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八
伐蜀

刘裕在灭掉刘毅之时,就已经在积极筹划伐蜀了。

表面上看来,刘裕既掌大权,又有着极高的声望,要取晋而代之,做权力最大的公务员,似乎已经指日可待了。

但刘裕不这么想,他还要等。

仅仅靠稳定内部局势,立功于境内,是不足以服众的,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威信,让万众归心,就必须要通过北伐来达到目的。因为东晋只是一个偏安江南的小朝廷,自五胡乱华以后,北方的广大土地沦为夷地,大批臣民南迁。到了这个时候,南迁的人想念故土,而没有南迁的又想念代表汉室正统的晋室。因此,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必须要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他不得不北伐。

早在灭掉南燕之时,刘裕就有过趁势消灭后秦的念头,只是由于卢循作乱才只好作罢。

而如今,内部已然基本安定,他再次动起了北伐的念头。同时,他也看到了一个更好的契机。

如果能够控制益州与梁州,东西并举,北伐大业将更容易成功。

历观南方北伐,最后获得实效的多为控制益、梁以后,或从益、梁同时出兵。早期桓温正是靠灭掉西蜀的成汉政权才有关中百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的境况。

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要北伐首先要确保东南半壁江山的安定,而益州既然是半壁江南的一角,当然必须保证。其次益州顺流可直下荆州,只有确保益、梁,方可保全荆、扬,而且益州还可以作为北伐的西部支点。所以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到:“盖蜀者,秦陇之肘腋也,吴楚之喉吭也,是诚取之先资也”。

由此,刘裕一定不能放过占据西蜀的谯蜀政权。

但是,由于前两次伐蜀均遭到失败。因此,这一次必须得慎重。

当时,刘裕还在江陵,由于担心建康的诸葛长民添乱子,他自己必须得赶回建康。这样一来,伐蜀的元帅人选就成了大问题。

首先,刘敬宣是不能去了,前次伐蜀,刘敬宣打得很失败,这次如果再派他去,难保不会再出问题。但其他的将领不是年纪太轻,就是能力不够。而且他也不能让资历高的将领去立功成为第二个刘毅,因此,他需要从年轻资历少的将领中选一个人出来。

选谁好呢?

几经思量,刘裕终于想到了一个人——朱龄石。

朱龄石,江苏沛县人,一直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平时表现得既有武干,又练吏职,且为人忠义。除了在建康保卫战中率鲜卑骑兵出了一回场以外,基本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因此一直在下级军官里混。

但这一次,刘裕越级提拔了他。

刘裕给了朱龄石两万人,并让自己的小舅子臧熹及蒯恩、刘钟等人做了他的副手,可见对他的信任。

出发之前,刘裕与朱龄石密谋伐蜀事宜。刘裕指出:“刘敬宣上次伐蜀,从黄虎取道内水进攻,没能成功。按正理我们应该走外水。但敌人也许会以为我们出其不意仍然从内水进攻。这样,谯纵必然将重兵屯驻在涪城,防备内水。所以我们再走黄虎那条路,一定会中谯纵之计。因此我认为应该分出少量兵力从内水进攻,以期迷惑敌人,而你则率大军从外水直取成都,必然能够成功。”

即便是这样,刘裕对朱龄石还是不完全放心。又交给了朱龄石一个锦囊,并千叮万嘱他要到白帝城后才可打开看。

锦囊妙计说的是诸葛亮的故事,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是假的,刘裕才是真正地演绎了一回。后来,罗贯中写三国,是否将刘裕的故事转嫁给了诸葛亮,不得而知。

朱龄石很老实,率领大军开拔到白帝城以后,才珍而重之地打开了刘裕的锦囊。

锦囊里是封信,上面只有三句话:“主力从外水直取成都,臧熹、朱林率军由中水(今绵水口)攻打文汉,另派老弱士兵乘十余艘大船,从内水去黄虎作掩护。”

说的还是战前的一番部署,比之诸葛亮,似乎欠缺了一些意外性。刘裕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要保持军事的机密性,也好不露出口风,让谯纵事先得知这支部队的作战计划。

反观谯纵这边,大哥姚兴近年来被刘勃勃打得没了脾气,国力严重衰落。而且前不久还败于仇池的杨氏政权。一连串的失败使得姚兴根本无法顾及到小弟谯纵的安危。他也有心无力啊。

朱龄石得了锦囊,按照刘裕交待的布置了下去,诸军倍道兼行,直取成都。

而谯纵也正如刘裕所料,将主要兵力交给谯道福驻扎在涪城,以防备内水。另以侯晖、谯诜等人领兵万余驻扎于彭模(今四川彭山),“夹岸筑城以拒之”。而在中水一路则派遣大将军谯抚之领兵守牛鞞,谯小苟守塞打鼻。

三路人马各守险要,只等晋军。 9KuqXc8VDjSp9Ld5kqS+rnsLUesuE//REAc6dBajNMhpVavAARyjEWfCcxrsBG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