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数之脉,应当发热,反恶寒者,痈疽之症,若有痛处,痈疽所在。
洪大之脉,血实积热,痈疽洪大,病之进也。
未溃痈疽,不怕洪大。已溃痈疽,洪大可怕。未成脓者,洪大可下。脓溃之后,洪大难医。若兼自利,必损其躯。
数脉主热,浮表沉里。诸脉紧数,应当发热。反恶寒者,痈疽之症。数脉不时,必生恶疮。肺脉数者,亦必疮疡。诸疮洪数,必有脓浆。
痈疽脉实,得此可下。初病不忌,下之则愈。溃久人虚,大不相宜,咬牙寒战,邪实正虚。毒气攻里,必损其躯。疮口吐沫,危在旦夕。
滑脉多阳,或热或虚。痈疽得此,血液有余。未脓可消,已溃托里。
散为血虚,有表无里。洪滑粗散,疮家大忌。疼痛烦渴,肢体沉重。正气已虚,必然难治。
长脉有余,阳气充实。伤寒得之,自汗而解。长而兼缓,胃气之脉。痈疽得之,是为吉兆。
芤主血虚,血已化脓。已溃得之,脉病相应。但补其血,可保无虑。
弦为肝脉,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痈疽,血已凝结。
紧脉主积,气血凝结。痈疽得此,其痛必剧。
短脉主虚,气血不足。痈疽脉短,寿命必促。滋补填补,庶几可续。
涩主血虚,气不流通。痈疽得此,滋补收功。
沉脉为阴,毒气在里。痈疽得此,其根深远。
迟为虚寒,阳气不足。痈疽脉迟,阳和补托。溃后脉迟,温补自愈。
缓脉和平,为有胃气。缓而兼长,痈疽易治。缓而兼短,补托为是。
弱脉无力,溃后不忌。气血两虚,补托是宜。
微主真微,气血虚极。气复者生,邪胜者死。痈疽溃后,亦有微脉。微而和者,将愈之象。
细主不足,宜细分别。浮细而数,阴虚内热。迟细而沉,必变阴症。
虚似谷空,软而无神。已溃未溃,皆宜八珍。补气补血,以保其真。
牢脉紧强,阴亏之象。瘰疬结核,必难消散。石疽脱营,必难收效。溃后见之,更不必治。病脉相反,大逆之象。
促脉为阳,痈肿是宜。阴疽见此,必是病移。
结脉为阴,阴疽初结。阳痈见之,病移可决。
当用补托,不可妄用攻泻,无待言矣。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详审精确,或攻、或补、或温散、或凉泻,庶不致误。齐氏曰:疮疡之症,若不诊脉,何以知其阴阳勇怯,气血聚散,吉凶生死,是脉学,亦是外科,断不可不深究者也。
又曰:脉洪而数者实也,细微而数者虚也。
薛立斋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生肌长肉,收敛必难,非补托得法,断难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