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九龄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名相。他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宰相。任相期间,不避利害,敢于谏诤,为中国封建盛世“开元之治”的出现作出了积极贡献,后因李林甫进谗言而被罢相,黜为荆州长史。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在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所作有《曲江集》。张九龄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感遇 [1] 二首

⊙⊙其一

兰叶春葳蕤 [2] ,桂华 [3] 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4] ,闻风坐 [5] 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张九龄以《感遇》为题,作有五言古诗十二首,本书所选的为第一首和第七首。[2]葳蕤(wēi ruí):指草木茂盛且枝叶下垂貌,《楚辞·七谏·初放》有“上葳蕤而防露兮”句。[3]桂华:即桂花,古代花、华二字往往相通。[4]林栖者:居住在深林中的人,指隐士。[5]坐:介词,因为、由于、为着。

【语译】

兰叶在春季茂盛纷披,桂花在秋天皎洁璀璨,它们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啊,共同形成了美好的季节。有谁知道那些栖居在密林中的隐士,听闻此事而与兰、桂互相钦佩呢?因为他们知道草木有自己的愿望,何必贪求美人来攀折?

【赏析】

所谓“感遇”,就是感怀自己的遭际、抒发自己的理想,唐诗中以此为题者很多,比如陈子昂有《感遇》诗三十八首、李白有《感遇》诗四首、柳宗元有《感遇》诗二首,等等。张九龄的十二首《感遇》均为五言古诗,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主要以抒发理想、自诩清高为主,而感伤遭际的内容约略隐含其中,却并非主流。

本诗是他的第一首《感遇》诗,以传统的“香草美人”之手法,把自己比拟为春兰和秋桂,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欣欣向荣,既茂盛而又皎洁,只求保持“本心”,而并不求他人的理解,更不求他人的荐举。孔子曾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求别人理解,只育个人品德,这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不求他人荐举——也即诗中“何求美人折”句——所表现的则非儒家意趣,而是道家的隐者之志。诗中也很明确地出现了隐士形象——“林栖者”,说隐士和兰、桂“相悦”,也就是说隐士和兰、桂的志趣、品德是相同的,更进一层来说,也与诗人情投意合。诗人既以兰、桂自况,也自命为隐士,不求他人赏识、荐举,因此这里的“美人”是比喻君王或权贵。

张九龄弱冠即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风气,并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他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曾被外放,也一度因理念与主政者不和而辞官归乡,年过四十才再次回到都城长安,受到宰相张说的赏识,张说罢相后再受牵连而被外放,为相后再遭李林甫进谗言而罢——这首诗正是作于他罢相后,因仕途不如意而自剖心曲,自诩高洁,言不必“美人折”。古代士大夫往往外儒而内道,达则出仕,兼济天下,退则深隐林泉,这是非常普遍的思潮,非独张九龄为然。

张九龄的《感遇》诗中,这种隐士风味非常浓厚,也并非独此一篇。

⊙⊙其七

江南 [1] 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 [2] 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3]

可以荐嘉客 [4] ,奈何阻重深 [5]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1]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今谓之江南,古谓之江东,古代的江南包括今天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和湖北的江南部分,范围非常广大。[2]伊:指代词,这里指“那个地方”。[3]岁寒心: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李元操《园中咏橘》也有“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句。[4]荐嘉客:荐意为奉献,这里的“嘉客”指君王,因江南丹橘一向为贡品,故有此说。[5]重深:指重山深水。

【语译】

江南的红橘啊,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依旧苍翠碧绿,这难道是因为那里地气温暖的缘故吗?不,是橘树自有凌冬傲雪的高洁品性。想要把红橘奉献给君王,却无奈山高水长,阻隔了道路。万物的际遇都是命中注定的啊,天道循环之理难以洞彻。不要再徒然地说什么种桃种李吧,难道橘树就没有浓荫了吗?

【赏析】

此诗咏物,并以述志,仍是“香草美人”的手法。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曾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谄倭……”咏橘自况,始于屈原所作《橘颂》,其开篇即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张九龄这首诗很明显受到了屈原作品的影响。

张九龄罢相后,被贬为荆州长史,人在楚地,见“丹橘”这一楚地繁茂的植物,并思屈原《橘颂》,乃作是诗。江南地暖,所以橘树经冬不凋,但诗人却推翻此寻常之理,说橘是因为“自有岁寒心”才终年葱郁的。“可以荐嘉客”,他以“丹橘”自况,是说自己仍有报效君王之心,但奈何“阻重深”,山高水长,又兼奸恶小人蒙蔽,估计是再没有重返朝廷的机会了。此诗与“兰叶春葳蕤”不同,字里行间并没有彻底灰心丧气,因而求为隐士之意,但颓唐的情绪仍然是很浓厚的,遂将个人遭际归之于命运,并说天道“循环不可寻”,自己无法了解天道,无法把握命运。

唐人爱桃李,咏桃咏李之诗不胜枚举,故而此诗结尾即以桃李来对比橘树,说橘树亦有浓荫,岂独桃李为然。很明显,这里张九龄是用桃李来比喻朝中官僚,说君王只信任李林甫等朝官,而不识他这种被贬于楚地之人亦有报国之心、定国之才。与第一篇《感遇》的结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相同,都是自抒怀抱,总结全诗之言。唐朝中前期的五言古风仍延续着六朝风格,结构布局比较简单,基本上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结句总要总括全盘,才不显得松散。张九龄十二篇《感遇》大抵如此,观其结句,即可见其所抒之情之志了。

【扩展阅读】
感遇之四

唐·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与“兰叶春葳蕤”一样,也有着浓厚的隐逸思想。“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很有庄子况味,而“今我游冥冥”就是指遁世隐居,从而“弋者何所慕”,自然不受俗世的攻击。

唐诗常识

唐诗可以粗分为古诗和格律诗两大类。格律诗主要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六种,对于格式、平仄、韵脚、对仗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但并不是说古诗对此就毫无规则,可以恣意妄为了,而只是规定不那么严格,并且一定程度上允许变通而已。如张九龄的十二首《感遇》就是标准的五言古诗,有四句的也有五句的,各首诗长短各不相同,可见古诗对全诗字数并无严格要求。 LkIWrvOUOEZsrQzYpYhtQ8cO/ZA8f8pVpSE3c38sviMLOQlvxGLexRP2Kttfvp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