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原文】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注释】

①龙师:即伏羲氏。相传他用龙给百官命名,故称龙师。火帝:即炎帝。传说火帝以火纪事,命名百官,故称火帝。②鸟官:即少昊氏。传说他以鸟为图腾,他所封百官,都带鸟字,故称鸟官。人皇: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生有九个头,出巡时乘六鸟所驾的云车。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

【译文】

龙师即伏羲,火帝是炎帝,鸟官乃少昊,人皇为古帝。

【解读】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说的是三皇五帝的时代。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八说,五帝有六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三皇五帝”虽然历来说法众多不一,但是大部分的意见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

史鉴典例

伏羲降龙

很早以前,西边很远的大山里有个深水潭,人们都靠潭里的水浇地、做饭过日子。有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刮得树倒屋塌。原来有一条黄龙从别处飞来,钻进了深潭里。它吃人吃畜生,害得百姓往外地逃。

人文始祖伏羲正在八卦台推算八卦,掐指算出这个事情。他拿起青龙拐杖,说声“变”,青龙拐杖变成了一条青龙。伏羲骑着青龙来到深潭边儿,青龙又变成拐杖。伏羲从身上掏出个小铜锅,用火石打着火用柴草烧起来,烧一个时辰能烧干四海的水。黄龙顶不住,变个老头儿从潭里钻出来,指着伏羲问:“我跟你没冤没仇,你为啥来害我?”说着,还要跟伏羲拼个你死我活。伏羲说:“小小恶龙,还不跪下认罪,看我要你的命!”

这时,老头儿现出了黄龙原形,张牙舞爪,口吐黑气,直向伏羲扑来。伏羲不慌不忙,拿起青龙拐杖迎了上去。这青龙拐杖是老天爷送给伏羲的,不管遇上什么妖怪,只要用它去打,没有打不胜的。黄龙不知道这拐杖的厉害,一个劲地往伏羲跟前蹿。伏羲一拐杖打在黄龙身上,打得它鲜血直流。黄龙害怕了,眼看斗不过伏羲,赶紧朝东逃窜,拱到东边的大海里。黄龙经过的地方,拱出一条曲里拐弯的大沟,这就是黄河。

太阳神炎帝

女娲升天若干年以后,在大地上的又出现一位大神,这位大神就是太阳神炎帝。炎帝和他的玄孙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大地,主宰着南方的生命。炎帝是一位慈爱仁厚的大神。当他在世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由于不断的生息繁衍,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于是,仁爱的炎帝便教给人类如何播种和收获五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当他要教给人类种五谷时,从天空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他收集起这些谷种来,播种在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一次,他看到一只浑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从空中飞过,穗上的谷粒落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到了田里。这些谷物长成后,人们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老。人类从此有了足够的粮食,生活非常安定。那时候,人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奴隶,收获的果实大家平均分配,人们的感情像亲手足一般亲密。

为了能让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炎帝又让太阳发射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更加茁壮地生长,使人们生活在灿烂温暖的光明中。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人们非常感谢炎帝的恩德,便尊称他为神农。相传炎帝的样子是牛头人身,这大概与他的这一贡献是分不开的。

太阳光是健康的源泉。因此炎帝是农业之神,同时又是医药之神。炎帝有一根神鞭,被称为赭鞭。他用这根鞭子抽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药草经过赭鞭的抽打,有毒无毒或寒或热的各种药性就很明显地呈现出来。于是,他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药性来治病救人。为了更加确定药性,他还亲自去品尝百草。为了尝药,他曾在一天里中毒过七十多次。一次,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竟然被烂断了肠子。

炎帝看到人类虽然丰衣足食了,但在生活上却还有诸多不便,于是又让人们设立了贸易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交换。在市场上,可用五谷换兽皮,或用珍珠交换石斧等。有了这种交换,人们的财产就更加丰富起来了。

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其他记录时间的方法,人们又不能放下手中的活整天守在市场上,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于是,炎帝又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当太阳照在人们头顶上的时候,就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大家便自动离去,也就散市了。在当时,人们实行起来,感觉既简便又准确。

百鸟之王少昊

少昊是五帝之一。掌管着西方三十六国,堪称一方封疆大吏,深得黄帝的喜爱。嬴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也是少昊大人,不要小看这大哥,他还是百鸟之王,在鸟世界里像神一样的存在!

少昊的母亲皇娥原是天上的织女,她在玉砌的宫殿里纺纱织布,往往要忙到深夜,她编织出来的锦缎,就是那天空中流光溢彩的云霞。休息的时候呢,皇娥常常轻摇木筏,在银河里徜徉。有一天,皇娥泛舟时,在穹桑下、银河畔,一位容貌超尘绝俗的少年走了出来,他是黄帝的同胞兄弟西方白帝的儿子金星,就是那颗每天淩晨在东方天穹闪闪发光的启明星。金星与皇娥一见钟情,订下了终身之约。一年以后,少昊诞生了,他是皇娥和金星爱的结晶。

少昊又称穹桑氏、金天氏,名字叫挚,真身是一只金色的大雕。他在东海外几万里远的海岛上建立了一个鸟的王国,文武百官全是各种各样的飞禽:凤凰通晓天时,负责颁布历法;鱼鹰剽悍有序,主管军事;鹁鸪孝敬父母,主管教化;布谷鸟调配合理,主管水利及营建工程……反正是各司其职,每种鸟都在努力的工作,为王国的繁荣而努力,可谓“鸟”国蒸蒸日上!

少昊的功绩被黄帝看到,于是,黄帝封少昊为西方金德之帝,掌管西方三十六国!可谓五帝之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少昊告别他的百鸟,来到了新的领地,每天傍晚观察西落的太阳反射到东边的光辉是否正常。红日西沉,浑圆壮阔,霞光满天,少昊依然保佑着西方三十六国以及他的子孙们。

【原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注释】

①始:开初。制:创制、制造,这里指发明。相传古代黄帝时期仓颉(jié)发明了文字。②服衣裳:传说黄帝的妻子嫘祖,为西陵氏之女,创造发明了养蚕制丝法,教民众制作衣裳。古时候,上为衣,下为裳,合称衣裳。③推:推让,这里指古代的禅让。相传远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让位给大家推举的有才有德的继承人,这种制度称作禅让。④有虞(yú):有虞氏,即虞舜,名重华。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领袖,居住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后选拔并让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陶唐:陶唐氏,即唐尧,名放勋。传说中远古部落领袖,居住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境内),选拔并考察了虞舜三年之后,让位给舜,由舜代他行政。

【译文】

仓颉发明了文字,嫘祖教会人们制衣裳。禅让王位和社稷给功臣贤人,有圣君虞舜、唐尧。

【解读】

“乃服衣裳”说的是嫘祖教人们养蚕织布制衣裳的事情。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阳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祀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止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史鉴典例

仓颉造字的传说

有一次,黄帝的军队和蚩尤的军队交战,双方打得难分难解,胜负未分。黄帝准备改变战术,叫仓颉把作战图拿来,仓颉一摸,身上带的作战地图早已丢失,黄帝又气又急,只好暂且收兵回营。黄帝对仓颉说:“你是我身边最聪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关头把作战地图丢失?这是多么大的过错啊!”仓颉回答说:“黄帝,如今人多事杂,又要经常打仗,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传令办法实在难以应付。照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出更大的乱子。”黄帝问:“那该怎么办?”仓颉说:“只有一种图,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用这种图把你要说的话画出来,人们都会照你的意思去做。”黄帝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便说:“好吧,今后你就不要随军打仗了,专门留下来给咱们画图造字吧!”

这下可把仓颉难住了。图和字怎么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过去了,眼看已到冬天,仓颉还没有想出造字的办法来,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皑皑,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一座山,也未见到一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长长的爪印。接着,又有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发现人后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仓颉看得出神,把打猎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于是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世界上任何东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想到这里,仓颉心花怒放,回去后就把他的这个想法向黄帝报告。黄帝听后笑着说:“我说过,你是个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飞禽走兽,都按照象形造出字来,我再颁布天下。”从这以后,仓颉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

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里写呢?写在石头上拿不动,写在木板上太笨重,写在兽皮上也不合适,这又把仓颉难住了。一天,有个人在河边捉住一只大龟,前来请仓颉给它造字。仓颉把龟细看了一遍,发现龟背上有排列整齐的方格子,便照龟的象形,造了个“龟”字。然后又把字刻在龟背上的方格子里,龟由于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时,爬进河里去了。三年以后,这只背上刻字的龟,在另一个地方又被人捉住。人们告诉仓颉,刻在龟背字的字不但没有被水冲掉,而且还长大了,字迹也更明显……

从此以后,仓颉就命人捉到龟把龟壳都取下来,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龟壳的方格子里,然后用绳子串起来,送给黄帝。黄帝看了很高兴,命人好好收藏,并给仓颉记了一大功。传说从那时起,我们中华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嫘祖养蚕制衣

古书上说,大约3500年前,黄帝到成都平原迎娶嫘祖。嫘祖是古蜀人,古蜀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蚕桑技术,而此时的黄帝部落,依旧是一个四处漂泊的游牧民族,嫘祖嫁给黄帝后,她把先进的蚕桑文明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原文明的进程由此加速。

黄帝、嫘祖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颇为生动。大约距今3500年前,水土丰茂的成都平原上,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国嫘村山一户人家。她每天不辞劳苦,外出采摘野果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摘。可没过多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家中的父母要挨饿,不由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声哀婉、凄凉,森林里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玉帝听见了,拨开云雾向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孝女正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蚕把桑树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边,姑娘吃了,觉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事实上,玉帝发善心只是神话,温暖湿润的成都平原可能比较适合桑树和蚕的生长;这位姑娘,却是一个细心的女人,最早发现了桑树和蚕。

转眼到了夏天,桑树上的蚕开始作茧自缚,吐丝做茧。姑娘看到蚕丝既有韧性,又很轻巧,便编成衣服给父母穿,蚕丝织成的衣服热天凉爽、冬天温暖,穿着很是惬意。受到启发,姑娘将蚕捉回家喂养,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西陵国国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并给她取名为“嫘祖”。

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据说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一窝蜂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到西陵国,见到嫘祖,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黄帝便成了西陵国国王的女婿。其他部落首领只得讪讪而归。

嫘祖与黄帝的结合,使西陵国与黄帝部落,在联姻的前提下,逐渐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蚕桑的,嫘祖把成都平原先进的养蚕缫丝技术带到了中原,而这个时间,大致就是中原文明出现蚕桑的时间。从西陵国学到养蚕缫丝技术,从炎帝那里学到耕作技术,黄帝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并逐渐向东迁徙,此时的黄帝部落,早已不是以前那个落后的游牧民族了。

圣君尧帝禅位

尧帝名放勋,为黄帝玄孙,因其国号为陶唐,故后世又称其为唐尧。在尧帝之前。帝位一直是父子兄弟相传的,他本人便是继承异母兄长(挚)的帝位。尧帝不仅体格魁梧,而且聪颖仁爱,光明磊落。他虽生长在帝王富贵之乡,却谦逊节俭,宽容礼让。他在位期间,是我国原始社会继黄帝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太平盛世。

一天,尧帝召集群臣议事后,不禁叹道:“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真是一点不假啊。”众臣不解,忙问何故。尧帝环顾左右,说:“众位爱卿,今年朕已在位七十年,眼看老之将至,事业却后继乏人,怎不令人担忧啊!”

其弟放齐出班奏道:“王兄差矣,现放着贤侄丹朱,开明礼让,怎说后继乏人?”尧帝苦笑道:“放齐啊,你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知子莫若父’,丹朱是何等样人,我还不清楚吗?顽劣,凶蛮,不学无术。他若即位,百姓必遭殃。真要这样,我怎能瞑目九泉啊!”众人听尧帝如此评价儿子,既吃惊又钦佩,一时竟然语塞。

“怎么都没词啦?”沉寂片刻后,尧帝笑道:“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此乃古今通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天下推贤举能,也是众卿分内之责嘛。不过,大家也不必有什么精神压力,咱们权当是聊天,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如何?”奸臣獾兜见有机可乘,便出班奏道:“臣以为共公可用。”尧帝凛然道:“能言善辩,似恭实傲,小人也,不可用。众卿啊,举贤任能,并非仅限于贵戚朝臣嘛!”尧帝似乎有点儿生气了。

“臣闻民间有一贤士,名曰虞舜。”四岳出班奏道。尧帝不禁颔首笑道:“朕也有耳闻,却不知他究竟怎样贤能。”四岳奏道:“舜母早亡,其父目盲而顽固;继母刁蛮奸诈;异母弟名象,常侍母自傲,对兄非礼。然而,尽管三人仇视虞舜,欲杀之而后快,可虞舜却始终敬父孝母,爱护弟弟,把本该分裂的家治理得和和睦睦。20岁时,他就已经孝名远播了。”

尧帝听后很高兴,便请来虞舜,委以重任;见其正值而立之年,为表诚信与关怀,又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当然,也想借助女儿暗中考察他的品行。虞舜始终平静地承受着种种变化,行事远虑深谋,仁义礼让;讲话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尧帝很满意,三年后便结束了对他的考察,正式让他荣登帝位。不料虞舜却总以德薄为由谦让推辞。没办法,尧帝只得暂缓禅位,可实际上却将一切国家大事都交给了虞舜去办了。25年后开明仁惠的尧帝驾崩了。全国上下悲伤之至,恸哭号啕,如丧考妣;以至三年守孝期间,全国竟无一人一地奏乐歌舞。尧帝虽然驾鹤西去了,可他那种不以一己之私而废公的高风亮节却始终铭刻在舜帝和百姓心中,其禅让美名更是光耀千古,与日月同辉。

【原文】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注释】

①吊民伐罪:安抚慰劳被压迫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吊民,安抚慰劳百姓。伐,攻打。罪,有罪者。②周发:即周武王,姓姬名发,他创建了西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率军攻打商纣王,消灭了商朝。殷汤:即成汤,他创建了商朝。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率军一举灭夏。③朝:朝廷。问道:询问治国之道。道,道理,这里指治国平天下之大计。④垂拱:垂衣拱手,不做什么。形容古代帝王无为而治。平(pián)章:辨别彰明。出自《尚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即百官。意思是辨明百官功劳,论功行赏。

【译文】

安抚慰劳被压迫的百姓,讨伐有罪的统治者,领头的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无为而治,考核百官,论功行赏。

【解读】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这两句是对历史上贤德君主,以王道治国莅民的描述。“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是。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史鉴典例

商汤辨味识才

为政之道,唯在人才。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无不高度重视选人、用人的问题。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夏朝末年的夏桀是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穷奢极欲,昏庸残暴,惹得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商汤决心顺乎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并为此做了大量准备。但万事齐备,只欠东风,他还缺少一位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栋梁之材辅佐。为此,商汤食不甘味,睡不安寝。

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一个奇怪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商汤的妻子有一个陪嫁的奴隶伊尹,担任厨师之职,平时还算尽心尽职,这几天却一反常态,做的饭菜不是淡而无味,就是咸得发苦。商汤十分恼火,便派人把伊尹找来大加训斥。伊尹却不慌不忙地说:“我当然知道做饭不能太淡,也不能太咸,只有咸淡适宜、五味调和,吃起来才有味道。这几天我做的菜时淡时咸,其实是有意借此提醒大王:治国与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懈怠。只有不愠不火,恰到好处,方能如愿以偿。”商汤听了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做饭的奴隶竟能说出这番有深刻道理的话,而且还深谙治国之道。

商汤略加思考,愈发觉得此人肯定很有来历,便暗中了解伊尹的身世。他很快便惊喜地发现,伊尹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士,还曾做过莘国国君女儿的宫廷教师,只是由于莘国灭亡,伊尹才辗转做了商汤妻子的陪嫁奴隶。毫无疑问,这是一位胸怀大志、精通韬略的奇人。要实现推翻夏桀、建立新政权的宏伟蓝图,伊尹正是难得的栋梁之材。商汤大喜过望,当即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任命他为右相。

从此以后,商汤根据伊尹的建议,先是广造舆论,历数夏桀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种种罪行,号召那些被夏朝统治的部族部落反叛夏朝,归顺商国;对不听规劝的葛伯族出兵讨伐,予以消灭;对夏朝的羽翼,如韦、顾、昆吾等等,则各个击破,使夏朝孤掌难鸣。同时,商汤也采纳了伊尹的统战策略,对部族中的某些人网开一面,促使他们改邪归正。这样一来,商汤美名远播,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于是,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发表宣言,挥师伐夏,终于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周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商纣王的统治越来越残暴,老百姓到处怨声载道。在西北的渭水流域一带,有个叫周的诸侯国开始一天天强大起来。到周武王执政时期,他让姜尚,也就是“姜太公钓鱼”中的姜太公负责军事,让他弟弟周公旦主持政务,整顿内政,操练人马,作好讨伐商纣的准备。

过了两年,商纣王更加荒淫残暴,弄得众叛亲离,周武王见机,决定出兵伐纣。一路上,他们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就到了离朝歌只有七十里的牧野。周武王在牧野当众誓师,宣布纣王的罪恶。周武王誓师完毕,就命大军摆开阵势,准备跟纣王的军队决战。纣王听到消息,非常惊慌。他把奴隶武装起来,拼凑了七十万人,强迫他们前去应战。这支军队人数虽然多,但大都是受压迫的奴隶,谁也不肯给纣王卖命。

周武王派姜尚带领一百多名士兵,到阵前挑战,命大军跟随在后冲杀过来。姜尚的队伍刚到阵前,纣王的队伍不但不战,反而掉转枪头,跟周军一起,杀向朝歌。纣王正在军中督战,看到这种情况,吓得连忙逃回城内。他知道大势已去,就穿了他的缀满宝玉的衣服,在鹿台放火自焚了。第二天,周武王就在朝歌正式宣告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k6JaVIYOO6A8Fg/izgJqHjxXXi8ttIXm4LTqE4qOIiz5GUSnUS3ZNsCdGgRwba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