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胃功能检查

一、胃排空检测

1.放射性元素显像

介入放射学技术在消化道影像经历了从单纯消化道血管造影到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其主要作用表现在3个方面:①消化道血管造影明确肿瘤血供,经肿瘤供血动脉给予化学疗法药物或栓塞剂,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坏死,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②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通过介入方法有可能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也可以进行局部栓塞止血。③消化道狭窄和梗阻,通过球囊或置入支架,扩张狭窄段,减轻或解除患者梗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后续治疗提供便利。

2.胃肠道造影检查

钡剂指的是硫酸钡。做钡剂造影检查时,首先受检查的人要将钡剂吃进去,同时接受胃肠道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中,被吞咽入胃肠道的钡剂可以将胃肠道的形态清楚地呈现出来。这样,一些胃肠道的病变就可能因此而被检查出来。

钡剂造影检查:

(1)按检查范围可分为:①上胃肠道造影: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上段空肠。②小肠系造影:可在上胃肠道造影后每隔1~2小时检查一次,用于空、回肠及回盲部的检查。③结肠造影:分为钡剂灌肠造影及口服法钡剂造影,前者为检查结肠的基本方法。

(2)按造影方法可分为传统的钡剂造影法和气钡双重造影法。

3.超声检查

1980年,美国首次报道应用超声与普通内镜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开创了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超声内镜(EUS)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的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随着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普及,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术前分期,明确消化道早癌的侵润深度,合理把握内镜下微创治疗的适应证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开展的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肿瘤射频、光动力和激光治疗等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4.磁共振成像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消化道MRI检查由于扫描时间过长,以及呼吸运动和消化道蠕动伪影的影响而限制了其使用。近年来,快速扫描序列使得在一次屏气下完成图像釆集成为可能,加之MRI技术无辐射,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力,能够进行多方位成像,以及对比剂相对安全等优点,使MRI检查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已日趋增多并成熟。MRI胃和结肠、直肠造影对胃、结肠、直肠肿瘤术前TNM分期具有重要价值,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RI小肠造影对小肠CD、小肠结核活动度的判断,以及对疾病疗效的评估均有重要意义;对诊断术后粘连性梗阻、放射性肠炎、腹膜肿瘤转移、美克尔憩室、息肉、息肉综合征,以及区分良恶性狭窄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在临床逐步应用。因此建议应将MRI小肠造影作为儿童小肠疾病的筛选、CD、肠结核等疾病的随访和疗效评价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5.呼气实验

临床常用的呼气试验包括 14 C呼气试验和 13 C呼气试验。Hp可产生高活性的尿素酶。当患者服用 14 C标记的尿素后,如患者的胃内存在Hp感染,胃中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和 14 C标记的CO 2 14 C标记的CO 2 通过血液经呼气排出,定时收集呼出的气体,通过分析呼气中 14 C标记的CO 2 的含量即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受检者必须停用抗生素和铋剂30天,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两周。检查前禁食6小时以上。 14 C尿素呼气试验应用于临床十几年,未见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专业性评估报告证实 14 C呼气试验对患者和操作人员的辐射危险可忽略不计,临床上可以安全使用。与 14 C相比, 13 C尿素呼气试验是最新、快速、无痛苦而且无辐射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

6.生物电阻抗法

生物电阻抗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及器官的电特性来提取人体生理与病理信息的无创检测技术。人体器官与组织的状态或功能变化将引起相应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改变,即反映组织与器官电特性的生物阻抗及其变化信息与人体一定的生理及病理状况相对应。阻抗技术具有无创伤、安全、价格低廉且操作简便等优点。胃排空或胃收缩、蠕动时胃的容积、形态及其内容物组成情况的改变较大,其电特性变化很明显,变化规律与胃动力学状况相对应,胃是比较容易提取阻抗信息的器官之一。上腹阻抗测定包括上腹阻抗图(IE)和应用电势断层摄像术(APT)两种方法。前者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会被后者所取代,在此主要介绍后者。

APT法成像原理是:将16个电极环绕放置在上腹部,相邻两电极两两依次给予一定的交流电,并将每次从其余13组相邻电极检测到的上腹部阻抗信号综合起来,获得一幅上腹部的断层影像图,图像表明的是上腹部这一个层面的阻抗分布情况。摄入食物后,动态检测可得到随着食物排空而产生的一系列APT影像的变化,将这些影像再反投到第一张图像上,便获得胃局部区域阻抗变化的情况,即胃排空情况。APT是较为理想的无创性方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受胃形态及结构的影响小,可测定液体和颗粒状固体排空。需注意的是,胃酸分泌会影响胃区的阻抗,受检者在检查前要服用抑酸剂;十二指肠反流亦会影响结果,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结果不理想。

二、胃容量和胃顺应性检测

1.水负荷实验(water load test,WLT)

水负荷实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用于测测胃部感觉运动功能的方法,由于其简便易行、符合病理生理状态、无侵入性和临床实用价值高等优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WLT是通过让受试者以一定的速率饮入特定的液体试餐,以最大饱足感时纯净水的饮入量来反映胃部的感觉运动功能。另外,它还可以作为一项症状激发试验,来观察和评价与进食相关早饱症状的表现和疗效。

水负荷的最大饮入量(maximal intake volume,MIV)主要取决于摄入因素、胃排空因素、胃部容受性和感觉敏感性四个方面。目前,通过各种措施和方法可以将摄入因素和胃排空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减少(比如排除神经性厌食、抑郁症等可能影响进食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水负荷试验的结果主要反映了胃部容受性和感觉敏感性两个方面,即水负荷试的MIV的减少可能是由于胃部容受性障碍,也可能是因为胃部感觉高敏。

2.电子恒压器测定

胃近端以张力性活动为主,而远端则以节律性收缩为主。胃的储存和排空功能协调一致,电子恒压器测定可以发现胃的储存功能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胃腔近端放置一个气囊,并与电子调节泵连接,胃松弛时电泵泵入气体,收缩时吸出气体,使气囊内始终维持恒定的低压水平。这种恒压器可定量测定胃上部的慢收缩和松弛,还可以观察在不同水平气囊内压时气囊容积的变化。此外,与胃排空或测压同步进行时,能进一步研究相互间的关系。

测定胃上部的慢收缩和松弛将测定胃张力的气囊导管置于胃底后,按较低的压力0.26kPa(2mmHg)向气囊内注气,使气囊与胃壁接触,胃松弛时电子恒压器泵入气体,收缩时吸出气体使气囊内保持恒定压力,这样就可测定胃上部的慢收缩和松弛。

胃对容量的感知电子恒压器按一定方式向气囊内注气,每次注气后观察胃壁对气囊的压力,同时记录受检者感受,如此可测出胃对不同容量的感知;同理按一定压力向气囊内注气可测出胃对不同压力的感知。注气量不同,胃壁产生不同的压力,可计算出胃壁的顺应性,画出顺应性曲线。

电子恒压器测定将患者主观感觉与胃运动的客观检查指标有机地结合,可探讨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的发生机制。

三、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压力测定方法

胃窦幽门十二指肠测压有助于区分肌源性还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神经病变。累及肌肉病变者常有正常的动力形式,但压力异常。相反,影响内源性或外源性神经病变者常表现有MMC的形式和推进异常,以及不能将消化间期动力形式转换为消化期动力形式,在临床上表现为假性肠梗阻的表现。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压力测定方法是用压力传感器或灌注式导管测定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壶腹部的压力,下面主要以胃内压力测量为例。

在人的近端胃只测到轻微的压力,而达胃窦时则压力波的振幅可超过13.3kPa(100mmHg),表现出强大的推进力。消化间期胃存在周期性的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与胃消化间期复合肌电(IMC)同步,同样出现3个时相的变化。进餐后,原有规则的MMC时相消失,代之以持续不规则的高振幅相位收缩,其收缩强度取决于食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1.测压仪器

测压仪器包括测压集合导管、压力传感器、液气压毛细管灌注系统、多导生理记录仪。如应用微型传感器,则直接与多导生理记录仪连接。携带式压力监测系统则通过电脑采集样本,分析结果。国内也有应用小气囊进行测压记录。如同步测定幽门和压力变化,最好选用带有dent sleeve的测压导管。

2.测压方法

检查前3~5日停服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及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测压导管经鼻孔插入胃内和十二指肠,同步测定胃、十二指肠压力变化。测压时间宜根据要求而定。

用连续灌注导管测压系统进行监测,一般至少空腹测压3小时,餐后2小时,以便全面了解消化间期与消化期胃运动功能。便携式微型换能器固态导管测压系统,可连续监测24小时。监测过程中,受检者生活活动力求接近日常习惯,并记录检查过程中的症状或活动情况。检查完毕,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显示、打印、储存和多种处理。有些记录仪还同时连接pH监测电极、胃电图监测电极,可同时进行pH及胃电图监测。

3.检测指标

(1)消化间期动力指标:消化间期胃压测定,主要检测MMC的Ⅰ、Ⅱ、Ⅲ相的时限(Ⅰ相是运动不活跃期,持续45~160分钟,Ⅱ相是间断性蠕动收缩,Ⅲ相是胃发生连续性蠕动收缩,持续3~15分钟)及所占的比例,Ⅱ相的收缩波幅度,Ⅲ相是否出现、持续时间、波幅及移行速度。

(2)消化期的动力指标:主要是收缩次数、收缩幅度和动力指数。

四、胃电图技术

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EGG)是用体表电极无创地记录胃电活动的一种技术。胃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记录到慢波,其起搏点位于胃体近端1/3和中1/3连接处胃大弯的纵行肌内。近端胃(胃底、胃体近端1/3)仅记录到静息电位,远端胃(胃体远端2/3和胃窦)则可以记录到每分钟3次的慢波。慢波呈环形由近端向远端传播,大弯侧速度较小弯侧稍快。近端胃体、胃底振幅为0.1~0.5mV,向远端逐渐增加,胃窦远端达2~4mV,在胃体传播速度为0.5cm/s,胃窦远端为4cm/s。当慢波缓慢平台期出现动作电位的叠加,就会发生平滑肌收缩。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体表胃电的报道不少,体表胃电可能不仅是一种研究的工具,且可望成为临床上一种检查手段,对胃电图记录的频谱分析以及体表胃电与胃排空功能、胃收缩活动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此外,对手术切除进行离体的肌条研究,肌组织和肌间神经节的组织学、神经递质、受体以及电生理研究,均有助于阐明病变水平。

检查前注意事项:检查前一天晚8点后禁食,一夜后于清晨进行检查,检查开始前48小时停用会影响胃肌电活动药物;注意排除电极及其他无线电波的干扰,不随身携带移动电子设备等。 bMW0FCORlVA6fUMqHaqwI57fS8KRC0cXQ3KSOKpkFtimHp8JD4IjUr6LG5Tp0h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