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满洲的人参文化

人参是一种神奇而古老的冰缘植物,现在还无法确定其与人类结缘的确切年代。满洲的人参文化源远流长,几乎一经发现便被敬而神之,成为社会上谶纬、玄兆的凭借,成为民间口头文学的素材。在曹雪芹那里则成为《红楼梦》创作的宝贵资粮之一。

一 因疗效显著,状类人形,被敬而神之

如前所述,人参是古老的孑遗植物,似乎一经发现即被神化。

灵草兆应,人君治国

追溯人参名称的来源,似乎与星辰有关联,繁体字的“參”,《说文解字》作“曑”;又象形如,这一象形文字或图腾符号,曾嵌于著名青铜器父乙盉,说明古人已经懂得用人形参泡酒滋补身体。 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就有人参疗效显著的记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这说明,早在传说时代的神农尝百草时,人参可能已被发现,并用于健身强体、疗疾治病。李中梓《医宗必读》曰:“人参状类人形,功魁群草。”南北朝梁人陶弘景《名医别录》云:“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根如人形者有神。”

历代上层社会以人参为神草,甚至把人君治国跟人参联系起来。魏晋南北朝时,胡人石勒原住武乡北原山下,家中园地草木长得峥嵘峻拔如铁骑之貌,园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后石勒得势,成了赵国国君,称后赵。 ——此事当成灵异之兆,记入史书。

《礼纬·斗威仪》:“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下有人参,上有紫气。”《春秋纬·运斗枢》:“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

隋朝文帝信用奸臣杨素,国家陷入政治危机。上党地方有一人家宅后每夜似有人惊呼声。去宅一里所,但见人参一苗,掘去之,呼声遂绝。不久,朝中杨素勾结晋王杨广谋杀文帝而篡得皇位。 时人以为,人参乃通灵之物,国家有变,人参会有异兆示于人。

当然,这属于谶纬玄学的危言耸听,但影响却相当广,历史上不少名人为之倾倒。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王学士熊岳图》:“洗参池水甜于蜜,玉堂仙翁发如漆……古来说有辽东鹤,仙语星星为谁传……”并预言“五百年间异人出,却将锦绣裹山川”,恰巧应在大清努尔哈赤的崛起。

清咸丰时,王雪庵有《咏人参》长诗,把人参祥瑞与大清开基联系在一起:“我朝昔开基,王气孕灵草……疆宇日恢廓……我战辄电扫。”瞧,人参多神,能使后金战辄电扫。

灵草神化,升仙凭借

民间更多的是将人参与长寿紧密捆绑在一起。特别是道家食参飞升的故事,比比皆是,人参成为升仙得道的重要凭借。

佛教主张修来世,道教主张修今生。道教强调“唯人为贵”,以生为贵,注重人生当代价值取向,追求自身肉体的长生,讲求练功,以诱发人体内部潜能,并服食补品,以成仙得道,人参便成为重要媒介仙品。古书中常见服用千年人参而自行升天,身为上仙的故事。

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中讲,早些年有十友相约为兄弟,常常一起宴饮。一日,一老叟闯来赴宴,十友热情款待,临别,老叟并不言谢。忽一日,老叟约十友到舍下就餐。十友入座,却久久不上菜,待十友饥肠辘辘,侍者端上一瓮,打开一看,瓮内盛着一蒸煮好的婴孩。十友不知是千年参。老叟礼让再三,十友十分厌恶,不肯动筷。老叟只好自己饱食,剩余的让乞丐拿去食光。不一时,乞丐化为金童玉女,随老叟飞升而去。众友悔谢不及。

相传有道士师徒二人居深山中。一日,其徒汲水于井边,见一婴儿,抱归,成一根树。师大喜,烹之。未熟,以粮尽,下山为水阻,不得还。徒饥闻甑中气香美,食之。比师归,已升仙矣。

清王士祯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大体算同代人。所著笔记体《居易录》记载一件奇事:说王屋山有烟箩子祠,祠前有一口洗参井。世传烟箩子是阳天宫的佃户,一生苦积功德。忽一日,于山中得异参,阖家食之,拔宅上升,当神仙去了。

这类食参升仙故事,实在太多了,却没有一件是实有的。只是人们长生不老愿望的痴心妄想而已。

二 人参,自然王国的头领

不论人参成为人君治国的兆应物,还是成为道家升仙的凭借物,只能使人参文化陷入封建迷信的桎梏。这类谶纬故事多产生在内地,致使人参文化在内地过早地走入狭小的死胡同。这是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少数贵族大佬享用人参的必然结果。然而,在长白山女真人这里,却有一个自然王国的存在。其头领是窝尔霍达。窝尔霍,满语,草;达,头领,即人参王子。

长白山女真人鲜活的人参文化,与闯关东的齐鲁人扩大生存空间与发财致富的渴望相结合,催生了绚丽多彩的人参故事大爆炸,把人参文化从封建迷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五子铜镜,装载着一个自然王国

当内地人把人参文化局限于兆应人君兴废、媒介道家升仙的狭小死胡同之时,在辽、金的女真人观念中,长白山存在一个庞大的自然王国,存在一个以人参为头领的神圣家族。这个神圣家族,在植物王国中居于十分显赫地位。

东北最早的人参传说故事被刻成大定五子镜,距今已有八百多年。说的是大金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病了,臣民进献五苗人参。这五苗人参其实是五个人参小王子,小王子哭了。金世宗为了不绝山泽之利,忍痛将五个人参王子放归长白山。五个王子感念明君之德,献上自己头上的红参籽,世宗服之病愈。为了感念人参王子的功德,世宗亲自设计制作大定五子镜。这件铜镜现在仍保存在完颜故地老城。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长白山存在一个植物王国。金世宗得的宝参,竟然是自然王国中的人参王子,说明人参作为百草之王,在长白山自然王国中处于王族地位。这里的花草树木都是有灵性的。他们在神界为神,在自然界为物,到了人间会胎生为人。

在满族动植物图腾中,这种生命转化传说非常多,本书“风流冤家”篇还将详述,此不多及。

人参神偶,蕴含着神灵之尊

棒槌鸟(人参鸟的俗称)的传说并非始于闯关东的放山人,早在辽、金时的女真人那里已经存在。

据满族学者富育光先生调查,在赫图那拉老城满族那姓的“窝辙库”(西墙上的神位)上就供有“棒槌神主”神偶,木质,乌首,为棒槌鸟的象征形象。

女真人似乎早已发现凡棒槌鸟鸣叫的山间容易找到人参。而且原始的“棒槌神主”都是女性,与后来常常出现的美丽智慧的棒槌姑娘一脉相承。在民间有时呼之为人参精(灵)。她的装束往往是红袄绿裤,头戴人参花(实为朱红果)。满族佟、李、赵、富等四大姓,供奉的药神名叫窝霍恩都里,其形象是头戴人参花(果),身穿佩花草裙,手握药草翩翩起舞,能用各种草药汁水为人、畜治病。这位药神神偶形象,表达了长白山动植物王国对人参王者地位的尊崇,是后来众多棒槌姑娘传说故事的渊薮。

天女吞朱果,神化了的皇族

八百多年前,当金世宗义放五个人参王子的时候,当人参王子把人参籽捧献给世宗皇帝治愈他的病痛的时候,这位人参王子是否又托付神鹊衔着一粒参籽献给天女佛库伦?清人景梅九曾指破《红楼梦》里的绛珠草“暗影满洲始祖仙女言吞朱果”。 就是说,他认为绛珠草不但是指人参,当年神鹊衔的使天女受孕的朱红果,亦是人参果。

因金姓家族后来成为皇族,这一故事便成了满洲族源传说。只有神草人参的朱果,才配得上是圣果,才可能成为缔造一个满族集群的神圣种子。景梅九所言不谬。

这颗种子在《红楼梦》一书里,由深谙满族文化底里的曹雪芹转渡给女主人公林黛玉。这位从林深如海(其父名林如海)的长白山走来的人参格格,本是来还泪给石头哥哥贾宝玉的。在人间,这一对少男少女关系却不限于还泪报德,而是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即所谓造孽幻缘。说明人性不可违,食色,人之本性;爱情,男女常情。

当年天女生下的满族始祖是何等英姿勃发,平息族人纷争,统一三姓部落,开创建州女真恢宏的基业,为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造了条件。故清史大家孟森认为“布库里雍顺”实为“布库里英雄”之谓也。

罕王挖参,源远的人参情结

传说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继母苛待他,逼使他走出家门,幸被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收留。一次,李成梁见小罕脚底长着七颗红痦子,日后必主大事。当晚,李成梁对小妾讲明天要杀小罕。小夫人一听大惊,当晚趁李成梁熟睡,唤醒小罕,让他换乘大青、二青两匹马逃命去了。在逃亡中,借鸦鹊掩护、黄狗湿身灭火,躲过明兵追杀,入山加入了参帮。经历过“老虎叼帽子”等诸多神奇,罕王成为女真人放山的大把头。至今,长白山区仍流传着老罕王挖参的故事。比如说,放山人拨拉草用的索罗棍,来自满族人家门前饲鸦的神杆;放山人在林子里不能坐树墩子,那是老罕王的饭桌子;山神爷(对老虎的敬称)来到戗子前,伙计要把帽子丢出去,老虎抓谁的帽子谁就得跟着走,这是小罕王放山时传下的规矩。

传闻未必不实。如果剔除对老罕王神化的内容,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家境贫寒,结伙进长白山挖山参、采松子、捡蘑菇、摘榛实,赶马市买卖,贴补家用,或许是有过的。但各种传说和传记,如此看重老罕王挖参,与人参贸易在后金立国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分不开的,而且这一人参情结,一直系于大清朝始终。

三 乾隆东巡,情寄人参诗

乾隆十九年(1754)八月七日,乾隆效仿其祖康熙东巡至吉林,当晚宿将军府。访听当地人,尚有记得祖父康熙当年东巡亲民问俗盛况,并亲眼看到有红榔头的盆栽人参,他异常兴奋,驻跸的当晚,写下三首诗。其中第三首:

皇祖当年驻棨衙,

迎銮父老尚能夸。

讵无洒扫因将敬,

所喜朴淳总不奢。

木柱烟筒犹故俗,

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

五叶朱旒茁四丫。

这盆“仙家草”(人参),显系吉林将军傅森刻意安排。乾隆意犹未尽,次日,又写一首《咏人参》:

性温生处喜偏寒,

一穗垂如天竺丹。

五叶三丫云吉拥,

玉茎朱实露甘溥。

地灵物产资阴骘,

功著医经注大端。

善补补人常受误,

名言子产悟宽难。

“五叶朱旒”“天竺丹”“玉茎朱实”,写出了人参结籽时的神姿仙态。

我总觉得,曹雪芹如此热衷于状写人参,与乾隆酷爱人参大有关联。所写人参诗,多是十九年东巡驻跸将军府衙时所作。这时的乾隆已将长白山视为出草神的“奥壤灵区”:

奥壤灵区产草神,

三丫五叶迈常伦。

即今上党成凡品,

自昔天公葆异珍。

气补那分邪与正,

口含可别伪和真。

文殊曰能活能杀,

冷笑迷而不悟人。

诗前有小序,“盖神皋钟毓,厥草效灵,亦王气悠长之一征耳”,又把人参的灵效与大清“王气悠长”联系在一起。

乾隆诗多,好诗少,既缺乏意境美,也缺少文采。但诗的意思还是明白的,人参用不好能害人。乾隆对人参药用须宽猛适度的观点,被曹雪芹如实地写进书内。《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话说到秋分时候,黛玉身子又感到不好,宝钗来探望。说话间,黛玉“已咳嗽两三次”,宝钗道:

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古代中医用金、木、水、火、土对应人体五脏。宝钗提出黛玉药方中是不是人参用量太大了,与乾隆的主张暗合。乾隆不太懂人参药性,夸大其词。人参属中性补药,老少皆宜,年轻人体壮,用不着大的滋补。宝钗提醒黛玉是不是人参用量过大,说“不宜太热”,与乾隆“即助邪火”观点惊人的一致。如果说这是偶合,那么书中与东巡相关的事偶合得太多了。比如乌进孝进租单,几乎等于吉林岁贡单,又如进租路程所费时日与乾隆东巡乌拉所费时日的相同(除去打猎时日),比如乾隆在澄海楼与宫廷文人们联句,《红楼梦》小姐们也在芦雪庵联句。比如乾隆有诗《观敖汉瀑布水》“沉沉碧潭毛发寒,琮琤不断仙佩珊,浑如白傅歌中句,大珠小珠落玉盘”, 曹雪芹亦有残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一如朱淡文先生考论曹公于乾隆十六年曾随帝南巡,时隔三年,曹雪芹于乾隆十九年扈从东巡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后面我们还将论及,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 闯关东,引来人参故事大爆炸

十八世纪中叶,齐鲁饥民冲破封禁,涌动起闯关东潮。自清初至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人。高峰时一年达上百万人。他们在白山黑水间垦荒、放山、 淘金、伐木、狩猎,成为开发东北的主力军。人参,号称绿色黄金,采参便成为流人发财脱贫的主要营生。

长白山草长林茂,充满着凶险和神秘。成千上万的山东人闯入如海的大森林。原居民的万物有灵的萨满文化与山东人勇于进取的齐鲁文化碰撞、交融、更新,形成了独特的关东文化。其中,人参传说故事摆脱奇诡怪谲的灵异、兆应、食之飞升的桎梏,朝着人性化、大众化、世俗化转变,变得与普通山民生存、命运息息相关。人参从神格化向人格化转渡的时候,产生了大量新的人参传说故事,一度出现人参故事大爆炸的生动局面。有专家曾将这些传说故事分门别类,概括为出源型、参娃型、参翁型、灵雀型、参姑型等。其中灵雀型、参姑型人参故事最为悲切、浪漫、感人。

灵雀悲鸣,不忍先飞

东省长白山区地域广阔,人口稀少,沟壑纵横,森林密布,虽然资源丰富,但气候酷寒,环境恶劣,求生不易。像采参、淘金、放排、伐木、狩猎等业,靠成帮结伙才能胜任。故闯关东的往往结拜成干兄弟,互帮互助,生死不渝。如棒槌鸟的传说《王干哥》,流传已三百多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工部主事方登峄,受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株连,同其子方式济等举家流放卜魁(今齐齐哈尔)。他虽谪居边塞,仍不废吟咏。其歌咏边塞风土人情的“今乐府”体尤为出色。下面引述的《王干哥》并序,就是风土诗“今乐府”体的代表作:

边山有鸟,每于夜半辄呼“王干哥”至千百声,哀切不忍闻。传昔有人入山参相失,遂呼号死山中,化为鸟。当参盛处则三匝悲啼,随声至其地,必见五叶焉。

王干哥,山之阿;

王干哥,江之沱。

叫尔三声口流血,

草长树密风雨多。

生同来,死同归,

尔何依我不忍先飞。

但愿世间朋友都似我,

同生同死无不可。

这首《王干哥》,如实地记录了初闯关东的放山人的苦难之旅,他们结拜为兄弟,生死相依,不离不弃。死后精魂化为棒槌鸟,成为放山人指示鸟,哪儿有人参,它会用清亮的叫声指示给你。

莱阳孙良,化为山神

在长白山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人参故事要算《老把头的传说》。说山东莱阳一个叫孙良的人进长白山挖参,迷失山间,临死前,在石头上刻下自己伤心的经历。其词曰:

山东莱阳本姓孙,

隔山蹁海来挖参。

三天吃了个蝲蝲蛄,

你说伤心不伤心!

家里有人来找我,

顺着蛄河往上寻。

顺河下寻,或者会遇到人家,有生的希望。顺河上寻,碰不上人家,孙良倒毙于林中。他没有化而为鸟,而被后人奉为“山神爷”老把头,成为干山利落的保护神。古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头的生日,也是民间祭山神的日子。吉林省东部通化、白山山区,有好几处老把头坟。有人曾着力寻找正宗的老把头坟,甚至到山东莱阳去寻访老把头故居,后来证明是徒劳的。孙姓放山人迷失于长白山密林,或者曾发生过,但作为已经成了“山神”的老把头,却是干山利落的人渴求神灵保佑而刻意敬奉出来,已经成为传说中人物。正像牛郎织女的故乡,可以找到十处八处一样,孙良坟有多处也是很自然的事。

放山小伙,美丽参姑

也许因为放山人多是闯关东的男子,深山老林绝少女人,对女人思念和渴求,造就出丰富的参姑的传说故事。

在咱长白山里,见到大姑娘不妨将她抱住,没准抱住的是一苗红顶绿叶的人参。说的是郎傻子爷俩(注意,咱关东山叫傻子不一定真傻,就是憨厚点,这样叫好养活),年年进山挖棒槌。一天,老爸把儿子领到一处山沟,嘱咐说:“傻子呀,我进去赶棒槌,你在这等着。记住,不管下来啥,你给我抱住。”过了一个时辰,从山上跑下一个红衣绿裤的大姑娘!傻子先就红了脸。姑娘冲他一笑,走了。转年又来到这个山沟,一看姑娘从沟趟子里下来,刚伸手去抱,姑娘灵巧地躲开了。第三年,又来这条山沟,姑娘倒是被傻子抱住了,姑娘说自己修炼了九百九十九年,只差一年就成了。傻子心软了,宁可穷死,一辈子打光棍也不能误了姑娘。他松开手,放姑娘去了。

在人们眼里,人参姑娘既有灵性,又通人性。如果你为人参家族除害,她会以身相许,加倍报答你。《除雕窝》就是这类故事。说的是王锁柱闯关东结伙放山,直到老秋也没开眼,参帮散了伙,锁柱独守窝棚。一天,来了一个挺俊的姑娘,姑娘求锁柱除掉大树上的雕窝。原来老雕天天在她家人头上拉屎撒尿,红榔头市时,连人参鸟也不敢来。锁柱上山来,呀,树又高窝又大。老雕见有人爬树,俯冲袭击,爪抓喙啄,锁柱遍体鳞伤。他没退缩,终于砍死恶雕,掀翻巨巢,救了人参一家。从此,锁柱娶到美丽的人参姑娘,过上好日子。

要说较贴近绛珠草还泪的故事,得说是《王小山哭参》。王小山十五岁了,身单力薄,把头不肯要他入伙,他只好“单棍撮”。第一年在东山岭,一天,坐在倒木上歇口气,见脚前有一棵二甲子参,这么小的参,像我小弟,怎么可以动它呢?他叹了口气,想到伤心处,眼泪簌簌落到两片娇嫩的人参叶上。第二年,到西山放山,又发现了这棵二甲子。唉,你多咱能长大呢?想到自己长得又干巴又小,放山没人要,不觉泪水又滴到参叶上。那参叶颤颤巍巍,像是很感激他。第三年在北岗,又发现了这棵二甲子。难道你也是受气包,又跑北岗来啦?咱俩的命真苦啊!说着眼泪又滴到参叶上。这时出了奇,小参突然长叶、拔莛、出丫。开花结籽,长成一枝顶着红榔头的五品叶。小山小心地起参、包参,把参抱回窝棚,乐得抱着参睡了。睡梦中,一个姑娘叫他起来吃饭,原来怀里的人参变成了一位大姑娘。

与《红楼梦》男女主人公相比较,小山是用苦涩的泪水浇灌幼参使她长大成人,滴的是内心的苦泪,行为是不自觉的;神瑛是用甘露水灌溉绛珠草,也是发自内心,行为是自觉的。黛玉还泪是“眼泪空垂,暗洒闲抛”,没有实在的用处。参姑报答的方式很讲实际,给恩人解决最迫切问题——结束光棍生活。这很符合闯关东人急切求偶的心理渴求,是喜剧结局。《红楼梦》中男女主人公却没有这样好结果,尽管两人爱得死去活来。

曹雪芹未必掌握这么多人参掌故,但大清曾以人参业为龙头产业使国富民殷,或者因此产生灵感,而驱使人参胎生为女主人公林黛玉,并以之为大清国国体这一宏大的象征,从而将人参文化推向又一个新高峰,这已是下一章要阐述的话题。 9ukTpD2/TMdBwIKj5xnthb+SNWLROZL+ib3VneYZllY2Zp6gXtowb8g0cra5F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