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有作为的君子,应该像雄健运行的天宇,自强不息,而具有永恒的力量;像宽厚的大地,承载万物,而有所担当。《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这种具有大智慧、大气魄、大维度的文学家。他所撰《红楼梦》可说是世界顶级的名著,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小说走向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将“人”标举为宇宙之灵、大地之主;不仅使传统的儒家伦理显得陈腐如泥,而且让史学之神司马迁的《史记》显得黯淡无光。“就此而言,《红楼梦》无疑是对文化和历史的双重颠覆。”

乾隆朝中期,一般被认为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顶点。然而,月圆必亏,水满则溢,事物发展到顶点,就要走下坡路。曹雪芹抓住了这一历史节点,用如椽巨笔,时而天马行空,将强悍的满族入主中原的历史写于书中;时而犁牛耕野,用锐利而无情的犁头,将历经百年已化为腐草烂木的满族贵族翻腾出来,晾晒给人们看。处于“文字狱”高压下的曹雪芹,对满族这一盛极而衰的历史真实,不便直写出来,只能在明暗两线交织中曲笔隐逸,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草蛇灰线”等种种秘法,将满族的历史与人性的被践踏隐写其中。

清人戚蓼生可谓“勘破红楼第一人”,他在《石头记》序中早已指出,是书“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戚序的这段话,通达明白,说的是书的背后有隐,犹如一声而两歌、一手而两牍。

《红楼梦》的问世,既标志着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又预示着古老的人文精神的复归。作为文化灵魂的人类情爱,它烛照千古,让人看到在历史的潮起潮落、朝代的兴衰际遇中,人类真爱的顽强存在;作为一部中国风俗寓言的全书,它无疑警示着当今与未来。因为人类的历史文化总是在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中回归、淘漉、升华。

一 红学研究的殊途同归

二百五十多年来,红学研究潮起潮涌,云诡波谲,先后出现了评批、题咏、索隐、考证、社会批评 、文化论说等诸多流派。这些学派也多是在告诉人们怎样去读懂《红楼梦》。其中,以索隐、考证、社会批评三大派影响最广。三大派中,又以索隐红学最为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索隐派红学的往昔

索隐派红学分旧索隐、新索隐、当代索隐三个历史时期。人们通常将清末民初的索隐红学称为旧索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索隐红学称为新索隐派,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有阚铎的《红楼梦抉微》,寿鹏飞的《红楼梦本事辨证》,景梅九的《〈红楼梦〉真谛》;当代索隐红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则是霍国玲女士和她的《红楼解梦》系列、刘心武先生和他的“揭秘《红楼梦》”系列。

《红楼梦》开篇正文所出第一人,是小乡宦甄士隐。“士隐”二字侧,有脂批曰:“托言将真事隐去也。”真事既然已经隐去,还索隐个啥呢?脂评一开言就打囫囵语。其实自从有了红学,索隐红学便代起代兴,绵延不绝。

旧红学索隐派,以乾隆皇帝的“明珠家事说”为滥觞,主导红学达百年之久。据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高庙,指清高宗乾隆帝),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后遂以此书为明珠遗事。

赵烈文,清同治年间为曾国藩幕僚。他认为清朝“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谁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他预言清朝不出50年必亡,结果仅44年,辛亥革命发生。他所撰《能静居日记》追记清朝遗事颇多,所引“高庙阅而然之”出自乾嘉年宋翔凤之口,有很高的可信性,等于乾隆皇帝放了这部书一马。

乾隆皇帝身居权力顶峰,遂使明珠家事说得以广泛流传。这时的《红楼梦》就不仅指康熙朝宰相纳兰明珠家事,主人公贾宝玉亦为明珠子纳兰性德,十二钗则是与之交游的名士等等。

乾隆帝开了“索隐”前朝官宰的先河,此后便有张侯家事说、和珅家事说、傅恒家事说、宫闱秘事说、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爱情说等等。其中尤以“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爱情说”名噪一时。

蔡元培的民族主义说是另类索隐,即认为“书中本事在于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他又以“品性相类者”“轶事有征者”“姓名相关者”三法“推求”小说人物,考定宝玉为废太子胤礽、黛玉为朱竹坨、薛宝钗为高士奇等等,引来胡适与他论战。胡适只问“胤礽与朱竹坨有何恋爱关系”“朱竹坨与高士奇有何吃醋关系”,便使蔡元培先生张口结舌,陷入尴尬。此后的索隐红学几乎全军覆没,基本被“新红学考证派”所取代。

考证派红学的贡献与局限

20世纪20年代,胡适先生利用搜集到的曹雪芹的家世生平史料,经过考证,得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结论,人们称从胡适开始的考证红学为新红学。俞平伯被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所吸引,与顾颉刚先生一起,用通信的方式讨论《红楼梦》,在此基础上写成《〈红楼梦〉辨》,成为新红学的奠基之作。接着,又有周汝昌先生百万字的《红楼梦新证》推出,可谓考证红学的集大成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用科学考证的方法,考证作者、版本及续书,可谓探骊得珠:

其一,破除人们对旧索隐红学的迷信,使红学进入科学考证阶段,把红学研究大大推进一步;

其二,对作者家世、生平、交游做了考证,为研究《红楼梦》成书提供了新材料;

其三,肯定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补;

其四,依据脂评和其他材料,校勘出前八十回残缺,探索出一些八十回后的情节线索,形成探佚学的分支。

胡适先生提出“自叙传”说,可以说是旧索隐的变种。所不同的只是他的索隐,不是对着清朝官宰和事件的对号入座,而是到曹雪芹家世中去证实。书中曹家的真事具体有多少,确实也很有限,但这并未影响考证红学的“自叙传”说兴盛一时。

问题是《红楼梦》中是否有隐,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既然有隐,人们去求索,理所当然。故索隐的火种绵延不绝,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索隐涌现出来。他们以书中的故实,比对清朝的本事、人物,探求《红楼梦》的微言大义。虽附会多多,亦偶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如邓狂言一语道破“大荒山者,野蛮森林部落之现象也,吉林也”。 景梅九明言“玉已植于长白山矣”。 可惜,索隐红学这些有价值的发现,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新红学考证派和20世纪50年代蹿红的社会批评派,在清算索隐派对号入座的错误时,将脏水和婴儿一起泼出户外。

当代索隐的是是非非

红学索隐派尽管遭受沉重打击,却是掐不死,踩不灭,见风就长,见火就燃。影响所及,不可小觑。

当代索隐派的名家要数霍国玲女士和刘心武先生。他们带着索隐派的不屈和壮烈,如同不死之鸟,突突地飞回来。他们殚精竭虑,寻找《红楼梦》里面所隐的历史真实,在前人索隐的基础上,用考证、索隐、推理等各种方法,求索《红楼梦》中的大清朝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方向明确,目的纯正,用力弥勤,开掘出的某些新材料、新内容,十分有趣,带给人们许多新思考。

霍国玲女士索隐出真事甚多,其中犹以曹雪芹毒杀雍正帝的论证,最让人惊奇:

其一,作者坚信《红楼梦》的背后是隐史,其真实性胜于正史;

其二,史书对雍正暴死原因记载不明,服丹而亡是其中一说;

其三,少年雪芹眼中的雍正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暴君。雪芹与竺香玉(曹家买入的戏子)相爱,后香玉被纳入宫中,先为雍正嫔妃,后为皇后。夺妻之恨,萦绕心头,无法排解,于是与香玉合谋,用丹砂毒杀雍正皇帝。

从竺香玉出场开始,作为一个读者,我很为此女子的出现而愕然,与雪芹恋爱,入宫为妃为后,到毒杀雍正,书中虽有些迹象,却找不到可靠的史料依据,可能性有没有呢?有可能性,一时却很难确证。

作家刘心武先生索隐出的真事也不少,其中以秦可卿是藏匿于贾家的皇女最为抢眼。他将自己的研究归结为“秦学”,对秦可卿可能是皇女身份提出一些生态依据,多半是推测,难以确证。

诚然,刘心武的“皇姑说”,虽然没有直接去否定爬灰、乱伦、淫荡之定评,推陈出新的意图还是看得出来的。也许因为他对满族萨满文化、秦可卿家萨满身份没有完全把握,使自己的“秦学”筑基不牢。然而,“群殴”的结果,并没有使刘心武先生和广大读者信服,反倒一度出现人人争说刘心武的奇特红学景观。原因何在呢?

原因很简单,当人们发现批评者的臀部,仍旧盖着老式的庸俗社会学的徽章,便哗然大笑着离去。以陈腐、守旧的淫荡说,去反击新奇的“皇姑说”,显然属于银样镴枪头之末流。

刘心武先生“秦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上下而求索,要害在于对满族文化相对陌生,看走了眼,错把天女下凡、具有家萨满身份的秦可卿,抬爱为皇家公主,刘先生再殚精竭虑地去索隐,也无法索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皇姑来。

红学流派的殊途同归

检索短暂的红学史会发现,索隐派红学多没有好运,他们刻舟求剑地对号入座,胶柱鼓瑟地乱戴帽头,闹出不少笑话,遭人贬斥是必然的。查其原因,也并非因为他们索隐的方法不对,没有索隐哪里会有红学?索隐实为考研《红楼梦》的正途之一,往昔的索隐红学,概因找错了索隐进路和方向,才陷入无地自容的尴尬和被动。

张庆善先生曾不止一次提醒读者和研究者:“要回归文本,精读文本,读懂原著是研究的前提。只有回归文本,读懂文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才有可能推陈出新。” 在判读一些红学论著时,也许你会惊异地发现,有些红学主张,并非从精读文本而得出的必然结论,往往是先有一个定见,再去书中或史料中爬梳材料,寻找依据,难免出现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其原因概因没有精读原著,或者说没有读懂原著。主流派红学从其鼻祖胡适先生为发端,到后来社会批评派着力营建,都不时陷入“围城”的尴尬。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半个多世纪了,除了那几条干瘪的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叛逆、社会新人等论说之外,《红楼梦》本体研究,实质性进展不是太大。其间,不少红学巨匠妄图摆脱“围城”的尴尬,不时地实施突围。令人惊异的是,突围的进路,无不选择索隐的路子。

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云:“曹雪芹死后,还有一个‘飘零’的‘新妇’。这是薛宝钗呢,还是史湘云呢?那就不容易猜想了。” 胡适先生自己也不自觉地跻身索隐的行列,他是不是也在猜笨谜呢?

冯其庸先生的《读红三要》引“焦大醉骂”后,毫不含糊地指明曹家因军功而升迁:“这一醉骂,又隐含了曹家早期关外的历史和刚入关的历史。”近年,冯先生的索隐红学有了惊人的进展,他在《〈红楼梦〉里隐含的曹家史事》引征开篇的“作者自云”“赫赫扬扬,已将百载”、曹寅的“树倒猢狲散”等常言、南巡“四次接驾”等史实,来认证曹家“真事”;在《〈红楼梦〉六十三回与中国西部的平定》一文中,冯先生提出,这一回贾宝玉将芳官改名为耶律雄奴,是将乾隆二十年平准之役……增写进去的 ——这已不是一般深度的索隐,已经索隐到乾隆二十年平定新疆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说明冯先生索隐的路已走出好远好远。

梅新林先生走得比冯先生更远,他咬定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是西王母的化身,索隐过程相当烦琐,与《红楼梦》的实际渐行渐远,留待警幻仙子篇再议。

诚然,有出息的红学研究者,不会拒绝索隐的方法,就《红楼梦》本体研究而言,无论是谁,深入考研下去,会殊途同归,不自觉地走上索隐的路子。

中原有鹿,群雄逐之,书中有隐,诸家索之,乃人间常情。何况,索隐只是一种研究方法,无所谓对与错。关键在于,你索隐的进路与内容是什么,是否符合《红楼梦》的实际,是否经得住红学时空的检验。

二 风俗的进路:开篇甄士隐的导读

红学的进路,是说从哪个角度入门去读《红楼梦》,才能读得明白。

文化进路的提出与拓展

四川大学成穷先生提出:

迄今为止的“红学”研究大抵还在作品的外部兜圈子。“索隐派”和“考证派”所做工作的性质颇类“侦探”和“考古”。他们在作品之外摸索,或寻找与作为古人的“他人”有关的蛛丝马迹,或寻找与作为古人的“作者”有关的事实材料。他们翻遍了几乎所有的档案和资料,可就是对作品本身不做触动。作品本身的精神和意义,对他们说来基本上仍是一个封存完好的密室。他们在这密室外用学问之锤敲敲打打,用考据之锄挖挖刨刨,长期都在为打开这密室作准备,可就是不想亲自动手去打开这密室并走进去窥其堂奥……而“社会学”一派由于一开始就把《红楼梦》当作所持理论的一种佐证,因而除了在作品中寻找印证其理论的有关社会事实外,对作品本身并无真正的兴趣。后来,当此种倾向发展到仅把《红楼梦》当做单纯政治工具来使用的时候,作品与该派及其研究方法的外在性质便暴露无遗了。

成穷先生把索隐派和“自叙传”说归结为历史学进路,将小说批评派称为社会学的进路,将纯文学研究称为美文学的观点和进路。他认为,这三种观点、方法和进路,均属于“外在的”或“内之外”的处理方式,就像攻城战,只扫外围不攻城池。成穷先生不无遗憾地指出:“如果永远只满足于外部的清扫工作而不登堂入室,那么,此种工作做得越多,耽搁的时间越久,对作品本身的遗忘就会越深。”

20世纪80年代中期,周汝昌先生在美国讲学期间提出文化小说的崭新概念。进入21世纪,他深化了自己的文化小说论说,明确提出“芹书内涵,满族文化居主,汉俗次之” 的著名论断。这既是他毕生研红的心得,也是对红学研究律动脉搏的准确把握。

风俗:作者指引的读书进路

如果将周汝昌和成穷先生提出的文化进路理解为读书的进路的话,其实,作者早已将风俗文化的进路指示给读者。

《红楼梦》开篇,有两位边缘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位的名号,分别谐音寓意为真事隐、假语存。

甄士隐,名费,本是姑苏城阊门外一小乡宦,家中虽无甚富贵,也算本地望族。他又乐善好施,仁义助人,曾资助贾雨村赴京赶考,为这位“时飞”先生开辟了飞黄腾达之路。他似乎又沾点神仙之气,梦中出木石前盟缘由,见识了通灵宝玉缩为扇坠大小时的形貌。接下去他便屡屡与无常觌面。元宵佳节家人抱英莲去看社火花灯,不见了英莲;万寿节(皇上的寿辰)葫芦庙炸供品,引发大火,延及一条街,甄家被烧成一片瓦砾场,一家人只得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鼠盗蜂起,民不安生。士隐只得将田庄变卖,携妻投奔岳丈封肃。岳丈封肃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半哄半赚,予他一些荒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善生理种地等事,不过一二年,越发穷了,封肃未免酸言冷语,怨他们不善过活、好吃懒动云云,弄得士隐贫病交攻,后悔不及。

百年来,在甄士隐身上引发的议论不是很多,大半认为甄士隐这一形象可能是作者自身影子,提系着全书。作者把贾家由盛而衰最后败落这一主题,首先从甄士隐的经历这个雏形故事中预演出来——这样机械而简单地理解人物,无异是一叶障目,忽略了作者设置这一人物的真实意图。

贾雨村,名贾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本是寄居葫芦庙里的一个穷儒,得甄士隐的资助考取功名,平步青云,又很快褫籍为民。后借送黛玉入京之机与贾政攀上本家,开始二次升迁,终因贪酷、奸邪、无情,时而升官高就,时而乌纱坠地;第四回乱断葫芦案庇护恶棍皇商薛蟠,算是少有的正面描写,其后对他多是侧写,偶尔由别人提及。第三十二回说宝玉对他很反感,不愿与之接谈;第四十八回他讹石呆子古扇,奉承贾赦,平儿骂他是没天理的野杂种;第五十三回说他已补授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百年红学中的贾雨村,是一位没有多少争议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大清王朝官场的贪酷、腐败、没落,相当有典型性和借鉴作用。

开篇的甄、贾二人,是作为本书明暗两线的导读者而出现的。前者将读书人引入风俗之家,让你到风俗及其变异中领略满族的真实;后者将读书人引入虚拟的贾(假)家及大清社会之中,去领略小说的“假语村言”。

三 满族的真实,尽在民俗中

索隐派只认真事隐,不太理会假语存,拿大清康雍乾三朝官宰真人实事来比附、来对号,过于较真的结果反而失真,立论失据,驴唇不对马嘴,闹出不少笑话;社会学派则不太认可真事隐,只强调小说“假语村言”的虚构。

真事隐和假语存,在《红楼梦》里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将两者割裂开来,过多地强调一个方面,就会走偏。小说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编织到小说里就变成“假语村言”。这期间有个作家典型化处理过程。 开篇“甄士隐”名字旁脂砚斋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我以为是托言于风俗将真事隐入其中。书中的真实,更多体现的是满族这个民族真实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及百年后的生态面貌。这些真实,是通过风俗,主要是满族风俗的真实与变异来承载、来体现的。这就涉及引入满学来研红了。

周汝昌老先生主张引入满学研究《红楼梦》时,对胡适的红学未能深化有一段十分中肯的批评:

芹书内涵,满族文化居主,汉俗次之……清代早期红学萌芽,实以乾隆帝之“明珠说”为滥觞(意在掩饰真内容)。以后发展为“索隐”一大流派。此派演化到辛亥革命先后之际,便又出来“排满”之说,“反对满人”与“糟蹋满人”先后对映,可谓“奇致”!但正在此处,显示了欲研红学绝不能抽掉其中的满学内涵。

胡适先生创立了所谓“新红学”,厥功甚伟。他从考证作者和版本下手,可谓探骊得珠。但他的红学见解又实甚浅薄(只看见曹氏文学艺术的家庭环境,与“坐吃山空”的败落“原因”),而且,二十五年间,并无多大进展。其故安在?恰在于他不懂也不肯深研满学,所以再也深入不下去,陷于(满足于)停顿。

诚斯言也,不懂满学,不知满俗,就读不懂《红楼梦》,红学研究也会陷于停顿——文艺风俗学对《红楼梦》研究就是这么重要。

什么是风俗?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习而成的行为方式,得到大家的承认,即所谓约定而俗成者。《汉书·地理志》云: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地域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社会习尚叫俗。古代没有制定法典的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一旦成为共识,约定而俗成,便成了不成文的法典,对人们有着很强认同感和约束力。世界各国制定或厘正法典宪政,往往由民俗所出。清张凤台《长白汇征录》卷四“风俗”篇言曰:

诗三百,而列国风,礼三千,而从民俗。风俗者,政教之原,法制典章所由出也。古者太史观风,遒人问俗,因革损益,精义存焉。各国厘订宪政,皆以民间习惯为主。习惯者,即风俗所积而成。故能参酌咸宜,垂为令典。风俗所关,顾不重欤。长郡僻介东陲,风俗人情与腹地迥殊。即就一隅而论,沧海变迁,谷陵幻相,风移俗易,先后几难同揆。而人心朴茂,地气雄浑,秉长白之孕,钟鸭水之灵,扶舆磅礴之气,犹千载如一辙焉。

张凤台所言民俗,既反映着本地区本民族共有的生存方式、心理机制,也体现为共同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风俗既然是政教之原,法制典章所由出,了解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生存方式、心理机制,从民俗入手是最简捷的进路。故历代治者,往往要巡方问俗,以为策对。

《红楼梦》以民俗及其变异而谋篇,构筑了一座风俗宝典般的文学大厦。

曹雪芹的《红楼梦》堪称流光溢彩的民俗大全,所涉民俗,有北俗,有南俗,但以北俗为主;有汉俗,有满俗,但以满俗为主,几乎囊括了民俗学所要研究的方方面面。诸如满族的崇山敬水习俗,底定了顽石和绛草的出源,给《红楼梦》的主题、立意、人物形象等一系列问题带来新思考;萨满信仰习俗,开启了“太虚幻境”神秘之门,让我们窥见满族萨满女神神殿的真面目;家族礼仪习俗的纷繁、相互间称呼的复杂,让人一下就会断定这部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岁时祭祖习俗,让我们一下认出这是满族贵族的“堂子祭”,其中的领春祭赏银、乌拉贡俗、请神主等,非满族贵胄莫属。这些习俗不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形成《红楼梦》独有的满族文化体系,成为作者揭示满族盛极而衰这一主题、塑造形形色色人物形象的主要平台。也就是说,满族的历史、文化、现状等等,皆秘藏于书的风俗及其变异之中。今笔者试遣愚衷,将从“风俗”这一进路,开启《红楼梦》的重关巨扃,与读者一起“登堂入室”,去发掘和领略书中满族文化的绮丽风光和“红楼”女儿的多姿多彩。 EcB6GrYA1gaHzt1HQenAAb8xKtR4xezUC+eXNotzgz3Vu4IHO7aPigggrWnc2f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