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决定分娩的因素

妊娠满28周及以上,胎儿及其附属物自临产开始到由母体产道娩出的全过程,称为分娩(delivery)。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期间分娩,称为早产(premature delivery);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足周期间分娩,称为足月产(term delivery);妊娠满42周及以上分娩,称为过期产(postterm delivery)。

影响分娩的四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心理因素。若各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能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则为正常分娩。

考点:影响分娩的因素

【产力】

产力是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腔内逼出的力量。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肛提肌收缩力。

(一)子宫收缩力

子宫收缩力是分娩时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的全过程。临产后宫缩能迫使宫颈管逐渐缩短直至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和胎儿、胎盘娩出。正常宫缩的特点有:

1.节律性 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正常宫缩是宫体肌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并伴有疼痛,简称阵缩或阵痛。每次阵缩均是由弱渐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由强渐弱(退行期),直至消失即进入间歇期。阵缩如此反复出现,直至分娩全程结束(图5-1)。临产初期,宫缩持续约30秒左右,间歇5~6分钟,宫缩强度25~30mmHg;随着产程进展,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间歇时间逐渐缩短,宫缩强度也逐渐增强;宫口开全后,宫缩持续时间可达1分钟或更长,间歇期仅1~2分钟,宫缩强度增强至40~60mmHg,第二产程宫缩极期强度可达100~150mmHg,但间歇期宫腔压力仅为6~12mmHg。

2.对称性 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以微波形式先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2cm/s的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s均匀协调地扩散至整个子宫,此为宫缩的对称性(图5-2)。

图5-1正常宫缩的节律性


图5-2正常宫缩的对称性

3.极性 宫缩在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依次减弱,子宫下段最弱,此为宫缩的极性。

4.缩复作用 宫缩时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期肌纤维放松,但不能恢复到原长度。经反复收缩,肌纤维逐渐变短变宽,宫腔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下降和宫颈管逐渐缩短直至消失,此为宫缩的缩复作用。

考点:子宫收缩力的特点

(二)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

腹压是第二产程胎儿娩出的重要辅助力量。当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已降至阴道,宫缩时,前羊膜囊或胎先露部压迫盆底组织及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动作,产妇主动屏气用力,使腹壁肌和膈肌收缩,腹压增高,协助宫缩促使胎儿和胎盘娩出。

(三)肛提肌收缩力

胎先露压迫盆底时引起肛提肌收缩,可协助胎先露部内旋转、仰伸及娩出,还可协助胎盘娩出。

【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及软产道两部分。

(一)骨产道

骨产道(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部分,其大小、形状与分娩顺利与否关系密切,共分为3个假想平面。

1.骨盆各平面及径线 详见第二章第一节。

2.骨盆轴 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称为骨盆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时,胎儿沿此轴娩出,故又称为产轴。

3.骨盆倾斜度 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为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若骨盆倾斜度过大,将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二)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所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变化 妊娠12周后,非孕期长约1cm的子宫峡部逐渐伸展延长,至妊娠晚期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规律宫缩使子宫下段被进一步拉长至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而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宫颈管逐渐展平,子宫上下段交界处因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性缩复环(图5-3)。正常情况下,此环不易自腹部见到。

2.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临产前宫颈管长2~3cm。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宫颈内口的肌纤维及周围韧带,加之胎先露部支撑使前羊膜囊呈楔状,致使宫颈内口水平的肌纤维向上牵拉,使宫颈管形如漏斗状,随后宫颈管逐渐短缩直至消失(图5-4)。

(2)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纳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临产后,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使得宫口扩张。胎膜与子宫下段的蜕膜分离而向宫颈管突出形成前羊膜囊,加上胎先露部衔接使前羊水滞留于前羊膜囊,协同扩张宫口。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宫颈,扩张宫口的作用更加明显。产程不断进展,当宫颈外口扩张至10cm时称宫口开全。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短缩消失,继之宫口扩张;经产妇多是二者的变化同时进行。

考点:初产妇宫颈变化特点,经产妇宫颈变化特点

图5-3子宫下段的形成及宫口扩张

图5-4宫口扩张

3.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的变化 前羊膜囊及下降的胎先露部先扩张阴道上部,破膜后下降的胎先露部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前壁短后壁长、向前弯曲的长筒。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展,肌束分开,肌纤维拉长,使5cm厚的会阴体变薄为2~4mm,以利胎儿娩出。若分娩时会阴保护不当,易造成会阴裂伤。

【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娩出,除产力和产道等因素影响外,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造成分娩困难的胎儿畸形。

(一)胎儿大小

胎头是胎体中最大、最硬的部分,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胎儿过大可致胎头径线过大,即使骨盆大小正常,也可因相对性头盆不称而造成难产。

1.胎头结构

(1)颅骨:胎头颅骨由2块顶骨、2块额骨、2块颞骨及1块枕骨构成。

(2)颅缝:颅骨间的缝隙称颅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顶骨与额骨之间为冠状缝,枕骨与顶骨之间为人字缝,颞骨与顶骨之间为颞缝,两额骨之间为额缝(见图5-5)。

图5-5胎头颅骨、颅缝、囟门及其径线

(3)囟门:颅缝交界空隙较大处为囟门,主要有:①前囟门(大囟门):为位于胎头前方的菱形空隙,由矢状缝、冠状缝及额缝汇合而成。②后囟门(小囟门):为位于胎头后方的三角形空隙,由矢状缝与人字缝汇合而成。囟门和矢状缝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临产后通过了解大、小囟门及矢状缝的位置判断胎方位。颅缝与囟门均有软组织遮盖,使骨板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使得胎头有一定的可塑性,分娩过程中通过颅缝轻度重叠,使头颅变形适应产道,完成分娩。

2.胎头径线

(1)双顶径:为两侧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妊娠足月时平均约93cm。

(2)枕额径:为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间的距离,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约113cm。

(3)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间的距离,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妊娠足月时平均约95cm。

(4)枕颏径: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端中央至后囟顶部间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约133cm。

考点:枕额径、枕下前囟径、双顶径径线值及临床意义

(二)胎位

头先露时因分娩过程中胎头颅骨重叠,使胎头变形、周径变小,胎儿容易娩出。臀先露时,较胎头周径小且软的胎臀先娩出,软产道扩张不充分且胎头娩出时无变形的机会,致使胎头娩出困难。肩先露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分娩更加困难,妊娠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的威胁极大。

(三)胎儿畸形

胎儿先天性畸形如脑积水、连体儿等,由于胎体或胎头过大而难以通过产道。

【精神心理因素】

在分娩过程中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它可通过影响产力,进而影响产程的进展。很多初产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有关分娩的各种负面信息,怕疼、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有生命危险、担心胎儿性别和畸形等,临产后常常处于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产妇的这种精神心理状态,可导致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等,可使子宫收缩乏力、胎先露下降受阻、宫口扩张缓慢、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窘迫。 80KQRxg25qbn2z4hLeOaK2XivPi6eAjT4yMvHZivVhYVLfEpOix+msb93B9IJZ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