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脾胃的生理病理

一、脾的生理病理

(一)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

升,有升浮向上之意。人体五脏的气机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其气宜升;脾胃居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五脏之气机升降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脾气主升,是指脾之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脾气健旺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脾能升清,则气血生化有源。所以说“脾宜升则健”。

2.脾喜燥恶湿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燥代表着脾主运化水液正常,人体内没有多余水液停积的生理状态;而湿则反映着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停聚于内的病理状态。

3.脾之气与长夏相应

长夏,即农历六月,相当于“夏三月”的最后一月。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之气以湿为主,为土气所化,与人体脾土之气相通,故脾气应于长夏。长夏之季,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酝酿生化。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人体若无脾土生化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但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导致运化失常。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亦由此而起,长夏季节用药,往住可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

(二)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1.主运化

“运”即运输、转输,《内经》中也用“散”“传”等字。“化”是变化,包括对饮食的消化,使之变成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对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将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人体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布达于全身。而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是《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

由于人出生后,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如《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亦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果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多余的水液停滞于局部,即可产生痰饮、湿浊水肿等病变。由于很多水湿停聚的病变均为脾的功能失常而引起,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就是脾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病机制。

2.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脾气固摄血液,令其在脉管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二是指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血液的正常运行除了靠心气的推动,也赖于脾气的统摄。脾的统血功能为血液的运行提供了控制力和约束力,使血液循经而行而不致溢出脉外,防止其出血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难经·四十二难》说:“脾……主裹血。”亦即脾气有裹护血液,防止外逸的意思。又如沈自南《金匮要略注·卷十二》亦说:“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之统摄。”脾气健旺,生血充盈;脾气强健,血液才得以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气虚损,统血功能失常,中医称之为脾不统血,临床可见尿血、便血、崩漏、肌肤发斑等。脾不统血的出血特点是既有脾气不足之证,也有生血不旺之机,出血与血虚并见。多发生在人体下半部,颜色浅淡,可伴有脾气虚的其他症状,如倦怠乏力、面色无华等,中医往往采用“补脾摄血”的方药来治疗。

3.主升清

升,即上升;清,指清阳,为轻清的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气具有把轻清的精微物质上输于头目、心、肺及维持人体脏器位置恒定的生理功能。

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主升清可将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面色无华、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二是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即脾气的上升作用,还可以对内脏起升托作用,使其恒定在相应位置。这是因为人体内脏位置的恒定需要筋肉的牵拉和固定,而这些筋肉需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如果脾气虚损,不能升清反而下陷,即脾的升托作用减退,导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中医学称之为“中气下陷证”。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一)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可致胃中津液每多受损。

(二)胃的生理病理特点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因此,胃气的受纳腐熟功能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胃气受纳腐熟水谷功能的强弱,可以通过食欲和饮食多少反映出来。

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素问·玉机真脏论》也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故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2.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有通利下降的生理功能及特性。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饮食物消化和糟粕的排泄:饮食物入胃,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食糜,通过泌别清浊,其清者经脾的运化输布周身,浊者下降到大肠,形成糟粕排除到体外。藏象学说也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主通降、功能失常,中医称为胃失和降及胃气上逆。所以,胃失和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暖气等胃气上逆之候。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还会影响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如《素问·逆调论》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 gNFkerFoyzHUdy5wpCyAy9ZSB1P9P/SOF6S4hEdckLGd9v3xQ4nnmlUA+pG70A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