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不久就来了。公元前210年,秦统一天下后的第九年,秦始皇帝怀疑“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带领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一行人出巡弹压。此次出巡距离遥远,经过了位于今湖北、湖南的云梦泽,到达湖南南部的九嶷山,然后又折向东,经过今江苏南部,渡过钱塘江,到达今绍兴的会稽山祭祀大禹陵。秦始皇帝在山上刻石歌颂自己的功德,返回时经江苏丹阳渡长江,到达山东沿海,射杀巨鱼(疑为鲸鱼)。当时他的马车没有悬挂减震系统,没有橡胶轮胎,经过长达几千公里,历时数月的舟车劳顿,秦始皇帝由平津渡黄河时生病了。由于他忌讳旁人谈论他的身体状况与死亡,所以臣下无人敢提,结果病情越来越严重。他自觉到死亡来临,下令中车府令行符玺事(官名,掌管皇帝乘舆与符节、玺印)赵高拟写遗诏,发给上郡蒙恬军中的长子扶苏,要求他回到咸阳后主持葬礼,实际就是继承皇位。遗诏写好后已经密封,放在赵高处,“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终年49岁。
丞相李斯因为秦始皇帝在外驾崩,担心他的诸多儿子争位及天下动乱,决定秘不发丧,将棺材如平常一样放在辒凉车中,让亲信的宦官假装在车上陪伴,如常送饮食,百官照样奏事,宦官在辒凉车里扮演秦始皇帝批准。此时只有幼子胡亥、赵高以及亲信的宦官五六人知道实情。赵高是胡亥的书写及司法的老师,两人关系非常好。秦始皇帝最信任的是蒙恬、蒙毅两兄弟,蒙家三世为秦大将,蒙毅位至上卿,和秦始皇帝形影不离,出外同坐一辆车,在宫中则在御前;兄长蒙恬在外率领大军,弟弟蒙毅为皇帝的随从智囊。赵高曾经犯法,差点被蒙毅杀掉,因此结下了仇怨。最后一次出巡时,秦始皇帝病重,派遣最亲信的蒙毅代替他祭祀山川,蒙毅未及返回,秦始皇帝已经驾崩,这给了赵高极为难得的可乘之机。因此他劝说丞相李斯合谋篡改遗诏,因为如果没有丞相的配合,阴谋难以成功。李斯初闻大惊,但赵高洞察世事人情,劝说李斯:“你的功劳以及与扶苏的关系都不及蒙恬,一旦扶苏即位,你的丞相位不保;而且秦国一向刻薄寡恩,想保留爵位退休,颐养天年也不可能,下场一定很惨。”
于是为了保位保命,李斯决定合谋篡改遗诏,改立胡亥为太子,并下一道伪诏给扶苏:“公子扶苏率兵屯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无尺寸之功,此外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秦始皇帝的行为;又因为不能早回咸阳立为太子,日夜抱怨,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不能纠正扶苏的错误,为人臣不忠,赐死,军队归王离指挥。”使者到达上郡,出示伪诏逼令扶苏自杀,蒙恬怀疑其中有诈,但扶苏坚信不疑,随即自杀。由此事可知一方面扶苏也是个糊涂人,真的即位下场也未必好;另一方面秦始皇帝太过严厉,父子关系想必极为紧张,二人缺乏基本的交流与互信。扶苏死后,蒙恬失去了起兵的合法性,但他因拒绝自杀而被囚禁,二世皇帝即位后,他被逼自杀,弟弟蒙毅也被杀。扶苏自杀后,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大喜,决定返回咸阳,正值夏天,秦始皇帝遗体腐烂,臭气熏天,胡亥下令每辆车上装载一石鲍鱼以掩盖臭气。统一六国的一代雄主,竟然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遗体腐烂,心仪的继承人被杀,皇位被篡夺,最宠信的二位大臣也被杀害,甚至未来他的所有子女都将被胡亥诛杀,唯一的孩子胡亥也将被赵高杀害……这一切皆缘于他自信太过,旅途中差遣最亲信的蒙毅提前返回,导致自己身后出现了致命的权力真空,失去制衡李斯、赵高的力量,被两人合谋翻盘。甚至不能排除秦始皇帝被赵高计划死亡的可能,因为赵高最担心扶苏即位,蒙家得势,自己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因此必然拼死一搏,而且诏书“未授使者”一语大有深意,是来不及,还是故意?后者更有可能。因为一旦动了扣押本应十万火急发出的遗诏的念头,秦始皇帝就必然要立即死亡,否则被发现,全族被诛的就是赵高。秦始皇帝更不会料到,大秦江山将在短短的三年后彻底崩溃,全部皇族将被项羽屠杀殆尽。当然,即使秦始皇帝长寿,江山的崩溃也难以避免。
号称是西汉中期、但来历不明、没有任何考古记录的竹简《赵正书》所记载的秦始皇帝本来就要传位给胡亥的说法根本不可信,因为它无法解释二世皇帝即位后的所作所为;更何况即使它不是伪造,其产生年代也要晚于《史记》。我们不能听风就是雨,用来历不明的所谓出土文书就否定《史记》以及秦末汉初人的共同知识。“沙丘政变”是真的发生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二世皇帝胡亥即位后,杀光了13位哥哥与毫无争位可能的10位姐姐,以及与扶苏关系密切、最受秦始皇帝宠信的蒙家兄弟。
吕思勉认为:“从前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不做军队中的事务的,苟其如此,就是表示不拟立他(扶苏)的意思。”
有很多人拿这句话作为扶苏不可能继位的证据。秦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而且他最痛恨“是古非今”,哪来的从前惯例可供遵循?秦始皇帝当然也不可能拿以后各朝的太子为例,他没有穿越时空的本领。
至于先秦,诸侯太子领军作战的比比皆是:魏太子申,韩太子奂,韩太子奂,燕太子丹,楚太子商臣……吕思勉纯属信口开河。更何况就在十几年后,淮南王英布造反,汉高帝刘邦就准备派遣太子刘盈领军作战,又何来惯例可言?
吕思勉好为惊人之语标新立异,后来者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二世皇帝登基后,由于担心兄弟姐妹怀疑沙丘之谋,便与老师赵高变本加厉,将秦始皇帝的其他所有儿子、女儿全部诛杀。2 000多年后,他们高等级的墓葬经由考古被发现,尸骨或身首异处,或更残酷,被腰斩两段。胡亥与赵高承袭了秦始皇帝的严酷刑法,连皇子、皇女都可以被全部诛杀,大臣、百姓更是个个惶惶不可终日。二世皇帝年幼昏庸,居于深宫不见大臣,甚至丞相李斯都很难见到他,政权逐渐被赵高掌握。
由于继续大兴土木修建骊山陵、阿房宫,民怨沸腾,关东又爆发了民众暴乱。丞相李斯多次劝谏但不被听取,后被赵高诬陷,连同儿子一起被腰斩于咸阳市集,行刑时他悲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父子相对痛哭,被夷三族,也算作茧自缚、罪有应得。
秦始皇帝的诸位皇子、皇女被杀光,最信任的蒙家兄弟、丞相李斯被杀,这些举动让秦的核心高层基本盘彻底瓦解,人人自危,对政权的信心、忠诚荡然无存。继秦始皇帝得罪遍了关东六国的上、中、下所有阶层后,二世皇帝又得罪遍了秦的核心基本盘,此时大秦的江山犹如一座外表庞大光鲜,而内里糟朽烂透的宫殿,只欠临门一脚,就会彻底崩塌。
二世皇帝继位后,效法秦始皇帝巡游天下,刻石纪功,南到会稽,北到辽东。回到咸阳不久,关东爆发了第一起民变。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征发“闾左”(居闾里之左的贫民)屯适戍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陈胜、吴广作为屯长,率领900人驻扎在沛郡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大泽乡),天下大雨,道路积水不通,他们预料肯定不能按时到达,按秦的军法,“失期”皆斩,于是决定造反。陈胜认为:“天下苦秦久矣,而且二世皇帝是少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当立者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几次劝谏,被派遣在外领兵,很多老百姓听说他贤明,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有功劳,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拥护他。有人认为他死了,也有人认为他逃亡了。现在可以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我们的首领,这样天下一定会响应。”此举极具讽刺意味,扶苏是秦始皇帝的长子,指定的继承人;项燕是楚国大将,在抵抗秦军灭楚的最后一战中战死,陈胜、吴广竟然伪称这两人是他们的起兵领袖,可见二世皇帝不仅丧尽了关东六国的人心,而且丧失了原秦国的人心。
陈胜、吴广将以朱砂写有“陈胜王”三字的布帛放在鱼腹中,士卒买鱼发现此书,觉得非常怪异,夜里吴广躲藏在鬼神祠旁的树丛中,点起篝火,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夜里士卒大为惊恐。到了白天,众人偷偷指着陈胜窃窃私语。吴广深受众人爱戴,故意多次在县尉(秦每县有二县尉)面前说要逃亡,被县尉鞭打,吴广还击,和陈胜一起杀了两个县尉。他们劝说众人,现在已经“失期”,军法当斩,即使侥幸不斩,戍卒死亡也高达十之六七,不如造反。“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于是900名戍卒诈称公子扶苏和项燕为他们的领袖,号称“大楚”,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下大泽乡和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此时已经有战车六七百乘,骑兵千余人,士兵数万人,继而攻下陈郡(或称淮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淮阳县),陈胜被拥立为王,王号为“张楚”。
陈胜、吴广起兵点燃了关东诸国的反秦烽火,各郡县纷纷起兵杀掉秦的地方官响应。但二世皇帝忌讳听到各地的告急,将说真话的人下狱,群臣只敢讲关东有少数盗贼作乱,很快就会被抓捕,皇帝不必担心。而此时关东六国已经纷纷称王复国。二世皇帝变着花样作死,无可救药。
陈胜起兵两个月后,就在大泽乡附近,流落于芒砀山的刘邦起兵,逃亡在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市区)的项梁与侄子项羽起兵。他们都是楚国人,项梁更是秦楚最后一战殉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羽是项燕的孙子,天然拥有极高的号召力。其他关东六国的王族、贵族和中下阶层联合起兵反秦,六国复国,迅速恢复到了秦统一之前的局面,但这一次攻守之势迥异。陈胜派遣周文率领数十万大军、1 000辆战车进攻咸阳,一直打到了距离咸阳仅几十公里的戏(今陕西省新丰县东北),一时间大秦灭亡在即。
自商鞅变法,秦国对关东诸国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长平之战后,秦灭六国已经不可逆转,但为什么在灭亡六国之后,竟然在短短十来年间,形势就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二世皇帝篡位上台后,变本加厉地继承了秦始皇帝的暴政,大肆清洗屠杀包括自己兄弟姐妹在内的秦国核心高层基本盘,人心惶惶。由于秦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一切决策都要取决于朝廷,而咸阳远在西北,各地方官没有便宜处置的权力、动力,再加上二世皇帝不喜欢听到坏消息,地方官报喜不报忧,直至局势完全失控。其次,秦的最精锐主力部队在长城一线防备匈奴,另一支远在南岭以南的百越,腹心地区无兵可通知。第三,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秦统一不过十来年,关东六国的成年人都对秦统一过程中的征服屠杀、统一后的暴政记忆犹新、痛恨不已,他们绝不会认同自己是大秦臣民,所以陈胜、吴广起义后仅几个月,整个关东大地就纷纷起兵。
陈胜派遣的周文大军攻到咸阳附近了,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二世皇帝如梦初醒,但戍守咸阳的只有5万军队,主力部队或在北方的长城一线,或在岭南。此时正在秦始皇帝陵监工的少府(官名,九卿之一,执掌山泽收入、皇室手工业制造)章邯提出赦免并武装几十万刑徒,组成军队,迎击周文,结果一战击退,并继续追击,周文在第二年败走自杀,解救了灭亡在即的大秦。这支刑徒军成为了大秦在内地的主力军,继续东进平乱,一路报捷,陈胜、吴广也兵败身死。
就在刑徒军击败周文的同一年,二世皇帝做出了一个非常诡异的决定,废卫国的国君角为庶人,宣告先秦时代的最后一个诸侯国灭亡。难道他想以此证明,比起他父亲,他才是真正的大一统皇帝?但显然这个举动未能改变他的命运。未来灭秦的两位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他们就是当年分别与秦始皇帝有过“同框”经历的刘邦和项羽。
刘邦出身平民阶层,是原属楚国的沛县丰邑人(今江苏省丰县),家中排行第三,祖籍魏国,他还有两位哥哥。他一向游手好闲,不从事正当职业,不置办家财,甚至到了40岁也未能娶妻成家。古代人的寿命不长,40岁的死亡概率就很高,这只能说明刘邦混得实在太惨。刘邦为人仁爱,与人交往豁达大度,出手也很大方,人际关系很好,喜欢喝酒、恶作剧,又好美色,虽然没结婚,但和情人曹寡妇有一个儿子刘肥。中年时他谋得沛县泗水亭长的职位。当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是最基层的小吏,相当于现在的村治保主任。他曾去咸阳服徭役,遇见了秦始皇帝的出行车驾,喟然感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刘邦只比秦始皇帝小三岁,他们其实是同时代人。刘邦的大半生是在先秦度过的,他目睹了秦军步步东进,灭亡了他的祖籍国魏国及现籍国楚国。他当年的人生偶像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国的信陵君,而且他又是信陵君的门徒张耳的好友,如果不是后来成为皇帝,刘邦完全可能是一位《战国策》中的人物。读历史,时间线非常重要。
当了亭长以后,刘邦有机会结交沛县体制内的头面人士,如主管人事的县吏科长萧何、狱卒科员曹参等。迁居沛县的富豪吕公大摆筵席,负责收钱的就是萧何。当时规定,拿1 000钱贺礼的人只能坐在堂下,没带一文钱的刘邦却自称带了贺礼万钱,大摇大摆登堂入室上座。吕公好相面,认为这位傲慢不逊、放浪不羁的亭长未来贵不可言,不顾妻子反对,执意要将比刘邦小15岁的女儿吕雉嫁给他,后来生了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和一个儿子汉惠帝刘盈。
当了亭长的刘邦押送服徭役者去骊山修建秦始皇帝陵,一路上很多人逃亡,他心想等到达目的地,人肯定都跑光了,自己也没法交差,于是到了丰邑西边的大沼泽中,他就停下来喝酒,然后夜里将所有人都松绑,并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竟有十几个人感其义气自愿跟随他一起逃亡。他们走在沼泽中,忽然遇到一条大白蛇,众人不敢前行,刘邦上前,一剑将其斩为两段,再向前走,发现一位老妇在路边哭泣,她说是赤帝之子斩了白帝之子。刘邦听了心喜,以为天命所归,自己是赤帝的儿子。此时秦始皇帝听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巡察看,刘邦害怕,于是率众躲藏在芒砀山,但妻子吕雉却经常找得到他,刘邦感觉奇怪,吕雉解释,因为他的头上有“云气”,很多沛县子弟听到这个传说后,都去投靠他。当然这两个故事都很可能是后来汉宣部的作品。
陈胜、吴广起事后,附近的沛县县令想起兵响应,萧何、曹参劝他要招揽逃亡在外的沛县子弟,于是派遣刘邦的连襟、屠狗个体户樊哙去找他回来,此时刘邦手下已经有了数百人。当他们回到沛县城下,县令又反悔。刘邦将帛书射到城上,宣称“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诸侯纷起,希望父老赶紧起兵反秦,否则会被诸侯屠城。”于是沛县父老杀县令开城。萧何、曹参都是秦的公务员,熟知秦的法律,担心失败后会被灭族,于是让刘邦当义军的领袖,号“沛公”。
项梁、项羽叔侄俩是下相人(今江苏省宿迁市),与刘邦的家乡相距不远,他们逃亡到长江以南的会稽郡,一直在招揽宾客、学习兵法,准备起兵反秦。秦始皇帝巡游时,两人都曾围观,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身高长八尺余(约1.9米),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陈胜、吴广七月起事,九月会稽守(官名,秦郡最高长官)与项梁商量反秦,但项梁指使项羽杀了郡守,并以一人之力击杀府中近百人,招募八千子弟兵起兵反秦。当时年已70岁的范增劝说项梁:“陈胜必将失败。因为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从怀王去了秦国没有返回,楚人至今痛惜,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首先起事,不立楚王后代而自立,很快就会失败。现在这么多楚国的将士投奔你,就是因为项家世代为楚大将,希望你能复立楚王之后。”于是项梁找到了楚怀王的后代——牧羊人熊心,号称“楚怀王”,这样他们就拥有了为楚国复国的合法性与感召力。
不久刘邦率军投奔了项梁,楚军成为了反秦的主力。公元前208年,刘邦和项羽联手击败秦军,并杀死了秦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故城)守李由,但随后项梁被章邯的刑徒军击败身死。也正是在这一年,在江山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之际,秦的最高层依旧在继续恶斗、清洗,左丞相李斯被赵高诬陷与儿子李由共同谋反,被夷三族,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也因劝谏下狱自杀,赵高被任命为丞相,彻底掌控朝政。
在关东诸国中,楚国力量最为强大,因而成为诸侯盟主。楚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但此时秦兵很强大,诸将没人敢西征关中。独有项羽急于报国恨家仇,但楚怀王认为他太残暴,不派遣他西征,而刘邦是宽厚长者,于是派他收容陈胜、项梁的残兵西征。此时项羽跟随“卿子冠军”宋义率军北上,救援被秦兵包围在巨鹿城的赵国军队,但宋义在安阳屯兵不前长达46天,最终被项羽斩杀。巨鹿城下集中了两支秦兵主力,一支是自长城南下,原属蒙恬的王离军队,一支则是章邯军队。援赵的齐国、燕国军队不敢交战,只得作壁上观。项羽先派军切断了王离军的后勤通道,然后率领楚军主力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不胜利即战死,渡过黄河,破釜沉舟,包围王离军,九战皆胜;章邯军撤退,救援的诸侯军才敢出击,击败秦军俘虏王离。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歼灭,这是灭秦的决战,项羽功劳最大,甚至可以说一人力挽狂澜。章邯败走后,二世皇帝不断派人来逼迫他出战。由于担心即使战胜,也有可能被赵高忌妒杀害,战败更是必死无疑,章邯决定率军投降项羽,但归顺后不久,所部20多万秦军被项羽全部坑杀。至此,秦亡已成定局,因为仅存的秦军远在岭南,他们已决定堵塞北上的南岭道路,而真定人南海尉赵陀又独立建国,赵陀即南越国的武王。大秦可谓众叛亲离,这是人心丧尽的必然恶果,没有人愿意为这样一个嗜血残暴、刻薄寡恩、黑白不分的政权卖命。而此时秦廷还上演了一幕荒诞的行为艺术:已经是丞相、独揽朝政的赵高牵了一头鹿献给二世皇帝,宣称是一匹马。二世皇帝虽糊涂,但也笑着说:“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然后问左右大臣,大臣或沉默,或说是马,或说是鹿。赵高暗中将说鹿者治罪,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人敢揭发他的罪过。
刘邦的军队避开了秦军主力,从黄河以南一路顺利西进,于二世三年八月攻入了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武关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称秦的四塞,楚军由此攻入了秦的核心地带,秦都咸阳门户大开。二世皇帝此时终于醒悟,责备赵高以前隐瞒关东战事误国,赵高则一不做二不休,抢先下手,杀了二世皇帝。胡亥生于不义,死于耻辱,秦始皇帝万分害怕、极力想要避免的“亡秦者胡也”最终恰恰应验于他的少子胡亥身上。
赵高立二世皇帝的侄子子婴为秦王,不再称为“皇帝”。子婴即位后,用计杀掉了祸国的赵高。赵高是赵国的公子,自沙丘政变后,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以亡秦为目的,令人不得不怀疑他是赵国的卧底、死间,潜伏在秦廷的最核心高层,迫害、诛杀秦的忠臣良将以及秦始皇帝的所有子女(包括二世皇帝),颠覆秦政权。这一切应该是他完美的复仇计划,否则完全无法解释赵高的行为,而他的学生二世皇帝则是不折不扣、凶残歹毒的糊涂虫。
刘邦军在蓝田两次击败秦军,于当年十月抵达咸阳东边的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以组(帝王用的黻,一种丝带)系颈,献上皇帝的玺、符、节,在轵道亭边向刘邦投降。诸将之中有人要求诛杀秦王,刘邦认为杀降不祥,只是将子婴囚禁。至此,立国已经563年的秦国灭亡;自秦始皇帝统一六国计,秦朝只维持了15年,距秦始皇帝之死才过去3年。
汉文帝时的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的兴起非常迅速,灭亡更加迅速,战国时期震慑天下的秦国在灭亡关东诸国后,竟然短短15年自己也灭亡了,超越了最大胆的想象,但这竟然是事实、是历史,原因何在?这是以后所有政治家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战国时期的秦国强大,在于建立了一套以首功制为核心的军国主义体制,所有男子平时耕种,战时出征,以获取敌人的首级数计功封赏;为了维系这个体制,实行严刑峻法,户籍管理极为严密,保甲连坐,严禁人口流动,政府横征暴敛,整个国家变成了一架精密运转的耕战机器,所有人都是这台机器的零件、齿轮。
秦国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吸收关东诸国的人才客卿,楚国人李斯总结秦国的客卿政策: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而各诸侯国也前来亲近归服。秦国先后击败了魏国和楚国的军队,获得了上达千里的土地,时至今日,依旧国家强盛,政治修明。秦惠王听取了张仪的连横之计,攻下三川之地,吞并西边的巴、蜀两郡,向北攻取上郡,向南攻取汉中,包围九夷之地,挟制鄢、郢二地。向东占据险要的成皋,获取六国膏腴之壤地,如此拆散了六国的合纵之谋,令他们向西边的秦国臣服,影响至今。秦昭王得到了范雎,罢免了穰侯魏冉,驱逐了华阳君芈戎,以此增强王室的权力,遏制豪门的势力,从而蚕食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业。这四位君王能够成功,都是客卿的功劳。
但这一套耕战军国主义体制只适用于扩张时期,因为可以掠夺关东诸国的土地、财物、封赏立功的将士,一旦扩张停止,这一套体制就无法继续运转,秦军也就失去了战斗目标,这也是秦始皇帝在统一六国后仍然北征匈奴、南伐百越的原因之一。
秦的统一仅维持了十来年并非偶然,30年为一世,一个政权的前30年最危险,因为被统治的民众绝大多数都是前一政权或故国的臣民,不仅对新政权没有认同感,甚至怀有仇恨。因此秦在统一后应该采取怀柔政策,以仁政化解敌意,让时间消除仇恨,这样过了一代人(30年)、两代人(60年)后,旧时代的人逐渐老去、死去,治下都是出生在新政权的人,他们自然会形成对新政权的认同。但秦统一后,不仅没有采取怀柔政策,反而实行苛政,变本加厉。耕战军国主义体制并没有改变,而且推广到了关东诸国,以严刑峻法维持横征暴敛以及高强度的劳役兵役。大量关东诸国的青壮年男性死于服役的工地和路上,这种人口灭绝式的政策不可能不激起反抗。底层民众和被“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政策迫害的社会中上层,以及对秦怀有血海深仇的六国旧王族、贵族相结合,整个关东诸国各阶层的民众都是秦的死敌。因此即使没有沙丘之变,扶苏继位,甚至即使秦始皇帝长寿,也很难避免秦的迅速灭亡。陈胜大泽乡起义仅仅是导火索,而这样的导火索无处不在,一旦点燃无处不在的干柴,烈火就会迅速蔓延。这就是贾谊总结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沙丘之变直接促使秦的核心基本盘崩解,再加上一位立意摧毁大秦的赵高执掌了朝政,更加速了秦的灭亡。
除李斯外,所有大臣都建议分封皇族子弟于全国,秦始皇帝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也是一个巨大的错误。首都咸阳偏于西北,在当时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以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直接统治一个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是极其困难的,要求地方官员有高度的忠诚感、认同感、责任感,才能有效统治新征服的国土与民众。但非常不幸,事实证明各地方官员不仅没有能力弹压起义,纷纷丧命,而且即使是没有丧命的也缺乏忠诚,纷纷投靠反秦义军,因为他们仅是职业经理人,与皇帝没有休戚与共的血缘亲情,最典型的就是戍守岭南的秦军主力军队不仅没有回师北上勤王,反而阻塞北上的道路,隔岸观火,甚至独立建国。试想,如果秦始皇帝的诸多儿子被分封各地为王,拥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与军队,他们镇压各地起义的热情与效率将远远超过中央集权郡县制下的百官,也绝不会出现二世皇帝信息隔绝、决策失误、各地束手无策的局面。秦始皇帝自以为功高古人,嘲笑东周时诸侯纷争,但实行分封的周朝维持了800多年,而统一的秦朝只维持了15年,谁成功、谁失败岂非一目了然?秦始皇帝的去世很及时,也很幸运,否则将很可能目睹他创建的统一国家毁于自己之手的悲剧。与秦朝的命运很相似的是隋朝,同样是二世而亡,同样是在统一之后不到30年就灭亡,没有能熬过政权最危险的时期。
刘邦进入咸阳,诸将都忙着抢夺金帛财物,只有萧何进入秦丞相府的档案库搜集天下的地图与各项档案记录,如此一来刘邦就可以知道天下的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但此时的刘邦本性大暴露,看见华丽宫殿、帷帐、狗马、财宝,还有数千美女,就打算住进去不走了。樊哙、张良先后劝谏要以除残贼、争夺天下为重,现在这样就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于是刘邦离开了咸阳,还军霸上。十一月,刘邦召集秦的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我与诸侯约好,先入关中的人称王,所以我应当称王。现在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我将秦法全部废除,但各级官吏全部留任。我来是为秦国父老除害的,不会侵害你们,大家不用担心。我现在率军回到霸上,等待诸侯军队到来,一起制定规则。”刘邦的宣言公布到各县、乡、邑,秦国人大喜,争相奉献牛羊、酒食犒劳军队,刘邦又推辞不受,说:“仓库里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用大家破费。”秦国人更加欣喜,唯恐刘邦不做秦王。
坑杀了投降的秦军后,项羽率领40万诸侯大军攻破了刘邦军队守卫的函谷关,进入关中,刘邦看到无法阻挡项羽军队,赶紧去鸿门(今陕西省临潼新丰镇鸿门堡村)与他会面,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鸿门宴,鸿门宴的细节是樊他广告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而他便是在宴会上救了刘邦的樊哙之孙。
秦亡了,秦的悲剧并没有结束。继刘邦攻下咸阳后,灭秦的第一功臣项羽率军在咸阳屠城,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以及秦宗室,火烧宫殿,大火三月不灭;又盗掘秦始皇帝陵以及其他秦陵,两千多年后发掘出的秦陵兵马俑明显有破坏、抢掠的痕迹。秦始皇帝陵被盗掘在古代几乎是一个常识,只是在近年,才开始有人认为秦始皇帝陵没有被盗。几年之后,刘邦在两军阵前当面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汉书·刘向传》中也记载着:“项籍(羽)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可见秦始皇陵不仅被盗,其地宫也被烧毁。项羽与秦始皇帝是世仇,发掘仇敌坟墓是报复的最好途径,他怎么可能会放过秦始皇帝陵?更何况秦始皇帝陵的总监工章邯就在项羽军中,不存在任何技术上的障碍。有一条宋代的史料可以确证秦始皇地宫曾被盗掘。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下诏:“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二十七陵尝被发(盗掘),令有司备法服、常服各一袭,具棺椁重葬,所在长吏致祭。”
明确无误地指出秦始皇帝陵被盗掘,因此命令地方官准备棺椁重新安葬。
在灭秦事业中,项羽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因为他杀了上司宋义,破釜沉舟地歼灭了秦军主力,此后秦的灭亡是注定的,因此他成了诸侯的纵(合纵)长,即盟主。在他抵达关中后大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并未称帝,而是尊奉楚怀王为“义帝”。西楚国包括了原来梁(魏)国、楚国地的九个郡,国都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区),全境包括今江苏省、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及浙江省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