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原文】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注释】

①丽水:云南省境内的金沙江,古代也称为丽江、丽水,以出产黄金而闻名。②昆岗:即昆仑山,以产玉知名。③巨阙(què):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其中一把名为巨阙。干将、莫邪、巨阙、辟闾当时号称“四大名剑”。后来也用“巨阙”泛指宝剑。④夜光:这里指夜晚能放光的夜明珠。

【译文】

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解读】

玉石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选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千样玛瑙万样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洁冰清”、“玉不琢不成器”、“抛砖引玉”、“金玉良缘”、“锦衣玉食”、“金口玉言”、“玉骨冰肌”、“香消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金枝玉叶”。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象形字初意三块美玉用一根丝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也喻义古人用玉象征万物,“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参通。玉代表人间祸福的主宰。所以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后世流行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显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古代玉价值连城,为了占有它,不惜去发动战争。如“完璧归赵”,“和氏之璧”。

玉石文化贯穿在华夏文化史中,并创造了无数动人传说和故事。据传,历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中国佛教将玉石推为世间七宝之首。可见,华夏文化与玉石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

史鉴典例

卞和献玉

高淳县桠溪镇关于卞和献玉的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桠溪境内有一座山,叫望玉山,又叫泪山、状元山。这山离荆山一里多,海拔122米。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是砍柴的樵夫,住在荆山脚下。卞和虽然整天在山里砍柴,但是他有个本领,能够分辨宝石。后来在望玉山上发现了宝玉。

有一天,卞和在山上打柴,忽然发现一块大石头和一般的石头不太一样。这块石头有一个铜盆那么大,它的花纹和颜色都很不一般。凭着自己的经验,卞和认为这块石头里面一定有一块非常大的宝玉,可以雕琢成一件国宝。他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应该献给国家,不该自己留着。于是第二天,他就带着这块石头专程来到楚国的都城郢,要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叫宫里的玉匠们对这块石头进行鉴定。没想到,这些玉匠只看了两眼,就一口咬定说:“这只不过是块普通石头!”楚厉王以为卞和故意欺骗他,非常生气,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若干年后,楚厉王死了,他的儿子楚武王做了楚国国君。卞和又拄着拐杖来献宝。楚武王又让玉匠们鉴别。玉匠们还是说:“就是一块石头而已啊!”于是武王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数年,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继了位。这时候,卞和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听说了这个消息,就抱着石头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又哭出血来。楚文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震惊,就派人问卞和为什么这么悲伤。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失去了双脚感到悲伤,也不是为别的什么悲伤!我只是痛心明明是国宝却被说成了石头、明明是忠诚的人却被当成了骗子。”说完这番话,他再次献上了这块石头。楚文王听了使者的汇报,命令玉匠凿开石头,亲自察看。果然,这块石头里边是块硕大的美玉,没有一点儿瑕疵。楚文王命令工匠把这块石头雕琢成了玉璧,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的献玉精神,就用卞和的名字给这块宝玉命名。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

楚文王被卞和的忠诚和执着精神感动,也同情他受到两次刑罚的悲惨遭遇,想授予卞和一个很高的官职,可卞和没有接受。卞和三次献玉,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能让宝玉得到承认,让自己的忠诚之心得到实现。即使被砍了双脚,他仍然不屈不挠,坚持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的这种坚持,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深深敬佩。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与和氏璧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泛传颂。

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极其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很快让秦昭襄王知道了,秦昭襄王非常想得到这块名贵的宝玉,因此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秦昭襄王在信上对赵王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非常舍不得,但因为赵国国力弱小,因此不敢得罪秦王。心里想,秦王一向爱占便宜,不肯吃亏。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估计是借口,要不答应吧,害怕秦王生气了,就派兵攻打赵国,要答应吧,又害怕上当。他思索良久,伤透了脑筋,也拿不定主意,就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大臣们也苦思良久,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来。

朝堂上一片寂静。这时候,蔺相如自告奋勇,走上前拱手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机智又勇敢的人,就准许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他看了良久才看完了,于是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观赏,然后又交给边上的嫔妃去赏玩。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脚都麻了,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池的事儿,看穿了秦王根本没有诚意用城池交换宝玉。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美观,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传人把宝玉从嫔妃们手上拿回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池交换‘和氏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您不顾诚信,硬要逼迫我,想要抢走我手上的这块宝玉,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起撞在这根柱子上,相信宝玉一定会粉碎!”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听了蔺相如的话,虽然很生气,但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公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非常恼怒,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秦王自知此事做得不够光明正大,怕传出去成为世人的笑柄,最后只好放蔺相如回赵国。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仍大加赞赏。

干将莫邪剑传奇

春秋时期,吴楚边境上,居住着一对吴国铁匠夫妇,丈夫干将,妻子叫莫邪。他俩是当时有名的铸剑名工,铸出的剑都锋利无比。邻国的楚国君王得知此事。有一天,楚王召见干将,拿出一块生铁,问能否用它来打造两口宝剑。干将恭恭敬敬地接过生铁,仔细端详了一番,说:“大王,铁是块好铁,只是用来铸造两口宝剑,恐怕不够。”楚王于是又从袍袖里掏出几粒乌黑晶亮、比蚕豆稍大的东西,递给干将,说:“这些是铁的精华!你将这些拿去,定要给孤王铸造出一对削铁如泥、吹风断发、能飞起杀人的宝剑!”

干将把这些铁带回家中,一刻也不敢怠慢,立即与妻子莫邪一同架起洪炉,装好风箱。干将另外还采集了五方名山铁的精华,和楚王给的铁混合在一起。然后,他候天时,察地利,等到阴阳交会、百神都来参观的时候,便开始鼓炉铸剑。

夫妻俩在炉旁紧张地劳作了三个月,不料天候突然发生变化,气温骤然下降,铁汁凝结在炉膛里不消融了。干将诧异地问道:“这是何故呀?”莫邪想了想,说:“记得师父说过,神物的变化,需要人作牺牲;金铁不消,需人体的东西投入炉中。”说罢,她马上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熊熊的炉火中;干将也割破手指,滴血入炉,这一来,果然不久铁水就沸涌了。干将、莫邪辛勤地铸剑,真可说是千锤百炼,百炼千锤,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

这天凌晨,东方突然飘来两朵五彩祥云,缓缓坠入炉中。干将知此刻剑已铸成,于是开了炉。一打开炉门,只见“哗啦啦”喷出一道白气来,震得山川都动摇起来,那白气直冲上天,久久不散。再看炉子,已冷如冰窟,只见青光闪烁,一对宝剑卧在炉底。干将、莫邪将剑取出,但见此剑寒如秋水,锋利无比,古今少有。这是他们夫妇俩几年心血的结晶,所以,就把他们自己的名字做了宝剑的名字,雄的就叫干将,雌的就叫莫邪。干将把雄剑插进蛇皮剑鞘里,交给莫邪;把雌剑装进木鞘里,准备献给楚王。他对妻子说:“我替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功。楚王是个猜疑心很重的人,要是他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宝剑,一定会把铸剑的人杀掉,害怕将来再铸出更好的剑来。我如今去献剑,楚王怕我将来又会替别人铸剑,一定会找借口杀掉我的。所以,只把这柄雌剑献上去,雄剑你要收藏好。我死之后,你肚里的孩子若生下来为女,就罢了;若是男,等他长大了,让他拿着那柄雄剑,替我报仇。”说完,干将便背上“莫邪”剑去见楚王了。

几个月过去了,莫邪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赤”。可是,干将真的被楚王杀死了。赤一年年地长大了。赤16岁这年,莫邪指着屋边那只废炉,告诉他当年干将如何铸剑,后来又如何被楚王杀害的事情。赤听了,泪流满面,悲愤万分地说:“娘,你放心,爹爹死得这么冤,我一定去杀死残暴的楚王为爹爹报仇。”赤便开始蘸着剑池的水,在磨剑石上“嚓嚓”地磨起来,磨了几天几夜,终于将宝剑磨得十分锋利。他便将宝剑插入蛇皮鞘,穿上母亲特地为他做的青衣,拜别了母亲,找楚王报仇去了。

这一天,赤进了京城。很巧,楚王正在演武场上观看武将们比武。楚王正看得高兴,忽然看见有个眉清目秀、身材结实的后生,背着一柄宝剑走来。楚王斥责道:“这里是武将比武的场所,你是何人,来做什么?”后生回答道:“我是来取一人的首级的!”楚王听了心中生疑,便又问:“你要取谁的首级?”那后生听后,指着楚王骂道:“暴君,我是赤,十六年前被杀死的干将是我父亲,今天我是为父报仇来了!”楚王大吃一惊,急忙抽出“莫邪”剑,向赤抛去。赤却不慌不忙抽出“干将”剑,向着那道白光掷去。

只见两道白光一上一下地在空中闪耀着,来去追逐着,一直窜上云端,不见踪影了。不一会儿,只听见晴空中一声霹雳,两道白光并作一道白光,从空中飞落下来,坠入了赤背上的蛇皮鞘里。赤见雌雄双剑都已归来,立即转身抽剑向楚王抛去。楚王大叫不好,转身想逃,但只见青光一闪,暴君的头颅滚落在地上。赤替父报了仇,就立马回家探望母亲。可是,莫邪因担忧儿子,儿子走后没多久就忧虑过度而死。赤为纪念死去的母亲莫邪,就将“干将莫邪”雌雄双剑作为陪葬,自己去云游四方了。

【原文】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注释】

①果:水果。珍:贵重。李:李子,一种水果。柰(nài):菜果类的一种。②重:同珍。芥:芥菜,茎叶和块根均可食用,种子研细成芥末,也可作调味品。③海咸河淡: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④鳞:这里指带鳞的动物,或鱼类。潜:在水中游。羽:这里指鸟类。翔:在空中飞。

【译文】

水果里最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最珍贵的是芥菜和生姜。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空中飞翔。

【解读】

“果珍李柰”其中的李就是李子,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关于李子,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佳话。历史上有人因为用李子充饥,救了一命,而改姓李,这个人就是李利贞。李利贞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上古帝王颛顼之后皋陶的后代理徵,封为中吴伯,在殷纣王时任理官,因执法如山,直言进谏,忤逆昏君商纣王的旨意,招来杀身之祸。面临诛灭九族的危险。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出逃,到伊侯之墟,饥渴交迫,摘路旁树上李子充饥才得以生存。后来为感念李子救命之恩,所以理利贞改姓李,称为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展为中华第一大姓。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李子的诗文谚语:“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周文弱校之枣,房陵朱仲之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等。

史鉴典例

李子有西施的爪痕

很早以前的春秋时候,百桃一带本是吴国与越国交界之地。这里,越国有一座城池名檇李。春秋多事,吴越经常交战,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只好退居会稽,对吴称臣。勾践受尽奇耻大辱,卧薪尝胆,立誓报仇雪耻。当他得知吴王夫差淫而好色,决定采纳大臣文种所献“美女之计”。他派贤臣范蠡去诸暨苎萝村,寻访到一位聪明漂亮、爱国心特别强的西施姑娘,准备将她献给吴王夫差。

西施明白越王的用意。她为了洗刷亡国之耻,毅然委曲求全,远嫁敌国。她在会稽学习了三年宫廷礼仪和丝竹歌舞,这年春天,在一群使女的护送下,乘坐香车宝马,从会稽出发,过钱塘,沿古道北进。一路上,只见柳绿如烟,春花似火。当她们路过檇李城的时候,举目所见,遍地李树,雪白的李花,聚簇成球,开满枝头,犹如雪海。西施看到这秀丽的景色,勾起一阵留恋故土的情思,禁不住低声吟叹道:“故园李花引乡愁,此去茫茫几时归?”

西施进入吴宫,吴王夫差果然被她的美色所动,整天相伴不离。为了博取西施的欢心,吴王总是迎合她的需要。各地送来的贡品,首先要让西施挑选。这年暑夏,越国向吴王进贡一批李子。夫差马上命宫女将这些李子送给西施品尝。西施听说这是故国送来的李子,触物生情,又回忆起春天漫游李园的情景。她真想生一对翅膀,立即飞回越国,哪里还有心思来品尝这些李子。

一会儿,吴王走进宫来,见宫女送来的李子,还原封不动放在案几上,就讨好地说:“爱妃,这样好的贡果,为何不尝?”西施答道:“这李子采下来太久了,味已不鲜。”“我命他们立即贡来一些新鲜李子!”吴王说着即欲传旨。西施摇摇手说:“两地相距遥远,路中耽搁,难以保鲜。我想去李园亲自采摘品尝。”

听说西施要出游品李,吴王一口答应。于是兴师动众,选派一批宫女,陪西施前往李园。西施来到檇李城,回到故国乡土心情十分舒畅。只见城里城外,李树连片成行,树头缀满殷红的李子,景色优美动人。她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信步来到李园。那成熟的李子,青里透红,密缀黄点,外披白粉,其味诱人。西施随手采下一颗,用指甲在李子顶部轻轻一掐,顿时果汁横溢,香气入鼻。放到嘴边一吸,李汁犹如甜酒。西施连吃数颗,竟被醉倒了。从此,人们就给这里的李子取名为“醉李”。因“醉”与“檇”同音,且这座城池名檇李,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的李子称为檇李。

说也奇怪,自从西施来过李园以后,这里长出的檇李,果子顶部都有一条形似爪痕的瘢纹。人们都说,这是西施吃檇李时留下的指甲印,称它为“西施爪痕”,犹如牡丹有贵妃指痕一样,流传千古,引为美谈。清朝朱竹姹太史曾在“鸳湖擢歌”中写道:“闻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 dMRyXfH30UsB7faVFPWTR1dN5pZ0F2K4MOp+HPxuofUhqlJOaYpb26HOzNfPVW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