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3

卫家是腊月二十杀的猪,提前一日,卫父又去了屠户家,他去得早,过去那会儿王屠户人在家中,尚未出门。屠户端着茶水在喝,就听见卫父在外头喊,都是老乡亲,听声音便知道来的是谁,屠户立刻想起前一阵卫家来人找过他,请他帮忙杀个年猪。

“是为杀猪的事来?”

“那不然咧?”

“啥时候?”

“明上午,中午就在我那头吃刨猪汤,麻烦老弟。”

王屠户点头说知道了,让他放心,明儿个准到。卫父从屠户家出来,没急着回去,又跑了趟他大伯家,请堂兄也来帮忙,杀年猪不是个简单把式,光一个屠户不行,还得有人赶猪捉猪。请堂兄帮忙,也顺便一起吃刨猪汤,吃好了再提块肉走……

卫父记着他大伯一家给帮过那些忙,如今宽裕些,有机会就想慢慢还上人情,有来有往才是亲戚的相处之道。

都说好了他才回家去,知会大郎二郎明儿也要早点过来,天蒙蒙亮就得把铁锅架上把水烧上,杀完放了猪血就要烫猪皮刮猪毛,屠户帮忙分割猪肉,卫家跟着得张罗出一桌杀猪饭,一上午还得赶着才能忙得过来。

吴氏还在娘家的时候看过杀年猪,嫁出来之后也在大伯家吃过刨猪汤,大概知道是个什么流程。她提前就琢磨好菜色,准备拿白萝卜炖排骨,再炖只猪脚,烧血旺,炒猪肝,大锅炒个回锅肉,再拿咸菜头滑个肉片,添两盘素,这样有八碗菜摆出来就很够看了。

盘算好之后,吴氏也跟男人通了气,问他这样成不成?卫父没什么意见,只是提了一句,让她把心肺大肠这些装好放在旁边,吃好喝好让屠户提走,谁家杀猪下水都要送给屠户。

“猪板油我们留着,下午炼猪油吃油渣,大伯那边切两刀肉?”

卫父点头,说:“再切一刀油水重的让三郎提去送给他先生,他年后就要去官学,去之前得答谢镇上学塾的塾师,不是人家教得好咱们儿子也考不上一等秀才。”

吴氏觉得考那么好是三郎自己有本事,不然学塾里那么多人,咋的只有他能领米领钱?

这话她藏心里头没讲,读书人最要尊师,这么安排没毛病。

“还有你娘家,也切一刀肉。”

这下吴氏愣住了,她心里一热,说:“这送一块那送一块,咱还能剩下什么?我娘家就算了吧……”

“宁愿咱们少吃口,也不能忘了岳母。我们夫妻两个头上原是四个老人,走了仨,还在世的就只剩下岳母。先前家里困难,一年到头你都不好意思回趟娘家,如今三郎中了秀才,你是秀才娘,也该挺直腰板回去一趟,让你娘家亲戚看看咱们日子过得也还红火,现在好了,日后还会更好。”

吴氏本来就好脸面,这话她听着舒坦,答应说过两天去,赶明又要做杀猪饭还要炼猪油,这些活都离不开她,没那时间。

第二天卫家果然很忙。

鸡叫一声姜蜜就赶紧起身,如今是腊月二十,被窝外真的很冷,她坐起来就抖了两下,忍着躺回去的冲动飞快穿好衣裳。姜蜜从来醒得早,察觉到她的动静卫成跟着睁开眼,人都还不清醒,他就要跟着下床,被姜蜜摁了回去。

“还早,相公你多睡会儿,等一下我再叫你。”

“今儿个家里杀猪,我得早点起来。”

“相公你哪怕起来了也帮不上什么忙呀。”

卫成:……

“那我还能读会儿书。”

他说的读书其实不是翻着书卷一字一句读,是背。起初是默背,这阵子虎娃总往他跟前凑,卫成就改了习惯,都会念出来给他听听。哪怕人还小听不懂,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学到一些。

卫成这么说,姜蜜就没再劝,再说听他说话就知道人清醒了,躺回去估计也难睡着。

“我原先想熬上粥、烧好热水再喊你起床。”

卫成已经坐到床沿边了,正穿衣裳,听见这话感动道:“我福气好,有媳妇心疼。”

姜蜜比他早起,快收拾好了,眼下正在窗边盘发,她回过头来嗔了男人一眼:“你是越发油嘴滑舌。”

“这可冤枉我了,我说的句句是肺腑之言。蜜娘你可记得上半年?我一见你手脚都不知该如何安放,想不起是怎么走回来的,当时就一个念头只想娶你回家。”光吐露心声他还不满足,问姜蜜那会儿怎么看他?想没想过自己会嫁到卫家来?

提到这事,姜蜜当真回忆了一番。

说真的,她的记忆很模糊了,还记得也是因为卫成平常穿长衫背书篓看着和乡下泥腿子格外不同,但凡出门撞见,印象总会深刻一些。

“那天活不少,我赶着回去,哪会想那么多?”

对这个回答卫成很是不满,他穿上鞋走到姜蜜身边,耍赖保住不让她出屋,说:“你还看了我一眼。”

“那是乡下书生不多见。”

卫成:……

这回是真的难受上了,卫成问她:“蜜娘你那会儿没一点儿喜欢我?没想过可能会嫁给我吗?”

他不松手,姜蜜也没挣扎,她稍稍让开一点抬手替卫成整理衣领,又提了提肩缝,说:“不敢想啊,当时那个情况,我哪怕做梦都不敢肖想什么如意郎君,拜菩萨时求的也不过是能嫁个不嫖不赌的老实人,别的不敢奢求,怕菩萨嫌我贪心。”

说着她稍稍停顿了下,手从男人肩膀攀到他脸上:“我当时想,多好的姑娘才能嫁个读书人?没料到这样的好事能落在我头上。我没了娘还不会讨爹欢心,平常只知道闷头做事,相夫教子持家这些没人教过……怎么看都不是好媳妇人选。要说能干吧,谁家没几个能干人?还能缺我一个做事的?”

卫成听着都心疼,安慰说是别人眼瘸:“得亏他们眼瘸这等好事才轮到我。”

再说下去没完没了了,姜蜜笑了笑,说:“许是傻人有傻福,菩萨还是怜悯我的。好了不说了,我得去灶屋做事,再耽搁下去娘要来敲门叫懒婆娘起床。”

姜蜜起得早,哪怕同卫成说了几句,她出去时吴氏也还在房里穿衣裳,人没出来。姜蜜先去生火烧洗脸水,看大铁锅里水烧上了才准备煮粥。吴氏进灶屋时,锅里的水已经烧滚了。

“水烧好了?那正好,先给你爹泡碗茶。”

听到声音,姜蜜回头看了一眼:“娘这么早?”

“这还早什么?你才是听见鸡叫就起来了吧?隆冬腊月的外头这么冷咋不多睡一会儿?”

“我习惯了……”

“三郎呢?起来了吗?”

姜蜜点头:“怪我动作太大,把相公吵醒了。”

吴氏在往碗里丢茶叶,让姜蜜掺水,沏开之后准备端去东屋给老头子喝口早茶。看三媳妇反省起来才说:“怪不着你,三郎他从开蒙之后一直起得很早,比谁都刻苦用功,否则这么年轻能考上秀才?”

“相公说乡下秀才少,城里很多,不稀罕,得考上举人才能改换门庭……娘你知道举人咋考?我娘家没人读书,不懂这些。”

吴氏先把早茶给老头子送去,差不多同时姜蜜兑了洗脸水端给卫成,她自个儿也凑合着抹了一把,等忙完回到灶屋吴氏才有闲心给三媳妇解释考举人是咋回事。

“举人考试和考秀才不同,秀才年年都能考,举人三年才能考一回,考试安排在省城贡院。我听三郎说去年才考过,今年明年都没有,下次是后年秋天。”

姜蜜听着点点头,说:“那相公要是再能考中,后年娘就是举人娘了!”

吴氏爱听这话,听完笑得眉不见眼,乐够了才说:“三郎考个秀才也折腾了几次,考举人多难?哪能一次就中?这话你跟我说说不妨事,出去就别乱讲。我先前想过,我儿如今也才二十出头,到三十能中咱家就发达了,到时候不光我是举人娘,你也是举人娘子。”

在卫家,做媳妇的要和婆婆相处得好,首先得踏实勤快,除此之外还有个秘诀,你要会夸人。

夸谁呢?

夸卫成。

在吴氏看来,再没有比她三儿子更出息的人。而在这方面,姜蜜同吴氏一拍即合,她刚嫁过来那会儿吴氏总看她不顺眼,如今婆媳两个相处得竟然十分不错。

话题中心人物卫成洗完脸就出来檐下背书,他背了好一阵,眼看着天快亮了,二房的虎娃裹成个球上了院坝,跟到屋檐下。

眼看三叔背到一半,他也没喊人,捧着脸蹲在旁边。

这么冷的天,本来下床就该精神,他蹲在旁边听了会儿之乎者也竟然又犯了困,跟着打起哈欠来。

……

等灶屋里飘出来米粥的香气,卫家准备吃早饭了,虎娃没在这头吃,二郎媳妇李氏不敢占婆婆便宜,早一步把人喊回去了。吃过早饭,卫家兄弟架起铁锅开始烧水,水要烧滚的时候卫成他堂伯带着人来了,王屠户也来了,准备进圈赶猪。

清晨杀猪,上午收拾分割,弄好就该做午饭。

腊月二十这天的杀猪饭不比头个月庆祝卫成中举摆的席面差多少,摆上桌八碗菜,只两个素,这顿吃完谁不是一嘴油?帮着出了大力的王屠户还在卫家喝了半碗酒,喝好之后提着做答谢的猪下水回去了,说他下午还要出去收猪。卫成他堂伯也准备回去,卫父赶紧捡了两块肉,给他提上。

跟着吴氏把她精挑细选出来最好那块装上让卫成背着进镇,送去给学塾先生。

卫成早惦记着要去答谢先生,背着肉往镇上去了。

吴氏也给两个儿子各分了一块肉,让他们各回各家,别搁这儿杵着,她招呼姜蜜来把猪板油切了,准备炼油。姜蜜正要去,大郎媳妇说话了。

“娘你就分完了?”

“咋的,你还不满意?”

当然不满意啊!“杀出来一二百斤,就分给我们这么点……还没大叔公他们一家子拿的多,这咋说得过去?”

吴氏都没看她,她盯着卫大郎问:“老大你也这么想?”

“娘我没有。”

“你没有?你有也就是这样,不满意就把肉给我放下。猪崽是我捉的,猪草是我割,猪食是我煮的我亲手喂的。我爱给谁给谁,杀猪饭你吃了肉你分了,还嫌少?嫌少你明年自己喂两头来,我等着看你多大方,能分几十斤肉给我?”

李氏本来坐在旁边看陈氏开口,想着大嫂要是能多要一点她跟着沾点光也好,看这架势是没戏了,她就麻溜的站起来,说屋里还有活,不耽搁准备回去了。

李氏提着肉先走,走远了还听见大嫂在抱怨说她分的还没老三拿出去送人的好,这么亏待自己人。

听到这话,李氏撇了撇嘴。

心想嫁过来多少年还看不透?

老三身上的小事对娘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别说他还是背肉去谢师,不拿好的难道提着猪下水去吗?想也知道娘宁肯自己少吃一口也不会让老三落人口实。

且不说已经分家了,哪怕还没分,你和他比?想什么呢? H+CQa3ivdzlkVnPe23ks4hXAB1ozUHafbhk7NeD02KuwaS9WC/Q+fOoZ1DPXxDLN



014

这家里人人都知道大郎媳妇斗不过婆婆吴氏,偏她每隔一段时间总要作上一回,谁去劝谁去骂都改不了。姜蜜想着这就像用了些年的老灶台,怎么刷都还是黑。人也是,有些德行养成了,要改太难。

大郎媳妇吃了挂落,夹着尾巴回去的。

吴氏也没多说什么,收拾收拾准备炼油,姜蜜帮着把猪板油切了条,下锅一熬,那香味儿飘出去很远,相邻几户闻着都咽口水。眼看丢进锅的猪板油缩成油渣再熬不出什么,姜蜜拿漏勺将油渣捞出来,装了两碗搁在一旁。跟着吴氏把瓦罐搬上灶台,一勺勺往里装。

猪油熬好了,装好等放凉就成,灶台边用不着两人,姜蜜和婆婆打过招呼,转身想出去,就感觉撞上什么。

她低头一看,是毛蛋。

“怎么摸进灶屋来了?这不是玩的地方,快出去。”姜蜜伸手想把毛蛋牵出去,毛蛋直往旁边躲,不给她牵。

问他咋的?

他就把指头塞进嘴里吮着,说要吃油渣,要糖拌油渣。

毛蛋仰头瞅着姜蜜,姜蜜看向婆婆吴氏,吴氏一扭头就骂了人:“别杵这儿碍事,肉没吃够让你娘给你割!”

毛蛋也是闹成习惯了,要不到就哭,吴氏太阳穴上青筋直跳,她将勺递给姜蜜让接着舀,拉上毛蛋就往外走,边走边喊卫大郎。

“今儿杀年猪我高兴,本来不想骂人,结果你们倒好,一个二个是欠!前次他又哭又闹说要吃糕我就打过招呼,谁欠你的跟谁要去。才过多久又来,你们两口子是怎么教的?是让他闻着哪家有好吃的就上哪家去?以为别人看他人小不懂事拉不下脸就能骗个一两口?我和你爹往常是这么教你?你是缺这口吃?还是要来的吃了能长命百岁?……”

吴氏在院坝上骂人,姜蜜在灶屋里听得明明白白。

她边舀油还叹了口气。

毛蛋这霸道性子恐怕是跟他娘学的。大嫂谈不上坏,就爱占便宜,毛蛋耳濡目染学了这套,闻着香味儿就馋嘴,馋起来就流着口水跟你要。他人小,都不知道丢脸,作婶儿的也没法计较。

外头吵闹了好一会儿,听那动静多半是婆婆在说,等他们消停下来,姜蜜已经把锅里的猪油全舀出来都装进瓦罐里了。吴氏骂痛快了回灶屋一看,完事了,她心里才舒坦一些:“三媳妇你别跟隔壁的学,等以后有了子女也不能像她这么教。记住我说的,从爹娘手里拿得再多你用不了一辈子,自己不中用万贯家财照样败光。别人家的便宜不要去占,占小便宜谨防吃大亏,这就是做人的道理。当年出嫁以前我娘是这么教我,我也说给你听,听了就记住,别为那半个铜子儿一口肉争来争去,争赢了也是笑话,多吃口肥不了人。”

姜蜜点头说知道了。

吴氏又说:“都是穷过来的,抠一点没什么,但抠得抠自己。就说你大嫂,她怎么省吃俭用是她的事,只要不太过分我一句也不会多说,总想占便宜就不行。”

吴氏说这些,既是在教,也借事敲打姜蜜。

大郎媳妇再丢人也就在这一亩三分地上,闹个笑话都出不了村。姜蜜则不同,她嫁了卫成,在吴氏看来三儿子前程远大,以后要考举人要当官,不能让婆娘拖了后腿丢了人。

姜蜜耳性好,吴氏说什么,她听着也就记住了,不需要重复。

吴氏又说以后毛蛋要是再这样,让她当没听见,别惯着,“他人小,这些毛病要改还来得及,再惯下去真能惯出个土霸王。”

看姜蜜面露难色,吴氏问她咋的?

姜蜜小声说:“我才嫁过来,总希望同嫂子相处得好……也怕毛蛋哭坏嗓子,娘说得容易,我做婶婶的要真抠着半块糕一块糖不给,任由侄儿坐地上哭,也不像话。”总归只是侄子,不是儿子,他娘都由着他,做婶婶的能说啥?想着左右不是自个儿生的,由他去呗。

每回毛蛋闹起来姜蜜都这么想,没想过要帮他更正,怕管太多揽祸上身。

她都说出来了,吴氏也想了想姜蜜的立场。

“反正毛蛋闲着没事也不会往你跟前凑,你别管,他要吃的你就跟我说。”

姜蜜这才露了个笑脸:“还是娘体贴我。”

……

杀了年猪,又熬了猪油,吴氏准备把吃不完的肉腌一下。姜蜜想起来泡菜坛子快吃空了,提议再做两坛,做泡菜并不麻烦,只是要费些盐,她得到婆婆准许之后泡了两坛萝卜,做好离过年都还有几天。

就这几天大叔公那边来了人,说他们年前准备推石磨打糯米粉做汤圆面,让吴氏就别做了,到时分她一坨。

吴氏听了还说她本来也没这打算,就连糯米都没买。

按地方上的习惯,初一早上要吃几个汤圆,汤圆面做早了怕酸,仿佛是三十当天才做好半下午送过来的,一起送来的还有一碗黑芝麻做的汤圆芯子,吴氏乐呵呵接了,拿去灶屋放着,继续张罗年夜饭。

年三十晚按说一家人该热热闹闹的,住得这么近,哪怕分了家这顿顶好也一起吃。吴氏提前两天就在安排,让两个媳妇别空手来,光想吃大户不行。结果呢?她们的确没空手来,李氏稍稍好些,拿来那一堆里头好歹有几个蛋,陈氏捡了两样菜抓了点萝卜干。

她们过来的时候姜蜜在院坝上,低头裁着红纸,卫成摆开了准备写对联。

姜蜜听到声响抬头一看。

待看清嫂嫂们拿的什么,她一阵沉默,觉得婆婆又要炸了。

果不其然,吴氏气坏了。

“滚!都给我滚!回去自个儿张罗年夜饭去,拿着青菜过来想白吃我的肉,老大媳妇你这回又饿了几顿来?”

吴氏刚才在往灶膛里添柴火,出来的时候手上还拿了根干柴,她挥着干柴棒棒就要赶人。李氏赶紧让了几步,护着鸡蛋生怕给碰碎了。陈氏在哭穷,说家里只有这些,有什么办法?又说上半年分出去的,如今年夜饭都不一起吃,让人看了不笑话?

“你还怕人笑话?”

“老大媳妇你听好:别以为天底下就你是聪明人,其他都是傻子!听清楚了就滚,你们两家儿子都有了,该你们孝敬我和老头子,结果倒好,你们还嫌便宜没占够。这家是你们要分,分的时候说得明明白白,往后各过各的日子,老三发达了你别想靠上来!当初你们多硬气?你说什么我句句都记得,吐出来的东西咋的你还想吞回去?你不嫌恶心我看了倒胃口!”

“谁要跟你们一起吃年夜饭?有你们杵这儿山珍海味我也咽不下!”

“滚!再不滚我要收拾人了!”

姜蜜让婆婆的突然爆发给吓着了,她往卫成那边靠了一步,小声问:“咱就不管?这大过年的……”

卫成已经把红纸铺到桌上,准备提笔了,听到这动静皱了皱眉。年三十倒是没什么忌讳,毕竟是年尾,说啥都成,到初一讲究就多了。不过蜜娘说得也没错,大过年的闹着的确不好看。他喊了吴氏一声:“娘你灶上是不是还炖着东西?”

对!

让倒霉婆娘气得差点忘了!

吴氏骂也骂够了,丢下两个儿媳妇就冲回灶屋,看灶膛里火还没熄才松了口气。她加了几根干柴,才出来最后放了个话,说今年就各吃各,你说没钱买不起肉,那就别沾油水穷过年。你说给人看了不好?她和老头子都无所谓就没什么不好。

“树大分杈,人大分家,这是你们当初劝我说的,你说你得为你男人你儿子想,不愿意填老三这无底洞,让我体谅,我体谅了。都分了你又想顺着杆子往上爬见天过来打秋风?拿两把青菜就想来吃肉?真没把自己当外人啊!你以为我真那么好说话一点儿脾气没有?”

眼看老娘骂起来打不住,卫成再一次站了出来:“娘。”

吴氏刚才凶神恶煞像个母夜叉,听到三儿子喊她,立刻转过身来笑眯眯问咋的?

卫成:……

“娘有空给熬点浆糊,待会儿把福字和对联贴了。”

“架势都摆开了就多写几副,待会儿你爹回来让他给你大叔公那头送一副去,你写个寓意好的。”

“五福临门怎样?”

吴氏点了点头,说听着就顺耳,她跟着准备熬浆糊去,让卫成也比照五福临门给自家写一个。最终卫家门前贴了个吉星高照。卫成自然不会忘了两个哥,他给卫大郎送了副四季兴隆,给卫二郎送了副年年有余。送完回来看蜜娘还站在檐下瞅那对联,卫成走她旁边去,问:“看得懂吗?”

姜蜜摇头。

“那在看什么?”

“看相公的字,写得真好。”

“怎么看出我写得好?”

“好看,比去镇上买的对子好看。”

正说着,卫父提着一尾大鲤鱼回来了,他刚上院坝就看到贴在大门口的福字和对联,笑道:“还是三郎麻利,我出去一趟回来对子都贴好了。”

看鲤鱼回来了,姜蜜没再去瞅那对联,她准备杀鱼。

卫成指了指桌上摆的五福临门,说:“写给大哥二哥的我送去了,这副是准备送给大叔公的。”

“我拿过去,三郎你说说这写的什么?别等人问起来我答不上话。”

卫成指着墨迹已干的对联,给他爹读了一遍,卫父在心里跟读一遍,估摸记住了才卷上对联拿起福字,往大伯家去。眼看要下院坝,他品出不对劲来:“老大老二出去了我知道,你两个嫂子呢?还不来帮忙?”

“嫂子刚才来过,又回去了。”

这就更怪了……“放着这么多活不干,回去干啥?”

吴氏叉着腰走出来,说:“是我让她俩滚蛋,她拿着白菜萝卜过来吃我的肉,我要给她吃我就是傻的!老头子你别去喊老大老二,年夜饭咱们自己吃,我看着他们气不顺!前头给三郎摆酒就算了,是我要摆酒,该我出钱出力。后来吃杀猪饭也算了,也是我要杀猪。沾了两顿油荤还不够,我没那么多肉给她吃!”

卫父是听说有人打了鱼才急急忙忙拿钱出去,想买一尾,没想到出去这么会儿家里就闹翻天了。

三个儿子住得这么近,年夜饭不一起吃,这事想想挺不是滋味。卫父也怕惯得他们,犹豫之后同意了老妻说的。三郎中秀才,该请!刨猪汤,该请!可没听说年夜饭也要做爹娘的张罗出来请他们吃!卫父心想,老大老二家的还惦记着那百十斤肉,怕是嫌腊月二十那天给他们分少了,又不敢闹,想趁过年多吃一些。

喂个猪哪是那么容易的?老妻平常宁可自己晚点吃也不敢饿着它,天天给它喂饱精心伺候一整年才杀出一二百斤肉,全分出去了她图个什么?

“行吧,老婆子你说了算。那你和老三媳妇多忙一点,我给大伯家送对联去。”

卫父拿着对联出去,路上遇见乡亲,乡亲们纷纷问他这是不是卫成写的?写的啥?卫父还记得儿子教的,就给乡亲说了说,别人听着觉得好,说也想求一副。

陆陆续续的,卫家屋前来了不少人,全是揣着铜钱来求对联的。

“写对联可以,费纸费墨的也不能白写。”

“秀才娘你说啥呢?咱还能白占你家便宜?我才去过镇上,外面一副十个铜板,十个铜板能买两斤白米了,你给少点呗?”

吴氏脑筋一转,说一副对联八个铜板,给十个铜板能多得个福字,过年了门前不贴个福吗?

“大过年的咱不讲价,你就让三郎给我们写个好的。”

吴氏提着布兜在收钱了,边收边说:“那还不简单?我儿子是秀才!还是一等秀才!写出来的对联不比镇上卖的强?你们今儿个来对了!”吴氏到院坝上发财来了,姜蜜留守灶屋,卫成边听他娘侃大山边给乡亲们写对联。一连十多副写下来,他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人寿年丰喜气盈门大吉大利这些寓意好的全轮了一遍……虽然花了八个铜板,拿到的都很满意。

年三十还赚了一笔,福字和对联加起来换了一百多个铜板,吴氏牙豁子都笑出来了,先前那点不痛快也一扫而空,她把铜板倒出来数了三遍,数明白了才拿回屋去仔细收起来。

“这钱娘给你收着,哪天要用你问娘拿。”

“笔墨纸都是娘买的,我不过提笔写了几个字。”

吴氏喜滋滋说就是那几个字才管钱,笔墨纸不费什么,“也亏我远见好,买红纸的时候多拿了一些。”

“娘一贯比旁人有见识,才能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

姜蜜一边张罗饭食一边听外面母子磕牙,忽然觉得相公能讨婆婆喜欢也不全靠学问做得好,读书人说话就是中听,看婆婆高兴得!

卫家这三兄弟拉出来比比,吴氏会偏心真不难理解。

卫大郎兄弟回来的时候,天色将暗,跟着就该合家围坐说着吉利话吃年夜饭,他俩半路上就商量说先回去换身好点的衣裳,再上爹娘那头去,一回去却发现婆娘孩子还在家中。卫二郎问李氏怎么没去帮忙?李氏苦着脸低声说:“娘说别空着手去,大嫂就拿了些白菜萝卜,娘一气之下把我们赶回来了,改口说各吃各的。”

“那咋行?”卫二郎脸色都变了,又问李氏,“你拿的什么过去?”

李氏原想避重就轻,看躲不过了,说:“我想着三郎平常总在吃蛋,估摸娘那头蛋缸空了,就拿了些蛋。”

“就几个蛋?菜呢?肉呢?你切块豆腐拿点花生糖快也好啊!”

李氏侧身坐下:“咱家仅有那块肉还是杀猪当天娘给分的,我腌了还没舍得吃,又想着娘那头缺啥也不会缺了肉,就没拿……至于说别的,那不得花钱吗?咱有什么钱?”

“上半年分家不是得了银子?”

“后来又买了两亩旱地,孩儿他爹你忘了?”

卫二郎叹了口气:“我还不知道你?没钱是真的,要说一个子儿都没有我也不信,你总该买点东西,再穷也得过年……再说,娘就算说话不咋中听,让我们吃过亏吗?哪回去吃的不比孝敬的多?”

已经闹成这样,再说这些也晚了,“你把腌那块肉煮了,我们关上门热闹一下,肉煮好了别忘记装一碗给爹娘送去,就这样吧。”

李氏很舍不得,还是点了头。

卫二郎问虎娃呢?在家不?

“在屋里。”

“咱拿不出好东西孝敬爹娘,就别让虎娃去老屋伸手要吃的,听到没有?”

李氏也答应下来,又在想上半年随着大嫂闹那一出是不是错了呢?

她如今越发怀疑当初的抉择,可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也回不去了,悔也没用,得想法子把日子过起来。李氏炖肉去了,她炖肉时依稀听到大嫂那头的吵闹声,还听到毛蛋在哭,至于那两口子吵什么就听不真切。

不过哪怕没听见猜也能猜到,不就是为了年夜饭?

大哥怪大嫂抠,怪她丢人现眼,大嫂哭穷,反正回回都是这样。

……

卫二郎端着肉过来的时候,天已经全黑,老屋这边早吃上了。他把炖肉放下,给爹娘赔了不是就准备回去。正要走,就被吴氏叫住了。

吴氏让他等着,转身找了个大海碗,装了花生糖块递给他。

“菜我就不分你了,这个拿去。”

卫二郎不好意思接。

“让你端你就端,非要我骂你一顿才肯接?这也不是给你的,是给虎娃的,过年咋能不吃口糖?”

卫二郎听着心里越发难受,说:“爹,娘,儿子对不住你们……”

“你打住吧,别翻这些老黄历来败我心情。”

卫二郎端了碗准备走,卫成说送送他,出去好一会儿才回来。他回来姜蜜就递过去半碗汤:“外面冷不冷?相公你快喝一口。”

卫成喝了,等热汤进了胃里,身上都跟着暖和起来,他说:“大哥二哥也不容易。”

“乡下地方又有哪家容易?老三,不是我不疼你两个哥哥,我和你爹既然跟你过日子,总得为你打算,你心里得明白,不管小时候感情再好长大以后各自成了家兄弟就不像原先那么亲密无间,遇到困难还是应该互相帮忙,但也有个说法叫救急不救穷,分寸你得把握好,别自己都没把日子过顺就烂好心接了兄弟的烂摊子。”

“这些话,我不想翻来覆去说,吃饭吧,别管他了。”

卫成又吃了几口,想起来说:“上次我给先生送肉去,他说我既然考上廪生年后就去府学看看,能被府学那边看中的话,去那儿读比县学好。哪怕不成,再去县学也来得及。”

“这个你自己决定。”

“我准备出十五就去,去之前先上衙门把四两银子领回来。” lnx9tO2Jy0XRciz1qjGLp9PAClldn6vrfawJm11O4lE+Ct/CmlLZeVkz4X11z48N



015

除夕这晚,睡是没法睡的,各家都燃着油灯守岁迎新。这要是城里头的高门大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爷们谈谈头年的大小事,再展望一下第二年,妇人们吃着糕点听着戏一夜就过去了。

乡下清净很多,走出去能看见各家都点着灯,声响就很少有,只偶尔能听见一声笑,那是玩疯了的孩子发出来的。

卫成成亲不久,他媳妇姜蜜尚未开怀,卫家老屋只得四个大人守岁,干坐着打发时间很慢,吴氏就起了头,同儿子说话。姜蜜坐在旁边听,听了没多会儿,话头就抛给她了。

“有个事我一直想问,三媳妇你先母娘家那头还有人吗?”

姜蜜一时反应不过来,回过神以后点点头说:“有是有……娘好奇这个?”

吴氏边剥花生边说:“我就纳闷,你嫁过来三四个月了,说过一些姜家事,好像从没提过外祖父母,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

“谈不上吧,主要我没投好胎,生下来是女儿家,先母在世时没觉得有什么,她故去之后,我爹同外祖父那边慢慢就远了。”卫成起先还没领会到,深想以后才明白各种关节。他岳母没生下儿子就走了,岳父想传香火势必会再娶,新媳妇进门之后男人哪还能同原配娘家亲热,那不得把醋坛子打翻?会断绝往来也不稀奇。

卫成将手搭在姜蜜手背上,问她:“舅家从没照应过你?”

姜蜜点头。

“先母娘家姓周,原是大田村的,我大舅早年挑着担子做货郎,好像遇贵人发了笔财,举家搬进城里去了。这些是以前听我爹说的,后来他没再说过,舅家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不清楚。”

说到姜蜜她娘,卫家人没什么印象,说到周货郎他们还想得起来。早很多年他做货郎的时候也挑着担子来过后山村,吴氏还问他买过针线。

“周货郎我知道啊,个子没三郎高,是个大方脸,原先每隔一段时间还往我们这边来一头,他不来了我猜是不是发财不做货郎了?还真是!……你说他搬进城了?县城吗?”

姜蜜答不上话:“这我真不清楚。”

“原先看他还厚道,买点线都会多给,却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吴氏正感慨着,让男人打断:“又说胡话。”

“我说什么胡话了?再怎么说三媳妇也是周货郎他亲妹子留下的唯一骨血,他妹走了,他也不闻不问,岂不是送上外甥女给后来的磋磨?但凡他出个面,钱氏也得收敛一些……”吴氏一波分析下来,越发觉得姜蜜不容易。

卫成听着也很难受,看他一脸揪心姜蜜还反过来安慰说都过去了。后娘对她的确谈不上好,但也不是非打即骂,平常还是笑眯眯的,也就是多让她干活少给她吃饭。

可能亲娘走得实在太早,姜蜜记忆里没有特别幸福的时刻,因为心里没落差,哪怕人人都可怜她,她自己觉得还凑合,日子能过。

姜蜜没去为谁解释,也没顺势诉苦,她感觉卫成搭过来的手有些凉,问是不是冷?

吴氏自然就住嘴了,朝三儿子看过来:“三郎冷啊?”

“只是手上有点凉。”

“等会儿,娘去拿炭来给你烤烤……年前进镇正好遇上有拉车卖炭的,我怕你挨冻买了半筐,真派上用场了。”

“忍忍就过去了,费这钱做什么?”

“我想着你读书写字都要静坐,冬天有活干还好,坐那儿不动多冷?反正也就半筐,买都买了,别心疼了。”

……

这晚卫家老屋和乐融融的,四人守岁到天明,清晨时分婆媳两个齐心煮出一锅汤圆,分作四碗吃了个热乎。吃好以后姜蜜随着卫成去给大叔公拜年,回来发现婆婆吴氏烧了一大锅水,催他俩洗把脸,把脚跑暖和上床睡去。

“今儿没其他安排,你俩睡觉去,明儿个三郎你陪蜜娘回前山村,这是成亲后第一个年,你得去给媳妇长脸。”

“是不是该拿两包糖?”

“这你就别操心了,洗了睡去,娘来张罗。”

年初二就是各家媳妇回娘家的日子,隔得近的大多会走一趟,有些还带着子女一长串。也有嫁得远的嫌麻烦,还有些日子过得磕磕巴巴,不好意思回去,怕和其他姐妹比较。

姜蜜刚出嫁,不管咋说今年都该回去一趟,她私下也在琢磨,想抽时间同男人开口,婆婆先一步安排好了。他俩回屋补觉时吴氏就把明天儿媳妇回娘家要带的东西给她看好了。装了十个蛋,肉一块,糖一包。

这已经很丰盛了,拿回去就是要告诉前山村人,卫家对姜蜜满意。

得知婆婆准备了些什么之后,姜蜜既高兴,又有点心疼:“有肉和糖已经很够,蛋就别拿了。读书费脑子,家里囤的还不够相公吃呢。”

吴氏不听她的,坚持让拿上,叮嘱说路上走稳当点。她站在院坝上目送儿子媳妇往前山村去,看他俩走远了才回屋。

腊月头上天天下雨,那段时间出个门是连溜带滑,根本走不稳当。之后连续都是阴天,哪怕没怎么出过太阳,也没再下雨,回娘家这条路虽然不宽,没沾水还挺好走的。出门的时候卫成就让姜蜜提着肉和糖,他拿着蛋,心想这样蜜娘就不用过分紧张,蛋在他手里哪怕真有个万一没走稳打了……娘不会骂人。

卫成在前面走,姜蜜在后面跟,两人边说话边赶路。

有些当着爹娘不方便讲的,趁着村道上没别人,他就说了。

“过完年我就准备去宿州,镇上学塾的先生说只要中了秀才都可以去县学报道,我是一等秀才,去府学使得,过去之后府学先生可能会抽考,临时出题让我做个文章来看看,能看的过眼兴许就能留下。不管在哪边读只要结果出来我会托人给家里捎个口信,你别担心。这回出了门,下次归家应该是在秋收之前,我心中很放不下你,但也没法。中了秀才顶多就是不给家里添麻烦,中了举人才能真正让爹娘享福,让你过好日子,这两年我想多用些苦功。”

卫成没太挑明,姜蜜听懂了,心知男人想赶下次乡试,她点点头:“说到读书我插不上嘴,家里我会照看好,你在外不必挂心。”

“本来应该我做男人的照顾你,我为了博功名成亲之后在家的时间一直不多。你有个头疼脑热我不知道,受了委屈我也帮不上忙,我心里愧疚。”

说实话,姜蜜心里很舍不得,她宁肯男人没很大出息也盼着跟前能有个知冷知热的人。

可男人不像她目光短浅,卫成有学问也有大志向,做媳妇的不应阻拦。

她早先就在算日子,想着再有半个月男人又要离家,她心里有千万般不舍,可纵使再怎么不舍,听到这番话也熨帖了。

姜蜜眼眶有些发热,她低头看着脚下的路,稳着声音说:“嫁过来之后我没受过任何委屈,吃得饱,穿得也暖。”

“可你心里不好想,我知道你不想看我出门。”

姜蜜声音小了些,说:“你要出远门,我能不担心吗?我知道这是必须的,只希望相公在外头一切顺利,娘说明年秋天又有一场举人考试,要能中就太好了。”

“我在外面一定刻苦用功。”

“具体哪天出门,定了吗?”

“十五之后吧,计划十六那天,看天公作不作美。”

两人边走边说话,半路上还遇见好些个小嫂子,她们要不抱着孩子要不拿着菜,多数没有男人陪同。看见卫成跟姜蜜走在一块儿,还吆喝问卫三郎是陪媳妇回娘家?

卫成说是,就引来成串的羡慕。

“还是秀才公会疼婆娘!羡煞我们!”

又有人看到姜蜜提着那块肉,肥瘦相宜或烧或炖都很好下口……看来卫家是真满意这个新进门的媳妇,否则也不会拿肉给她做脸。

还说她是后娘养的命苦。

苦什么苦?

村里给人做媳妇的有几个比得上她?

“秀才娘子命好哟!”

“真羡慕哟!”

……

哪怕走得不快,路上也只用了不到三刻钟。卫成认得去姜家的路,不用指,他带着媳妇快走到姜家门前,遇上路过的村人,村人认得姜蜜,看她和女婿一起回娘家来,转头冲姜家院子吆喝一声:“姜二娃你在不在屋?你女儿女婿回来了。”

姜二娃就是姜父,他行二,头上有个亲大哥。

这一嗓子亮堂,姜家院子立刻传来声响,过年不用干农活,姜父难得起了个晚,他还在吃饭,听到有人喊端着饭碗出来一看,就看到不远处的姜蜜和卫成。

姜蜜露了个笑脸,喊爹,卫成跟着喊了声岳父,并把拿来的东西递过去。

姜父还推辞了一下,“人来就是,还拿这么多东西。快进来,进屋坐,我今儿个睡了懒觉才起来没多会儿,给女婿看笑话了。”

他说着也学刚才那个乡亲,扭头朝屋里喊了一声:“你人呢?蜜娘带女婿回来了,你赶紧烧个开水泡碗茶来。”

钱桂花本来也该回娘家,是猜到继女今天要过来,并且很大可能是上午,她提前跟老娘打过招呼,说不回了。她娘没觉得有啥,反正一个村的,要见面还不容易?

钱桂花心里知道她躲出去可能好点,为啥还是做了这样的安排?

还不是心里闹得慌,跟猫抓似的,想见姜蜜。

半个月前她请半仙做法,给狗子喝了一大碗符灰,做这个还花了她二两银子,钱桂花心疼了好些天,此后一直在关注卫家那头的动静,没听说有什么,她就等今天看效果,法事做了那么久姜蜜该倒霉了。

姜蜜过来的时候,钱桂花人在屋后,听到动静小跑出来一看。她这气色比嫁人的时候好太多了,还是白,白里却透着红润,一看就没少沾油水。

只不过一个照面,钱桂花心凉了半截,哪怕接过肉她都没有任何喜悦,顶着压力露了个笑脸,却比哭还难看。

姜父看在眼里,只当她还记着头年冬月间去卫家吃酒回来下床小解摔了那事:“杵着干啥?让你去烧水。”

钱桂花转身去了,姜父赶紧打圆场,招呼卫成进屋坐。

眼看翁婿两个有话说,姜蜜说去灶屋帮忙,被她爹叫住了:“蜜娘你坐着,烧个水还用你帮忙?”

看她坐回来,姜父问他们日子过得咋样。姜蜜说一切都好,公婆慈善,相公体贴。

“那就好……”

“家里呢?怎么样?”

“也还好,我准备把狗子送去开蒙,都已经和老秀才说好了,他过完年就去。”

卫成颔首,说读书好,会认字不怕被人蒙。

“我也是这么想,左右还没到能给家里帮忙的年纪,去村学读几天书长点见识也能给我少添些乱。”

钱桂花端着茶水进屋来就听见这话,说不光是要长见识,他好好读,以后也考个秀才回来。还说狗子聪明,没问题的,算命的都说他是读书的料。

姜蜜:……

卫成:……

两人都不知道该咋接,姜父听着臊,骂了一声:“爷们说话你插什么嘴?”

“我想着女婿难得过来,想让他给我们狗子讲讲书该怎么读才能考上秀才?”

“那狗子人呢?”

钱桂花放下热茶,出去到院子里喊了两声,过了好一会儿狗子才回来。看他满头汗问干啥去了?他说跟堂哥他们玩去了,还问做什么喊他回来。

“你姐和你姐夫来了。”

钱桂花说完姜蜜就听见狗子嘀咕说,来就来呗。

……

哪怕钱桂花满心热切,卫成也没说出什么秀才速成经验,问他怎么才能考上,他告诉你寒窗苦读个十载。问他怎么才叫苦读,他告诉你早上鸡叫一声就起来,别多睡,晚上倒不用费什么灯油,睡觉之前默背两遍就行了。

卫成说的时候,姜狗子好几回忍不住想骂他。

这不是坑人吗?

娘要是信了以后还有好日子过?

鸡叫一声就起床?他又不干活起来这么早干啥?

本来想坐一会儿就走,姜父留他们吃午饭,两人就吃了走的,回去路上姜蜜还在吐槽:“往常狗子都能睡到天光大亮,你让他鸡叫一声就起床?”

“要考功名得有这个态度。”

“咋不让他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呢?”

卫成沉吟片刻,说:“既然蜜娘这么盼着,我下回就这么讲。”

“真的?”

“那可不!只要你后娘志向不改,我估摸还有机会听她抱怨,下回我就告诉她,资质不错的鸡叫一声起来就可以了,假如说资质不够,那鸡不叫就得起来读书,要学前人头悬梁锥刺股。” lnx9tO2Jy0XRciz1qjGLp9PAClldn6vrfawJm11O4lE+Ct/CmlLZeVkz4X11z4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