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胃的形态及组织结构

一、胃的形态

胃是一个囊袋状的器官,位于上腹部相当左季肋区和腹上区,其长轴呈斜位,自左后上方斜向下方。它有出、入两个口,前后两个壁及凹凸两个缘。胃的近端膨大,与腹段食管相连,其连接处称为贲门;远端逐渐缩窄,与近段十二指肠相连,其连接处系胃的出口称为幽门。胃的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前后壁向上互相移行一条较短的凹缘,称胃小弯,有时在胃小弯近幽门侧出现一个角状弯曲,称角切迹。前、后壁向下互相移行成较长的凸缘,称胃大弯,其长度为胃小弯的4~5倍,胃大弯是腹段食管左缘的直接延续,自贲门开始就突然以锐角向左上方作弓状弯曲,随后自左向右逐渐续于幽门下缘;食管与胃大弯之间的锐角称贲门切迹,胃大弯与大网膜相连,因而活动度较大。

二、胃的毗邻关系

正常人胃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因人的体形、体位、胃的充盈程度和胃的张力而异,也可因年龄、性别而不同。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上腹部。胃前壁的中间部分无脏器覆盖,直接与腹前部相贴,距体表最近。部分前壁和右侧与肝左叶、右叶相邻;左侧在肋弓掩盖下与膈肌相邻。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胰脏和脾门血管相邻。胃大弯的后下方与横结肠毗邻,胃底部邻接膈与脾。

三、胃的组织结构

胃壁共有四层组织,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

(一)黏膜

胃的黏膜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层所组成。厚度为0.3~1.5mm,其中贲门部最薄,幽门部最厚。黏膜表面平滑,质地柔软。由于黏膜下层组织疏松,所以胃壁在一般状态下由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形成许多高低不等的皱襞,皱襞的排列形式除贲门和幽门附近呈放射状排列外,其余大部分则不很规则,仅在胃小弯侧有4~5条沿小弯排列的纵行皱襞,各相邻皱襞之间的沟称为胃道。在胃和十二指肠交界处,被覆于幽门括约肌内面的黏膜形成皱襞,称幽门瓣。

1.上皮

胃黏膜表面被排列整齐的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在贲门附近胃与食管连接处,上皮细胞由柱状突然转变为复层扁平状。此处黏膜表面,肉眼可见明显界限。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基底部,而胞浆顶部充满黏液颗粒,细胞分泌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薄层保护膜,或与胃酸结合,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胃蛋白酶难以透过的屏障,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固有膜

固有膜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结构,内有大量由胃上皮细胞下陷形成的胃腺。就其形态结构、分布位置和分泌物性质,可将胃腺分为三类,即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它们的分泌物通过腺管经胃小凹排入胃腔,并混合成胃液。

(1)贲门腺:分布在胃食管连接以下,主要为单管腺和分支管腺。贲门腺属于黏液腺,其分泌物主要为黏液,并含有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也可能含有溶菌酶。

(2)胃底腺:主要分布在胃体部和胃底的固有膜内,为单管腺或分支管腺,是产生胃液的主要腺体。胃底腺主要有四种腺细胞,即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和胃内分泌细胞。①主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部的胃底腺内,并且位于腺管的底部和体部。主要分泌胃蛋白酶原和凝乳酶;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成为有消化作用的胃蛋白酶。②壁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腺的颈部,具有分泌盐酸的作用。③颈黏液细胞: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胃底的颈部和胃小凹的底部,一般多成群存在,近幽门处较多。颈黏液细胞具有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④胃内分泌细胞:该细胞广泛分布在消化管壁的上皮和腺体中。可分泌激素,除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活动外,还具有促激素和促生长作用。如促胃液细胞或称G细胞可分泌促胃液素,对胃黏膜及胰腺泡有促进生长作用。

(3)幽门腺:主要分布在胃的幽门部的固有膜内。为支管腺,其分泌物主要为碱性黏液。

3.黏膜肌层

黏膜肌层由两层薄的平滑肌组织组成。肌纤维呈内环、外纵排列,并有少量肌纤维伸入到固有膜的腺体之间。此肌收缩可缩紧黏膜并协助分泌物的排出。

(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位于黏膜与肌层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除包含有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脂肪细胞外,还有极其丰富的毛细血管丛和淋巴管网以及神经丛。由于黏膜与肌层之间借疏松的组织相连,故当胃扩张或蠕动时,黏膜可以随着这种活动伸展或移位。

(三)肌层

胃壁的肌层很厚,由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因此胃壁有很强的伸展性。斜肌层为最内层的平滑肌,较薄弱而不完整,它由食管的环形肌延续而来,自贲门向右下方斜行分散于胃的前、后壁,至幽门管附近逐渐消失。环肌层为中层,比较发达,是食管和十二指肠肌层的延续。与胃长轴呈垂直排列,它在幽门处明显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但在贲门处则不很显著。纵肌层为胃肌的最浅层,是食管纵肌层的直接延续,此肌在胃大、小弯处较发达,而前、后壁则较稀疏,至幽门处该肌则均匀移行于十二指肠纵肌层,其中一部分纵行肌纤维与十二指肠环行肌纤维混合交织,这部分纤维与幽门的开关有关。

(四)浆膜

浆膜由间质细胞连接而成,被覆在肌层的表面。两者之间借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相连。胃的浆膜实际为脏层腹膜的一部分,它向周围器官延续形成网膜和韧带等结构。

四、胃黏膜屏障

在生理情况下,胃壁黏膜细胞能不被自身强烈的盐酸和活性胃蛋白酶所消化,主要是由于在胃腔和胃黏膜间隙之间存在着一道十分严密的屏障,称胃黏膜屏障。它是由上皮顶端细胞膜和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的。细胞膜系由双层脂质分子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分子构成,解离的物质不易通过,但不解离的脂溶性物质则易于通过。正常情况下,此屏障可阻止Na + 顺浓度差由胃黏膜细胞间隙扩散到胃腔,同时阻止胃腔中H + 顺浓度差重新返回黏膜,从而维持H + 和Na + 在胃腔与黏膜间巨大浓度梯度。黏膜屏障一旦受损,则首先可发现胃液中的Na + 浓度升高,同时H + 浓度下降。

胃黏膜屏障的物质基础较为复杂,除形态结构外,目前新观点认为还有生理、生化基础。人体的胃肠道黏膜可谓人体的第二皮肤,与体外许多因素直接接触,同时黏膜代谢极其旺盛,因此极易受损害,目前认为胃黏膜之所以能免受各种内外源性因子的损伤,与胃黏膜的保护机制有关。Wallace等进一步提出胃黏膜保护机制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胃黏膜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包括黏液、重碳酸氢盐、表面活性磷脂、免疫球蛋白等;第二层:胃黏膜上皮层的屏障功能;第三层:黏膜的微循环;第四层:黏膜的免疫系统,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第五层:黏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这些保护机制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并受许多因素,尤其是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而起作用,这就是胃黏膜屏障的新概念。参与胃黏膜屏障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上皮表面的黏液和碳酸氢盐层

黏液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胃小凹的黏液细胞分泌,黏液的分泌量以胃窦腺最多,黏液层的厚度为1~1.5mm,在胃黏膜受到刺激时,黏液层厚度可增加5~6倍。黏液的化学成分包括糖蛋白、蛋白质及一些小分子肽、中性氯化物以及碳酸盐和磷酸盐缓冲系统。其中以糖蛋白为主,pH为中性,糖蛋白由糖蛋白分子聚合物组成,使黏液具有高度黏滞性,糖蛋白只能被胃蛋白酶或胰蛋白酶缓慢降解。事实上单纯靠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层阻止胃酸及胃蛋白酶逆向弥散是远远不够的。 不断从胃黏膜中分泌出来,经过胃黏液层缓慢地向胃腔扩散。在胃黏液层中,一部分 与逆向弥散的H + 中和。这样,在胃黏液层靠近胃壁的一面偏碱性或中性,而靠近胃腔的一面偏酸性。在黏液层内外两面之间形成了一个pH梯度,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胃内H + 向黏膜内弥散,这就是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液屏障有两方面功能:一是物理性保护作用,黏液可形成凝胶,紧贴于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厚约500nm的保护层,把胃壁和消化液分开,使胃黏膜表面保持碱性分泌,润滑胃壁使其免受食物、胃运动和机制性摩擦;二是化学性保护作用,由于黏液中含有重碳酸盐和磷酸盐缓冲系统,其黏液能中和胃酸,故黏液也参与胃腔液的酸度调节,减慢H + 和胃蛋白酶向黏膜的逆向弥散,对胃黏膜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2.上皮细胞层

胃黏液屏障由两层构成,即覆盖于胃腔内表面的黏液层和位于黏液下面的上皮细胞层。上皮细胞分泌黏液和 ,维持上皮前的结构和功能,上皮细胞顶面膜对酸反弥散起屏障作用,上皮细胞再生速度快,能及时替代受损的细胞,修复受损的部位。构成黏液屏障的两层结构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一方面,第一层中的黏液不断被稀释、降解和液化,又不断从表面上皮细胞的分泌中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上皮细胞本身也存在一个快速脱落和修复的过程。当H + 透过黏液层与表面上皮细胞接触时,黏液上皮细胞一方面加速分泌黏稠度更高的黏液,另一方面迅速修复因损害而脱落的细胞。正常生理状态下,破坏和修复之间形成一个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胃黏膜的完整。正常人胃黏膜表面每3天可重新更换1次,这种从损伤中快速修复的能力,有助于胃壁不被消化。

3.胃黏膜微循环

胃黏膜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内的血流为上皮细胞旺盛的分泌及自身不断更新提供了能量物质,并将反弥散进入黏膜的H + 带走,这也是胃之所以不被自身消化的原因之一。由于胃黏膜组织代谢旺盛,供血血管在解剖上易造成缺血,因此维持正常的微循环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研究已明确,局部前列腺素代谢,以及神经递质和其他胃肠激素的释放等多种神经体液因素也参与调节维持正常的微循环功能。

4.黏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包括“警戒”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这些细胞可感受胃腔内逆流入黏膜组织内的H + 等有害物质,也能感受机体内源性的刺激,从而发挥生理调控功能。

5.黏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黏膜修复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和一些分子如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涉及氧化亚氮等介质及许多其他调控因子。 o8ExegyVEZ0DJaKr6RzLmpFn8FZgmzFPSpoQvLvqIR+MV/vf3MR38mRbWKUwTt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