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有时出语惊人。例如:“人若预知他到六十岁时是什么样子,他在二十岁时便已自杀。”
可是,有一个六十岁的人看见这句话并不吃惊。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到六十岁时是什么样子,丝毫未有需要自杀的感觉。我没有浪费光阴。我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我没有亏欠良心。我自信活着对社会有益处。我要活下去。”
稍后,他说:“我从未听说过二十岁的人为了六十岁自杀。我倒见过六十岁的人为了虚度一去不返的二十岁而自杀。”
一位小学教师在服务四十年之后退休。有人以为她对教学一定厌倦了,她说:“不,我从没有觉得厌倦。”
年年用同样的教材、教同样的学生,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怎么不厌?她说:“每年换一班学生,对我都是一次新挑战;每一堂课都是我的新经验。”
她是用创造的态度工作、生活,“创造”是不会重复、陈旧的。上帝每年创造一个春天,每个春天都新鲜得像初创时一样,我们这些“照着上帝的样子造成”的人也有类似的能力。
社会上的一个人,就像太空中的一颗星。
他必须放射光芒,否则,显不出存在的价值。
他对同类有吸引力,才会结成一个星系。
他也得具有排拒其他星球吸引的能力,才可以维持自己的轨道。
没有人格的光芒,没有智慧的光芒,面成枯木,心如死灰,这样的人是个毁灭了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要有某种本领,为社会所需要,足以与社会上其他分子互相依存。医生为建筑师治病,建筑师替医生盖房子。建筑师监造教室,然后送他的儿子到教室中上课。你要什么,我这里有,我需要的,你给我。可是每个人也要有所不为。倘若“无所不为”,那就没有原则,背弃正道,成为失足的陨石或脱缰的流星。
“每个人都是天上一颗星的化身”,这话有些道理。繁星在天,我们该多看一看。
现在,住在大都市里,看星的机会太少了!从前“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日子,你可以听见孩子们唱:“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
并非星多使月球减色,而是月光黯淡失辉,星芒才纵横自如。有为之士在风雨如晦的时代看星,更该想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