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为表里,同居脘腹中焦,共主消化吸收,关系至为密切。其主要的生理关系有三个方面,即通过脾胃的纳运、升降、燥湿相反相成的作用来完成化生水谷精微,充养全身的功用。
脾胃的纳运关系甚为密切,胃之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水谷精微奠定基础;脾之运化输布,是适应胃之继续纳食的需要。两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化生气血,濡养四肢百骸。所以《诸病源候论》说:“胃为腑,主盛水谷;脾为脏,主消水谷。若脾胃温和,则能消化。”《景岳全书》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生化精气。”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是脾胃纳运功能的活动形式,对机体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饮食物入于胃,经其腐熟作用后,下行至小肠,经小肠泌别清浊。清者经脾气升发,输布于心肺布散全身,浊者下注于大肠或膀胱而排出体外。脾气上升而胃气下降,两者相反相成,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共同完成了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排泄的过程。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赖阴液滋润,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柔润而恶燥。两者的特性相互为用,相互协调。太阴脾脏之湿,可济阳明胃腑燥土之阳,阳明胃腑之阳,能济太阴脾土之湿,从而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脾胃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故《医学读书记》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乃能生化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
按五行划分,脾胃属土,肝胆属木。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相互影响。因为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依赖脾的运化功能的健旺,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而《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如果肝失疏泄,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精神抑郁,胸胁胀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肝脾不和”证。反之,如脾的功能失常,气机滞塞,可致肝气郁结,导致“土壅木郁”证。肝藏血,脾生血和统血,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肝脾有密切的关系。脾气健旺,生血有源,且统血使血不溢出脉外,则肝有所藏。如果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可导致肝血不足的病证。
此外,脾与胃,肝与胆相表里,临床上肝脾,胆胃的疾病可以相互传变。在脏腑病机相关中,如肝气郁结,横逆乘胃,或肝火犯胃,可引起胃痛、胁痛、嗳气、呕吐酸苦等症;脾气亏虚,可致肝气乘脾,引起腹痛、泄泻;胃阴不足,可致肝气乘胃,引起脘胁胀痛、嗳气等。
肾居下焦,为水火之宅。肾水也就是肾阴,肾火为肾阳,又称命门之火。按五行划分,脾胃属土,而火能生土,所以肾阳能温煦脾胃之土。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在生理上关系主要表现在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亦有“命火生脾土”的论述。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脾气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和长寿。同时,肾主水液,必须赖以脾土之制方不致泛滥,即所谓“土能制水”。
因此,脾胃与肾的生理关系甚为密切,诚如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虚劳》中所说:“肾安则脾愈安,脾安则肾愈安。”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纳运失常,出现饮食减少、腹中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病症。若脾阳久虚,损及肾阳,亦可出现脾肾阳虚的病证。故古人有“补脾不如补肾”和“补肾不若补脾”之说。
脾胃属土,心属火,两者为火土相生之脏。脾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故心与脾的关系至为密切。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化生血液的功能旺盛,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脾气健旺,脾的统血功能正常,则血行脉中,而不溢出脉外。因而,脾与心的关系在生理上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故唐容川说:“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谓之血。”《济阴纲目》引汪琪语:“脾气人心而变为血,心之所主亦借脾气化生。”同时脾气健旺,化源充足,上养于心,使血充而神明,如果因思虑过度,不仅暗耗心血,而且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气血生化无源,亦可导致血虚心无所主;若脾不统血而致血液妄行,也会造成心血不足,从而形成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等“心脾两虚”证。若脾失健运,痰饮内停,上凌心阳,可导致心悸、胸闷、水肿诸症。可见在病理上脾与心是相互影响而发病的。
心属火,对脾胃阳虚者应用补火生土之法,虽常采用温补肾阳法,但也有人认为心火能生脾胃之土。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而生气血,血本属阴,血以养心,心主神志,所以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不仅关乎饮食物的消化,而且影响到心神的安定,这也是古人常说“胃不和则卧不安”的道理。
脾胃属土,肺属金。在生理功能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故肺与脾胃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与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即古人所说的“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之意。
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所构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的转输津液,散精于肺,不仅为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也为肺的生理功能提供了营养基础,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
由于脾肺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所以,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脾气虚损时,可导致肺气不足,出现短气、肢倦等气虚证;若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成饮,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出现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亦因肺病日久,影响脾的运化而致脾肺气虚,出现纳食不化,腹胀便溏,甚则水肿肢倦,气短懒言等病症。因此,肺病久治不愈,多求之于脾,即陈士铎在《石室秘录·正医法》中所说:“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以治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