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原文】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

【注释】

①罔(wǎnɡ):不要。彼:对方,别人。短:短处,缺点。②靡(mǐ):不要。恃(shì):依赖,依仗。长:长处,优点。③信:人的诚信的品质。覆:翻转,倾覆。此处的引申义为审察、核实、检验。④器:人的气度、涵养。难量:难以度量,形容很大。量,测度,测量。

【译文】

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和缺点,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处世要坚守诚信,经得起检验,为人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

【解读】

“信使可覆”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与义是一样的,都是说一个人立定的志向、发过的誓愿要经得住检验,要能够兑现。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与“常后悔”交替进行。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忘了,不兑现。信是五德之一,称为信德。信主元气,五行属土,对应人的脾胃。凡不讲信用的人,没有不伤脾胃、不损元气的。大地属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长,是这块地的地气没有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孔子说“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信德的人,永远不能立身、立命。

“器欲难量”是说,一个人做人处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俗语说“侯王颌下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心小量窄的结果,必然是嫉贤妒能,这样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下场很不好。唐朝著名的两大奸臣“口蜜腹剑李林甫”、“笑里藏刀李义府”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一个人能否担当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心大意大,天地给你的舞台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小量窄,你自己的路就越走越窄,最后孤家寡人、形影相吊,这是有道理的,值得我们思索。

史鉴典例

季布一诺千金

楚汉战争时期,楚王项羽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季布。他为项羽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汉王刘邦却对他深为痛恨,建立汉朝当了皇帝后,下令以千两黄金的重赏捉拿季布。季布总是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竭尽全力去做,从不使人失望。这种美好的品质使他赢得了许多朋友,民间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

当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侯夏侯婴说情。汝阴侯对刘邦说:“以前季布为项羽打仗,这是他作为项羽部下应尽的责任。现在陛下为了从前的仇恨捉拿季布,器量未免显得太小了。况且陛下如此仇视季布,假使季布心生畏惧而投奔他国,这不是给陛下增添了麻烦吗?倒不如现在就把他召进宫来,委以官职。”刘邦觉得有理,马上派人撤去告示,并将季布召进宫来,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感念刘邦的恩德,为汉朝做了许多大事。到了汉文帝时,季布已经是朝廷里举足轻重的大臣了,仍喜欢广交朋友,豪爽正直的性格依然未变。一次,一个叫曹丘生的人很想见季布。季布因此人平时喜好巴结权贵,不想见他。后来,曹丘生通过别的途径见到了季布。他对季布说:“我听楚国人说过:‘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个诺言’。您有这样的好名声,还不是靠您的家乡人——楚人替您传扬。我也是楚人,为什么您要鄙视我呢?”

季布听了这一番话,心里的气消了一大半。他把曹丘生留在家里住了几天,诚恳地指出曹丘生的错误,曹丘生也虚心地接受了劝告。后来曹丘生又到处为季布传扬,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心胸宽广

韩琦是北宋三朝宰相,他性情深厚纯朴,心胸宽广,待人宽宏大量,人们尊称他为“韩公”。韩琦任元帅时,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处理,经常要秉烛工作。一天夜里,韩琦写信,让一士兵在一旁端蜡烛,士兵犯困,不小心蜡烛烧到韩琦的胡子。韩琦随手用袖子将火扑灭,继续写信。不一会,韩琦抬头看那士兵,发现已经换人了。韩琦担心士兵的长官责骂那名士兵,就急忙叫道:“不要换掉他,他现在已经懂得怎样持蜡烛了。”这件事成为军营中的佳话。

韩琦家里收藏有两只玉杯,做工非常精巧,堪称“稀世之宝”,韩琦十分喜欢这两只玉杯,茶余饭后,常常拿出来细细赏玩。一天,一位朋友到韩琦家来玩,说想观赏观赏玉杯,韩琦忙叫一个仆人把玉杯取来放在桌子上,朋友看着玉杯赞赏不已。就在这时,仆人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两只玉杯一下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仆人吓得跪倒在地上,捧着玉杯的碎片,泪如雨下。

可是,韩琦并没有责备仆人,而只是笑着对朋友说:“凡是物品都有毁坏的时候,只可惜玉杯坏了大家再也不能赏玩了。”说罢,他转身扶起佣人,说:“你只是偶然失手,并不是故意为之,我不会责怪你的。”看到这一幕,所有的人都不由得对韩琦宽大的胸怀肃然起敬,朋友也激动地站起身,对韩琦抱拳说:“韩公真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啊!”

宰相肚里能撑船

古时候,有个年近古稀的老宰相,因没有子嗣,又娶了一位小夫人。小夫人年方二九,长得如花似玉。自从嫁给这位老宰相,虽说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总是闷闷不乐,暗暗埋怨父母不该把她给一个老头子。一天,小夫人独自到后花园赏花散步,碰上了年轻的小花匠。这位花工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两人一见钟情。小夫人便免不了言语挑逗,暗送秋波。小花匠心里自然明白小夫人之意,只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难成好事。

有一天,小夫人想了个点子,她对小花匠如此这般一说,小花匠点头称是。晚上,老宰相喝了几杯酒,早早睡去了,也不知道睡了多长时间,就听见朝鸟鸣叫,以为天快亮了。他赶忙穿上朝服。蹬上朝靴上朝去了。谁知午朝门外空无一人,过了一会儿才听风鼓行三更。他想,这鸟怎么叫得不准了!就转身回了家。当他走到自家的房门外,听到小夫人说:“以后早点来捅一下朝鸟。”停了一霎又说:“你这个小花匠真像一枝花。”小花匠说:“你活像粉团,却配了一块干巴姜,多可惜呀。”老宰相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发抖,但并没有声张,又上朝去了。

第二天正是中秋佳节,老宰相有意把小夫人和花匠叫在一起,在后花园牡丹亭中吃酒赏月。酒过三巡,月到中天,老宰相捋了捋胡子说:“今晚咱赏月作诗,我先作,你俩也要接我的诗意献上几句。”说罢就高声吟道:“中秋之夜月当空,朝鸟不叫竹竿捅,花枝落到粉团上,干姜躲在门外听。”

花匠一听,自知露了馅,扑通跪在桌前,说:“八月中秋月儿圆,花匠知罪跪桌前,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小夫人见事情已经挑明,也连忙跪倒在地,说:“中秋良霄月偏西,十八妙龄伴古稀,相爷若肯抬贵手,粉团刚好配花枝。”老宰相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少匹配本不宜,意马难拴我自知。花枝应偕粉团去,速离相府成夫妻。”小夫人和小花匠听了,连忙叩头谢恩,携手离府而去。从此,留下了“宰相肚子里能撑船”一段佳话。

【原文】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注释】

①墨:即墨翟,又称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染篇》载:“子墨子言,见染丝而叹口,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这句是说,墨子为白丝被染而悲哀,告诫人们不要被邪恶污染。②诗:即《诗经》。诗赞羔羊:指《诗经·召南·羔羊》一篇中对羔羊的赞美。其中写道:“羔羊之皮,素丝五蛇。”意思说羔羊的毛皮洁白可爱,像白丝一样。素丝:白丝。这里比喻洁白的情操。这两句比喻人的品质也容易遭到污染,能保持高尚的道德是非常难得的。

【译文】

墨子为白丝染上了杂色不退而悲叹,《诗经》赞美君子品德如羔羊能始终保持洁白。

【解读】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都运用了典故,典故出自《墨子》与《诗经》。《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你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诗经·国风·召南》里面有“羔羊”一篇,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意思与墨子说得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史鉴典例

墨子悲丝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华夏大地上有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他就是墨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被人们称为墨子。

有一天,墨子外出游学,经过一家大染坊。他看到雪白的生丝被浸泡在五彩十色的染缸里,很快就看不到原来的雪白色,而是被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这些被染上颜色的生丝,放在清水里洗淘多次、甚至漂白,也恢复不到原来的雪白色。见到此情此景,墨子叹息道:“把雪白色的生丝浸泡在青色的染缸中,就染成了青色,浸泡在黄色的染缸中,就染成了黄色。染缸中的颜色变了,生丝的颜色也就变了。所以染生丝不能不谨慎啊!”

由此墨子想到了人的本性,悲伤地哭了起来。他难过地说:“人的本性,起初就像这雪白的生丝一样洁白无瑕,但是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熏染,变得不好之后,就像这被染上颜色的生丝一样,想要恢复到起初纯洁善良的本性,已经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了。”所以说,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对人们德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传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63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

祁黄羊无私推荐人才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品行高尚的大夫,他的名字叫祁黄羊。有一天,晋平公召见大夫祁黄羊,问:“现在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派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叫解狐去吧。”晋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们见了面彼此连招呼都不打,你怎么会推荐他到这样重要的地方当县令呢?”祁黄羊笑了笑,说:“您并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而是问我什么人能胜任南阳县令,因此,我就把我认为最合适的解狐推荐给您。”于是,晋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结果解狐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和欢迎。

后来,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个法官,你觉得谁可以胜任呢?”祁黄羊很诚恳地说:“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适不过了。”晋平公十分惊讶地说:“祁午是你的儿子啊,你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说:“您是问我谁可以当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晋平公于是就派祁午当了法官。祁午办事十分公正,处理案件公道正派,受到了百姓的爱戴。祁黄羊的行为受到了许多人的赞扬,连孔子都称赞说:“祁黄羊这样做很对,他推荐人,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不回避儿子。像祁黄羊这样的人,可真是大公无私呀!” i1Z1W2o3uMTAqrVAfBLH6UOtCVs2oYhHg0n8zRfuvNyRNh+ZwodyfqQO6JJDV0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