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九章
善用小钱“滚”大钱
——犹太商人生意经九:盘活钱财,防止小钱流失

生活上的支出决不可超过收入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不要让自己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过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现象,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

世界上流行这样的说法:“犹太人是吝啬鬼。”这种说法反映了犹太人对待钱财的态度。犹太富商亚凯德说:“我们犹太人普遍遵守的发财原则,那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支出超过自己的收入,如果支出超过收入便是不正常的现象,更谈不上发财致富了。”

在生活上,犹太人是十分注重节俭的,他们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在宴客中,以吃饱吃好为尚,不会讲排场乱开支。在生活中,以积蓄钱财为尚,不会用光吃光,手头空空的。犹太人测算过,依照世界的标准利率来算,如果一个人每天储蓄1元钱,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元。这88年时间虽然长了一点,但每储蓄1元,大都在实行了10年、20年后,很容易就可以到达100万元,因为这种有耐性的积蓄,就会得到利用,由此便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赚钱机会。

崇尚节俭、爱惜钱财是犹太富豪们成功的一个诀窍。犹太人特别是犹太商人珍惜钱财的事例有许许多多,有不少成为美谈趣话。如美国连锁商店大王克里奇,他的商店遍及美国50个州和世界许多地方,他的资产数以亿计,但他的午餐从来都是1美元左右。美国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尔·克德是一位节俭出名的大富豪,有一天他去参观狗展,在购票处看到一块牌子写着:“5时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手表是4时40分,于是他在入口处等了20分钟后,才购半价票入场,节省下5美元。可知道,克德公司每年收支超亿美元,他所以节省5美元,完全是受他节俭习惯和精神所支配,这也是他成为富豪的原因之一。

看来,犹太人经商致富的秘诀不单是会做生意,还与他们善于节俭,不乱挥霍钱财有关。

为了明天早一步储蓄资金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每个月至少将收入的10%储蓄起来,这是个人理财最重要的原则。它不但关系到你的退休生活是否过得舒适、有尊严,而且也关系到你是否有足够的金钱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

在开支上,犹太人注重开支的预算,要根据预算的90%支出、10%储蓄的原则,慎重使用收入进行必要的支出及购买必需物品,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删除,因为它是无穷欲望的一部分,不可容纳。切记不要动用储蓄的10%收入,因为那是致富的本源。要养成储蓄致富的意志,保持对支出的预算,并及时对预算做有利的调整,调整预算能帮你保住已经赚得的金钱。

你或许会认为,在不能先扣下每个月固定要支付的账务和其他开销前,就先存下收入所得的10%是不实际的。但要想致富,就必须屏弃“中彩票大奖”等想法,而应切实做到从每个月的薪金中预存一部分钱。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强迫储蓄”的经验,例如购买人寿保险或缴付房屋贷款,都含有强迫存钱的意义。想减少支出存点钱,而且还有余钱付清每个月的固定账务和其他消费,就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一旦做好预算并偿还完需支付高利息的负债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储蓄了。但也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做到不可,还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先存下收入的5%,再逐渐增加。当你切实做到强迫自己储蓄后,就能够自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调整消费结构。

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水平如何,也无论将来是否会投资做生意,强迫储蓄都是你成为有钱人的第一步。

在美国,有位年轻的犹太人罗格从宾州的农业区来到费城,进入一家印刷厂进行工作。他的一位同事在一家储蓄公司开了一个户头,养成了每周存款50美元的习惯。在这位同事的影响下,罗格也在这家储蓄公司开了个户头。3年后他有了9000美元的存款。这时,他所工作的这家印刷厂发生财务困难,面临倒闭的厄运。他立刻拿出以小钱不断存下来的这9000美元来挽救这家印刷厂,也因此获得了这家印刷厂一半的股份。

他采取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协助这家工厂付清了所有的债务。到了后来,由于他拥有一半股权,所以每年可以从这家工厂里拿到25000多美元的利润,远远超过了他的工资。

罗格是一位成功者,但他的成功,做梦也没想到是由每周存50美元钱而引起的。实际上,有了一定的储蓄,就多了一定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就有一定的资金来做铺路石,引导成功。

如今干什么都需要钱,作为一个普通人恐怕没有多少意外之财吧,所以我们要自力更生,学会储蓄。

普利策是位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17岁时到美国谋生。一开始他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路子。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后,决定从报业着手。可惜他既无资本,又无办报经验,如何能办起一家报纸并从中赚钱呢?对一般人来说,连想也不敢想,但普利策却坚定不移地往这个奋斗目标前进。

没有资本怎么办?他想:可以自行做工积累,然后靠运筹弄来一点。没有经验怎么办?他决定从实践中学。就这样,他千方百计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老板求一份记者工作。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言谈中老板发觉他机敏聪慧,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屈就,普利策全力投入该工作。他勤于采访,白天认真学习和了解报馆各个环节的工作,晚间不断地学习写作及法律知识。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不会引起社会的非议和抨击,吸引着广大读者。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他的收入也因此增多了,开始有点积蓄。

几年后,他对报社工作了如指掌了,决定用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下一家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了。他将该报取名为《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本严重不足,但他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使用别人的资金,很快就渡过了难关。

他怎么借用别人的力量呢?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商业开始兴旺发达,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住了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发行量越来越大。开办5年,每年为他赚了15万美元以上。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收入进入良性循环。不久他发了财,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能够从两手空空到腰缠万贯,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他初时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薪水,通过节衣缩食省下的极有限的钱,一刻不置闲地让钱滚动起来,使其发挥了更大作用。

设法把手中的钱盘活起来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追求利润并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把手中的钱如何用活。虽然确保资金的安全乃是人们心中合理的想法,但是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势下,钱应该用来扩大投资,使钱变成“活”钱,才能获得更高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银行存款是生息的,只要有存款,便能获得利息收入。而现金,是不生息的,手持现款是多少,经过若干年后,仍旧是原来的价值,并不增多。这样看来,银行存款比手持现款更有吸引力。

对于存钱还是投资,犹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1.钱生钱而不是人省钱。钱是靠钱生出来的,不是靠自己勒紧腰带攒出来的,要懂得平常心即智慧心的道理。

3.银行不是生财之地。把钱存入银行是最大的浪费,你可以想一下,如在通货膨胀率为5%的年份里,银行名义利率为5%的定期存款,它的实质报酬率等于零。

4.要学会善于投资。所有的钱都是从投资上来,不管你有没有钱,你都要学会投资。在赚钱的同时不要忘记保留部分成果作为继续投资的本钱,任何资金要想快速累积,除了努力赚钱之外还要知道将它用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理财的“运用法则”,凡事物不会运用就会退化、消失。金钱也是一样,且而投资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5.投资时间越早越好。投资就是选择入市的时间和入市点,把握住某一时刻入市,你就可以瞬间腰缠万贯,错失良机就可能悔恨终身。

《圣经》上就有一则劝人善加投资的故事:

一个犹太大地主马太有一天要外出远游,便将他的财产托付给三位仆人保管。他给了第一位仆人5000金币,第二位仆人2000金币,第三位仆人l000金币。马太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并善加管理自己的财富,等到1年后再看他们是如何处理钱财的。

马太走后,第一位仆人拿到这笔钱后做了各种投资;第二位仆人则买下原料,制造商品出售;第三位仆人为了安全起见,将他的钱埋在树下。一年后,马太如约回来检视成果,第一位及第二位仆人所管理的财富皆增加了一倍,马太甚感欣慰。唯有第三位仆人的金钱丝毫未增加,他向马太解释说:“惟恐运用失当而遭到损失,所以将钱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将它原封不动奉还。”马太听了大怒,并骂道:“你这愚蠢的家伙,竟不好好利用你的财富。”于是要回了他的金币赏给了第一位仆人。

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故事中第三位仆人受到责备,不是由于他乱用金钱,也不是因为投资失败遭受损失,而是因为他根本没好好利用金钱来投资。这个故事表明,古人很早的时候就重视了投资理财的运用。

将资金存储在银行是当今人们投资理财最普遍的途径,同时也是理财所犯的最大错误。一个理财高手最擅长的应该是拿着钱去投资,以获得更大的增值效益。

如今,虽然确保资金的安全仍是人们心中合理的想法,但是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势下,持续稳定的增长更重要。把存银行的钱用来购置房产、铺面,来增加自己的固定资产,到10年以后回头再看,说不定不仅拥有银行的大笔存款,还拥有自己增值50倍的企业财产。

当然,对于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并敢为的。这主要是因为愿意去冒险当老板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并不清楚自己在哪一个阶段以及该做些什么。但今天,你总该知道该干什么了吧!

用钱去投资赚取更多的钱。把钱存在银行短期是最安全的,但长期却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因为你失去的投资机会远比获得的利息要多得多,你要尝试用钱去投资。

著名的美国通用汽车制造公司的高级专家、犹太人赫特曾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在私人公司里,追求利润并不是主要目的,重要的是把手中的钱如何用活。”对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地利用。往往一到公司略有盈余,他们便开始胆怯,不敢再像创业那样敢做敢说,总怕到手的钱因投资失败又飞了,赶快存到银行,以备做应急之用,似乎这样才有安全感。虽然确保资金的安全乃是人们心中合理的想法,但是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经济形势下,钱应该用来扩大投资,使钱变成“活”钱,才能获得更高的利益。

日本具有“银座犹太商人”之称的藤田先生,在1968年访问美国服饰用品商狄蒙德先生时,曾参观了他的现款保险柜。狄蒙德先生领他到银行地下室放置保险柜的昏暗地方,打开了装满现款的保险柜。藤田先生十分惊讶地发现保险柜里装着现行的各种纸币,也有五六年前的各种旧币,还有金块,约合日币二三十亿元。如此巨大的财产,狄蒙德先生却十分放心地置之于此。因为银行是个极其安全的地方,有一流的安全防卫措施,专门的防卫人员,把现款托放于此,当然可以高枕无忧了。

现款是不能随便放置的,它需要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地。聪明的犹太人巧妙地利用银行的安全设施,在银行的安全角落安放现款的保险柜,即使拥有亿万现金,也不用担心受盗。

越是气定神闲就越能够赚到大钱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本金有安全保障的投资才是最明智的投资。为求高利而丧失本金是愚蠢的冒险。作为投资者,不要受急于发财的心情所蒙蔽,而要静下心来,稳定情绪,等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当形势发展到较为明显时再做决定。

投资市场,可以说是瞬息万变,难以预测。犹太人在经商过程中深深体会到:静观其变,冷静观察,耐心等待,总有大获其利的时候。

因此,要成为一名投资商人,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在形势急转直下,自己的经营活动处于极为不利境地之时,切不可草率做出决定,而要静下心来,稳定情绪,等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当形势发展到较为明显时再做决定。这种静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能使自己掌握主动权,避免陷于两难境地,是一种积极稳妥的方法。

美国职业证券投资者犹太人林亚·海格在其20年的投资生涯中,保持了常胜不败的纪录。1965年,他只有2000万美元的资金,通过证券投资,他如今已成为美国巨富。他被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尔·塞姆逊教授称为“投资天才”。

1957年时,犹太人林亚·海格的投资才能已显露,很多人委托他进行投资。在他受委托管理合股人资金的13年中,合股资金每年升值30%以上,大大超过了每年的道·琼斯工业指数,即使在股票不景气时,他的股票仍能大获利润。

犹太人林亚·海格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用他的话来说,自我克制,以逸待劳是取胜的一个重大因素。

一般投资者都手持充足的资金,急于投资,也不顾及市场机遇,整天买进抛出,忙个不停。而犹太人林亚·海格不像普通投资者那样进行多次买进卖出,因为这样只能富了经纪人和市场操纵者。他一年中大多数采取以静制动之法,只做出几次投资决策,投资对象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公司。他50%以上的净收入归功于为数很少的几次投资决策。

犹太人特别善于提防投资的损失。他们认为:“投资容易发生意外,任何人的钱都要留心看管,否则就要损失金钱。先要学会看管少数金钱,然后才可以管理更多金钱,这是最聪明的提防投资损失的办法。”当似乎可以获得大批金钱的投资机会出现时,有些人为它所迷惑,蠢蠢欲动参加投资,那是可能导致金钱损失的。

犹太人认为:本金有安全保障的投资才是最明智的投资。为求高利而丧失本金,是愚蠢的冒险。作为投资者,不要受急于发财的心情所蒙蔽,必须要仔细调查研究,当你有了充足证据深信绝无冒险成分存在的时候,才可以拿出部分金钱来投资。只有这样珍惜你赚来的钱,你才能真正发财致富。

做一个空手套白狼的高手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赚钱要巧,善于假借。依靠自己的智慧,巧妙设计,借助外力白手起家,一个本钱不掏地成为大富翁。

别的人做生意都是从小到大,本利一步步往前滚,最后在自己从事的商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犹太人则是一个例外,他们更善于玩的是“空手道”。

犹太人孔菲德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亡,他只能靠勤奋学习去改变现状。他早年的一位同学说:“那时候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他有一天会成为大富翁。事实上,从他平常的谈话中看来,好像他很恨金钱。他是当年在学校里‘改革民界’运动的怪人之一。你是知道的,他老是参加那些不可思议的政治讲座,喋喋不休地谈什么社会主义,反对各种捐税和一些这类莫名其妙的论题。呸,我看他连股票是什么样子都不晓得。”

大学毕业后,他飘泊不定地换了很多次工作,他显然是对于人生方面犹豫不决。过了一段时间,好像他已背弃金钱,而顺从了他在大学所具有的社会改革的冲动,他加入费城一个犹太人社会文化组织,担任青年顾问的职位。

1954年,孔菲德告别了费城,只身漂泊到了纽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销员的工作。互助基金这一行,在二战后正拼命地扩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市场,他们到处搜罗推销员。在街上,几乎是任何会讲英语和会笑的人,都在他们欢迎之列。召来后,加以短期培训,就出去推销基金股票了。孔菲德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开始了他一生的大业。

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将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险得多。就个人来说,谁能看透变化莫测、瞬息万变的股市呢?

在股市的风潮中,有的人一夜之间可以成为百万富翁,而有的人却顷刻之间就倾家荡产。可是,如果投资互助基金,小额投资人就可以通过基金买到更多种类的股票,同时也可以由所谓的“职业性财务专家”代为经营。

推销员的佣金是从投资人资金中提取的,因而孔菲德在受训时,他的推销员老师告诉他不管股票行情如何变化,即便是顾客们赔钱,对于推销员来说并没有什么大关系,只要你多争取一份佣金,这是显而易见的。

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拥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然而野心勃勃的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名小小推销员。因此,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

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均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已羽翼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1955年,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美国的侨民市场。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的薪资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那时欧洲的经济正在成长渐致富足,但和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情况比较,相去甚远。

这些美侨有很多余钱,他们有很多人都读到关于华尔街空前繁荣的报告,但由于远居异国,又没有一条方便之路,可以让他们将资金投于美国股票市场上。

而今,孔菲德的出现,正好与侨民的愿望不谋而合,真乃是天赐良机。孔菲德经过广泛游说,卖了很多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股票,为公司和他本人赢得了巨额利润。

孔菲德赢得了声誉,向他投资的人渐渐增多,他想这足以证明在海外存在着一个广大而富足的市场。当然,这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是潜在的,还需要去开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现在已不再满足于从前的投资者计划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基金股票销路很好,比投资者计划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毅然做出决定,脱离投资者计划公司,加入更有名气的垂法斯公司。

随后,孔菲德写信给垂法斯基金公司,谈论了他发现的欧洲市场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快速开发统计报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担任欧洲总代理。

这一建议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层决策群中,他们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垂法斯的发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于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

开始时他自己一个人推销垂法斯股票,然后他招聘了许多推销员,这种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标准组织方式: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

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颇高,他已经无需亲自运筹推销了,开始专心于训练新的推销员,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广阔的基金市场。

IO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20世纪50年代末,它已拥有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它的推销员队伍壮大到孔菲德一人难以控制的地步。

于是他就一层层地增设中间机构,原来他的推销员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就有权拥有自己的推销员并从佣金中提成。而当推销主任的推销员太多时,他又设立了次一级的中间机构,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级。

就这样,孔菲德也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组织,这回他已距离“金字塔”塔尖不远了。他一层层地从每一个属下身上提取他应得的那部分佣金。到1960年,孔菲德已净赚100万美元,而他自己从未投入一分一厘的资金,实际上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无本万利”的“空手道”高手。

把准市场的脉搏因势应对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紧跟时代潮流,与市场同步,保持先进性。在保住根本的前提下,多方面渗透,拓展自己的势力,进而更加巩固和壮大。既要明白什么是大势所趋,又要知道怎样才能因势应对。

犹太人是把握市场机会的高手,有不少犹太人就是靠把准市场脉博白手起家,快速致富的。

安德烈·迈耶于1898年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迈耶上学时的成绩一直不错,但由于他的父亲后来沉湎于赌博,使一家之主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因而迈耶不得不在15岁就弃学,毅然挑起了一家5口人的家庭重担。

1927年,迈耶成了“拉扎尔兄弟”的合伙人。迈耶进入拉扎尔银行的第一个贡献是,将拉扎尔银行控股的法国著名的雪铁龙公司下属的专门赊销汽车的一家子公司,扩展为法国第一家消费者金融公司,减少了当时资金吃紧的雪铁龙公司的财政负担。迈耶的第二个贡献则是,将摇摇欲坠的雪铁龙汽车公司卖给法国另一家大公司,使法国大萧条期间最严重的工业危机之一得到解决,使他深受罢工工人、法国政府和雪铁龙债主们的喜欢。这两件事不仅使迈耶声誉鹊起,而且使他在政界也罗织了一张有力的关系网,并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勋位勋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疯狂的反犹太政策,使他不得不逃往美国避难。刚到美国后,迈耶在纽约的拉扎尔营业机构还只是一个局外人,已失去了在巴黎的地位。但是他并不气馁,暗暗地对自己的少数知心朋友说:“不出一年我就会成为老板的。”这句话出自于一个对纽约人生地不熟、又不会英语的普通人之口,似乎是荒诞之言。但是,在一年之后,他成为了纽约拉扎尔的营业机构经理。

迈耶一上任,就对纽约拉扎尔营业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决定把公司建成一个非常隐秘,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和少数富人的商行。但迈耶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弱点,那就是他对美国的大公司和上流社会一无所知,因此他需要一个在美国有名望、交际广的合伙人。幸运的是,迈耶很快找到了这样一个人,这个人是美国许多大公司的董事和投资银行家,他为迈耶带来了一大批客户。

不久,他又物色了两名合伙人,一名是精通华尔街业务的联络员,另一名则是一位精通证券分析和投资的大学教授。这种做法的用意很明显,迈耶不希望拉扎尔仅仅是一家投资银行,他想让拉扎尔成为一个投资者。

很快,迈耶就第一次尝到了战后经济中的良机带来的好处。1946年4月,美国最高法院确认了证券和兑换委员会解散几个大公用事业控股公司的权利。这个决定使得诸如“电力债券和股份”等控股公司的股票价格陷入一片混乱。迈耶及其助手研究后断定:控股公司股份的内在价值——即使它们被迫解散——也远远超出当时的抛售价格。所以他们就买进、买进、再买进。

不久事实就证明了迈耶的英明预见,股份的变现价格远比人们预想的还要高,迈耶后来说:“这是我挣的最容易的一笔钱,实在是太容易了。”

此时,投机热再次在美国弥漫开来。许多债券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而且价格上涨幅度很大。于是,迈耶就抓紧机会大肆投资,经过他和几位助手的精心策划,每一桩生意都给拉扎尔带回丰厚的利润。同时,迈耶还广泛结识企业、金融界朋友,使他逐渐在华尔街占了一席之地。

1951年,迈耶首先购进了一家名为“北美矿物分离”的小公司,接着又购进了一家粘土公司,然后又将粘土公司一分为二,把粘土公司的一半和矿物公司合并,把粘土公司的另一半出售,净赚550万美元。

1960年7月,迈耶又策划了将“矿物化工公司”和一家著名的国际金属交易商行“菲利普兄弟”商行合并,然后将该公司的股票出售,又净赚了840万美元。

紧接着,迈耶又策划了“菲利普矿物化工公司”和另两家大型采矿企业合并,构成了能够控制世界的贵金属和矿物生产、加工、销售的更大的托拉斯。当这个公司的股票上市时,股东们获得比原投资增加24倍的利润!为此,迈耶获得了110万美元的佣金和520万美元的利润。之后,迈耶又按照自己的“兼并、兼并、再兼并”的快速致富战略,合并了若干家企业,再一次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在一次对海地一家世界上最大的种植园的投资中,迈耶为了分散风险,邀请了包括洛克菲勒兄弟在内的几家大股东。在运转过程中,这些股东由于担心战线太长,纷纷退出。

迈耶经过周密分析,决定和另一家投资伙伴单独冒险投资。事实上这笔600万美元的投资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几个月之内他们就赚了1000多万美元。滚滚的财源不仅使迈耶本人成为大富翁,而且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声望,由于他的乐于助人和细心,使他在犹太大亨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控制风险才能赢得更多财富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利润越大,伴随的风险也相对越大。要做一名投资高手,必须有控制风险的能力,在风险与报酬间做出合理的取舍。

犹太人利普苏斯,在大学读建筑学研究生时,由于对股票期权产生了兴趣,就同时选修了工商管理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有从事建筑工作,而是加盟了著名的索罗门兄弟公司。

1982年,费城交易所开办了外汇期权交易业务,做过期权的利普苏斯业绩突出,在27岁时就被提拔为索罗门公司外汇部主管。当时利普苏斯对外汇一窍不通,做主管仅仅因为他做过期权业务。在朋友的协助下,利普苏斯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关系网,这为他后来在华尔街外汇市场叱咤风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利普苏斯认为做外汇靠的就是消息灵通,被银行同业接受才能赚大钱。1982年9月,利普苏斯用个人做期权赚到的25万进军股市,并利用股市下跌到垒金字塔又大赚了一笔。但到了9月23日,股市跌到底线后大幅反弹,由于他进单量过大,3天后资金全部赔光,这次教训使他认识到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并且分清了公私,决心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司中,开始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费城交易所进行外汇交易时,一位外汇交易员报价比市价明显低100点,利普苏斯打电话详细咨询,对方的报价仍然是比市价低100点,于是他立即买进50张合约。接着他又去请对方核实,答复是照旧,他又连续吃进250张。然后利普苏斯第三次去核实,交易员仍未发现错误,他便问1000张单卖吗,惊讶的交易员去核实,才发现这个大错误,却已无法挽回。因为按现货市场的常规,核实后仍报错,所完成的合约就不能悔改了。

利普苏斯出于长远利益考虑,手下留情,告诉交易员除了头50张单外,其他一笔勾销。多年后这名交易员成了一家大户的首席现场交易员,为了感激利普苏斯,在交易中为索罗门公司提供了许多便利。利普苏斯做期权善于抓住漏洞,从不心慈手软,对于这次的高抬贵手,他解释说当时费城交易所刚开展外汇期权交易,如果把交易员封杀,这个新市场就会垮掉,对公司弊大于利。

1985年9月,在7国首脑会议上,确定了让美元走弱的政策。当时利普苏斯正在度假,而且以前美元一路走强时,各国中央银行曾多次干预,均未奏效,因此对此次会议并未在意。在与公司联系时才得知了这一消息,他赶紧给生病在家的助手打电话,等每天最早开盘的新西兰市场一开盘,助手就在利普苏斯的远程电话的指导下,抛出6000万美元。

当时这对于新兰西盘来说是个大数目,许多银行对7国高峰会议的影响没有把握,市场几乎没有交易量,买卖差价是正常情况下10点的20倍也就是200点,索罗门公司照进不误,6000万美元抛出后市价已经到了600点之外。利普苏斯干脆租借了一条24小时通话的专线,与助手和交易所直线联系,做了大量外汇期权,一天之内为索罗门公司赚了500万美元。

这是外汇部当年全部收益的1/4,利普苏斯后来说这是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交易,中间得到的经验是大户的动向影响市场,重大消息得到和运作的早才能赚钱。当然大部分消息是公开的,关键是如何分析,信息的利用要灵活,要看市场的反应。

1988年秋,外汇市场在风平浪静之后突起波澜,原因是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大谈裁军问题,市场理解为美国也将要裁减军备,削减财政赤字对美元有利,受其影响,美元在纽约盘开始上升,很快就涨1%,当时索罗门公司手中有30亿美元的卖单,涨幅1%就意味着损失3000万美元,情况危急,又恰逢是星期五,市场交易量很小,想砍单出场很困难,利普苏斯决定先抛出3亿美元,试图压住美元的涨势,想等到星期一纽约盘开市后再平单出场。

但美元涨势汹汹,很快上涨了3%,此时索罗门公司的亏损达到了9000万美元。利普苏斯急忙向总裁汇报,一直管理有道,任人惟贤的总裁鼓励他沉着冷静,放手去做。

在是否抛出的决断中,利普苏斯分析了市场,毅然选择继续持有,等待时机。周一纽约盘开市,美元果然开始下跌,他耐心等到了欧洲盘平单出场,才抛出美元,终于死里逃生,只损失了1800万美元。事后利普苏斯分析认为,对纽约市场的流动性的错误估计,造成了局势失控,而冷静分析,不盲从,处理得当,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借助于天才和勤奋,以及索罗门公司在华尔街的声誉和实力,利普苏斯从一名“外汇盲”成为华尔街的“外汇苏丹王”。在主持索罗门公司外汇部的10年里,为公司赚取了五六亿美元的巨额利润。目前他进单数目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一次进几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都是常事。由于利普苏斯的卓越表现和索罗门公司丰厚的财力,他所主持的外汇部在全世界上百家银行共有800亿美元的信用额度,每年从外汇市场赚取的利润数以亿计。

厚利适销法则

犹太商人生意经要诀

薄利多销就是往自己的脖子上套枷锁,厚利适销才能永盛不衰。(《塔木德》)

“薄利就是往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是大家在比赛自杀,这是死亡的大竞争,”犹太人大声疾呼,“这是愚蠢至极的行为”。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沙漠中有一家麦当劳的分店,游人喜欢在此解决饮食问题。其实这儿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其他地方麦当劳连锁店的价格,正如犹太人店长自认不讳的“本店价格最贵”,但人们似乎根本不在乎。因为此“贵”与彼“贵”是不一样的,其贵在有理,且店堂里有醒目的“诚告顾客”:由于本地经常性缺水,所需用水是从60英里以外运来的,其费用是常规水费的25倍;为雇员紧缺考虑,我们需支付较其他地方更高的工资;为了在旅游淡季也维持营业,本店还得承担季节性亏损;又由于远离城市,地处偏僻,本店的原料运输昂贵:所有这些因素使本店的价格昂贵,但我们为的是向您提供服务,相信您会理解这一点。

话说到这个份上。理由再明白不过了。游人尽管吃着“最贵”的汉堡包、热咖啡、土豆条,反而觉得钱花得“值”。

看看犹太人是怎么做的,他们坚决不做薄利多销的买卖,他们做的是厚利适销的生意。在行业的选择上,他们也颇为精明:选择那些昂贵的消费品来经营。因此,世界上经营珠宝、钻石等行业中,犹太人居多。看看犹太人发展的领域吧:金融证券、信贷投资、媒体报纸……无一不是厚利乃至暴利的行业。

犹太人有3家最出色的银行,莱曼公司是其中之一。许多人相信它是利润最高的银行,他们的利润高达40%。莱曼家族的先人所信奉的基本原则是:“一便士买进,从中赚上一分利。”这也是犹太商人的箴言。

“薄利多销”是很多国家商界牢不可破的商业法则。但是犹太人却相反,他们的口号是“厚利才能赚钱”,结果,他们比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赚取了更多的财富。

在犹太商人的眼里,奇货可居,采取高额定价必须以此为基本原则。奇货包括新产品、稀有品,更包括名牌产品。名牌产品,着重于名气。换句话说,名气就是本钱,而这些名气,都是在价格的基础上。

名牌产品在营销中一般以高额定价法为主,能够巩固名牌的高贵地位,保持特优的身价,维护其至高无上的优势和超额利润。

紧俏商品的标准是:名牌、质量绝对过硬、市场需求量看好。对于这类商品,宁可不卖,也不可以削价。

能获厚利者,绝不薄利多销。厚利多销才是犹太人生意的原则之一。

对于这类产品,犹太人的做法是,找出所有的资料来说明他们高价出售是何等正确。他们甚至制作和印发统计资料、小手册、卡片……和犹太人有业务往来的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犹太人寄来的各种资料。犹太人常常会对你说:“请用我送给你的资料去说服消费者。”但是绝口不提议价和折扣的问题。

他们认为:压低价格,说明你对自己的商品没有信心。“绝不要廉价出售我们的商品”,是犹太人的信条。

为什么当其他的商家表示“要把降价进行到底”的时候,犹太人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呢?他们说,同行之间开展薄利战争,总是把自己的价格定得比别的同行低一些,这样大家互相压低价格,那么商品的利润在哪里呢?薄利虽然多销了一些,但是市场的容量就是那么一点,大量廉价商品进入市场,最后市场也饱和了,无法容纳更多的商品,那以后生产出来的商品怎么办呢?薄利竞争的结果就是,厂家大批大批地倒闭,并且,大家的生存会越来越艰难。

对于这样的营销策略,犹太人认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薄利以后的效果就是卖3件商品所得的利润只是1件商品的利润,这样不是事倍功半吗?上策是经营出售一件商品,应得一件商品的利润,甚至是两三件的利润。这样可以节省出各种经营费用,还可以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并很快可以按高价卖出另外两件商品。

美国的威尔逊在20世纪40年代继承父业时,塞洛克斯公司只是一个不知名的经营杂货的小公司。1946年,威尔逊瞄准商机,向市场推出了“塞洛斯914型干式复印机”,进而发了大财。

其实最初定价时,威尔逊曾主张将利润定为零,即用成本价向用户推出,以期开拓市场。可是,他的律师尼诺威提醒了他,向他说明,这是“抛售”或者叫“倾销”,是美国法律禁止的。威尔逊沉思良久,最后决定将卖价定为29500美元一台。

干式复印机的成本只有2400美元,威尔逊却喊出了超出10多倍的高价,所以“塞洛斯914型干式复印机”推向市场后,连续14年无人问津。就在这期间,塞洛克斯公司为它耗去了7500万美元的巨款。可是即使在这样捉襟见肘的时刻,威尔逊仍不愿放弃自己制定的高价,他坚信,“干式复印机”一定会取代旧有的“湿式复印机”。

终于,在濒临破产的1960年,奇迹发生了!干式复印机由于性能稳定,受到了高消费顾客群的青睐,猛然成了抢手货,在美国、在全世界,对它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仅1960年,塞洛克斯公司的营业额就高达3300万美元。干式复印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5%。1966年,营业额跃升到5.3亿美元!这一年,塞洛克斯公司在美国的“500家最大公司排名录”上占据第145位,威尔逊振兴公司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公司被美国《财富杂志》誉为“10年中发展最快的20家公司之一”。

犹太商人“厚利适销”的营销策略,是以有钱人和巨额营业为着眼点的。名贵的珠宝、钻石、金饰,只有富裕者才买得起。相反,如果商品价格过低,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怀疑。俗语说:“价贱无好货。”犹太商人就是这样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开展“厚利适销”策略营销的。即使经营非珠宝、非钻石首饰商品,也是采取高价厚利策略。

如美国最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梅西百货公司。它是犹太人施特劳斯创办的,它出售的日用百货品总要比其他一般商店同类商品价高50%左右,但它的生意仍不错。如1993年售额为63亿美元,是当年全美100家最大百货公司排名的第26位,但它的利润值为5.4亿美元,在全美排第4位,与排第3位的年销售额341亿美元的凯马特百货公司的利润相差无几。

犹太商人的高价厚利营销策略,表面上从富有者着眼,经营的商品,一般在两年左右时间就会在中下层社会流行开来。道理很简单,介于富裕阶层与下层社会之间的中等收入人士,他们总想进入富裕阶层,由于心理的驱使,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或出于面子的原因,总要向富裕者看齐。因此,他们也购买时髦的高贵新品。而下层社会的人士,往往力不从心,价格昂贵的产品消费不起,但崇尚心理作用总会驱使一些爱慕富贵的人行动,他们也不惜代价而购买。这样的连锁反应,昂贵的商品也成为社会流行品,彩电、音响等原来属昂贵商品,现在也进入了平民百姓家庭;小轿车也成为西方大众的必需品。可见,犹太商人的“厚利适销”策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盯着全社会大市场的。日本商人藤田也受惠于这一营销策略。在他经营之初,曾接受了一位犹太人的教诲。这位犹太人告诉他,一种商品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形为两类,一是先流行于高收入阶层,即富翁,然后再渐次普及于大众;另一是突如其来爆炸性地流行于大众,但是很快就会销声匿迹。而自富翁阶层流行的商品,其寿命至少可维持两年以上。而这类商品又以高级的舶来品为数最多。事实上,某种舶来品,其品质和本国的产品一样,但价格远超过本国的数倍以上,可是有钱的人往往情愿买舶来品,似乎越买得起贵的东西,才越显得出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别人高。因此商人们便抓住顾客的此种心理,竞相把舶来品上的标签售价定高,顾客反而乐于抢购,商人便厚利多销了。

藤田听信这位犹太朋友的忠告输入服饰品时,以国内上流阶层最有钱的人为对象,输入一流的昂贵服饰品,让一流阶层的人选购。不久,次一层收入的人为了向第一流的人“看齐”,也争相抢购。如此一来,顾客便增至原先预想数目的两倍,如此类推,陆续增至4倍、8倍、16倍……终至扩大到社会大众。

因此,藤田所贩卖的商品,都是以高收入阶层的人为对象,极为畅销,绝对不会有货物无法脱手的顾虑。他做了20年的生意,从来没有采取过削价大拍卖的方法来推销商品,仍然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薄利多销为很多经商者所采用,但这种做法一再压缩自己的微利空间,久而久之就无利可图,结果只是饮鸩止渴,得不偿失。它还容易导致恶性竞争的价格战,最终同归于尽。

而对于“利厚适销”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做“挤油”,即从最肥的地方下手,从市场“肥客”身上获得好处。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盯紧这批“肥客”,不仅可以有固定的市场,不至于在商业大战中迷失,而且利润颇丰,一本万利。 IFoO9VQ/MNY/16Nmj701ORCzoxcJeDWqJaj75F9xbctqtaS/o0KYPrMPdDTK4d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