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 [1] 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 [2]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 [3] 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 [4] 草黄马正肥,

金山 [5] 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6]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 [7] 旋作冰,

幕中草檄 [8] 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 [9] 西门伫献捷。

【注释】

[1]封大夫:指封常清,唐朝名将,得高仙芝推荐为将,曾担任安西副大都护、北庭都护等职,协助高仙芝镇定西域,后临危受命,率军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因一时战败即遭谗被处死。因封常清曾摄御史大夫职,故题中称为“封大夫”。[2]走马川:西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别本其下有“行”字,疑因诗题而衍,删去。[3]轮台:即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唐代属北庭都护府管辖。[4]匈奴:匈奴又名胡,此时虽已灭亡,但后人常以其族来指代北方、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后面的“汉家”也是指代“唐家”。[5]金山:即阿尔泰山。[6]戈相拨:武器互相碰撞,戈是古代长柄兵器,唐代已废弃不用,此处指代武器,非实指。[7]五花连钱:五花和连钱都是指马身上的花纹。[8]草檄:草拟檄文,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的文书。[9]车师:古国名,唐代其国已灭,其地属北庭都护府所辖,此处也是以车师指代西域某地。

【语译】

你不见那走马川,就在大海一般广阔的雪原旁边,平旷的沙原如此苍茫,沙尘染得天空都昏黄一片。九月的轮台狂风怒吼,川中的碎石大得像斗,随着狂风满地乱滚。这季节啊,游牧民族的草场才刚变黄,马儿正肥,于是从金山向西望去,便可见战火燃起,因而大唐的将军就要向西出兵了。将军的黄金甲胄,就连晚上也不肯脱卸,半夜行军,士卒的武器互相碰撞,狂风如同小刀一般,吹在脸上疼得像刀在割。战马的体毛盖上了飞雪,又被汗气一蒸,于是五花也好,连钱也罢,各种花纹转眼便结成了冰凌。在帐中草拟檄文,砚台里的墨汁都冻结了。胡人的骑兵听闻天兵到来,想必会觉得胆寒吧,想来他们不敢短兵相接前来迎战。我在这古老车师国遗迹的西门伫立,等待着您凯旋献捷的时候。

【赏析】

岑参是盛唐最著名的边塞诗人,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盛唐重拓边,势力范围最西处超迈葱岭,直抵咸海,再加之文武分途并不明显,故而士大夫中憧憬“上马杀贼,下马草檄”的大有人在。岑参无疑是其中之一,他曾两度随军出塞,远游西域,题中所指为“封大夫”的封常清,也本为高仙芝记室出身。所以唐诗中的边塞风光非常浓郁,前有汉晋,后有宋明,皆难以相比,而岑参亲历其事,亲处其境,他笔下真实而生动的边塞风光,也非他人所可企及。

全诗奉送并预祝封常清得胜归来——有谓此诗所指,为封常清西征播仙,或谓征播仙在五六月间,与冬季,与诗中所言“九月”不合,但诗中字句自不应拘泥胶着,岑参并不按照寻常套路赞颂军伍如何严整,将军如何善战,却反极尽笔墨描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西征之苦。开篇“君不见”三字为唐诗中常用发语,并无实意,只是提醒读者关注,然后写走马川畔白雪皑皑,一如大海,黄沙苍茫,似卷入天,这是虚写。再写实景,风卷碎石,满地乱滚,以见风之烈而石之巨大,道路之难行。接下去写秋高马肥正用兵之时也,胡人侵扰边地一般选在此时,因此汉将才出师西征,说明这是一场带有抵御和反击性质的正义战争。

“将军金甲”两句,是说连夜进军,则更见艰苦卓绝,“风头如刀面如割”,再呼应前面所说狂风猛烈。写完风,复写寒,马汗沾雪,瞬间成冰,砚中墨汁亦都凝结,观察入微,抓住细节,则寒意毕现。以上几句皆出自作者的亲身经历,未曾在军伍之中生活过,或者未曾踏足塞外者,仅凭空想象是根本写不出如此细腻的词句来的。岑参高明处,正见于此。

写毕环境的恶劣、夜行的艰辛,诗人笔锋一顿,不言交战,而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来直言胜利。即由敌人之望风而逃,更进一步地承上以赞颂将士们历经艰险是如何可贵,在唐军面前,大雪也好、狂风也罢,种种艰难坎坷全都不值一提,则虽不明言,唐军之强盛、无敌便自然跃动于笔端。最后以“伫献捷”收束,完成对封常清旗开得胜的预祝。

这首诗除了对塞外风光的描写足够细腻生动,对唐军的强盛渲染含而不露外,在节奏、音韵上也颇具特色。古诗大多为上下两句起承,此诗全篇都三句一断,前人称之为“峄山碑铭体”。《峄山碑》是秦人所立,其铭文三句一断,如“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如“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但与此诗给读者造成的节奏上的观感是截然不同的。四言偶句觉促,三句一断却觉舒缓,七言偶句则舒缓,三句一断反觉急促参差,所以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说造成了一种“兵法所谓‘其节短、其势险’”的艺术效果。

再从声韵而言,此诗句句入韵,一断一转,也同样加强了急促效果,平仄韵之间有意地相互转换,则更增添了参差的效果。用这种形式来描写塞外风光、险恶环境,可谓是相得益彰,更见岑参功力之深。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 [1]

轮台城北旄头落 [2]

羽书 [3] 昨夜过渠黎 [4]

单于 [5] 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 [6] 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 [7] 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 [8] 风急云片阔,

沙口 [9] 石冻马蹄脱。

亚相 [10] 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1]角:即画角,军中吹奏以报时的乐器。[2]旄(máo)头落:旄的本意是指用牦牛尾装饰的军旗,这里旄头指昴星。《史记·天官书》载:“昴星旄头,胡星也。”意为昴星象征胡人,旄头落即象征胡兵战败。[3]羽书:加急文书,因上插羽毛而得名。[4]渠黎:西域古国名,在轮台东南方,这里非实指。[5]单(chá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这里借指当时的游牧民族首领。[6]伐鼓:即击鼓。[7]阴山:山名,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曾为汉军与匈奴的重要争夺点,以此指代胡地山川。[8]剑河:河名,根据《新唐书·回鹘传》记载:“青山之东有水曰剑河。”据考证在北庭以北甚远,当亦非实指。[9]沙口:对照上句,或亦应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10]亚相:副宰相。秦和汉代初,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故称亚相,这里是指挂着御史大夫头衔的封常清。

【语译】

轮台城头,晚间响起了画角之声,轮台城北,昴星已经缓缓落下。紧急军情昨夜已经传过了渠黎,报说单于已到金山之西。从堡楼上向西望去,敌军掀起了昏暗的尘烟,而汉军正屯扎在轮台北面。上将张起大旗向西面出征,天刚亮的时候就吹起笛声,催促大军行进。四面鼓声擂响,雪原如大海般翻涌,三军齐声高呼,震得阴山都晃动。敌军的要塞上兵戈之气直冲云霄,凝结不散,战场上白骨累累,缠绕着草根。剑河上狂风卷起,浓云密布,沙口旁冰冷的石路冻脱了蹄铁。

封大夫啊,您为勤劳王事而甘尝辛苦,发誓要报答君王的恩德,消弭边境的烟尘。古来有多少名垂青史的英雄受人们仰慕啊,如今将要见到您的功绩超迈古人。

【赏析】

读盛唐边塞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两汉和唐朝前中期都是中原王朝压过了北方游牧民族,汉伐匈奴、唐灭突厥,同样控制西域,威慑草原,所以诗人们往往将两者类比,以汉喻唐,以匈奴喻突厥、回鹘等北方民族,不可当作咏史来看。二是不仅仅在地名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类比或借指,而且西域地名大多不为中原士大夫所熟知,因此也常常出现以古籍中出现过的地名来指代现实地域的情况出现,两地或许相隔十万八千里,但在中原士大夫看来,反正都是指的那片“蛮荒之地”,也并不值得深究,对此,后人不必考证过细,更不应按照实际地点来强解。

接下来再说岑参这首诗,诗的背景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相同,或许均指讨播仙一役,当时岑参被封常清奏调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成为封常清的幕僚,则封常清率军西出,他留守北庭相送赠诗,也便顺理成章。前一首诗写连夜行军,后一首诗则写平旦出兵,前一首诗重点落在对塞外恶劣环境的描写上,是侧面描写,此诗却增添了不少正面描写的词句。

开篇写“夜吹角”,即指连夜集合,天明西征,“旄头落”是诗人对胡军必败,唐军必胜的祝愿。接下去四句与前诗中“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相同,都是指唐军是被迫动兵,进行的是平叛之战,并非发动侵略。其后直言“平明吹笛大军行”,接着鼓声雷动,三军高呼,以状军容之盛,不仅雪海为之而涌,就连阴山也为之而动。如此强军,又何虏而不克呢?“战场白骨”云云,正是预想敌军将会伏尸满地,必败无疑。再两句描写前程险恶的环境,狂风漫卷,浓云滚滚,天气寒冷得“马蹄脱”——后一句尤佳,没有切身经历的人,是根本想不到会发生蹄铁冻落这种情况的。最后四句歌颂封常清,祝愿他旗开得胜,青史标名,虽非佳构,但考虑到作诗的背景、环境,赠诗的目的,以此为结却也正常。

此诗虽然纯为七言,又采用传统的两句一断形式,但与前一首诗相同,也是一断一换韵,并且平仄韵相间,自然产生出急促而参差的节奏效果,使人读来血脉贲张,塞外凛冽之气与内心热血交相冲突,感染力非常强。

白雪歌送武判官 [1] 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 [2] 折,

胡天 [3] 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 [4] 不得控,

都护 [5] 铁衣冷难著。

瀚海 [6] 阑干 [7] 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 [8] 置酒饮归客,

胡琴 [9] 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10]

风掣 [11]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武判官:武姓的节度判官,名字不详,应为岑参在封常清军中的同僚。[2]白草:西北地区所产一种牧草,秋日干枯色白,牛羊嗜食。[3]胡天:胡指北方或西北方游牧民族,胡天即指游牧民族散居处(塞外)的天空。[4]角弓:两端装以兽角的强弓,属高级品。[5]都护:官职名,两汉和唐朝中期以前都曾在西域设置多个都护府,以都护镇守其地。[6]瀚海:指沙漠。[7]阑干:有两义,一是“栏杆”的异写,一是指栏杆状纵横交错,此处为后一义。[8]中军:古时军分上、中、下或左、中、右,以中军为主帅居处,这里是指帅帐。[9]胡琴:胡人的拉弦、弹拨两用乐器,据说出自奚族,也名奚琴。北宋欧阳修《试院闻胡琴作》有“胡琴本出胡人乐,奚奴弹之双泪落”句。[10]辕门:军营营门。古时军队扎营,以车环围,出入处以两车车辕相向竖立,状如门,故称“辕门”。[11]掣(chè):牵拉。

【语译】

北风吹卷着地面,白草纷纷被吹折,谁能想到塞外在八月间便天降飞雪了呢?就像是一夜之间,春风来到,千万株树木都盛开了梨花似的。白雪侵入珍珠帘幕,打湿丝绸帐幔,就算裹着狐裘都无法感到温暖,更觉锦绣的被褥实在太单薄了。将军冻得都拉不动他镶角的强弓,都护的铁甲因为寒冷而难以穿着。沙漠上纵横着上百丈的坚冰,浓云如同愁绪一般遮蔽了万里天空。我们在中军帐内摆下酒宴,为即将回京的人饯行,有胡琴、琵琶和羌笛来伴奏。送行到辕门边的时候,只见大雪纷飞,狂风牵扯着红旗,但红旗却冻硬了竟不翻转。

我们在轮台东门送你归去啊,你离去的时候,大雪覆盖了天山之路,山路曲折,很快就看不见你的身影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一行骑马通过的足迹。

【赏析】

这篇作品作为一首送行诗,无疑是成功的,但更成功之处,却在于岑参对塞外风光尤其是雪景的描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恐怕是诗歌史上描写雪景最著名的诗句之一。白色的梨花与雪片的类比,并非从岑参开始,南朝萧子显就写过“洛阳梨花落如雪”的诗句,但这是以梨花比雪,岑参却是以雪比梨花。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感情色彩,换了一个身在中原的诗人,恐怕无法面对塞外酷寒的环境而产生出丝毫欣赏之感来,从而不会从落雪联想到梨花,更加“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铺垫。只有胸怀远大抱负,希望驰骋塞外疆场、为国效力的岑参,才会突然产生这般奇想。

此后诗人继续写雪,但却放弃了“春风”、“梨花”的欣赏语气,转而深入描摹雪天的寒冷。他用“散入珠帘湿罗幕”来说明寒冷无可躲避,用“狐裘不暖锦衾薄”来说明寒冷无可抵御,继而以“将军”、“都护”一联点明军旅生活。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中,士兵们依旧苦守着祖国的西陲,虽未明言,但对军旅生涯的热爱、对戍边将士的颂扬之意,已力透纸背。

随即诗人利用“愁云惨淡”一句来烘托出淡淡的哀伤氛围,转向送别主题。他们在中军帐内设宴为武判官饯行,胡琴出自奚族,琵琶出自西域,羌笛出自羌族,这些都是来自于胡地的乐器,以胡乐佐酒饯行,加深了对军旅生涯(尤其是在西域的军旅生涯)的描绘。结尾送行之句同样精彩——“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武判官已经转过山坳,难以望见了,但诗人依旧恋恋不舍地望着他离去的方向,眼中已无友人,但在雪地上留下了坐骑的足印仍历历在目。这一结句余味隽永,别离之哀、怀恋之情,就在这远远的凝望中显露无遗。

最后再说说韵脚,与《走马川行》、《轮台歌》相同,作品大部分诗句也是句句押韵的,并且一断一转,平仄韵互换,以达到急促而参差的节奏效果。只有两处不同,一是从“散入珠帘湿罗幕”到“都护铁衣冷难著”共四句,一是结尾四句,也就是说,在朗诵时,这两处的节奏相对趋缓,以给读者留下更绵长的思绪。由此可见,岑参对诗歌节奏感的把握是非常老练的。

唐诗常识

新乐府诗有很多形式,比如《走马川行》的“行”、《轮台歌》的“歌”,就都是诗体名称。《文体明辨》中说:“汉魏之世,歌咏杂兴,故本其命篇之义曰‘篇’,因其立辞之意曰‘辞’,体如行书曰‘行’,述事本末曰‘引’,悲如蛩螀曰‘吟’,委曲尽情曰‘曲’,放情长言曰‘歌’,言通俚俗曰‘谣’,感而发言曰‘叹’,愤而不怒曰‘怨’。”当然,在具体运用上没有那么严格。 gt0+XRNBqImj18XVidu5wBz85giECdXhtG61eAWKa1Dw2NB5EXt+H2RsCCKUovk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