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綦毋潜

【作者介绍】

綦毋潜(691年~756年),字孝通(一说季通),虔州(今江西省南康市)人,唐代诗人。他十五岁即游学长安,与当时诗坛名家多有交往,渐有诗名。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历任宜寿尉、左拾遗等职,入集贤院待制,后因兵乱而弃官归隐。他是唐代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前人赞为“盛唐时,江右诗人惟潜最著”、“清回拨俗处,故是摩诘(王维)一路人”。

春泛若耶溪 [1]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2]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 [3] 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4] ,愿为持竿叟。

【注释】

[1]若耶溪: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下,唐时多隐者居。[2]偶:相遇。[3]际夜:入夜,际在这里作“正当”解。[4]弥漫:本指水势浩大,引申为渺茫,不可捉摸。

【语译】

这清幽的兴致绵绵不绝啊,我顺水而去,随遇而安。晚风吹动小舟前行,沿着一路鲜花来到若耶溪口。到了晚间,已经转入西方山谷,隔着山峦仰望天空的南斗星。潭中的水雾迷离飞舞,林中月色在身后逐渐低沉。人生在世是如此渺茫,难以捉摸啊,我希望能够成为持竿垂钓的隐士啊。

【赏析】

全诗在写“幽意”,但这“幽意”究竟是什么呢?它不可能是纯指清幽的情境,因为开篇即有“幽意”,但真正清幽之景,要待“入溪口”以后才逐渐展现开来。所以“幽意”当指诗人的内心渴盼,他期盼着、探寻着那种能够使心灵纯净无垢的自然环境和氛围,于是他进入若耶溪去寻找,并且最终得到了灵魂的升华。

这也是一种隐者之趣,趣在山水自然之间,而脱离了俗世的纷扰。诗以“幽意无断绝”为始,峭然拔起高峰,然后又兼“此去随所偶”,似有意,似无意,似乎是在提醒读者,只有放弃执着,循自然而觅,才能找到内心的清幽。这内心的清幽正在夜晚的溪间,且行且望且感,有群星垂天、潭烟溶溶、林月低下。于是诗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此地与外间(俗世)的不同,再没有渺茫不可测的人世,而纯粹只有自然之趣。

此诗开篇极佳,中写景物亦可圈可点,唯不如王、孟等一流高手而已,但结句略显平直,“愿为持竿叟”写得过于直白,收束不够有力,也不能余味隽永。

唐诗常识

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很严,虽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通过“拗救”等手段部分放宽,但全句平声或仄声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古诗则不同,全平句或全仄句经常出现,比如此诗中的“潭烟飞溶溶”,就是五平声。所以古诗的声调总体而言要比格律诗显得生涩,也显古拙。 GEteUO2xqePAbT7iHq025pxNKRiIjXKbHHNuuT/GmiGoX0bRabnBk9kNPWIh8J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