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评琴书屋医略·卷三

番禺潘名熊兰坪者
绍兴裘广元吉生校刊

淋症

(浊、癃闭同考)

“淋”有五淋之分,“浊”有精浊、便浊之别,总属肾病。肾有二窍,一出溺,一出精。淋出溺窍,而属肝胆;浊出精窍,而属心肾。不得混治。

治淋症方(可统治五淋,宜辨症加引)。

赤茯苓 四钱 当归梢 一钱 山栀仁 一钱 川萆薢 四钱 甘草梢 一钱 石菖蒲 三分

石淋,下如沙石,用银硝、朱砂、滑石,等分研匀(朴硝一味,宜隔纸炒,炒至纸变黄色为度),每服三钱(或加发灰、石首鱼头内石灰),即将此汤送下,甚则日服二三次(另用海金沙、木通煎汤送);膏淋,下如膏脂,加乌药、益智仁(冲盐些少);气淋,气滞不通,脐下闷痛,加荆芥、制香附、麦芽;劳淋,从劳力而得,加人参、黄芪、白术,少佐升麻、柴胡(归改用全归,草改用炙草)。血淋,瘀血停蓄,茎中作痛,加牛膝、郁金、桃仁,或冲韭白汁小杯同服。

至若点滴俱无,症名癃闭,加北杏三四钱,麻黄一钱,同煎(夏月麻黄用四五分)。若癃闭而不渴,此法不宜,须另用通关丸主治(即滋肾丸)。

附案二

(石淋)

黄阁乡张某,年七十余,患石淋,小便点滴而出,痛甚,少腹胀,气微喘,能食。医用清利法罔效,求余治。左尺弦大,直上左关。余用大补阴丸合滋肾丸治,龟版一两,地黄五钱,知母、黄柏各三钱,肉桂六分。张畏桂性热,减其半,服后小便稍通,腹胀略减,而痛不除。再求治,余谓必须佐桂六分乃效。信服之。小便大利,出石数粒如橘核大,遂愈。

明经乡周韶石叔令昆,年将三十,石淋阻塞溺窍,点滴不通,以至腹胀如鼓,痛楚不堪,卧床不起。危急之际,延余治。脉呆钝不甚应指(气不升降转旋失职故也)。余用京柿炭一个(连霜蒂煅),朱砂三钱(二味方得自杨溶马虞阶孝廉,谓凡小便不通皆合,用粥水送下。余用治血淋屡效。今又仿之以治石淋),芒硝三钱,同研末。用杜牛膝五钱(时药店无,以鲜土牛膝一两代),怀牛膝、川滑石、黄柏、桃仁、大韭白各三钱,甘草梢、石菖蒲各七分,煎汤送下。服后出石一条,长约一寸,大如粗箸,小便遂频出,床地俱湿,腹胀顿消而愈。

治浊症方

建莲米 四钱,连心 麦冬 一钱,连心 石菖蒲 五分,盐水炒 云茯苓 三钱 益智 八分 远志肉 八分,青黛拌水,煮干 川萆薢 三钱 乌药 八分 甘草梢 八分,盐水炒

湿盛,加苍术、白术、黄柏(去麦冬、远志、莲米);便浊,加猪苓、泽泻或海金沙、滑石(亦去麦冬、远志、莲米);精浊,加菟丝子、桑螵蛸、生龙骨,或关沙苑、山药、五味(去草梢、萆薢、乌药、益智);赤浊,加生地、当归、天冬(去萆薢、乌药、益智);白浊,加人参、黄芪、白术,或苍术、猪苓(去萆薢、麦冬、乌药,或再去远志、莲米)。凡茎中痛,必须加盐水炒黄柏为引。

遗精

此症当辨有梦、无梦与湿热之因。有梦治心,无梦治肾,湿热治小肠、膀胱。阴虚者填精,阳虚者补气,阳强者泻火。故前贤治法,有宁心益肾、填精固元与清利湿热之别。兹先拟一宁心益肾固摄之剂,以便因各见症加减治之。

桑螵蛸 二钱 云茯神 三钱 大麦冬 二钱,连心 建莲米 五钱,连心 熟枣仁 一钱半 远志肉 五分,制

加龟版(打碎)五钱,生龙骨(打碎)三钱,二味先煎,或加菖蒲、云连各三四分,为佐使(如有梦加多些黄连,无梦但加五味、人参)。

阴虚,加熟地、天冬、阿胶、当归等(去枣仁、远志、茯神);阳虚,加人参、黄芪、杞子、杜仲、白术等(去龟版、麦冬、龙骨、桑螵蛸);阳强,加生地、知母、黄柏(去枣仁、远志、茯神);遗泄频频,宜佐以固摄之品,如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金樱子、莲须之类,选入一二味为佐使;至若精遗,因湿热者,宜另用猪苓汤法治之(其芡实、山药、沙苑、莲米,凡遗泄症皆可常食)。

便血

此症有风淫肠胃,有湿热伤脾。始则脏腑受伤,久则阴络亦损,治原不一(肯堂《医镜》、芊绿《尊生》引述颇详,当参考之),兹即大肠受热者订一方,俟因症加减。

大生地 六钱 黄柏炭 七分 槐花 一钱半 赤小豆 四钱 地榆炭 七分 银花 一钱半

加木贼一钱,乌梅二个同煎(梅或煅炭用)。

热甚,再加黄芩、莲叶,或桑叶、丹皮;如服二三贴,血仍见,必须用黑芝麻(洗净打破)、生首乌各四钱,加入同煎(去木贼、梅)。因湿加防风、白术(去生地);因风,加荆芥、当归、防风(去银、槐花);若血下色淡者,另用四物汤加龟版、生首乌、制首乌,煎服便合;倘便血流连,止而复发,用生首乌末,米糊丸,每服三四钱,甚效(用京柿、黑豆煎汤送下更佳)。《金匮》分别粪前下血为近血,用赤小豆散;粪后下血为远血,用黄土汤。果于脉症有相合,则于古法自堪师。余尝治戴姻兄便血,或粪前或粪后无定,用生首乌、制首乌、大生地各四钱,白术、防风、木瓜、白芍各一钱,当归、陈皮各七分,一帖血减,三帖全愈。凡便血,京柿、黑豆、绿豆、赤小豆、黑芝麻、莲米可常服(或糖作羹,或选入同猪精肉、柴鱼或猪大肠煎汤,俱佳)。

小便血

即尿血,溺窍病也。其源由于肾虚,非若血淋,由于湿热。其分辨处,以痛不痛为断。痛属血淋,不痛属尿血。余订是方,施治颇效,因录存之。且此方不但治尿血,方中乌梅炭、当归、菟丝子皆倍用,生地改用熟地,其当归、莲米二味同用黑米醋煮透,炒干,妇女崩漏久不愈,亦曾迭效。

龟腹版 一两,先煎 菟丝子 四钱 大生地 五钱 鹿角霜 三钱,先 白当归 一钱半 建莲米 五钱,连心用,打破煎

加乌梅炭二个(米醋泡洗)为引。

如阴虚火炎,加知母、黄柏各一二钱(此配入大补阴丸法)。用猪腰子汤、京柿黑豆汤、旱莲草汤(方书有独重用旱莲治此症者)代水煎药俱佳。此等闲药少用则无功,多用则碍方药煎,故酌用煎汤代水一法(前芦根通草汤即此意)。

王肯堂《医镜》主心经受热,遗热小肠,用五淋汤加石莲、麦冬,而君以黄连治之。余思此方可治血淋,似难治尿血,姑录以俟考。因《直指》云,小肠有气则小便胀,小肠有血则小便涩,小肠有热则小便痛。可知无痛则无热。尿血无痛,故疑王论。沈芊绿亦主肾虚,以太极丸主治。

衄血

肺火上蒸,则血从鼻出,名曰鼻衄。大肠与胃热上逼,则血从齿出,名曰齿衄。均宜清降,方可统治。但齿衄血症最轻者,可服药,可不服药。

干白茅根 四钱,鲜者倍用 大生地 三钱 元参 三钱 正土桑白 四钱,鲜者倍用 大麦冬 三钱,连心 牛膝 一钱半

加鲜竹茹、青远茶各二钱,同煎(方平淡,宜多煎代茶)。

服二三剂血不止,加童便一小杯冲服,令引热下行,必应。热盛,钗斛、天冬、丹皮、黑栀、白茅花可任加。

倘鼻衄不甚者,亦等齿衄,均无足虑。若其甚者,与吐血无异。盖漏血过多而不止,则非关血热,实由气虚不能统摄,急当补气以摄血,补气以生血。宜用当归补血汤法,黄芪一两,当归三钱,加姜枣煎(不涉医者,逐杯试之)。此法虽气息奄奄,亦可回生。至于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瘟疫鼻衄,名曰外溃,皆喜其得衄而自解,不必再商治(凡一切血症,突来太多者,必须于补气法治之)。

吐血

有内因、外因,究竟因于内,而七情、饥饱、劳力所伤者尤多,攻、补、温、寒,须凭脉证。兹先就阴弱阳亢者拟一方,后参末议。

大生地 八钱 干茅根 四钱 旧黑栀 一钱 大天冬 三钱 茜草根 一钱 细甘草 五钱

加生柏叶二三钱,鲜藕节三个同煎。

服一二剂,倘仍频吐不止,再加生莲叶三四钱,生艾叶二三钱,炮姜五六分,童便一二杯,冲服,或用田三七末六七分,调入;如脉数、热甚,加犀角、黄柏、丹皮;倘症轻者,旱莲、女贞、黑豆皮、浮小麦、麦仁、麦冬、桑寄、知母,可任加;如无外感,鳖甲、龟版、元参、牛膝、秋石,皆可酌用;若咳,胸胁引痛者,加冬瓜仁、生薏米、苏子、降香以降络,桃仁、红花以活络。吐血先见胸痛,血黑成块者,此为瘀血,加桃仁、丹皮、香附醋炒、大黄治之(皆去甘草)。然此特初患治法,高鼓峰云:血症久,古人多以胃药收功。如乌药、沉香、炮姜、大枣,此虚家神剂也。倪漱山亦云: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故多见恶心),固元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法必不可少。而吾见患此症者,医不轻用,补病家尤畏。夫补以至愈后,或数月而复发,或一年而复发,卒至缠绵而莫救者多矣。亦由其元气已亏,营血未能安常而循行经络也。余于见信者,虽属热症以清凉奏功,继主育阴和阳,亦必佐以固本培元之法。如生脉六味、生脉四君与左归饮加参归等,更用归脾丸原方,或遵鼓峰法加减,蜜小丸常服。守此法调养,以至于康健胜常,血永不发者,指不胜屈。肯堂于火症血稍止即用龟版、首乌、地榆加入四物汤治之,鼓峰用六君加当归治之,或加黄芪,谓参耆以回其气,气回血自循行经络,或用重料六味左归等饮,于水中养木,亦必加人参,谓使气自阴生也。又芊绿引《仁斋直指》云:凡气虚挟寒,阴阳不能相守,血亦妄行,宜理中汤加木香、当归、姜(炮黑),血得暖自循行经络。陈修园亦谓,凡吐血服寒凉及滋润药益甚,而望其形色有寒冷象者,是阳虚阴走,亦主理中汤加木香、乌药,或木香、当归。要之所因不一,亦难尽述,欲通变达权,温清各当,当于本门所载博览之。

附 案

(肝病误治胃)

凤浦冯君蕙庭,人瘦而长,咳嗽继以吐血。医与温胃劫痰药,血益甚。延予治,脉得左坚右弱。予曰:贵恙乃肝肾阴虚而生内热,熏蒸脉络,致血不得宁静。前贤谓瘦人之病,虑虚其阴,今服燥药,即犯虚虚之戒,阴愈亏,阳愈炽矣,故血益甚。愚见主先治肝,方用复脉汤去桂、姜(参用丽参),加白芍二钱,生牡蛎块五钱。次日诊,仍用前方,加田三七末四分,冲服,另用淡菜、黑豆、冬虫草煎猪精肉汤作饭菜。再诊,脉缓血止,惟咳痰难出,转用醒胃汁以涤痰饮一法,麦门冬汤加钗斛二钱(与丽参同先煎),五六贴,诸恙俱安。继用归脾去木香,加陈皮、白芍、五味、麦冬、杞子,为小丸,常服。痰咳渐除,身体日健。

又 案

(胃病误治肝)

凤浦胡君易堂,夏患痰咳失血,医用胶、地等作肝肾阴虚生内热治,不效,且痰增胃减。延余诊,脉得右坚左弱。余曰:前人主左坚填肝肾,右坚理肺胃。今右坚,治胃为要。炎夏阳气方升泄,胃阴虚而无镇压之权,势必震动胃络,络伤则络中之血因随阳气上升。倘云三阴热蒸,脉必征于左部,据理论治,药宜选淡薄味,以调养胃阴,曾服腻药太多,须佐以宣畅脘气,方可消痰安谷。生扁豆(用粒不打)五钱,丽参一钱,麦冬、茯神各三钱,石斛、谷芽各二钱,陈皮、甘草各四分,服三贴。再诊,血止脉缓,惟时或心悸,或汗微泄,主兼理心营肺卫。黄芪、沙参各三钱,丽参、麦冬各二钱,五味、炙草各三分,麦仁、枣肉各四钱,多服调养。仍用归脾丸加杞子、五味,蜜小丸,常服。精神自此日旺,体健胜于平时。吾因思胡、冯二君皆先服清而后受补,故血不复发,实赖参、芪以回其气,气回血得守其常度而循行经络也。夫患血而畏补者,多是以终难了局,因存此二案醒之。

又 案

(苦寒过服元气受伤)

羊城宋君勉之,知医,素喜清凉,涉稍温补不敢服。久患咳血,所服药饵,无非清降,以致年余反复不已。近服犀角地黄汤,纳谷渐减,因邀余相参。诊右脉空大无神。余曰:《金匮》云:男子脉大为劳,谓阳气虚未能收敛也。即据君述症,咳频则汗泄,显是气失统摄、络血上泛之征,倘依然见血投凉,见嗽治肺,胃口从兹败坏矣。愚见主急固脏真,正合仲景师元气伤当进甘药例。能守此法,胃土自安,肺金自宁,吐血痰咳亦自止。方拟黄芪四钱,人参、麦冬、白芍各一钱,五味、炙草各七分,杞子、南枣肉各二钱,勉之。见信,连服四贴,血止,胃渐进,此后从余言,自用归脾汤加减调养而获愈。

续附丁卯新案

(虚阳升泄逼血妄行)

同里黄和叔君,好学士也。夏五暑热炎蒸,正天地大气泄越,时(天地气机泄越,人身气机亦应之)月之廿四,倚窗挑灯勤诵(劳伤心阳,亦暗吸肾阴),初交亥,忽吐血碗许。群季皆通医理,廿五早,自订四生丸服,交亥见血如前,且增恶寒。廿六自转用甘草干姜汤加味,进炙草、炮姜、五味各钱半,白术、防风各三钱(方佳,但欠镇摄),交亥仍见血如初,惟恶寒略减。廿七延医某治,某称转方佳,独嫌五味收敛(怪论,真气泄越,理合收摄),原方减此加当归更妥,是晚亥血来滋甚(归,辛动上升,无五味以敛之,地以滋之,龟、附以镇导之,故滋甚)。廿八邀予,诊六脉弱、尺为甚,询足冷否?曰:将交亥足渐冷,冷气上少腹(肝位,肝藏血),则气喘(气呼出心肺,吸入肾肝,肝肾阳升,吸气艰于入,故喘)而血溢。予曰:据脉与述症,且血必见于戌亥,实肝肾病多(戌亥为至阴时,肝肾为至阴脏,故日则无恙而交亥则病作),原真阴有亏,孤阳无偶,失守上走,血亦随之。夫阴阳互为其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亦阳无所附,法当引导其阳,兼镇育其阴,则孤阳有归,而血自安其位。方用熟地、龟版各五钱,土木参、当归、附子、炮姜各一钱五分,五味子、炙甘草各一钱,中有疑暑月吐血而用参、附,且会服归而益甚者。余曰:尺弱足冷,显是肾虚阳不潜藏,徒滋填其阴而不固守其阳,必难奏效。古人原有补气以摄血法,人参、附子,参附汤也,能固守肾气;当归、附子,归附汤也,能固守营气,血去已多安,得不佐温补以固守脏真?群季曰:善。遂服之。廿九诊,据述昨夜戌亥血虽不来,而足冷、气促仍未尽除。余仍用廿八方去炮姜,倍用附子,加胡桃肉四钱,覆盆子二钱,以摄助纳。服三贴,复邀诊,已诸恙俱安,但夜难熟睡,拟兼理心营,廿九方去龟版、附子、胡桃、覆盆,加杞子三钱,茯神、枣仁各二钱,麦冬一钱,炙草、五味改用四分,连服数贴,后参入杜仲、黄芪、防党、白术、鹿茸,因脉症加减,而调养复元。

选录王肯堂先生论痰中见血一症

肯堂云:其血或一点之小,或一丝之细,语其势,若无可畏,而病根反深。此血非由胃出,乃肺脏中来,肺本多气而少血,是以出者亦少。今因火逼而随痰以出,则肺虑其枯,而无以主一身气化矣,其害不滋大乎?治法于除痰中加入止血药,如贝母、瓜蒌仁、茯苓、麦冬、元参、竹茹、苏子、薏米之类以治痰,犀角、阿胶、柏叶、黑栀之类以止血,黄芩、黄连之类以降火,调花蕊石末四五分,徐徐服之。又法用竹沥一碗,入阿胶二两,溶开,将石膏煅过一两,蛤粉一两,青黛半两,好墨一两,共为尘末,调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钱,香茗送下,其效甚速。

咳嗽

咳为气逆,嗽因有痰,内伤外感,所因不同,五脏六腑,受病各异,兹先就寻常患咳嗽者,订一降气除痰剂,以便因各见症加减。

茯苓 三钱,钑块 薏米 四钱,生用 陈皮 五分 北杏 一钱 半夏 一钱半,制 苏子 一钱半 甘草 五分

渴,加麦冬、瓜蒌(皮、仁任用,半夏易川贝,陈皮易橙皮。橙皮甘苦多于辛,异橘柑皮之辛燥);痰多不渴,倍半夏、陈皮,加生姜,或瓜蒌、薤白;咳、胸胁痛,加芥子,少佐姜汁、炒黄连,或醋炒川楝子;热,加石膏、知母,或黄连、黄芩;寒,加益智、生姜,或干姜、五味、细辛(去杏、苏子);风,加防风(苏子改用苏梗);湿,加防风、苍术;脾虚,加人参、白术、当归(去苏、杏、薏);肝肾虚,吸气短(气吸入肾、肝),加熟地、当归、五味,或杞子、胡桃、牛膝(去苏子、北杏、薏米,或再去甘草)。

又因咳而后有痰,宜顺气,治在肺。肺主气,肺恶温燥,麦冬、橘红(橙皮更佳)、川贝、知母、桑白、紫苑为要药。

因痰而后致咳,宜消痰,治在脾。脾藏痰,脾恶寒润,白术、苍术、制南星、制半夏为要药,清火兼之(宜姜汁炒黄连)。

久嗽不愈,用麦冬为君,川贝、知母、茯苓、竹茹、黄芩、苏子之类为佐,少加五味、甘草、灯心服之(因风寒虚而咳,忌服)。

凡咳嗽、发热不休者,不治;咳而汗泄者,不治(此脏真不藏,气泄而为热、为汗,治当固摄脏真,如人参固本丸,复脉汤去姜、桂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等治之。亦幸有获愈者)。左不得眠为肝胀,右不得眠为肺胀,俱属难治。阅叶氏《临症指南》又非仅主肝胀、肺胀一说,症有疑似,病有实虚,论治者其慎之(叶氏治右不得眠,用麦门冬汤,谓胃津虚无以养肺,肺病降已不及而复右眠遏之,故咳更甚。左不得眠,用复脉汤去姜、桂,加生牡蛎、麦仁治之,谓肝阳升逆太过,安能左眠以遏其升逆之威,故咳更甚,治咳血症多用此法)。若果肝胀、肺胀,宜疏、宜清、宜敛,自有各家,本门可考,不复赘(即沈芊绿《尊生》,著述证治颇详,可参)。

附 案

(咳嗽而喑)

凡治病,问其见症如何,问其致病之因如何,似较望、闻、切为倍要。余尝医郭廉访夫人,年约三十外,廉访久以计偕宿京,得第补外,因接眷赴任,夫人得喜信后,忽患喑症,咳多痰少,夜里每觉火升,喉舌微痛,而日间饮食无碍,遍访名医,迭治罔效。延余诊,余曰:贵恙咳先乎?抑喑先乎?家人曰:喑先,余恙后渐起者。余复问曰:起此恙日,曾多饮醇酒乎?曰:无。偶因夜坐,看木鱼书劳神,明早即觉音破耳。余诊其脉,两尺动数有力,阅旧服方虽多,亦不外清肺疏肺、止咳除痰,中上两焦药。余转用上病治下一法,龟版八钱,大生地、黄柏各四钱,知母、茯苓各二钱,羚羊、丹皮、泽泻各一钱。余曰:据述病因与脉相对,沉疴似易起者,药不十贴,当见效。家人速于赴任,闻余言,喜甚。时吾友谢司马茹坪偕余往,郭其戚也,独讶余言,曰:痰咳而用龟、地,谅难见效。且重用黄柏,更属不通。余笑曰:子姑验之。次日初七复到诊,是夜已不觉火升、咳呛、舌痛矣。仍用前方,黄柏减一钱,再服。初八诊,两尺渐缓,声音渐起,仍用前方去丹、泽,方中改用龟版四钱,羚羊、黄柏各八分,加鲜菖蒲五分煎,调入真珠末七分,连服三贴。十一日复到诊,音出已亮,但欠清耳。又转用清肃上焦气分方法,沙参八钱,丽参、黄芪、天冬、麦冬(连心)各一钱,白菊、杭菊各四分,加南枣四枚,鸡子白一枚,同煎(鸡子先蒸熟,去壳、去黄,取白煎),仅服四贴,声音渐清而愈。茹坪曰:药已效矣,吾究未得其解也。余曰:此忖情度理耳。夫妻契阔数年,一旦相聚有期,谁复无情?况夜静独坐,倍易触拨情思,且我粤之木鱼书多艳写男女之私,以过去之情,感未来之情,相火尤易妄动,脉更得两尺动数,症亦由迅速而起(五行中最迅速者,莫若风火),谓非龙相火而何?龙火一动,势必上升,上升必凌烁肺金,金空则鸣,金实则无声矣。夫肾脉循喉绕舌,厥阳惯从子丑奔腾,此喉舌夜痛所由来也。余用地以滋之,龟以潜之,知、柏、丹、泽、苓、羚以降之泄之,而复疏通之(羊角最灵动,能疏泄火邪之入络者),斯龙雷潜伏而安其位,肺金清肃而守其常,其喑又安有不速愈者?茹坪曰: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作医之道,亦当如是乎。

选录王肯堂辨十嗽与五脏咳以便参考

火痰嗽者,咳必面赤,用力久而后出者是也。不宜用半夏、南星,以其太燥也。惟以贝母、知母、瓜蒌仁、竹茹之类以化痰,黄芩、黄连、山栀之类以降火,苏子、橘红、茯苓之类以顺气。

湿痰嗽者,喉中辘辘有声,嗽而易出者是也。不宜用元参、阿胶、知母,以其滋润也。惟以苍术、防风之类以燥湿,半夏、南星、姜汁、竹沥之类以去痰,枳壳、橘红之类以顺气,黄芩、山栀之类以降火。

郁痰嗽者,胸臆胀满,连嗽不出,喉中有喘声,夜不得眠,上饱下饥者是也。不宜用五味、麦冬,以其补肺也。惟以枳壳、桔梗、便浸香附之类以开郁,川贝、瓜蒌、半夏之类以治痰,苏子、杏仁之类以定喘,茯苓、黄芩、山栀之类以降火。

顽痰嗽者,胶住咽喉,挥咯不能出,必努力大嗽而后出少许,如脂膏之状者是也。不宜用煎剂,宜以散子消磨之,如青黛、蛤粉、浮海石、风化硝、瓜蒌仁、礞石、明矾之类为极细末,以竹沥、姜汁调服。以其胶固不开,非轻剂所能愈也。

清痰嗽者,必待嗽而后出,其痰不稠黏者是也。宜用缓药治之,如贝母、花粉、茯苓、黄芩、竹茹、橘红、苏子、竹黄之类。

风痰嗽者,肺气壅盛,必顿嗽而后出,其痰浮而有沫,状如津唾而略稠者是也。宜用轻浮之剂以治之,如薄荷、柴苏(梗、叶)、桑白、防风、半夏、黄芩、枳壳之类,少加麻黄、甘草(用麻黄宜配北杏以降气)。

寒痰嗽者,得于秋冬之交,或伤于入水宿露,或伤于冷雨冷风所致。其嗽必哮喘,或肩背觉寒,得热汤饮之即缓者是也。宜用芦吸散,如肉桂、雄黄、鹅管石、款冬花、甘草等分,为极细末,用芦管挑药,轻轻含之,吸入喉内,徐徐以清茶过口,或以此药蜜丸,如鸡豆大,含化亦妙。若热嗽,去肉桂,用井泉石。若用煎剂,宜半夏、南星、陈皮、茯苓、款冬花、生姜、甘草之类。

酒痰嗽者,因醉后感冒风热,腹中有酒积,饮浊酒即发者是也。宜用山栀、黄芩、黄连以治火,贝母、瓜蒌、半夏曲之类以治痰,蛤粉、花粉、绿豆粉之类以消酒(枳椇子、干葛花更能解酒毒,亦不可少),紫苏梗、苏叶、陈皮之类以顺气。

食积痰嗽者,每食后即嗽,其痰稠黏,觉有甜意,胸膈不宽者是也。宜以枳实、莱菔子、神曲、麦芽、山查之类以消食,陈皮、木香、砂仁之类以顺气,半夏、南星之类以消痰,石膏、黄连之类以降火,加生姜、竹茹为引。

干咳嗽者,平素阴血不足,虚火有余,喉中常痒,痒即频嗽,有声无痰者是也。宜以麦冬、知母、川贝母、元参、阿胶之类为主,治以黄柏、茯苓、花粉、山栀、甘草之类,加灯心、竹茹,服之甚效。

又有嗽而两胁痛者,名曰肝咳。有嗽而腰轻痛者,名曰肾咳。有嗽而中脘作疼者,名曰脾咳。有嗽而鼻流清涕者,名曰肺咳。有嗽而口苦、舌干者,名曰心咳。又有嗽而遗溺者,气虚也。嗽而五心烦热者,血虚也(果一一细审而后发药施治,谅无不效矣)

又肯堂云:诸嗽皆宜桔梗,乃肺经本药,不可不用,亦不可多用,以其为舟楫之剂,上而不下,不用不能引诸药至肺部,多用则又承载诸药而不能行,更能作饱,故不宜多用。若治喉痛,与元参、甘草同用。若开郁,与香附、枳壳、川芎、苍术、川贝母同用。若作吐药,只与甘草等分,为一大剂服之,自卷痰而出矣。汪药洲先生云:王氏谓诸嗽皆宜桔梗,此语不能无弊。骤咳者,用之或宜。若久咳者,肺气无有不虚,方将敛之、补之不暇,尚可用桔梗升提辛散,而犯虚虚之戒乎!吾见久咳者服之而金破者有矣,咳血者服之而血益甚者有矣,虚喘者服之而气暴脱者有矣。何也?凡上逆者,法宜降之也。即喉痛亦须降痰、降火。仲景师虽主以甘桔汤,今法之只可作佐使,必君以芩、连类之苦降,元参、风化硝类之咸降,然后升提之品无疑碍也。先生此论自注于王氏《医镜》中者,因录存之,以俟同人参考。

药洲先生品高雅,文章医学并见重于同道,好勉人为善,著有武帝觉世真经诗行世。字鸣岐,又号凤山,吾邑汪益斋太史(鸣谦)之四弟也,世居羊城。

附寄冯蕙庭君调养脾胃论

余脾胃素弱。语云,无脾胃弱老翁。余窃虑焉,因常留意调养。迄今年及六旬,饮食虽不加,而精神无或减,且微恙亦少见者,知未始非调养力也。凡人欲调养脾胃,必先察夫脾胃性情,明夫脾胃体用,而后调养有方。书云: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熄。似治胃专究夫阳,理脾专究夫阴,不知脾体阴而用阳,胃体阳而用阴,此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前贤所为,特申明其用也。夫脾能升而后能运,阳气馁则无以升,胃能降而后能和,阴液亏则无以降。达其性情,明其体用,于以知纳食主乎胃,时知饥而少纳(脾阳不伤,故知饥;胃阴有伤,故少纳),宜调养胃阴,当用麦冬、天冬、沙参、玉竹、山药、扁豆、糯米、南枣、钗斛、甘草等以养之。知运化主乎脾,时能食而少运(胃阴不病故能食,脾阳有病故少运),宜温通脾阳,当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益智仁、炒粳米、炒莲叶等以醒之,虚且寒再加干姜、附子、肉桂以温之,此固无病培养善法,亦病后调治善法也。脾胃为后天,养生者宜爱惜,更常戒生冷物、难化物以保护之。延年之方,莫善于此矣。慎之,勉之。

《医略》所用方,开列于后,以便查阅(分量、炮制、加减、服法以及治证未尽载明,欲知其详,当于《名医方论》等书参考之)。

黄芩汤

黄芩 白芍 甘草 大枣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葱豉汤

葱白 淡豆豉

栀豆汤

栀子 淡豆豉(叶案云:栀豉汤能除沈腐湿热,秽浊郁结,非此不除)

六一散

滑石 六钱 甘草 一钱 (又名天水散,加辰砂名益元散)

雄槟丸

雄黄 槟榔 白矾 等分

研末,捣饭为丸,每服五分,小儿减半,饭远服。亦治胃痛因虫者。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生脉散

人参 麦冬 五味

二沈汤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猪苓汤

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

四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五苓散

即四苓加桂

左金丸

黄连 姜汁炒,六两 吴萸 盐水泡,一两

滋肾丸

黄柏 一两 知母 一两 肉桂 一两 又名通关丸

五淋汤

山栀 当归 白芍 赤茯苓 甘草梢

二妙丸

黄柏 八两 苍术 切片,黑芝麻打破,拌匀,饭上蒸五次,去芝麻,焙干,三两

虎潜丸

熟地 当归 牛膝 龟版 虎胫骨 黄柏 知母 锁阳 白芍 陈皮 羯羊肉

清燥汤

黄芪 人参 当归 生地 麦冬 苍术 白术 黄柏 黄连 茯苓 猪苓 泽泻 陈皮 柴胡 升麻 神曲 五味 甘草

何人饮

首乌 人参 当归 陈皮 煨姜

固元汤

人参 黄芪 当归 白芍 炙草(加煨姜枣)

四物汤

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

归脾汤

黄芪 人参 白术 当归 龙眼肉 枣仁 茯神 远志 木香 炙草(高鼓峰去木香加白芍钱半,甚好。然嘘血归脾,全在木香,受燥者当用。咳加麦冬、五味,郁加川贝,脾虚发热加栀子、丹皮)

四神丸

补骨脂 四两,酒炒 肉豆蔻 面煨,去油 吴茱萸 泡去黑水 五味 三味 各二两 (用红枣五两,生姜五两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钱,临卧服二钱,米汤下。再加人参、白术、附子、罂粟壳为丸,更效)

理中汤

人参 白术 干姜 炙草(丸方同)

六味汤

地黄 萸肉 山药 茯苓 丹皮 泽泻 又名六味地黄丸(丸方同)。

八味汤

即六味加附子、肉桂(又名附桂八味,亦名肾气丸)。

左归饮

即六味加杞子、炙草,去丹皮、泽泻。

复脉汤

人参 阿胶 地黄 麦冬 麻仁 桂枝 炙草 大枣 生姜 又名炙甘草汤。

八珍汤

即四君子、四物汤合用。

启膈汤

沙参 川贝 丹参 郁金 石菖蒲 茯苓 砂仁壳 干荷蒂 杵头糠(布包煎)

大极丸

黄柏 二两六钱 知母 一两四钱 补骨脂 二两八钱 胡桃肉 一两二 砂仁 五钱 蜜小丸,空心盐汤送下三十五丸。

败毒散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 甘草(即人参败毒散)

芍药汤

白芍 黄芩 黄连 大黄 归尾 槟榔 木香 肉桂 炙草

香连丸

黄连二十两,吴萸十两,水拌同炒,去吴萸,加木香四两八钱,不见火。共研末,醋糊丸。(此为治痢总方,惟在表忌用者,邪犹未入里也。久痢勿用者,恐重伤其生气也)

诃子散

粟壳 诃子 干姜 陈皮 为末,空心服。

黄土汤

生地 阿胶 黄芩 白术 附子 甘草 各一钱五分 灶心 黄土 四钱 (或黄土易赤石脂,附易炮姜,热加生柏叶)

赤小豆散

赤小豆 浸出芽,晒干,一两 当归 四钱 研末,粥水送下三钱。

旋覆花汤

旋覆花 青葱管 新绛纬

茵沉蒿汤

茵沉 栀子 大黄

金铃子散

金铃子(即川楝子) 元胡索

小半夏汤

半夏 生姜

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白蜜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姜 枣

麦门冬汤

麦冬 人参 半夏 甘草 粳米 大枣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六君子汤

即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

大补阴丸

黄柏 知母 熟地 龟版 猪脊髓

小承气汤

大黄 四钱 厚朴 二钱 枳实 钱半 (此主荡实,故君大黄)

厚朴三物汤

厚朴 四钱 大黄 二钱 枳实 钱半 (此主散满,故君厚朴)

厚朴七物汤

即厚朴三物加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炙草

大黄附子汤

大黄 附子 细辛

生脉四君汤

即生脉散、四君子汤合用。

生脉六味汤

即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合用。

磁石六味丸

即六味地黄汤加磁石。

知柏八味丸

即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汤方同)。

当归补血汤

当归 三钱 炙黄芪 一两 (或加附子二三钱,更神效)

当归羊肉汤

当归 生姜 羊肉

香砂六君汤

即六君子汤加香附、砂仁。

补中益气汤

炙芪 二钱 人参  白术  当归 各一钱 陈皮  炙草 各五分 升麻 柴胡 各三分 加煨姜、大枣煎。

人参固本丸

人参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人参养营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 黄芪 当归 白芍 熟地 五味子 远志 肉桂 煨姜 大枣

真人养脏汤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 肉桂 粟壳 诃子 肉豆蔻 木香 炙草(一方无当归)

附子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附子。

附子粳米汤

附子 粳米 半夏 炙草 大枣

清暑益气汤

人参 黄芪 白术 苍术 当归 陈皮 青皮 神曲 麦冬 五味 炙草 黄柏 泽泻 升麻 葛根 生姜 大枣

藿香散

藿香 苍术 半夏 茯苓 陈皮 厚朴

藿香正气散

藿香 苏叶 白芷 陈皮 厚朴 白术 夏曲 茯苓 腹皮 桔梗 甘草(加姜、枣)

四物香薷饮

香薷 厚朴 扁豆 黄连(忌热服)

三物香薷饮

即四物香薷去黄连(凡香薷热服必泻)。

十物香薷饮

即三物香薷加黄芪、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木瓜(五物香薷独加苓、草)。

茵沉四逆汤

茵沉 附子 干姜 炙草(四逆汤无茵沉)

桂枝白虎汤

即白虎汤加桂枝。

人参白虎汤

即白虎汤加人参(暑热伤津,再加麦冬、鲜嫩竹叶最佳)。

清心凉膈散

连翘 黄芩 栀子 薄荷 桔梗 甘草 鲜嫩大竹叶 剪碎煎 (去桔梗,加大黄、芒硝、薄荷、生蜜,名凉膈散)

栝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皮、仁 各三钱 制半夏 二钱 干薤白 三钱 (生者倍用) 白酒 三杯 同煎。

《评琴书屋医略》终 mqak2F/DJlWRGeMD6ohD42Hqira1Lx+jpaPv9TO5SN7cNcrCAJ0qkuW0Haqm9zh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