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何方神草,竟有化生为人的神奇

《红楼梦》开篇所述绛珠草,在神界为绛珠仙子,入世胎生为林黛玉,亦是“人间仙姝”。那么,绛珠草是何种神草,竟有化生为人的神奇?

一 是作者虚拟的仙草吗?

书中的绛珠草有无确指,确指什么草,历来是红学难题之一。书中“灵河”之为松花江的考定,为绛珠草的原型追索缩小了范围。

按传统说法,既然“西方灵河岸畔”是作者假想的神仙境界,那么,绛珠草也自然是作者假想和虚拟,既不是借代,也无有什么象征意象。这样,书中的绛珠草,等于离了土,断了根。绛珠草、绛珠仙子、林黛玉三位一体的文学元素亦不复存在。

显然,有人低估了曹雪芹灵动的写作智慧和艺术技巧。脂砚斋曾反复强调“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烟云模糊”“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戚蓼生《石头记》序,强调作者的“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谁能说书中大荒山、绛珠草不是“烟云模糊”“一击两鸣”?谁又能说其中没有“明修暗度”“曲笔微词”?

大荒山、绛珠草、太虚幻境等,均是主旨要道上“大关键”文字,用“虚拟”“假想”等简单说辞,怎么可能揭示出《红楼梦》的微言大义?

二 是指灵芝草吗?

人们显然腻味了“假想”“虚拟”这些空泛说辞,自然要到植物仙班中去寻觅绛珠草的原型——称得上“仙草”的植物。便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投向“灵芝仙草”,从而产生影响甚广的“灵芝说”。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红楼梦大辞典》“绛珠草”条目如下:

有大红珠状果实的仙草。绛:大红。或即为灵芝草,张衡《两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灵芝草乃炎帝季女瑶姬(未嫁而逝)精魂所化。

朱淡文女士的《红楼梦论源》谈到神瑛与绛珠的木石前盟时讲:

犹如青埂峰顽石、神瑛侍者和贾宝玉那样,绛珠草、绛珠仙子和林黛玉也是三位一体。据考,作者构思中的绛珠草实即古代神话中炎帝季女瑶姬精魂所化的灵芝仙草,而绛珠仙子即瑶姬形体之化身巫山女神。巫山顽石崚嶒不平,最易成为清露凝聚之处,石畔灵芝因而多得甘露之惠,滋生繁茂,长青不凋。作者从古代神话得到启发,创造性地构思了绛珠仙子以一生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甘露之爱的神话。

上列所引两段文字大同小异,均以为绛珠草原型为灵芝草,是传说中的炎帝季女瑶姬精魂所化。

朱淡文女士是南国著名红学家。她的《红楼梦论源》,文字隽永优美,对作者、家世、版本、著书本旨、人物原型等,进行了相当有价值的追溯,有不少创见和发现。她所追索的绛珠草之为巫山灵芝草、为炎帝季女瑶姬精魂所化,与传统的虚拟说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因其身居南国,对北方满族文化相对陌生,追溯原型到巫山,误认灵芝草为绛珠草,为巫山女神瑶姬精魂所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红楼梦》中的绛珠草与巫山灵芝草实不相干,强行将两者捆绑在一起,与作者主旨立意相去甚远:

其一,灵芝虽俗称灵芝草,并非是草,而是菌类植物,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与草本植物不同科,曹雪芹不大可能将菌类植物呼之为草。

其二,从形状看,灵芝“菌盖肾形,上面赤褐色,有漆状光泽和云状环纹;下面淡黄色,有许多细孔。菌柄长,红褐色,有光泽。生于山地枯树根上”。 与有大红珠状果实的绛珠草大相径庭。

其三,从生态上看,绛珠草比较怯弱,经不起风吹雨打阳光暴晒,而灵芝则较坚实,喜欢风吹日晒,阳光照射才能产生漆状光泽。

其四,从文化传承上来看,《红楼梦》中的绛珠仙子与巫山神女瑶姬,没有多少共同之处。炎帝三女瑶姬未及出嫁就故去,葬于巫山之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中得遇瑶姬,瑶姬自称巫山之女,两人发生情爱关系。又一说瑶姬为王母二十三女,时大禹治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岩振谷陨,瑶姬授禹天书,又得神人相助,遂导波决川,以成其功。

可是瑶姬的这两档事,即恋爱楚怀王,助大禹治水,与绛珠仙子毫不相干,唯瑶姬未及出嫁即亡故,似与林黛玉相类。而据此得出“绛珠仙子即瑶姬形体之化身巫山女神”的结论,也太嫌勉强,说服力不强。

其五,《红楼梦》中的灵河,不可能代指长江,两者缺少内在的关联。长江三峡段从未被称为灵河或天河,尽管这里有神女峰及其传说。长江与满族出源不搭边,作者不可能将实为人参的绛珠草置于长江岸畔的巫山,这里不生长人参。即使生长人参,也难以找到与满族文化的内在关联,无有象征意象可寻。故巫山的灵芝草不可能是《红楼梦》开篇绛珠草的艺术原型。

三 绛实珠果,非人参莫属

曹雪芹拟名有个规律,凡地名、人名、物名,往往有谐音,有寓意,从无信手拈来者。既然书中大荒山系指长白山,灵河系指松花江,那么,绛珠草的原本指向,只能在此一山一河区域内来思考,且这种草必备三项条件:形体风姿绰约,较为怯弱;结有大红珠状果实;珍稀而尊贵,被称为神草。

松花江流域、长白山林下,只有人参与书中绛珠草相类,与林黛玉的体貌形神相合。

仙姿神态,与人参颇附

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大约起源于被子植物繁盛的第三纪,属于古热带山区东亚植物系。因受第四纪冰川到来的影响,它的分布区大大缩小。史料记载,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中原的太行山,山东沂蒙山一带,都出产过人参。不知是气候变异,还是采挖过量,两千年来内地人参消失殆尽。现在,在我国只有长白山区尚有人参生长,可谓古老孑遗植物的遗存。

梁代陶弘景《药总诀》云:“其草一茎直上,五叶相对生,花(果)紫(红)色。《高丽人作人参赞》云:‘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椵树相寻。’” 讲的是人参要求严格的生长环境,一般生长在椴树、红松混交林下。通化师范学院孙文采教授,对人参这种择地而生的习性做了通俗化说明:

一般的说法,人参是阴性植物,喜寒冷、湿润的气候,忌强光和高温,正如《本草》言“人参生阴地,花无香气”,它所需要的阳光是比较弱的,是从密密层层的树木枝叶间的缝隙筛下的“花搭阳”……换言之,雨水从天而降,要通过树干树枝、树叶的摔打撞击,已经加温了,落到人参茎叶上的雨水,不那么凉了。……椴树下的腐植土不是碱性土壤,而是微酸性土壤,适宜于人参生长。

绛实珠果,粲然草间

绛珠草,绛,紫红;绛珠,人参成熟时的形貌。

人参绿叶对生,叶间挺生出长长的花葶,六月开花,花穗如韭,无香味儿。八月籽粒成熟,茎挺立,珠果聚以为联珠状,如同红宝珠,鲜丽崭亮,粲然草木间,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小圃五音·人参》有诗云:“青丫缀紫萼,圆实堕红米”;南宋诗人杨万里《谢人寄紫团参》云:“人手截来花晕紫,闻香已觉玉池肥”;乾隆皇帝三首人参诗,两首写到人参花果:“……一穗垂如天竺丹……玉茎朱实露甘溥”“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茁四丫”;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载:“人参生椴树下,翠蕤绛实,烂然灌莽” ;《珠河县志》载:“贡品之山参,多生椴树下,向阴背阳,翠蕤绛实,粲然灌丛间。”

无土不黄金——长白罂粟,苔原带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之一

翠蕤绛实野山参,书中林黛玉文学原型郜春摄

这里的紫萼、红米、花晕紫、天竺丹、朱实、朱旒等,均指人参的朱果,民间俗称“红榔头”。

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直呼人参珠果为绛实。绛实二字堪称点睛。高著是扈从康熙东巡的扛鼎之作,曹雪芹读过此书可能性大,绛实二字,或让他灵光一闪;用绛珠草代指人参,不仅抓住了人参结籽时的仙姿神态,也完成了他的另一个巨大的象征和隐喻。正所谓:借得长白草一株,以小喻大谁人知?后人深赞雪芹这一神来之笔:“南辕北辙林如海,三丫五叶草为妞。”

指代人参,脂评暗示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贾母搂着她伤心哭泣。众人解劝方止住。“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此处有脂评眉批云:“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草胎卉质,幸有衣裙“支持”,活脱脱人参肢体是也。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说了一番自己“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的缘故后,言称“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有正本此处脂评侧批云“人参原当自养荣卫” ——此批因黛玉自言“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而起,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人参化生的黛玉,原本应当用人参来增进气血,滋补强壮。可见绛珠指代人参,黛玉为人参化生,脂砚斋早已看破,并在评批中有所提示,只是读者不曾留意罢了。 v6Tzg5tfEvIu4IIZ1Q41a9P/19AvoGDsvaS3WNS4T/oSeTLOfBG3PN/d22CbbT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