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你不想面对的是什么

长达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做一档叫作“人生咨询热线”的广播节目。

开场白是这样的:

你不想面对的是什么?

然而只要勇敢面对它,你的人生道路必将开阔起来,无论过程多么艰辛。

灵感来源于乔治·温伯格 的一句话,即“不愿意正视和感受某种真理的心理欲求,被看作是神经官能症的根源”。当时引起我注意的是“神经官能症的根源”这句话。

总之,这里所谓的神经官能症,指的是“拒绝接受重要真理的行为”。

如果把“神经症式纠葛”翻译为“烦恼”,这个“烦恼”则“以自己一直不愿意面对的东西为焦点”。

我希望大家思考一下“我不愿意面对的东西的焦点是什么”,所以在广播节目中,每次都重复着前面那句开场白。

此外,它还贯穿着本书的主题,且与卡伦·霍妮 、弗兰克尔 、马斯洛 、阿德勒 等先哲们关于“人如何活着”的宗旨一脉相承。

人类常常会陷入成长与倒退的纠葛。并且,回顾每次纠葛,选择倒退欲求,心理上会更轻松。但是,从长远来看,总是选择倒退欲求,最终只会到达人生失败的地狱。

倒退欲望如同麻醉药,在那一瞬间魅力四射,但绝无法实现对人类的终极救赎。

能够解放以及救赎人类的,只能是在纠葛中选择成长欲求,而且经历必要的苦难。

恶魔的低语,常常会用更轻松的生存方式诱惑人类。但其实它就是戴着面具的麻醉药。

只要能让人幸福起来,受点挫折也无妨。

可惜,活着这件事,是一项布满了重重难关的大事业。要想成就这项事业,绝非付出一般努力就行。人生没有那么容易,不是经历一点点挫折就能幸福起来的。

回顾那些具体时刻,无论对谁而言,成长必定充满痛苦,而倒退则无比轻松。

回顾那些具体时刻,选择将灵魂出卖给恶魔更为轻松。但是,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地狱。所谓地狱,是一个令你丧失感受生之喜悦的能力的地方。

一个决心,改变人生模式

神经症,指的是“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所谓勇气,则指在纠葛中选择成长欲求。

毋庸置疑,“做真实的自我”,是使人幸福的绝对条件,如何才能实现呢?

人们只要感受到自我价值崩溃的危险性,就无法做真实的自我。

相对于追求幸福,人们追求安心的欲望更强烈。于是,很多人索性放弃了“做真实的自我”。

但是,下定决心去做真实的自我,才是人类的真正使命。

下决心去做真实的自我,人生方向会从“依赖与恐惧”转变为“能量与勇气”。

西伯利 曾说过,“如果不能做真实的自我,倒不如去做恶魔”。

他进一步指出:“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一遇到事就心烦意乱?”原因就在于他放弃了做真实的自我。现实生活中害怕遭到别人嫌弃,就是放弃做真实的自我的表现。而能够做到真实的自我,最重要的,是“做真实的自我的勇气”。

所谓勇气,就是直面现实。

人生中,必须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力量”

弗罗伊登贝格尔 指出,失去本来的生存欲望,即为“否认”。

弗罗伊登贝格尔想要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宗旨。

这些先哲们传达的宗旨,其实就如同阿德勒所说的“苦难通向解放和救赎”。

苦难之中,可以取得像罗洛·梅 所说的“意识领域的扩大”,也可以获得卡伦·霍妮所说的“精神上的自由和力量”。

直面自己内心的纠葛,并努力想办法去解决,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力量。

总而言之,逃避内心纠葛的人被认为患有神经症。相反,不逃避内心纠葛,可以强化感情上的自我意识。

据说,个人如果能够顺利通过偶遇的不安体验,就能实现自我力量的提升。

罗洛·梅、卡伦·霍妮、阿德勒关于这一点的说法不同,但表达的含义一致。哈佛大学埃伦·兰格教授提出的“正念”一词与上述观点也有相同的意味。

感情上的自我认识,位于现实否认的对立面。

“直面自己内心的纠葛,并想办法去解决”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勇气。弗兰克尔“对于人类而言,苦恼也别具一番意义”的观点,其实也有着相同的宗旨。

当你遇到困难,不妨想一想:“这个挫折一定有某种意义。它带给我什么启示呢?”这样思考时,你所体验的“困难”会通向解放与救赎。

没吃过苦,未必幸福。没经历过现实之苦,并不代表幸福。

开拓视野时很痛苦,承认现实时很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最终会转变成救赎。

正确理解“人活着”这件事的本质

人类的初始设置中并不包括一定能幸福。

把生存看得轻而易举的现代人,缺乏对人性的正确理解。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但人性中有着拒绝幸福的因素。正如刚才提到的,人类的初始设置中并不包括一定能幸福。

人类诞生之初,以无力和依赖性为宿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情。而只有做好了这一极其艰难的事情,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关于弗兰克尔的“苦恼能力”,本书中也有所提及,正因为有了苦恼能力,人才能直面痛苦。如果没有苦恼能力,人必然会逃避痛苦。

人生中有许多无法逃避的问题。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苦恼能力,类似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得痛苦不堪时,很多人嘴上说着“真想一死了之”,却还继续活着,虽然不幸。

“想死”的心情并不假。但是,不能死。

因为人被设置成要努力活下去。只要一息尚存,就一直活下去。

人的初始设置中包含追求幸福,却不包含一定能幸福。

活得失败是怎么回事

前面提到过,相对于追求幸福,人们追求安心的欲望更强烈。

没有做到自我实现的人,不安比不幸、不满等情绪更强烈。只要能设法逃避不安,无论多么不幸、不满,都能忍受。并且,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忍受。

人类在生存道路上的失败,在于对于愤怒情绪的处理方法,以及对待苦难的态度。

一旦对待苦难的态度不正确,即使忍受了重重苦难,也无法最终实现解放与救赎。

明明生病了,却装作很健康,会很痛苦。

明明高烧三十八摄氏度,却装作生龙活虎的样子去工作,会很痛苦。

具体而言,善于沟通的人与不善于沟通的人,同样工作一天,辛苦程度不一样,消耗的能量也不一样。

不善于沟通的人,在公司正常工作就觉得疲惫不堪。这与发着高烧坚持工作是同样的道理。联想一下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了。

直面现实

逃避苦难会带来束缚与绝望。

为逃避苦难而做出的努力,为何会产生挫折感呢?

出于自卑感的努力,为何最后会受挫呢?

这是因为,它强化了“我这样毫无价值”的内心感受。

很多人拼了命地干,结果还是不幸福。

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在努力的过程中停下脚步想一想,“我的感受方式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没有去认真思考,“为什么别人这样做很有价值”,而“我这样做却没有任何价值”。

有一位神经症患者就是借助以下的发现解救了自己。

即“自己的心理尚未独立起来,心理上依赖父母,所以很痛苦”。没有勇气去颠覆父母向自己施加的自我形象认定,即“我这样做毫无价值可言”的自我形象。

其根源在于自我恐惧症。

如果努力建立在自我恐惧症的基础上,也只能变成强迫式努力。最终,也只能走向破灭。

出于自卑感的努力,就是建立在自我恐惧症基础上的努力。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立意识在哪里受挫了。发现这一点会很难,却能够通往救赎。

受挫折的人,没有经历过从“无法忍受真实的自我”向“能够忍受真实的自我”成长的磨炼。

在从“无法忍受真实的自我”向“能够忍受真实的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克服痛苦的磨炼是无法避免的。

受挫折的人,就无法忍受这种磨炼。

所谓活着,就是不断解决人生中的问题,经历人生看似无意义的痛苦。

“现实之苦”与“心理之苦”截然不同

如果没有“做真实的自我的决心”,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就会不断地背叛自己。

由于依赖心理较强,好像需要引起别人的关注才能幸福。然而,忐忑不安的内心已经证明自身的不幸福。

等到自己发现了这一点,却已经失去了获得幸福的能力。

于是,我们习惯将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为现实之苦,而现实之苦包括肉体上的疼痛和社会性的困难。

饥肠辘辘、瑟瑟发抖,这些是肉体之苦。感到痛苦的原因很明确。

但是,“现实之苦”不同于“心理之苦”。

原本,用“现实之苦”与“内心的苦恼和不安”来表述会更为贴切,或者用“现实之苦”与“不幸福”来表述较为恰当。

我们在提到“痛苦”时,会把现实之苦与不幸福统称为“痛苦”。

同样,在提到“不幸福”时,会把现实之苦与内心的不幸福统称为“不幸福”。

困难分为两种,即现实性困难和弗洛姆-莱希曼 所说的“情绪性困难”。然而,还有很多人认为困难只有一种。

因此,对应方式也不同。

避免成为“人生充满懊悔的人”

苦难会带来成长、实现救赎,是怎么回事呢?

直面内心的纠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却能通向成长与救赎。

换言之,“战胜苦难,获得成长,便能够实现救赎”。

人类自诞生之初,就生活在成长欲求与倒退欲求的纠葛之中。

我们常说“不输给自己”。

“不输给自己”,其实就是不输给倒退欲求,而选择成长欲求。

人生中有两场战役,分别为与外敌之战,以及与自我之战。

与自我之战,就是直面内心的纠葛。

本书正是围绕与自我之战而展开。

相对于现实性困难,本书更着重于解读情绪性困难。 Y348UpCecI9uPj5pi6QBA+bCsOI1MvSucWBGicbAu+9Hd6K+WbDgdnkWttl4Wm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