意后来没有得到广泛运用,但在以“卯”为部首的一些汉字中留下了印记,如“留”字中的“卯”部应当“止”讲。
“卯”地支的第四位,这是“卯”的基本义项。“卯”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卯君”,生在卯年的人。“卯”用以纪月,即农历二月;“卯”用于纪时,指早晨五时至七时,也泛指早晨。如《西游记》:“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意思是,凌晨三时至五时没有亮光,而凌晨五时至七时太阳都出来了。又如“卯睡”,早晨睡觉;“卯酉”,早晚;“卯困”,谓因吃卯酒而困倦昏睡。
旧时官署例定在卯时进行点名报到,称点“卯故”,其点名册叫“卯簿”,“卯册”。俗称“到一下”叫“点个卯”或“打个卯”。如“卯册”,即卯簿;“卯簿”,旧时官署中的名册,点卯时用之,故称。
“应名点卯”,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书画卯酉”,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出自《水浒传》第五十一回:“依旧每日县中书画卯酉,听候差使。”
地支“卯”与十二生肖中“兔”对应,故“卯”也是“兔”的代名词。
我们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就会说“丁是丁,卯是卯”,丁是天干第四位,卯是地支第四位,虽同是第四位,却不容混淆。形容做事认真,丝毫不含糊。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三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现代汉语中,“卯”指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如“卯榫”、“卯眼”。
【说文原文】
辰(植邻切),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厂,声也。辰,房星,天时也。从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属皆从辰。 ,古文辰。
【说文译文】
辰,震动。在十二地支中,“辰”代表农历三月,三月阳气已经发动,雷电振天,是百姓忙于农务的时令。此时万物已经生长,所以字形采用“乙、匕”会意,像草芒伸展;“厂”是声旁。辰,也代表房星,房星是天时的指针,表示春耕开展的时候。因此字形采用“二”作边旁,“二”是古文写法的“上”字。所有与辰相关的字,都采用“辰”作偏旁。 ,这是古文的“辰”字。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辰”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很简洁,像一直身体舒展,在水中游动的大蚌的象形:左上角的三角部分,表示坚硬的外壳;其后拖着的是柔软的身子。其金文字形,增加了与外壳平行的一横,在此作指示符号,表示蚌是游动的,同时蚌身不再在蚌壳的正后方,而是与蚌壳的边线相接。“辰”的本义就是“诸如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也可理解为“贝壳”。
“辰”后来被借用为地支之一后,为了避免使用上的混乱,人们就在“辰”字下面加了一个“虫”字,创造了新的形声字“蜃”,专门表达“辰”的本义。由此“辰”的本义“贝壳”就消失了。但这一点在以“辰”为部首的汉字中得到了沿用。上古时候,坚硬的贝壳往往是人们切割、挖掘等活动的理想工具,因而常常被用来制作工具,如“农”及“耨(除草的农具)”等字。
【词意演变】
“辰”为十二地支的第五位。常与天干中的甲、乙、丙、戊、庚或壬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
“辰”在太岁纪年法中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76年为农历丙辰年”。“辰”用以纪月,即农历三月。“辰”用以纪时,即午前七时至九时。如“辰巳时”,指上午七时至十一时;“辰牌”,古代的一种报时工具,又指上午七时至十一时。
“辰”日、月、星的统称。如“三辰”。
斗转星移,时间的运行往往与星辰联系在一起的,故“辰”可引申为时光、日子。如宋代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意思是,这一去怕是要终年不归,离开你任什么良辰美景都是虚设。又如“诞辰”、“辰光”。
“辰”与十二生肖中的“龙”对应,所以“辰”也是“龙”的代名词。
成语“牝咮(pìnzhòu)鸣辰”, 意思是母鸡报晓,出自《新唐书·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传赞》,意同“牝鸡司晨”,旧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
“牝鸡司晨”,语出《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故事说的是:商纣王进攻苏国得到美女妲己,从此听信妲己之言,残杀大臣,荒淫无度。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后感慨地说:就好比一户人家,老母鸡一般是不打鸣的。如果老母鸡一旦打鸣,这个家庭就注定要败落了。
【说文原文】
巳(详里切),巳也。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
【说文译文】
巳,已经。在十二地支中,“巳”代表四月,这时天地间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纷呈,形成众多色彩与花纹,所以“巳”代表的是蛇,字形像蛇的形状。所有的与巳相关的字,都采用“巳”作偏旁。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巳”是象形字。“巳”的甲骨文字形,与“子”的金文字形很像,只是中间少了一横,也就是胳膊。因此,“巳”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的就是一个还没有长出胳膊的婴儿的形状。没有长出胳膊,寓意还在生长,也就是还没有出生。由此可知,“巳”的本义就是“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淮南子·天文》:“巳则生已定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
“巳”的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字形类似,只是下面的弯钩改在了右边。“巳”的小篆字形更加线条化,就像一条蠕动着身子的蛇,看起来更加优美,但是因此致使许慎等人对“巳”的本义产生了误解。许慎在其《说文》中说:“巳为它(蛇),象形。”也就是说,他认为“巳”字的字形,看起来像一条蛇,所以“巳”的本意为蛇。这种误解,就是因为许慎没有考究“巳”的更古老的字形,只简单地根据小篆字形得出的结论。
【词意演变】
后来“巳”为地支借用,为地支的第六位,常与乙、丁、辛或癸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等。“巳”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1年为农历辛巳年”。“巳”用以纪月,即农历四月。“巳”用以纪时,即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如“巳牌”,指九时到十一时。“巳”还与十二生肖中的蛇对应,五行属火,所以“巳”也是“蛇”、“火”的代名词。《论衡》:“巳,火也,其禽蛇也。”
此外,“巳”也是汉字部首之一,是一个部首字,由“巳”字组成的字,基本上都其本义有关,如:“导、巷、包”等。
此外,需要注意:“巳”与天干中的“己”字字形很相似,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避免混淆。二者的区别在于:“巳”字上部封口,是对婴儿脑袋的形状的描写;“己”字的上部不封口,表示的是绳索盘曲的形状。
【说文原文】
午(疑古切),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属皆从午。
【说文译文】
午,逆反。在地支中,“午”代表五月,这时地里的阴气逆反阳气,从地面冒出。“午”字的造字方法与“矢”字的造字方法相同。所有与午相关的字,都采用“午”作偏旁。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午”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像一根两头大、中间小的棒槌——杵的样子。据考证,古时候的人就是用这种形状的杵来舂米。也就是说,“午”即“杵”的本字,本意就是舂米的棒槌——杵。
【词意演变】
由于舂米的过程中,棒槌(午)与臼难免碰撞,故“午”被引申为抵触。“午”当此义讲,通“迕”。《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意思是,朝中大臣都抵触他。
“午”由“抵触”之义可引申为“违反”。“午”当此义讲,通“仵”。《礼记·哀公问》:“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意思是,现在的君子,好财富而无厌,行为放荡而不倦,心荒体懒而又傲慢,务求把民财搜刮尽,违反众意而讨伐好人,只求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
办事情的时候遇到“抵触、违反”等行为,说明办事情不顺利,故“午”被引申为纵横相交。《仪礼》:“度尺而午。”郑玄注:“一纵一横曰午。”又如“午道”,纵横交错的要道。
当“午”被借用为地支之一后,古人又造出了形声字“杵”、“忤(抵触)”、“仵(违反)”等来代替“午”字原有的意思。
“午”的基本义是“地支的第七位”,常与天干中的甲、乙、丙、戊、庚或壬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午”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尔雅》:“太岁在午曰敦羊。”“午”用以纪月。即农历五月。《说文》:“午,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午”用以纪日。《左传》:“庚午之日,日始有谪。”“午”用以纪时,即十一时至十三时。“正午”,指白天十二时。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时已过午。”意思是,时间已经过了中午。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意思是,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又如“午斋”,中午的斋食;“午暑”,中午的暑气。
“午”还与十二肖中的马对应,所以也是为马的代称。如“午日三公”,为马的异名。干支逢五日午,故“午”亦特指五月初五。如“端午”、“重午”、“午月(五月)”、“午节(端五节)”。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为正南,因以为南方的代称。如“午上”,指南方的上空。
【说文原文】
未(无沸切),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凡未之属皆从未。
【说文译文】
未,即“味”。六月,是最富于滋味的时候。五行之中,木老于未。字形像树上枝叶重叠的样子。所有与未相关的字,都采用“未”作偏旁。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未”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下面是“木”,代表禾木,上面两条勾画的很大的“枝条”,代表“穗子”。上下组合起来就是“禾木的穗子”。“未”的本义就是“禾木的穗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未”被借用为地支之后,它的本义就渐渐消失。
【词意演变】
麦苗处于抽穗的阶段,能不能结出饱满的颗粒来让人们获得丰收,都是个未知数,所以“未”字又被引申为“没有”、“尚未”、“不确定”等义,成了表示否定的副词,跟“已”相对。《小尔雅·广诂》:“未,无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杜甫《赠卫八处士》:“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意思是,问答交谈的话语还没有说完,你已经吩咐儿女把酒菜摆上。
“未”还可当助词使用,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如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意思是,你来的时候经过花窗前,看见寒梅花开没开?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如《仪礼·乡射礼》:“众宾未拾取矢。”。注:“未,犹不也。”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意为我捕蛇所遭受的不幸,不比恢复我的赋税不幸更甚。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犹未能也。”又如“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为不可”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未”还表示“将来”之义,如“未来”。
“未”的基本义是“地支的第八位”,常与乙、丁、巳、辛或癸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等。
“未”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未”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未”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如《英烈传》:“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未”还与十二生肖羊对应,未五行属土,故,“未”也是“羊”、“土”的代称。
成语“宝刀未老”,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出自《三国演义》:魏将夏侯渊攻打蜀国的汉中地区(今陕西汉中),守将告急。老将黄忠请缨出战,并且让老将严颜当副将。到了关上,两军对峙,夏侯渊笑黄忠,这么老了还出来打。黄忠怒道:“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不老。”意思是“你小子以为我老了,我手中的宝刀可没老。”
【说文原文】
申(失人切),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凡申之属皆从申。 ,古文申。 ,籒文申。
【说文译文】
申,天神。在十二地干中,“申”代表七月,这时天上阴气形成,它的体态任自伸展、收束。字形采用“臼”作字根,表示一切自持。所有与申相关的字,都采用“申”作偏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申”字。 ,这是籒文写法的“申”字。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申”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两边像云纹的两笔,象征天空;中间那一条曲线像从天而降的电光。其金文字形,线条更加弯曲,无论两边的“天空”还是中间的“电鞭”,看起来更逼真了。故“申”的本义就是“闪电”。
【词意演变】
闪电那样快的速度的电鞭一般是曲折延伸、耀眼刺目的,因此,“申”字被引申为“伸展、伸张”,通“伸”,如班超《北征赋》:“行止屈申,与时息兮。”意思是,行为举止谨慎收敛还是大胆伸张,与当时的情形息息相关。又如“申张”,伸张、扩大。
“申”还有“表明、表达”之义。如唐代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意思是,尽管长辈有疑问,被役使的人哪里敢表明怨恨。又如“申敬”,表明敬意;“申意”,表明、表达意思;“申白”,申明表白;禀明。
“申”还有“申诫、告诫”之义。如《史记·孙武列传》:“即三令五申之。”又如“申戒”,告诫;“申诏”,申令告诫。
“申”还有“申雪、昭雪”之义。如“申恨”,诉说怨恨;“申救”,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申涤”,申雪。
“申”还有“重复地说、重申”之义。《孟子·梁惠王上》:“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又如“申志”,一再表明心志;“申复”,重复申诉而使之恢复。
“申”还可表示“到、至”。如“申旦”,通宵达旦;“申旦达夕”,自夜至晨,自晨到夜。
“申”指“地支的第九位”,常与天干中的甲、乙、丙、戊、庚或壬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申”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4年为甲申年”。“申”用以纪月,即农历七月。“申”用以纪日。“申”用以纪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三元里抗英》:“申末酉初,虹亘中天,日气蒸云,竟天作黄金色。”又如“申牌”,十二时辰之一,指十五时至十七时。“申”还与十二生肖猴对应,故“申”也是“猴”的代称。
“申”周时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诗·王风》:“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成语“小屈大申”,犹言先稍受委屈而后大有作为。出自《三国志·蜀志·郄正传》:三国后期,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宦官黄皓专权,和陈袛表里为奸。秘书令史郄正忠心耿耿,同时很会周旋。他认为小的地方要忍耐后才能大有作为。刘禅在蜀亡后被押往洛阳,只有郄正舍妻抛子只身去随侍。
成语“熊经鸟申”,意思是状如熊攀枝,鸟伸脚。“熊经鸟申”是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保健体操。出自《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熊经鸟申”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活动,历来注释《庄子》一书的人都有各自看法。如晋代的司马彪在注释中说:“熊经若熊之攀树而引气也。鸟申若鸟之颦伸也。”唐代的成元英解释说:“如熊攀树而可以自悬,类鸟飞空而伸其脚也。”清代的王夫之则认为是:“如熊之攀树,如鸟之伸颈。”以上各家的解释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都共同认定熊经鸟申是模仿熊、鸟的活动形态,伸展肢体,调和气血,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古人认识到像熊、鸟那样活动身躯,可以使肢体灵活,筋骨健壮,从而祛病延年,健康长寿。在他们看来,熊虽然是一种体肥、头大、外形笨拙的动物,但它有推山拔树之力,有抗豹斗虎之勇,如若攀枝上树,则在沉稳之中,又显得体态轻盈。鸟为飞行动物,飞翔空中,怡然自得。特别是鹤,飞空时,颈与脚伸出,显得十分舒展,且鹤寿千年令人神往。于是,模仿熊、鸟活动特点的“熊经鸟申”就成为人们谋求健康长寿的一种手段了。从“熊经鸟申”的动作形态及其实用价值看,可以说它是中国最早的仿生体操。
【说文原文】
酉(与久切),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属皆从酉。丣,古文酉。从卯,卯为春门,万物已出。酉为秋门,万物已入。一,闭门象也。
【说文译文】
酉,酿成酒。酉代表八月,这时节黍子已成熟,可以酿制醇酒。像古文“酉”的样子。所有与酉相关的字,都采用“酉”作边旁。丣,这是古文写法的“酉”字。字形采用“卯”作边旁,“卯”表示春门已开,万物已从地下冒出。“酉”表示秋门已闭,万物已入门内,“酉”字内的一横“一”,是闭门的形象。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酉”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封着盖的酒坛的样子,上面是酒坛的盖子中间一横是封酒坛的绳子,下面是酒坛身。整个画面用了简洁的几笔,却很逼真,只是酒坛身的线条不像实物那样圆滑。这是因为当时,是在坚硬的甲骨硬壳上刻画圆弧,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的祖先就用直线条代替了。“酉”的本义就是酒坛子。由于酒坛子是用来装酒的容器,就像池塘蓄水一样,所以,在古文中,“酉”被引申为蓄水的池塘。如“酉枯”,池塘干枯。
【词意演变】
“酉”是地支的第十位,常与乙、丁、巳、辛或癸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等。
“酉”与天干相配,或在太岁纪年法中用以纪年。如:“1945年为农历乙酉年”。“酉”用以纪月,即农历八月。“酉”用以纪日一共有五个:癸酉、乙酉、丁酉、己酉、辛酉。
“酉”用以纪时,即每日十七时至十九时。如“酉牌时分”,即酉时;“酉字牌”,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而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酉”还与十二生肖鸡对应,所以“酉”也是“鸡”的代称。
此外,“酉”也是一个部首字,与“酉”相关的字,基本上与其本义有关,如:“酿、酵、醉”等。
【说文原文】
戌(辛聿切),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凡戌之属皆从戌。
【说文译文】
戌,消灭。在地支中“戌”代表九月,经过一个夏天此时天地间的阳气已经变得很微弱,各种作物已经成熟,而阳气也下行转入地层。在五行之中,土生于位于中央的戊方位,而土气最旺盛的则在戌月。字形采用“戊”作字根,像“戊”含“一”。所有与戌相关的字,都采用“戌”作偏旁。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戌”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一把战斧的形状,中间一竖表示斧柄,它的上面镶着三角形的斧身,斧刃朝左;斧柄上端的勾,表示顶钩;而斧柄下端的一横,表示脚叉。“戌”的本义就是战斧。其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字形类似,但是“斧刃”更宽,“斧柄”变得更弯曲,“顶钩”和“脚叉”都由“斧柄”的两端移到了“斧柄”上了。
【词意演变】
战斧,顾名思义,就是战争中使用的斧子,战争往往难免杀戮,所以“战斧”与“杀戮”相关。因此,后来的“威”、“滅(灭的繁体字)”等字,都采用“戌”作义符。大约是因为这种笨重的原始武器,很快就被后来的更为省力、简便的新式武器挤出了历史舞台,所以“戌”就被借用为地支之一。
“戌”是“地支的第十一位”,常与天干中的甲、乙、丙、戊、庚或壬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戌”又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或纪日。如“1946年为农历丙戌年”;“戌日”,即腊日。
“戌”用以纪月,即农历九月。夏正建寅,九月为戌。《晋书》:“九月之辰谓为戌,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戌”用以纪时,即每日十九时至二十一时。《三国演义》:“明日大利,宜用戌亥时。”又如“戌亥时”,戌时与亥时。
“戌”还与十二生肖狗对应,所以“戌”也是“狗”的代称。如“戌生命”,谓狗,戌年属狗,故云;“戌腿”,浙江金华一带在腌制火腿时常杂以狗腿增香,故称。
“戊戌变法”, 也叫戊戌维新、百日维新,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到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说文原文】
亥(胡改切),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凡亥之属皆从亥。
,古文亥为豕,与豕同。
【说文译文】
亥,草根。在古代纪时方法中,十二地支中的“亥”代表十月,这时大地尚有微弱的阳气产生,续接着越来越旺盛的阴气。字形采用“二”作偏旁,“二”,这是古文写法的“上”字。 字下部的两个“人”, 表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字形也采用“乙”作偏旁,像怀着胎儿腹部踡曲的样子。《春秋左传》上说:“‘亥’字上部有二画为首,下部有六画为身。”所有与亥相关的字,都采用“亥”作偏旁。 ,古文写法的“亥”就是“豕”,与“豕”相同。
【字形演变】
【本字溯源】
“亥”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与“豕”的写法相似,像一只朝左站立的猪的形状。上面一横,表示猪头;接下来一短横,表示猪前蹄;再下一撇,表示猪后蹄;前蹄与后蹄中间的空白,表示猪的大肚子;最下面一弯曲的线条,表示猪尾巴。“亥”的本义就是猪。
【词意演变】
古时候,“亥”与“豕”很容易被人们写混,这有一定的缘由,因为“亥”与“豕”的本义相同,都指动物“猪”。成语“鲁鱼亥豕”讲的就是这种误写现象。《论衡·物势》:“亥,豕也。”《吕氏春秋·慎行论》:“豕与亥相似。”《左传·襄公三十年》:“亥即豕,故曰首曰身也。”
“亥”后来被借用为地支,指地支的末一位,常与乙、丁、巳、辛或癸相配用来纪年、月、日。也可单独使用,用来纪月、时等。
“亥”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7年为农历丁亥年”。“亥”用以纪月,指农历十月。“亥”用以纪时,即夜里九点至十一点。“亥”还与十二生肖猪对应,所以“亥”也是“猪”的代称。
成语“鲁鱼亥豕”,意思是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