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说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唐朝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漫游各地,曾多次写诗干谒权贵,但未得回应。直至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其文章风采名动天下,也深受唐玄宗的喜爱。但玄宗只是待其为文学弄臣,这使志向高远的李白深感痛苦,再加上权贵的谗言,他在京仅三年即弃官而去,继续漫游生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入永王李璘幕府,想要为国效力,但李璘因与唐肃宗争位而败死,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在今天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去世。

李白为人洒脱不羁,傲视权贵,他的诗歌也鲜明地反映了个性,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多变、种类浩繁,想象奇特、气概豪迈、情绪激昂,开创了唐诗一大高峰。从艺术成就来说,他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传统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模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以表达无尽的情思。贺知章初见即赞其为“谪仙人”,杜甫写诗称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诗的高峰向来“李、杜(甫)、白(居易)”并称,李白占其魁首。

下终南山过 [1] 斛斯山人 [2] 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 [3] 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4]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5]

绿竹入幽径,青萝 [6] 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7]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 [8] 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 [9] 共忘机 [10]

【注释】

[1]过:拜访。[2]斛斯山人:斛斯为姓,山人即山间之人,指隐士,杜甫有《过斛斯校书庄二首》,或说即同一人,名斛斯融。[3]却顾:回头观看。[4]翠微:山色青翠,也可指代山,《尔雅·释山》说:“(山)未及上,翠微。”杨慎注:“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故曰翠微也。”[5]荆扉:即柴扉,用竹木制成的篱笆门。[6]青萝:即女萝,又名松萝、兔丝,为地衣类植物。[7]挥:原指倒去残酒,这里是饮酒之意。[8]河:这里指银河。[9]陶然:酒醉后闲适欢乐貌。陶渊明《时运》有“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句。[10]忘机:语出《列子·黄帝》,说海上有人喜爱鸥鸟,每日乘舟与鸥鸟共娱,后其父嘱其趁机捕获鸥鸟,鸥鸟见其存有“机心”,再不肯飞下。“忘机”即抛弃机心,是说把记挂得失荣辱的巧诈之心全都忘记了。王勃《江曲孤凫赋》有“尔乃忘机绝虑,怀声弄影”句。

【语译】

黄昏时我从青翠的终南山下来,山间有明月陪伴我的回程。转头再看来时的道路,只见昏暗的绿色充满了山峦。与好友携手回到乡舍,小童儿前来打开柴扉。碧绿的修竹啊直通幽深小径,青色的丝萝啊攀扯着行人的衣襟。终于可以暂时休息一下了,我们高兴地交谈,还取出美酒来痛饮一番。仰天而歌,伴着松间风声阵阵,一曲歌罢,又见天上银河,星辰黯淡,天色将明。我们都已经醉了啊,也都无比的欢乐,如此赏心乐事之中,谁还会想起那些凡尘里的荣辱巧诈呢?

【赏析】

五言古诗以魏晋南北朝为其高峰,到唐代,形式、句法都已经很纯熟了。唐代前中期的诗人作五言,大多追慕前朝,文辞颇为古雅,但李白所作则吸收了当时口语,要显得晓畅通俗得多,观此诗即可见其一斑。

终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唐都长安南面五十里,唐代士人很多借隐居为名在此待价而沽,故有“终南捷径”一说,这捷径,指的就是做官的捷径。杜甫曾作《闻斛斯六官未归》和《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与此诗所指“斛斯山人”,或指同一人,则此人后来出仕,做了“校书”,或许其早前隐居终南山,也是欲攀此捷径吧。李白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春季,当时其已出仕长安,但投闲置散,只是做玄宗的文学弄臣而已,他有志难伸,而又向往祖国大好山河,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些情感都在诗中有所反映。

唐诗常识

格律诗对于对仗的有无、位置,乃至平仄、词性,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古诗中亦常见对仗,但要求就要宽松得多。如李白此诗中“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一联,倘若置于格律诗中,破律之处便甚多。比如“入”、“拂”皆为仄声,仄声相对不妥,“幽”、“行”皆为平声,平声相对亦不妥;“幽”为形容词,“行”在这里指行人,是名词,相对亦不工。当然,格律诗中的对仗也分工对和宽对,也允许部分放宽要求,对于此联来说,或可不论词性之误,但平仄之误则是逃不脱的。

开篇即写登山而归,拜访斛斯山人,携手引入其家。“山月随人归”句,既是写景,同时也说明自己孤身一人,所伴唯有山间明月而已。在此种孤清的氛围下,得遇友人,自然是非常兴奋的,因而“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前四句写山,写月,中六句写“田家”,有“绿竹”“、幽径”“”、青萝,这正反映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依恋和对田园隐士生活的向往。末四句再写“松风”,写“河星”,正见宇宙寥廓、自然优美,相较之下,那些朝堂上的龌龊事、仕途中的坎坷,全都不足道也,故谓“陶然共忘机”。这里的“忘机”,要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诗人所欲忘的并不仅仅是荣辱、机巧,而是整个红尘俗世,是凡人在红尘中辗转挣扎的苦痛和悲哀。但言称“”忘机,却正因其难忘,唯与友人痛饮,于酒醉陶然之际,才勉强可以暂时放下而已。其放下便见喜,但内中所隐含的难以放下,却更见悲哀。

李白志向高远,但因为个人性格、能力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其志却总难伸,他的狂歌纵酒,往往是为了抒发内心的悲哀和块垒。其诗大多色调明快,但唯有从此明快中能体味到内在的黯然,才能真懂了李白诗。

【扩展阅读】
闻斛斯六官未归

唐·杜甫

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

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

荆扉深蔓草,土锉冷疏烟。

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

杜甫这首五律也写一位姓斛斯之人,此为僻姓,而李白、杜甫几乎同时,故疑此“斛斯六官”和“斛斯山人”实为一人也。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 [2] 影,行乐须及春 [3]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 [4] 游,相期 [5] 邈云汉 [6]

【注释】

[1]相亲:亲近之人。[2]将:与、和,作平声。[3]及春:即趁着,春是指趁着春光大好之际。[4]无情:这里是“忘情”之意。[5]相期:相互期约。[6]云汉:原指银河,后借指高空。张九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有“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句。

【语译】

我在花间,独自一人饮一壶酒,没有旁人可以亲近共饮,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再加上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然而明月并不懂得饮酒,影子也徒然地跟随着我的身体行动。无奈之下只好陪伴着明月和影子,因为必须趁着这大好春光及时行乐啊。于是我歌唱之际,明月似在天上倾听、徘徊,我舞蹈之际,影子也随着舞蹈而凌乱。清醒的时候,我们一起把酒言欢,喝醉以后,也便各自分散。且忘记自身、明月和影子之间的区别吧,我们永远结成同游之伴,共约在那缥缈的天上重逢共欢。

【赏析】

李白常云“忘机”,其实并不能忘,也云“忘情”,却也难以如愿。此诗即说忘情,希望能够遗忘自己和自然之间的分别,从而也遗忘自己的种种孤寂、痛苦,虽字里行间自能见其忘不得,但仍以“相期邈云汉”作结,将这份期盼、奢望一直延续到最后。

以《月下独酌》为名的五言古诗,李白共作了四首,此为其一。第三首中有“三月咸阳城”句,或以为皆在长安作,其实这四首诗虽然同题,却未必都作于同一时期。但李白之入长安,不合于歌舞升平、奢靡腐化的朝廷,由此而自感孤寂无依,乃作此诗,倒也是说得通的。

本诗开篇即写孤寂,乃至“独酌无相亲”,只好一个人喝闷酒。李白好饮,曾自称“酒中仙”,但孤清正在心头,孤酒自然难饮,于是他放纵奇特的想象,要把明月和影子全都邀请来,“成三人”,一桌共欢。

这是醉话,却也是李白诗中惯常可见的毫无羁绊的浪漫风采。此诗可作两样读,或者都落于实处,则只见一孤清人做妄语而已,或者随着诗句放纵思绪,将一切落于虚处,则可见一神仙般人物与自然的契合。“月既不解饮”又如何?“影徒随我身”又如何?但求及时行乐,自然人即月,人即影,月和影也都变得有思想、有活力起来。所以明月能因诗人之歌而徘徊,影子也随诗人之舞而零乱,这并非诗人醉时的想象,而是他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投射到了外物上,“同交欢”即与自然并合为一,“各分散”则又回归现实世界。

“无情”即“忘情”,忘记自己为人,而月亦忘其为月,影亦忘其为影,从此人、月、影契合为一,可永远同游。同游在何处呢?自在那“邈云汉”之上,如登仙界,从此忘却人间种种烦恼、苦闷。

读李白诗,见其豪纵是第一层,见其豪纵下的苦闷是第二层,而从此苦闷再回归于无拘无束的豪纵,又是第三层。第一层是表象,第二层是真实,第三层则是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憧憬。此诗之眼,便在“行乐须及春”句,此春既可理解为真实的春光、春色,也可以理解为美好的青春,不能辜负此青春岁月,须及时行乐才得人生之真谛。李白诗中多有及时行乐语,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逃避或享乐,而是对人生的大热爱,对现实的大期望,诗人认为任何时候,不管受了怎样的磨难,不管沉淀了怎样的苦痛,也必须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李白好酒,正是为了在酒醉中追寻这种似真似幻,虽百折而不改其乐的感悟。也正因此,他才会有“诗仙”之号。杜甫号“诗圣”,这“圣”字是说他的地位,说他的作品格调,而李白并不号“诗王”,人独以“仙”名之,这个“仙”字说的是他的风格,他的追求,他的飘逸无踪。

【扩展阅读】
月下独酌其二

唐·李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诗有写事、摹景,也有纯粹的说理,各自皆可达成抒情的目的。比如“花间一杯酒”基本上就属于写事(独饮之事),而这首“天若不爱酒”则以说理为主,以抒发诗人不合流俗,借酒嘲世之情。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 [1] 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 [2] 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3]

【注释】

[1]燕(yān)、秦:皆为古国名,燕地即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等地,秦地即关中地区。[2]怀归:即想家,思归。[3]罗帷:丝织的帐幔,这里是代指女子的闺房。

【语译】

燕地的青草如同碧绿丝绒,秦地的桑树低垂着绿色枝杈。当你想家的时候,也正是我愁肠欲断之时啊。我并不认识春风,它为何要进入我的闺房来呢?

【赏析】

这是一首“代言体”诗。所谓“代言体”,即不以诗人本身为诗的主角,而以他人、他物作为主角,并用第一人称来创作。“代言体”诗种类很多,其中最大一类就是代闺中女子言之,这大抵因为士人之所思所想,自有士人自身来写,平民之所思所想,可在对话中获得,而闺中女子之所思所想,诗人只好自代而言之了。此诗即代作闺中人语,此女所思,当为远戍的丈夫。

开篇“燕”是丈夫所戍之地,唐代燕地再往北、往东,有契丹等少数民族杂居,亦可算是边疆,故以“燕”代指边境,以身在燕地代指远戍。上句即“燕”,下句对“秦”,秦指关中地区,也即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唐朝的腹心地区,此女身在秦地,其意即身在中原、后方。燕、秦二名来自春秋战国,燕在极东北,秦在极西,以此相对,也可见夫妇所隔之遥远。

燕地则言“草如碧丝”,是春草尚幼,以见春来之迟;秦地则言“桑低绿枝”,是桑树绿叶已极繁茂,竟使枝杈低垂,以见春来之早。这里又以春来的早晚,更深一层说明相隔之远,以及两地风物之大相径庭,如在异国。可是所隔虽远,其心却一,丈夫思家之日,正妻子因思念而断肠之时。首两句将位置遥遥宕开,中两句再将情感并合为一,互为比对,又互为照应。结句则怨春风,然则因何而怨呢?正因夫妇两地分隔,妻子正自断肠,又如何能体味到春风带来的春天的美好和可贵呢?故云“春风不相识”,以见四季时序之按时而移,更不知人世之哀愁,衬托得此哀愁更深刻、浓郁。

唐诗常识

诗句多两两相对,单句或三句则较少见。一般偶数句押韵,首句也偶有押韵的,比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首句不入韵,而此诗中的“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则首句入韵。 OE125YoWYMDgypaWF5vXQJPnNJG86Rpimc6bvYgT6guU7pIBnX9E5kpPbVXC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