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以业绩为导向,向管理要效益

员工没有绩效,企业就没有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的总是那些高绩效的团队。企业要取得快速发展,有赖于专业的管理,而管理者的能力又会在业绩中体现出来。因此,企业应以业绩为导向,向管理要效益。

业绩目标:让员工跳一跳,够得着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打篮球的经历,也都知道与踢足球相比,进一个球要容易很多。这其实与篮球架的高度有关。如果把篮球架做两层楼那样高,进球就不那么容易了。反过来,如果篮球架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倒是容易了,但还有人愿意去玩吗?正是因为篮球架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它告诉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因此,要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就应该设置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要想提高企业绩效,就要好好地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为员工制订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普洛夫在临终前,有人向他请教如何取得成功,他的回答是:“要热忱而且慢慢来。”他解释说“慢慢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也就是说,既要让人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不要让人毫不费力地轻易摘到“果子”。“跳一跳,够得着”,就是最好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导师带着一群人去远方寻找珍宝。由于路途艰险,他们晓行夜宿,十分辛苦。当走到半途时,大家累得发慌,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导师见众人这样,便暗施法术,在险道上幻化出一座城市,说:“大家看,前面是一座大城!过城不远,就是宝藏所在地啦。”众人看到眼前果然有座大城,便又重新鼓起劲头,振奋精神,继续前行。就这样,在导师的苦心诱导下,众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珍宝,满载而归。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也要学会“化城”的艺术,不断地给员工“化”出一个个看得见而且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引导集体不断前进。

某县一个再生资源公司的经理,在刚上任时,接手的是一个乱摊子,企业连年亏损,员工士气低落。上任伊始,他就给每一个分支机构定了一个力所能及的月度目标,然后在全公司开展“月月赛”。每到月末,他都亲自给优胜部门授奖旗,同时下达下个月的任务。这样一来,全体员工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努力完成当月任务上来了,没有人再去谈论公司的困境,也没人抱怨自己的任务太重。半年下来,全公司竟然扭亏为盈。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在市内小有名气的先进企业了。

由此可见,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为员工制订一系列“跳一跳,够得着”的阶段性目标。要是这些都完成了,成功也就不远了!

找到绩效不佳的常见原因

以业绩为向导,进行绩效管理的价值在于帮助员工改善绩效、构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发现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找出影响员工绩效的真正原因,并制订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是管理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通常,影响员工绩效不佳的常见原因往往出现在管理者和员工身上。

1.管理者管理不当造成的

(1)管理者放任员工的行为。

郝咪担任部门主管已经3个月了,但她发现部门里有些员工似乎缺乏最基本的技能,有时候他们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自己不得不手把手地教给他们,而且必须不停地督促他们。员工的表现让郝咪想到了前任部门主管张乐,郝咪认为这一定是张乐的一些管理方法出了问题。于是,郝咪在请张乐吃饭的时候聊到了这个问题。

郝咪说:“请您说说您是怎么指导他们的工作的,遇到问题的时候您又是怎么处理的,或许能给我一些启发。”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张乐说,“有时候他们需要有人帮他们将所有的工作组织起来,有时候他们则需要有人鼓励他们,去和该会面的顾客打交道……我就是这样,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就站在他们身边,来做那个帮助他们的人。”

听了张乐的话,郝咪知道了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前主管张乐的管理方法上。很显然,张乐以前对员工的要求太过宽松,他放任他们,和他们妥协,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代替他们,他以为这样做会使那些员工易于管理,不会横生枝节。其实,这样对管理者和员工而言都很不利。对管理者而言,需要超负荷地工作;对员工而言,没有得到锻炼,工作技能得不到提高。最终结果是双方都费力不讨好:工作绩效不理想。

(2)缺乏和员工的沟通。

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很少和员工沟通,任务布置下去了,就任由员工自我发展,对过程不关心、不过问,只是在最后要结果。当截止期限到来的时候,才发现工作结果和自己心中期望的结果相去甚远,但是员工这时候就不这么认为了,他认为自己一直是在按照管理者的要求做。由于缺乏工作过程中的沟通,就导致了管理者和员工对工作结果的不同理解。

所以,管理者要加强和员工的沟通,把工作任务分解为几个小阶段,在一些关键阶段上,进行适当的沟通,了解员工的进展情况,并加以辅导,调整员工的工作方向,使之朝期望的结果前进,这样就不至于造成两者最后的结果相去甚远的尴尬了。

(3)管理者指示不明。

小张的稿子一直不被上司王玫认可,她总是不明白小张写来写去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而小张在修改稿子的时候,同样也是心情沮丧,他认为自己的稿子很完美,不需要修改,但上司王玫却一直不满意。

对小张修改后的稿子,王玫还是不能认可,所以决定自己修改,王玫的举动更是打击了小张的工作热情,直到下班,小张还一直沉浸在沮丧中。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小张自己的原因,王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可能是她在交代工作的时候根本就没和小张进行沟通,没有向他传达清楚稿件的主题。在面对小张稿子有问题的时候,王玫选择自己修改,而忽略了对小张的指导和帮助。要知道,王玫作为管理者的这种行为不仅不会帮助小张提高,反而会深深地打击小张的信心。

2.员工本身的一些问题导致的

(1)员工工作方式不当。

员工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工作会影响到工作绩效。有的员工自主性很强,可是工作绩效却很低。这就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的工作方式不当引起的。尤其是一些有既定程序、工作方式的工作,如果不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就会对绩效造成影响。

(2)员工的私人问题的影响。

员工的身份都是双重的,既是有着职位的员工、经理、上司、下级,也是别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妻子,所以,员工绩效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被私人问题所困扰。比如,一个员工和妻子关系不和,正在闹离婚,这个时候,员工的工作情绪自然很差,很多工作可能被拖延,至少也是无法保证质量。

(3)员工的工作态度恶劣会影响绩效。

有些员工可能工作能力很好,但绩效却很低。这有可能是因为其对别人的建议抱有抵触的情绪,并不从心里接受他人的建议,这样的工作态度也会造成员工的绩效不佳,因此不可忽视。

作为管理者,你要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的情况,对员工表示关心,同时,要明确地告诉员工:“我很理解你的处境,我可以尽我的力量帮助你,但是,作为你,同时有两个工作:一个是公司里的事情,一个是家里的事情,这两件事情都要处理好。在工作时间里,你要把应该做好的工作完成。”这样,员工就会认识到虽然自己遇到了麻烦的事情,但工作还是要照样开展的,绩效也会因此改善。

一般来说,员工绩效不佳都不是管理者或员工单方面的原因,了解了造成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效改善员工的绩效。

重视对员工的绩效评估

公司年终的绩效考评终于结束了,张经理所带领的A部门的绩效比王经理带领的B部门的绩效差了很多。张经理怎么也想不明白,我的员工同样都是每天工作8小时,为什么结果会相差这么多呢?张经理为了解开这个困惑,便主动找到B部门王经理取经。

王经理听明张经理的来意后,笑眯眯地从抽屉里拿出一份绩效评估表递给张经理。

王经理说:“我的员工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完全依靠了这份绩效评估表。”

这一席话说得张经理更是一头雾水了,这表能有这么大的作用?看出了张经理的迷惑,王经理接着说:“其实这份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这份表中获取的东西。每个月我都会把员工的工作情况详细地记录下来,给予评估,并每月组织员工就这一评估讨论一次。从这每一次的评估和讨论中,员工们有什么工作上的困惑都会得到解答,而且工作方法也能得到改进,更重要的是每个员工之间还能有竞争,谁也不甘落后。通过这一方法,业绩自然提升得很快。”

听完王经理的解惑,张经理也决定在A部门中开展绩效评估。3个月后,张经理带领的A部门的业绩上涨了30%,虽然没能赶得上B部门,但这一成绩已经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了。

很多企业忽视对员工的绩效评估,认为这样会打击员工的信心,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然而正是由于企业这种片面的想法,才使企业年终的业绩不容乐观。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绩效评估。

不过,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的时候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不能只作表面文章

一些管理者对考核的重要意义没有认识清楚,以为不过是个形式,自己的意见不会起什么作用,打分自然也就不会那样慎重。

另外,中国传统的“好人主义”也严重影响了考核的严肃性和现实意义。有些管理者奉行中庸之道,凡事追求不偏不倚,对员工的评估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态度,对所有员工的评估如出一辙。

还有一些企业直接将成功企业的绩效考核办法完全“拿来”为我所用,自以为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管理“武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走了样,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绩效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

这些只作表面文章的考核对企业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绩效评估不能为了评估而评估。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评估不能激发员工潜力,不能成为推动员工发展以及推动公司成长的驱动力,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因此,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评估的时候,不要只作表面文章,在评估过程中,要秉承严肃、认真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公司员工的情况。否则,一个连真实情况都搞不明白,连员工在工作中有哪些问题都看不出来的管理者,又如何能带领员工创造更高的业绩呢?

2.随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估

许多管理者平时对员工们的表现不作任何评价,只是在年终回顾绩效的时候才进行绩效评估,这种毫无预警的评价要么就毫无作用,不能让大家从讨论中获得任何益处;要么会让员工感到不满。

要避免这种情况,管理者最好随时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估。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作出评价对我来说无时不在,就像呼吸一样。在管理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我随时都要作出评价——不论是在分配股份红利的时候,还是在提升谁的时候——甚至在走廊里碰到某个人的时候。”

随时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这样员工既有足够的机会改善工作中不足的地方,管理者又可以顺便和员工讨论一下员工对绩效的努力目标,还能使员工在年终绩效评估时,不至于对结果感到意外,甚至不接受。

通过经常性的绩效评估,员工可以常常纠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是提高员工业绩的有力保障。

3.不要过分重视员工是否满意

管理者在评估的时候往往神经比较“脆弱”,员工一旦有所不满就忐忑不安。虽然奖惩不是考核的目的,但是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往往会触及部分员工的利益,这时员工有所不满也属正常。这时,管理者应该做的就是要弄明白员工的不满到底来自哪个方面,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还是其他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重视员工满不满意。只一味地重视员工的满意度,就表示管理者只是一味地承认员工的成绩而忽略员工工作中的不足,在这种一味肯定成绩的企业,员工的业绩是不会得到提升的。

考核一定要实事求是

先讲一个曾在名古屋商工会议所发生的真实故事:

日本西铁百货公司社长长尾芳郎,把自己特别欣赏的一个朋友介绍给名古屋商工会议所,因为该所急需一名管理分部的主任。

名古屋商工会议所主席土川元夫和这个人面谈后,立即告诉长尾芳郎说:“你介绍来的这个朋友不是个人才,我很难留他。”

长尾芳郎听完以后非常吃惊,接着便有点生气地说:“你仅仅和他谈了20分钟的话,怎么就知道他不能被留任呢?这种判断太草率,也太武断了吧!”

土川元夫解释说:“你的这个朋友刚和我见面,自己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根本就不让我插嘴。而我说话的时候,他似听非听,满不在乎,这是他的第一个缺点。其次,他非常乐意宣传他的人事背景,说某某达官贵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个名人是他的酒友等,向我表白炫耀,似乎故意让我知道,他不是一个一般人。第三,在谈业务发展时,他根本说不出来什么东西,只是跟我瞎扯。你说,这种人怎么能共事呢?”长尾芳郎听完土川的话后,也不得不承认土川的分析很有道理。

就这样,土川元夫没有顾及老朋友的情谊,拒绝了他的推荐。后来,经过努力寻找,土川元夫终于找到了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

这个故事中,土川元夫无疑给我们作了一个榜样——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考核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绝对不能存有任何的私心偏念,否则,只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赵靓从学校毕业后,应聘到某公司策划部。赵靓属于那种聪明好学,刻苦钻研,能力又非常强的人,因此很快就适应了工作。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经常向主管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想法。

但是,赵靓的主管并没有因此而赏识她;相反,却十分妒忌她的才能。在工作中,处处压制她,总是抓住她的一些小毛病不放。

两年过去了,当初和赵靓一起进公司而且能力不如她的同事,一个个都升了职,加了薪,而她却还是一个普通员工。无奈之下,赵靓只好辞职去了另一家广告公司。在那里,她得到了经理的重视,并且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

正是由于赵靓的出色表现,这家广告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和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赵靓原来公司的客户。后来,原来公司老总知道了这件事,一怒之下,辞退了那个“妒贤嫉能”的主管。但是,公司由于失掉赵靓这个人才而遭到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

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是管理者应尽的职责,更是一项挑战。如果管理者能够实事求是地做好这项工作,那么对企业、管理者及员工都有利,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反之,则对各方都不利。那么,管理者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呢?

1.避免光环效应

当某人拥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时,人们总会误以为他在其他方面也有同样的优点。这就是光环效应。在考核中也是如此。如:某员工工作非常积极主动,管理者可能会认为他的工作业绩也一定非常优秀,从而给他较高的评价,但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因为积极主动并不等于工作业绩。

所以,在进行考核时,管理者应将所有被考核员工的同一项考核内容进行考核,而不要以人为单位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光环效应。

2.避免感情用事

人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把感情带入他所从事的任何一项活动中,绩效考核也不例外。管理者喜欢或不喜欢(熟悉或不熟悉)被考核员工,都会对被考核员工的考核结果产生影响。人们往往有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人较高的评价,对自己不喜欢(或不熟悉)的人给予较低评价的倾向。

针对这种情况,管理者可以采取集体评价的方法,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平均分,避免一对一的考核。

3.避免近因误导

一般来说,人们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深刻,而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印象浅显,管理者对被考核员工某一阶段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时,往往会只注重近期的表现和成绩,以近期印象来代替被考核员工在整个考核期的绩效表现情况,因而造成考核误差。如:被考核员工在一年中的前半年工作马马虎虎,等到最后几个月才开始表现较好,但却能得到较好的评价。

管理者要避免近因的误导就要明白,绩效考核应贯穿于管理者和员工的每一天,而不是考核期的最后一段时间。管理者必须注意作好考核记录,在进行正式考核时,参考平时考核记录方能得出较客观、全面、准确的考核结果。

4.避免自我比较

管理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被考核员工与自己比较,以自己作为衡量他们能力的标准,这样就会产生自我比较误差。若管理者是一位完善主义者,他就有可能会放大被考核员工的缺点,给被考核员工较低的评价;若管理者有某种缺点,则无法看出被考核员工也有同样的缺点。

这就要求管理者将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细化、明确,并要求管理者严格按照考核的原则和操作方法进行考核。

如何收集考核的信息

考核是对员工业绩进行评价的主要手段。那么,管理者依据什么对员工进行考核呢?是考核信息。

假如,一名主管要对某一员工进行考核,但他却没有任何关于该员工的信息,即他对该员工平时的表现、跟同事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的投入度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那么,他将无法准确判断该员工是否是一个好员工、是否适合公司的需要、是否能为公司的发展作出贡献。

也有一些管理者对员工的考核信息掌握不全面,常常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该员工的真实情况。在考核的时候,又往往忽略其他员工对该员工的看法,于是,对该员工给出了不符合事实的考核结果。这样做不仅得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员工,还有可能造成其他员工的怨言,对企业的凝聚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收集考评信息,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呢?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法对员工信息进行收集:

1.资料统计法

这种方法是对员工的各种资料进行收集,是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比如,工作记录、考勤记录等。这些信息主要分散在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需要管理者进行人工收集和整理,通过这种信息的收集,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

2.客户调查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企业有意识地对客户进行调查,来获取客户意见的一种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电话调查、填写调查问卷等。无论何种调查方法,对问题的设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只有那些经过精心设计并不断被完善的调查,才能获取到对管理者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不会引起客户的厌烦。

3.多向沟通法

.这种方法是管理者与上下级或员工本人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可以分为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两大类:横向沟通是来自平级同事之间的信息交流;纵向沟通是加强公司上下级与员工本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1)来自上级自上而下的反馈。

上级是最经常被作为绩效信息来源的人。人们通常认为管理者对于下属所从事的工作的要求具有全面的了解,并且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对员工进行观察。也就是说,上级管理者有能力对他们的员工作出评价。一般来说,从上级那里收集到的主要是关于员工工作业绩的信息。

(2)来自下属的自下而上的反馈。

在对管理者进行评价的时候,员工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绩效信息来源。员工往往是最有权力来评价上级管理者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3)来自本人的反馈。

自我评价作为绩效评价信息的一个来源是很有价值的。员工是最有机会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观察的人,而且他们通常也能够获得与他们的工作结果有关的信息。

但这种评价方法容易导致个人夸大对自己所作出的绩效评价,使评估有失偏颇。

(4)来自平级同事的反馈。

绩效信息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被评价员工的同事。如果管理者无法有足够的机会观察员工的行为,那么,被评价员工的同事就是一个很好的绩效信息来源。被评价员工的同事不仅通晓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和该员工最接近、最有机会观察该员工日常工作活动的人,他的评价较为客观。

适当加压,促进业绩的提升

压力是促进员工提高业绩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微软公司内部不以论资排辈的方式来决定员工的职位及薪水,员工的提拔升迁取决于员工的个人成就。这一点给员工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科学家验证,人的脑细胞利用率至少可开发到20%,但实际上,一般人终其一生也只能用掉10%的脑细胞。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少足够的压力,所以人们自然都不愿主动释放出更多的精力和能量。

于是,许多管理者都认为培养人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才都是逼出来的,越多的挑战、越重的任务,就越是能够加速逼迫下属成为有用的人才。因此,不利的环境、繁重的任务反而是最佳的人才培育所。

在美国西海岸的一处山脚下有一家为军方及民间的飞行员制造氧气面罩及其他救生设备的小公司,全公司只有350名员工。商海沉浮,这家公司的营运突然间就陷入了困境,主要原因是它的工资较高,所有按钟点计酬的工作、加班费也比同行业多出一倍。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公司上下每个人全都用“平常心”做事。从经理到工人,各人做各人的事。如果公司有麻烦,那是别人的事,他们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或者是他们自认为做好就是了。后来,公司陷入困境。没有了现金,也就无法生产,最后连薪水都发不出来,各种问题纷至沓来。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到处找有这方面经验的能手,希望能使这家公司起死回生。但有谁愿意负这么大的责任?又有谁有这种高度的自信,敢保证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成功呢?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位名叫艾隆·布鲁姆的年轻人。

布鲁姆接受了新的任务后,第一件事就是辞退300名员工,然后就是召集剩下的50名员工训话,他宣布:“每天自上午8时至下午5时,各人做自己分内的事。你是秘书,就做秘书的事;你是经理,就做经理的事;你是设计工程师,就做设计的事。但在5点以后,从秘书到我自己,全都加入生产线,协助装配工作。你们和我都得听生产线领班的命令。没有加班费,只有一块三明治当晚餐。”

一些员工后来询问布鲁姆,为什么会接受这样一个眼看就要破产的企业的邀请。布鲁姆说:“我们的意愿是要使这家公司恢复正常,生产救生设备拯救生命,以合理的价钱销售良好品质的产品。另外,我们也需要我们的工作。我知道我们做得到,否则我也不会来了。”

仅过了两年的时间,这家小太空装备公司就又恢复了正常,甚至营运得比以往还要好,员工的士气为之大振,公司也开始赚钱了。

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布鲁姆的领导下虽然没有加班费,每个人却都愿意辛勤加班?

另外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公司未走上破产之路以前,大家不会这样做?假如大家早这样做的话,公司也许就不会周转不灵了,为什么要等300名员工离开以后,让公司压力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时,他们才肯这样做?又为什么50个人能比以前350个人做更多的事?

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分析。因为之前的350名员工并不明白他们可以改变困境,同时他们也不在乎要不要改变。而布鲁姆来了之后,他让剩下来的50位员工明白了这一点,使他们在乎——如果不这么做,我们也必须像那300名员工一样离开。因此,他们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善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对员工适当施加压力,从而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成长为出色的人才。一个管理者,应该有胆有识,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放手使用员工。这时他会发现,生产部的人一样也可以担当谈判大任,而秘书科的人也未必只会端茶倒水或者只是打打字而已。

如果管理者能让员工都有一试身手的机会,就可以从中择优而更好地达到人才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不过,管理者通过施加压力来逼出人才的时候,应注意以下两点:

1.善于选择施压的对象

并不是每个员工都有抗压能力。只有那些精力充沛,没有压力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时间一长更会惰性大发,不但个人成绩平平,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干劲的员工才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对于这样的员工,管理者一定要给他们施加压力,用掉他们的过剩精力。

这样做一来可以提高公司效率,二来可以满足员工个人的成就感,堪称“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2.注意适度施压,适可而止

人毕竟不是机器,抗压能力再强的人也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如果只顾一味施压,却没有把握好适度的原则,那就会“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既不能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又会落一个“暴君”的恶名,不但破坏了自己的名声,又压垮了一员大将,得不偿失。

古人曾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因此,要做一名成功的管理者,一定要记住适度施压,这是培养人才、建立大业的一大法宝。 c5XEjY0mC77shx3lYHpt8IJrdgUVgr2XyC734tIR4hMg2tBLwWINo9ZJiwEbtq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